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及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经宇 王孝宾 +3 位作者 韦超 李晶 王冰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4,共6页
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 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等术式。其中XLIF是一种于腹膜后、经腰大肌进行操作的微创术式,与传统后路腰椎融合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椎管神经干扰轻、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该技术广泛应用且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回顾近年来X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对其技术发展史、生物力学稳定性、手术特点、手术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归纳,以期为临床上XLIF的应用及进一步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融合术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手术特点 技术发展史 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腰大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族人群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影像解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宁能杰 江华 +1 位作者 陈前芬 周举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确定壮族人群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安全操作范围。方法测量壮族人群腰椎MRI腰大肌和椎体的前后径,腰丛、椎体、腰大肌、腹部大血管的相对距离,血管外侧缘相对椎体中线的角度。结果壮族人群XLIF的安全操作范围从L1-2至L3-4相邻节段无... 目的确定壮族人群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安全操作范围。方法测量壮族人群腰椎MRI腰大肌和椎体的前后径,腰丛、椎体、腰大肌、腹部大血管的相对距离,血管外侧缘相对椎体中线的角度。结果壮族人群XLIF的安全操作范围从L1-2至L3-4相邻节段无明显差异,在L4-5比L3-4小;左侧安全操作范围比右侧大,女性比男性小。结论 (1)壮族人群可从两侧行XLIF;(2)壮族人群XLIF的腰大肌穿刺点,L1-2、L4-5节段位于椎体的Ⅱ、Ⅲ区,L2-3、L3-4节段位于椎体的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安全操作范围 壮族人群 影像解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谭海涛 江建中 +5 位作者 谢兆林 陈国平 甘锋平 黄圣斌 邹艺 李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8-624,共7页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6例行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时肌电图监测,其中男24例,...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6例行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时肌电图监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53.2±18.7岁。XLIF通道建立过程中采用自发肌电图监测神经根在术中是否受到牵拉、激惹等刺激,通过计算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得出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利用诱发肌电图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神经电生理变化的影响。分析并推测手术中肌电监测的影响因素,尽量控制监测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为评价肌电监测的临床效果,记录肌电监测的阳性和阴性结果例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46例患者共69个节段行椎间融合(L1/2 5例,L2/3 9例,L3/4 32例,L4/5 23例)。自发肌电监测有16例发现异常肌电波形,其中14例(真阳性)经调整手术操作后能恢复正常波形,2例(假阳性)经短暂观察后自行恢复至正常,14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其余30例术中无异常肌电波形的患者中,有3例(假阴性)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27例(真阴性)术后无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通过上述数据计算得出术中自发肌电图监测灵敏度为82.35%,特异度为93.10%。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采用诱发肌电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L1:8枚,L2:15枚,L3:27枚,L4:48枚,L5:34枚),其中118枚螺钉置入时肌电监测提示阴性,术后CT提示其中有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另外14枚螺钉攻丝后,刺激强度为10m A时出现肌电图反应,术后有13个椎弓根出现椎弓根内侧皮质骨折表现。患者术前JOA评分14.8±2.1分,术后为23.9±2.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ODI评分为38.3±3.1分,术后为13.6±2.9分,改善率为65.7%,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极外侧入路腰椎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肌电图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监测 外侧入路融合术 经皮弓根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T_(5~11)节段极外侧微创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增晖 詹翼 胡小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4-636,共3页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1节段血管走行较为恒定,节段静脉在上、节段动脉在下,走行于对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两侧交感神经干在T6~9发出内脏大神经,T10~12发出内脏小神经。奇静脉在该段脊柱的右前方,向上走行过程中逐渐向脊柱左侧偏,胸主动脉走行于该段脊柱的左前方,向下走行过程逐渐向右侧偏,右侧交感干与奇静脉的间距远大于左侧交感干与胸主动脉的间距。椎间盘水平无血管和神经紧邻。结论在T5~11脊柱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是可行和安全的,行椎体螺钉内固定应注意侧前方血管神经和节段血管的保护,切除椎体时必须先结扎节段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神经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谭海涛 江建中 +5 位作者 谢兆林 李颖 韦英婷 黄圣斌 陈国平 甘锋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6月~2014年10月采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椎结核患者4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男16...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6月~2014年10月采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椎结核患者4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男16例,女7例)和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各23例。导航组年龄37.7±16.7岁,对照组年龄39.2±18.4岁。合并神经功能障碍17例,导航组7例(ASIA分级C级5例、D级2例),对照组10例(C级6例、D级4例)。术后门诊随访记录植骨融合的时间、VAS评分、ASIA分级及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ASIA分级、VAS评分及脊柱后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导航组术中出血量为447±139.6ml,对照组为627±251.3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导航组术中C型臂X线透视累计曝光时间为31±14.2s,对照组为96±44.6s,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为158±73.6min,对照组为213±88.2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切口裂开1例,缝合后治愈;导航组1例术后1个半月切口形成窦道,换药治疗2个月后治愈。对照组术前6例C级患者中,术后6个月时恢复至D级3例、E级3例;4例术前D级患者恢复至E级。导航组术前5例C级患者中,术后6个月时恢复至D级3例、E级2例;2例术前D级患者恢复至E级。导航组的VAS评分、脊柱后凸Cobb角及骨融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工作通道下极外侧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应用计算机导航可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术中射线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结核 结核病灶清除 计算机导航 外侧入路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