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 GDDP对中国极端温度指数模拟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金洁 王爱慧 +1 位作者 郭东林 王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9-593,共15页
利用1986—2005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格点化逐日气温资料(CN05.1)评估了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ASA Earth Exchange/Global Daily Downscaled Projections(NEX-GDDP)中21个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极端温度指数的模拟能力。在选用了... 利用1986—2005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格点化逐日气温资料(CN05.1)评估了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ASA Earth Exchange/Global Daily Downscaled Projections(NEX-GDDP)中21个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极端温度指数的模拟能力。在选用了日最低温度最大值(TNx)、日最高温度最大值(TXx)、暖夜指数(TN90p)和暖昼指数(TX90p)来研究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结果显示:(1)除MRI-CGCM3模拟的日最高温度最大值外,其余模式对4个指数的模拟结果均表现出与观测一致的上升趋势,但模拟结果的平均值相对观测平均低0.26℃/(10 a)(日最低温度最大值)、0.19℃/(10 a)(日最高温度最大值)、2.21%/(10 a)(暖夜指数)、1.04%/(10 a)(暖昼指数)。(2)不同模式对各指数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的模拟存在较大差别,对日最低温度最大值、日最高温度最大值、暖夜指数和暖昼指数模拟能力最优模式分别为CCSM4、CESM1-BGC、MIROC-ESM-CHEM和bcc-csm1-1。模式模拟的日最低温度最大值和日最高温度最大值气候态平均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7以上。暖夜指数和暖昼指数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标准差比值为0.34—1.58,均方根误差变化为1.6%—3.47%,对这两个指数模拟能力较优的模式分别为MIROC-ESM-CHEM(暖夜指数)和CESM1-BGC(暖昼指数)。(3)综合模式对4个指数在气候态平均值和变化趋势模拟能力的评估结果来看,CanESM2、CESM1-BGC和MIROC-ESM-CHEM显示了相对较高的模拟能力。因此,在利用GDDP-NEX研究未来极端温度事件时,建议将它们作为优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X-GDDP 极端温度指数 模式评估 优选模式 CMI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0年荣成国家一般气象站极端温度指数特征分析
2
作者 陈晓静 孙倩倩 滕之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6期237-239,共3页
利用荣成国家一般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温度资料计算极端高温指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暖日(夜)有增加趋势,冷日(夜)有减少趋势,但冷日变化趋势较小;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和最低气温极大值均呈上升趋势,... 利用荣成国家一般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温度资料计算极端高温指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暖日(夜)有增加趋势,冷日(夜)有减少趋势,但冷日变化趋势较小;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和最低气温极大值均呈上升趋势,而最高气温极小值呈下降趋势;结冰日数和霜冻日数均有减少,全年霜冻日数多于结冰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指数 变化特征 荣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我国极端温度变化趋势和季节特征 被引量:100
3
作者 杨萍 刘伟东 +2 位作者 王启光 熊开国 侯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6,共8页
利用1961—2000年我国194个测站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器测资料,结合具有实际意义的季节极端温度指数,分析了我国近40年极端温度事件的年变化趋势和季节特征。对年极端气候指数的研究表明:绝对阈值定义的冷暖指数由于无法考虑南北气候... 利用1961—2000年我国194个测站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器测资料,结合具有实际意义的季节极端温度指数,分析了我国近40年极端温度事件的年变化趋势和季节特征。对年极端气候指数的研究表明:绝对阈值定义的冷暖指数由于无法考虑南北气候差异,其结果不理想。百分比阈值所得的冷暖指数中,冷日指数和暖日指数具有不对称性,冷夜指数和暖夜指数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对季节极端温度指数研究表明:冬季极端冷指数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夏季极端暖指数的变化趋势次之,春、秋两季极端冷指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和季节尺度的极端冷暖指数均反映出增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指数 变化趋势 季节性 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极端温度与降水时空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朱莎莎 吴宇婧 +3 位作者 范霄寒 李庆祥 胡瑜洁 吴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2,共4页
适宜的气候是生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极端温度与降水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高纬度、高海拔、高寒地区,极端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利用1988—2017年中国地面气温逐日0.5°... 适宜的气候是生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极端温度与降水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高纬度、高海拔、高寒地区,极端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利用1988—2017年中国地面气温逐日0.5°×0.5°格点数据集(V2.0)和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分析了黄河源区30 a内极端温度和降水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温度指数和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具有明显规律性,30 a内极端温度不断升高、极端降水指数不断增大;极端温度指数在黄河源区中部、西北部、西部较小,在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较大;极端降水指数在黄河源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指数 极端降水指数 生态保护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CWRF对我国极端温度时空变化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旗洋 乔枫雪 +4 位作者 朱奕婷 梁信忠 柳雨佳 张焓 王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3-350,共18页
基于中国均一化气温数据集CN05.1的观测数据,结合暖昼指数(TX90)、冷昼指数(TX10)、暖夜指数(TN90)、冷夜指数(TN10)、暖日持续指数(WSDI)和冷日持续指数(CSDI)6个极端温度指数,从气候平均、概率分布、年际变率和年际趋势方面,系统评估... 基于中国均一化气温数据集CN05.1的观测数据,结合暖昼指数(TX90)、冷昼指数(TX10)、暖夜指数(TN90)、冷夜指数(TN10)、暖日持续指数(WSDI)和冷日持续指数(CSDI)6个极端温度指数,从气候平均、概率分布、年际变率和年际趋势方面,系统评估区域气候模式(Climate–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CWRF)对1980~2015年间我国极端温度指数区域分布和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为改进并利用模式研究我国未来区域极端温度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观测的冷暖指数在北方的年际变率幅度高于南方,其中暖指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增暖趋势,冷指数在北方地区的变冷趋势显著,尤其暖夜增暖、冷夜变冷,极端暖事件(WSDI)的持续性比冷事件(CSDI)显著。CWRF模式较好再现了极端温度指数的年均分布和年际变化趋势特征,尤其对暖日和冷日持续指数的模拟优势显著,但仍存在系统性的区域偏差,如低估暖昼和冷夜的极值强度;对华东地区暖(冷)指数变暖(冷)的趋势存在低(高)估;尤其是低估青藏高原地区暖、冷指数的强度,并且高估其暖昼变冷、暖夜变暖的年际变化趋势。因此,该模式对华东及高原地区极端温度的强度和年际变率的模拟仍亟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指数 区域气候模式 时空分布 年际趋势 模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川渝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蕾 李谢辉 刘雨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4-585,共12页
为探讨城市化对川渝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利用1971—2020年川渝地区4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将气象站划分为城市站、城乡站和乡村站3类,得到近50年21个极端气候指数的时间序... 为探讨城市化对川渝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利用1971—2020年川渝地区4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将气象站划分为城市站、城乡站和乡村站3类,得到近50年21个极端气候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城市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和贡献率。结果表明:近50年川渝地区3类气象站极值指数和暖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冷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城市化影响对城乡站和城市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最小值、霜冻、热夜日数和日较差,以及城市站的冷夜和暖夜日数均影响较大,对其余指数的影响较小。城市化影响对城乡站和城市站的中雨日数、1 d和5 d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均为100.00%,对城乡站大雨日数、城乡站和城市站特强降水量的贡献率较大,而对其余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指数 极端降水指数 城市化影响 城市化影响贡献率 川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8年中国极端冷暖事件变化及其空间差异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孔锋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44,共11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多地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系统诊断中国区域近58年的极端冷暖气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采用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日值气温数据,根据WMO推荐的6项极端温度事件指数,... 全球变暖背景下多地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系统诊断中国区域近58年的极端冷暖气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采用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日值气温数据,根据WMO推荐的6项极端温度事件指数,即冷昼、冷夜、暖昼、暖夜日数及冷日持续日数和暖日持续日数,从阈值分布、变化趋势、波动特征和持续性特征角度诊断了中国极端温度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中国冷暖昼夜气温阈值均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冷昼和冷夜气温阈值在南北地区具有正负分异特征。(2)1961—2018年中国冷昼和冷夜日数主要呈减少趋势,且冷夜日数减少趋势明显大于冷昼日数;暖昼和暖夜日数主要呈增加趋势,且暖夜日数增加趋势明显大于暖昼日数。(3)1961—2018年中国冷昼和冷夜日数波动特征主要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而暖昼和暖夜则恰好相反,主要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4)中国冷日持续日数在1960—1980年代逐渐由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演变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1990—2010年代则由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演变为除青藏高原外的全国性的增多态势。暖日持续日数在1960—1980年代在黄淮以南逐渐减少,并向南方转移。1990—2010年代则呈现为全国性的增多态势。(5)1961—2018年中国冷日持续日数主要呈减少趋势,而暖日持续日数则主要呈增加趋势。在波动特征上,西南和北方地区是冷暖持续日数波动普遍偏大的地区。暖日持续日数波动较大的地区明显多于冷日持续日数。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增暖背景下中国地区的极端温度事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极端温度指数 冷暖昼夜日数 冷暖持续日数 变化趋势 波动特征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的青藏高原年际升温及不对称特征研究
8
作者 周玉科 高琪 范俊甫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71,共8页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98个气象观测站点53年(1960-2012)的气温实测记录,计算了年度昼夜极端温度指数、温度极值和日均温差,并利用趋势分析、变化点检测与分段拟合方法分析了各指数反映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整体...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98个气象观测站点53年(1960-2012)的气温实测记录,计算了年度昼夜极端温度指数、温度极值和日均温差,并利用趋势分析、变化点检测与分段拟合方法分析了各指数反映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整体区域各极端温度指数均表现出上升特征,昼夜升温和冷暖升温的不对称性特点显著,夜间冷、暖指数变化速率均快于白天;而在同等昼夜条件下,冷指数下降速率则高于暖指数上升速率,日均温差以-0.18℃/10a的速率小幅降低,温度极值普遍表现为升温现象,近53年来最低气温的极小值上升幅度为4℃左右,明显高于其他极值指数的上升速率,其中最高温度的极大值上升速率最慢,也证实了青藏高原地区温度上升的冷暖不对称性。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各气温极端指数年际变化速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其中西藏的南部及青海的西北部冷昼指数、冷夜指数和暖夜指数变化最为显著;青海、四川及西藏东北部的暖昼指数增长速率稳定。日均温差的变化点大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多数站点的冷昼指数在90年代中后期发生变化,其余温度指数的变化点集中于90年代初期及中期,时间变化点分布表明研究期间青藏高原温度突变主要集中在20世纪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极端温度指数 不对称性 变化点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