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干湿交替作用下浅层黄土剪切强度特性对比
1
作者 邱明明 李晓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2,共11页
探明极端干湿交替气候条件下黄土的力学性质是地质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依据。以延安新区某工点路堑边坡Q3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原状与重塑黄土多次干湿循环试验和直剪试验,揭示干湿循环次数、路径、幅度以及法向压力对黄土抗剪强度... 探明极端干湿交替气候条件下黄土的力学性质是地质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依据。以延安新区某工点路堑边坡Q3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原状与重塑黄土多次干湿循环试验和直剪试验,揭示干湿循环次数、路径、幅度以及法向压力对黄土抗剪强度及其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法向压力条件下干湿循环黄土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关系曲线呈应变软化型,其峰值特征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弱;原状黄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抗剪强度衰减相较于重塑黄土更为显著,经历3次干湿循环后抗剪强度衰减幅度达77.82%以上;高、低压力段下干湿循环黄土的抗剪强度及其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在直剪试验时应考虑低压力段;黄土抗剪强度指标随干湿循环次数呈快速衰减-缓慢衰减-渐进稳定的发展趋势,干湿循环作用对黏聚力的影响大于内摩擦角;黄土抗剪强度指标与干湿循环幅度呈负相关关系,干湿循环幅度越大,高压力段的黏聚力和低压力段的内摩擦角衰减越快;黄土抗剪强度指标的绝对劣化度曲线发展过程可描述为快速增长阶段(1~3次)、缓慢增长阶段(3~5次)和渐进稳定阶段(5~7次),快速增长阶段占比达78.77%以上;基于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干湿循环黄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绝对劣化度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堑边坡 浅层黄土 极端干湿交替作用 剪切强度 劣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荷载作用下海洋导管架平台体系可靠度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燕坤 金伟良 李卓东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20,28,共7页
采用非线性倒塌分析方法 ,考虑桩 土 结构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研究了导管架平台在极端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的计算模型 ,分析了平台结构体系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全倒塌全过程。在此基础上 ,结合蒙特卡洛法 ,提出了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的体... 采用非线性倒塌分析方法 ,考虑桩 土 结构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研究了导管架平台在极端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的计算模型 ,分析了平台结构体系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全倒塌全过程。在此基础上 ,结合蒙特卡洛法 ,提出了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的体系可靠度计算方法。最后对工程实例———涠 11 4C海洋平台的结构进行了体系可靠性分析 ,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的荷载效应计算公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计算结果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平台 非线性分析 体系可靠度 荷载重现期 极端荷载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刚构桥风-浪作用效应分项系数确定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忆前 马如进 +1 位作者 陈艾荣 彭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4-111,119,共9页
立足于海上多跨连续刚构桥,研究其在海上风-浪联合作用及不利的车辆布载影响下的可靠性能和设计表达式.从随机理论的角度出发,将作用于跨海连续刚构桥的汽车、风、浪作用简化为泊松过程,在采用Ferry Borges-Castanheta(简称FBC)法组合... 立足于海上多跨连续刚构桥,研究其在海上风-浪联合作用及不利的车辆布载影响下的可靠性能和设计表达式.从随机理论的角度出发,将作用于跨海连续刚构桥的汽车、风、浪作用简化为泊松过程,在采用Ferry Borges-Castanheta(简称FBC)法组合时进一步假设其为FBC过程.其中涉及的风、浪、车均为极端情况,风-浪作用组合时考虑两者的相关性,汽车作用的极端性体现在它的布置而非其荷载的大小上.为了确定极端风-浪作用影响下的跨海连续刚构桥设计表达式,采用思路步骤相对简单、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数据处理的Monte-Carlo方法进行模拟计算,根据结构可靠度指标与目标可靠度指标之差平方和为最小的原则,得出最佳设计分项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分析 作用效应分项系数 风-浪耦合 极端作用 连续刚构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4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以防灾减灾工程为论述主题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在地震、地质岩土、飓风、火灾和爆炸等灾害对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极端作用、损伤和破坏效应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对策等方面的前沿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以防灾减灾工程为论述主题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在地震、地质岩土、飓风、火灾和爆炸等灾害对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极端作用、损伤和破坏效应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对策等方面的前沿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系统 极端作用 爆炸 飓风 工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跨斜拉桥横向地震破坏模式与损伤控制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谢文 孙利民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5-926,共12页
地震作用下控制结构合理的破坏模式是保证其震后安全性的基础,而目前对超大跨度缆索桥梁破坏模式及其控制的研究仍显不足。以一座试设计的主跨1 400m斜拉桥为例,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并引入地震损伤指标研究了地震作用下横向约束体系的地... 地震作用下控制结构合理的破坏模式是保证其震后安全性的基础,而目前对超大跨度缆索桥梁破坏模式及其控制的研究仍显不足。以一座试设计的主跨1 400m斜拉桥为例,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并引入地震损伤指标研究了地震作用下横向约束体系的地震损伤与破坏模式;为提高结构的整体抗倒塌能力,研究了极端地震作用下损伤控制策略对桥梁地震损伤和破坏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主塔上横系梁刚度和耗能能力以及附加耗能构件对主塔地震损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横向极端地震作用下,主塔上、下塔柱区段几乎同时遭受损伤,发生双塑性铰的破坏模式;附加耗能阻尼器的损伤控制策略可显著控制桥墩的地震损伤,但不能完全有效控制主塔损伤;在优化参数的基础上,若在上塔柱区段附加一定数量的耗能构件,则可合理改善主塔的破坏模式使其满足地震损伤控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横向极端地震作用 破坏准则 破坏模式 损伤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铁—超镁铁质岩与花岗岩-伟晶岩“小岩体成大矿”对比——以昆仑成矿带夏日哈木和大红柳滩超大型矿床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文渊 高永宝 +4 位作者 张照伟 任广利 张志炳 孔会磊 王亚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6-1048,共13页
夏日哈木矿床和大红柳滩矿床是分布在我国昆仑成矿带上的两个超大型矿床,分别形成于早泥盆世(411 Ma)古特提斯构造裂解环境和晚三叠世(204~202 Ma)古特提斯构造闭合碰撞背景。前者是与幔源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岩浆熔离型镍钴硫化物矿... 夏日哈木矿床和大红柳滩矿床是分布在我国昆仑成矿带上的两个超大型矿床,分别形成于早泥盆世(411 Ma)古特提斯构造裂解环境和晚三叠世(204~202 Ma)古特提斯构造闭合碰撞背景。前者是与幔源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岩浆熔离型镍钴硫化物矿床,后者是与壳源花岗岩-伟晶岩系统有关的高度岩浆分异演化的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稀有金属矿床,较小的岩浆岩和伟晶岩脉内蕴藏大规模的金属元素矿体,“小岩体成大矿”是两个矿床的共同特征。对比结果表明:夏日哈木矿床是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经深部熔离和岩浆分异作用上侵-贯入而成,大红柳滩矿床则是含泥质岩层地壳由于深部加热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经高度分异演化形成的含矿伟晶岩侵位所致,大规模的岩浆是关键。地幔橄榄石、辉石中的Ni、Co等元素即使全部溶解进入岩浆,仅依靠结晶分异也不可能造就Ni、Co等元素具有工业价值的富集,只有在橄榄石、辉石结晶前发生大规模的硫化物液相-硅酸盐熔体之间的不混溶(熔离)作用,才可使本来有限的Ni、Co大量聚集在硫化物液相中而形成巨大富集;而上地壳的泥质岩熔融实验表明,即使全部熔融也仅有(100~200)×10^(-6)的Li集中,只有大规模的泥质地壳岩层熔融形成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才可能使有限的Li、Be在岩浆高度分异演化过程中聚集在高温热液流体端元,最终得以超常富集。由此可见,大规模的岩浆是两类矿床形成金属元素超常富集的先决条件,而后成矿元素必须集中于有限特殊物性的较小体积里。有限体积的超常富集是以更多岩浆中金属元素的贫化或亏损为前提的。因此,“小岩体成大矿”是重大突变地质事件的产物,只有重大地质事件使壳-幔物质交换造就大规模岩浆作用,并经历非平衡的极端地质作用,才可能使较小的岩体蕴藏巨大的金属矿产富集。以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特点为依据提出的“小岩体成大矿”理论认识,与酸性岩浆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与找矿研究中亦不断得到了证实。尽管其成矿作用有所不同,但所蕴含的科学范式则有共同之处。通过表层结构的对比,挖掘其深层结构普遍原理,可以丰富“小岩体成大矿”理论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岩体成大矿 地质突变 壳-幔物质交换 深部熔离 超常富集 极端地质作用 昆仑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7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以防灾减灾工程为论述主题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在地震、地质岩土、飓风、火灾和爆炸等灾害对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极端作用、损伤和破坏效应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对策等方面的前沿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以防灾减灾工程为论述主题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在地震、地质岩土、飓风、火灾和爆炸等灾害对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极端作用、损伤和破坏效应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对策等方面的前沿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尤其欢迎以下稿件:(1)为重大决策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或为防灾减灾工程领域各分支学科前沿课题的重要科研成果,或对该学科领域有推动作用的新概念、新理论,或有推广价值、思路新颖的技术方法等;(2)由国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的科研团队撰稿或组稿的系列研究成果,具备前瞻性,能反映学科的发展势态、解决热点难点、深化及完善理论体系等,可作为专题发表。对科研价值重大的论文,将减免版面费并优先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作用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火灾 工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