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岩巷极破碎围岩成套耦合支护技术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祖和 李海霞 +1 位作者 修瑛昌 王根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101,共6页
煤矿底部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在开挖、支护后会表现出的连续底臌、顶沉、肩缩等非线性大变形现象,这些现象具有明显流变性质。结合工程实际研究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及成套耦合支护技术。结果表明:1产生非线性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在煤矿底部... 煤矿底部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在开挖、支护后会表现出的连续底臌、顶沉、肩缩等非线性大变形现象,这些现象具有明显流变性质。结合工程实际研究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及成套耦合支护技术。结果表明:1产生非线性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在煤矿底部高应力倾斜岩层巷道断面与岩层倾斜方向成钝角的部位;2围岩塑性区的大面积扩展直接导致巷道两肩收敛变形严重;3底部高强地应力与构造应力叠加,导致无支护的底板岩土体发生塑性流动,形成连续性底臌变形,诱发岩巷两肩剧烈收敛。以锚网支护为基础,提出成套耦合支护控制方法,施以补强锚索、二次加密高强锚杆、持续渐进让压托盘、设置底角锚杆、加护底板注浆锚杆、使用可缩性U形钢支架等支护方法控制巷道非线性变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成套耦合支护技术的支护效果,对比现场监测结果,验证支护实际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破碎围岩 成套耦合支护 数值分析 高应力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破碎围岩条件下巷道支护稳定性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启杰 秦庆举 刘刚 《采矿技术》 2020年第1期70-72,共3页
以某矿北翼回风大巷为例,通过现场取样、实验室试验分析获得了极破碎围岩条件下巷道围岩的组分及力学参数。针对极破碎围岩巷道在不改变原有支护参数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管缝式锚杆超前护顶,同时采用"三台阶五步流水作业法"组... 以某矿北翼回风大巷为例,通过现场取样、实验室试验分析获得了极破碎围岩条件下巷道围岩的组分及力学参数。针对极破碎围岩巷道在不改变原有支护参数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管缝式锚杆超前护顶,同时采用"三台阶五步流水作业法"组织对巷道施工,施工过程中通过矿压监测围岩和支护的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预留变形量,使围岩控制达到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破碎围岩 性分析 支护稳定性 三台阶五步流水作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破碎围岩预注浆加固修复技术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委托 邹永德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4年第5期34-35,共2页
张双楼煤矿-500 m西一运输大巷掘后巷道变形、底鼓严重,修复时因巷道围岩极其破碎,存在较严重的片帮、掉顶等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围岩破碎原因,采用了预注浆加固修复技术,提前注化学浆加固后,提高了巷道围岩的强度和整体性,消除了片帮、... 张双楼煤矿-500 m西一运输大巷掘后巷道变形、底鼓严重,修复时因巷道围岩极其破碎,存在较严重的片帮、掉顶等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围岩破碎原因,采用了预注浆加固修复技术,提前注化学浆加固后,提高了巷道围岩的强度和整体性,消除了片帮、掉顶等安全隐患,保证了极破碎围岩巷道的修复安全和施工进度,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破碎围岩 预注浆加固 修复技术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断面高预应力短锚索支护强烈动压影响极破碎围岩的研究与实践
4
作者 蔺苏平 王子越 《山西煤炭》 2016年第2期29-32,共4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锚索长度对支护效果的影响,指出随着锚索长度的增加,锚索形成的预应力场覆盖范围减小,支护系统的刚度减小。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全断面高预应力短锚索支护方案,并在保安矿15106补进风巷进行试验,矿...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锚索长度对支护效果的影响,指出随着锚索长度的增加,锚索形成的预应力场覆盖范围减小,支护系统的刚度减小。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全断面高预应力短锚索支护方案,并在保安矿15106补进风巷进行试验,矿压监测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全断面高预应力短锚索支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预应力 短锚索 支护 极破碎围岩 强烈动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联煤业极破碎围岩注浆重塑技术
5
作者 邢超 《山西焦煤科技》 2020年第1期30-32,48,共4页
针对皇联煤业极破碎围岩重塑问题,分析认为注浆加固的关键在于采用高性能、低成本注浆材料,解决表层漏浆问题。提出了分层注浆工艺,介绍了新型无机注浆材料,通过调整水灰比实现性能调整,进行了深、浅钻孔布置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针对皇联煤业极破碎围岩重塑问题,分析认为注浆加固的关键在于采用高性能、低成本注浆材料,解决表层漏浆问题。提出了分层注浆工艺,介绍了新型无机注浆材料,通过调整水灰比实现性能调整,进行了深、浅钻孔布置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两帮浅层深度为2 m,深层深度为7 m,顶板浅层深度为3 m,深层深度为9 m;浅层注浆采用0.8∶1水灰比,深层注浆采用1.5∶1水灰比;效果考察表明,钻孔窥视可见大量浆液痕迹,未发现未被充填的裂隙,扩散效果良好,锚索锚固力足够,使用新型无机注浆材料,不足化学浆成本的1/7,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破碎围岩 分层注浆工艺 新型无机注浆材料 深浅钻孔 水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