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若干有机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系数色散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封继康 高旭岭 孙家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56-161,共6页
在INDO/CI方法基础上,用自己编制的计算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βijk程序,计算了苯胺、硝基苯、对硝基苯胺和4-硝基-4′-胺基二苯乙烯的βijk,并研究了其对外部激光场频率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分子内的电荷转移是产生非线性光学现象的根本... 在INDO/CI方法基础上,用自己编制的计算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βijk程序,计算了苯胺、硝基苯、对硝基苯胺和4-硝基-4′-胺基二苯乙烯的βijk,并研究了其对外部激光场频率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分子内的电荷转移是产生非线性光学现象的根本原因,而作为外因的激光场对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的大小和方向也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当激光场频率与分子的共振频率接近时,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变得非常大,在共振频率附近,βijk改变符号且Kleinman对称性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合物 二阶 非线性 极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钠等电子系列振子强度与原子实极化系数计算
2
作者 李光源 袁广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9-381,共3页
应用屏蔽氢模型计算类钠等电子系列电偶极子跃迁振子强度f和原子(离子)实极化系数α,计算结果和有关文献是一致的;并讨论极化系数随主量子数、原子序数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类钠等电子系列 振子强度 原子实极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_2与C_(18)H_(30)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系数X^3温度特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党福喜 吴百诗 《量子电子学》 CSCD 1990年第3期203-209,共7页
本文报导了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定的CS_2与C_(18)H_(30)(十二烷基苯)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系数x随温度变化关系曲线,给出了此变化关系的经验公式,文中还采用单粒子模型对此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
关键词 极化系数 十二烷基苯 温度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晶体有效非线性极化系数的精确计算
4
作者 刘晔 李港 +1 位作者 陈檬 王春林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2-166,共5页
考虑到离散角的影响,给出了单轴晶体中有效非线性极化系数的精确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计算举例.
关键词 单轴晶体 有效非线性极化系数 精确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ttling效应:一种影响微波介质陶瓷谐振频率温度系数的新机制
5
作者 唐莹 李洁 +4 位作者 相怀成 方维双 林慧兴 杨俊峰 方亮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6-666,共11页
微波介质陶瓷是5G/6G通信技术中关键的基础材料,具有高品质因数(Q×f)、低介电常数(εr)以及近零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_(f))的材料逐渐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然而,绝大多数低εr材料往往具有较负的τ_(f)。本研究首先系统概述了影响... 微波介质陶瓷是5G/6G通信技术中关键的基础材料,具有高品质因数(Q×f)、低介电常数(εr)以及近零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_(f))的材料逐渐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然而,绝大多数低εr材料往往具有较负的τ_(f)。本研究首先系统概述了影响τ_(f)的经典机制,包括离子极化率稀释机制、相变机制、晶胞体积机制、氧多面体畸变度、键能与键性以及键价等结构因素。随后,详细介绍了本团队近期在无相变立方正反石榴石体系中观察到的τ_(f)异常变化现象,提出“Rattling”效应是一种影响微波介质陶瓷τ_(f)的新机制。具有高配位数且弱化学键合的“Rattling”阳离子是影响材料整体微波介电极化和损耗的主要因素,它不仅增大离子极化率和εr,还导致τ_(f)正向偏移,同时降低Q×f。该机制在不同材料体系中得到验证与应用。本研究引入了总离子极化偏差的加权函数新概念,用于评估整个分子“Rattling”和“Compressed”效应对εr的影响,并提出了离子极化率温度系数(ταm)新概念,通过定量化计算从而将影响介电常数温度系数(τε)正负和大小的因素简化为εr、ταm和线膨胀系数αL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介质陶瓷 Rattling效应 谐振频率温度系数 离子极化率温度系数 影响机制 总离子极化偏差的加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站雷达系统的极化匹配系数 被引量:4
6
作者 徐朴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9年第3期337-340,共4页
在通讯系统中天线的极化匹配系数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根据雷达目标应用中的最优极化状态的分析,提出了单站雷达系统中天线的共极化匹配系数、交叉极化匹配系数和自适应极化匹配系数的新概念,并给出了便于计算的表达式。
关键词 极化匹配系数 极化 交叉极化 单站雷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平稳性和极化相干系数比的PolSAR图像建筑物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范庆辉 慕建君 +1 位作者 项德良 宋文青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38-3244,共7页
为了提高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图像中城区建筑物的检测精度,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人造目标散射非平稳性和极化相干系数比的建筑物检测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对PolSAR图像进行滤波和方位向时频分解,得到多个子孔径图像,然后结合方位向非... 为了提高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图像中城区建筑物的检测精度,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人造目标散射非平稳性和极化相干系数比的建筑物检测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对PolSAR图像进行滤波和方位向时频分解,得到多个子孔径图像,然后结合方位向非平稳性检测和极化相干系数比来判断某个像素是否为建筑物。该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极化相干系数比从而使获取的建筑物检测结果优于传统非平稳性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去除具有布拉格散射的自然地物虚警从而提高检测精度。星载和机载PolSAR数据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 建筑物检测 子孔径分解 极化相干系数 非平稳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化不变量特征的雷达目标识别技术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福友 罗钉 刘宏伟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3年第2期165-172,共8页
极化是雷达目标具有的特性之一。以电磁散射计算仿真的圆锥形弹头模型、球形和圆柱形诱饵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极化不变量理论基础上对这些简单目标的极化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极化不变量特征(功率矩阵迹与行列式的比... 极化是雷达目标具有的特性之一。以电磁散射计算仿真的圆锥形弹头模型、球形和圆柱形诱饵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极化不变量理论基础上对这些简单目标的极化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极化不变量特征(功率矩阵迹与行列式的比值)用于雷达目标识别,并给出了其对应实际的物理意义。文中以SVM为分类器,提出基于功率矩阵迹、去极化系数和功率矩阵迹与行列式的比值特征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弹头和诱饵进行分类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目标识别 极化 功率矩阵迹 极化系数 功率矩阵迹与行列式的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离子浓度对全钒液流电池极化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友 俞俊博 +4 位作者 潘建欣 王树博 齐亮 姚克俭 谢晓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0-931,共12页
基于物质传递方程、电荷传递方程和电化学动力学方程提出了浓差极化系数的概念,建立了全钒液流电池二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了钒电池极化过程,并对电极区域极化的分布进行了定量评估。研究表明:增加钒离子浓度,电极表面和溶液本体浓... 基于物质传递方程、电荷传递方程和电化学动力学方程提出了浓差极化系数的概念,建立了全钒液流电池二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了钒电池极化过程,并对电极区域极化的分布进行了定量评估。研究表明:增加钒离子浓度,电极表面和溶液本体浓度趋同,活化极化和浓差极化减小,这种现象在高电流密度下尤为明显;浓度的增加也使得浓差极化系数减小,物质传递的影响减小,浓差极化相对于整个极化影响越来越弱;从进口到出口,浓差极化系数逐渐增加;电极与集流体接触面的浓差极化系数比电极中间区域高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浓差极化系数:传质 数值模拟 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电场线性极化特性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远富 姚玉霞 +1 位作者 赵斐 李旭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8-695,713,共9页
处理平凉台2008—2017年的地电场观测资料,首先对地电场线性极化和非极化异常进行分析,提出利用地电场线性极化特性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其次,采用相关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对周期性质、极化系数、极化方向、垂直极化方向上的投影等... 处理平凉台2008—2017年的地电场观测资料,首先对地电场线性极化和非极化异常进行分析,提出利用地电场线性极化特性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其次,采用相关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对周期性质、极化系数、极化方向、垂直极化方向上的投影等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平凉台地电场线性极化正常背景特征为:极化方向变化范围N(66.7±6)°E,极化系数在0.7~1之间,垂直极化方向上的投影值波动范围(-0.53~2.61)mV/km。最后,统计分析平凉台周边中强地震与地电场非线性极化异常的关系,认为平凉台地电场对中强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地电场非极化异常可以作为判断地震前兆异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异常表现为:从震前非极化到震后恢复极化的一个过程,持续时间一般在4~15天,多出现在震前5天到1个月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凉 地电场 极化系数 极化方向 极化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覆平板散射场的极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朴 林昌禄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7年第3期269-274,共6页
给出了物理光学假设下大尺寸涂覆平板的散射矩阵公式,并引入了反映单站雷达系统极化匹配程度的三个极化匹配系数。在此基础上,对涂覆平板散射场的基本极化参数进行分析,进而着重讨论了最优极化和极化匹配问题。
关键词 散射矩阵 极化匹配系数 涂覆平板 雷达 微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散射矩阵和极化特性分析
12
作者 徐朴 林昌禄 《电子科学学刊》 CSCD 1998年第6期806-809,共4页
本文利用散射矩阵和单站雷达系统的最优极化状态分析,提出了共极化匹配系数、交叉极化匹配系数和自适应极化匹配系数三个新概念和便于计算的表达式。对三类特殊形式散射矩阵对应的散射问题进行了极化特性分析,并给出了若干结论。
关键词 散射矩阵 极化匹配系数 极化 雷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极化散射计极化失真误差校正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继伟 任泓璇 +2 位作者 吕爱玲 党红杏 谭小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1-518,共8页
全极化散射计是一种新型微波散射计,可以同时测量目标的同极化和交叉极化散射系数.一方面能够解决传统散射计在海面风场反演中的风向模糊问题,提高海面风场测量精度,另一方面交叉极化散射系数可以有效提高海面风速测量范围,解决台风灾... 全极化散射计是一种新型微波散射计,可以同时测量目标的同极化和交叉极化散射系数.一方面能够解决传统散射计在海面风场反演中的风向模糊问题,提高海面风场测量精度,另一方面交叉极化散射系数可以有效提高海面风速测量范围,解决台风灾害监测和预报问题.利用全极化散射计数据进行高精度海面风场反演,首先需要解决全极化散射计系统极化失真误差导致无法准确测量目标不同极化散射系数的问题.本文基于全极化散射计信号模型推导了极化失真误差影响下极化散射系数模型,并对极化失真误差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极化散射系数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海面散射特性假设和极化定标技术推导了极化散射系数校正模型.基于RADARSAT-2获取的不同区域海面全极化散射系数数据仿真误差影响下极化散射系数并利用该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校正极化失真误差,显著提高极化散射系数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散射计 海面风场反演 极化失真误差 极化散射系数模型 极化定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相干斑抑制极化信息保持能力定量评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光辉 牛朝阳 李冬海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18-122,125,共6页
针对采用极化特征图主观评估PolSAR相干斑抑制算法的极化信息保持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特征图相关系数的相干斑抑制效果评估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对PolSAR相干斑抑制算法极化信息保持能力的定量评估,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 针对采用极化特征图主观评估PolSAR相干斑抑制算法的极化信息保持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特征图相关系数的相干斑抑制效果评估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对PolSAR相干斑抑制算法极化信息保持能力的定量评估,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不同滤波器及滤波参数变化对PolSAR散射特性的影响。仿真数据和实测ESAR数据的相干斑抑制效果评估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 相干斑抑制 极化信息保持 极化特征图相关系数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蒸馏组件结构优化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颜学升 郁有阳 +2 位作者 左子文 田程友 颜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7期11204-11211,共8页
为提高膜蒸馏过程中的渗透通量,对膜组件料液侧流道进行优化,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3种膜组件(模型A、模型B、模型C)进行三维模拟计算,对比分析各膜组件的内部流动状态、温度极化系数(TPC)、浓度极化系数(CPC);同时,考察流道优... 为提高膜蒸馏过程中的渗透通量,对膜组件料液侧流道进行优化,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3种膜组件(模型A、模型B、模型C)进行三维模拟计算,对比分析各膜组件的内部流动状态、温度极化系数(TPC)、浓度极化系数(CPC);同时,考察流道优化后膜通量和热效率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模型A内存在主流区和回流区,模型B内分区现象消失,模型C内流动最为复杂;模型A温度极化最严重,模型B浓度极化最严重,模型C各极化现象最弱;此外,模型C在膜通量方面比模型A提升至少90%,对于热效率,模型C最高,模型A与模型B在不同工况下存在差异。最后,选取模型C进行实验,发现实验值与模拟值吻合良好,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流道优化能极大改善膜蒸馏的通量问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内部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蒸馏 计算流体力学 温度极化系数 浓度极化系数 脱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调谐曲线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艳梅 张书练 +1 位作者 李岩 李克兰 《激光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1-214,共4页
在三级微扰理论下,利用频率分裂驻波激光器中“单模对”运转情况下的自洽方程组和光强的互饱和作用对曾报导过的实验现象(不论激光器充Ne的单同位素还是充Ne的双同位素,也不管输出光的频差多大,随着腔长的调谐,o光和e光的功... 在三级微扰理论下,利用频率分裂驻波激光器中“单模对”运转情况下的自洽方程组和光强的互饱和作用对曾报导过的实验现象(不论激光器充Ne的单同位素还是充Ne的双同位素,也不管输出光的频差多大,随着腔长的调谐,o光和e光的功率变化方向始终是相反的)进行理论上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洽方程 互饱和作用 极化系数 驻波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电场中椭球静电性质的若干讨论
17
作者 耿振铎 邓元刚 +1 位作者 张现周 景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58,共3页
对于孤立带电导体椭球产生的静电场问题,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例如研究椭球形电容器的静电能、点电荷对椭球体的镜像荷问题、椭球壳的互作用等问题.在此启发下,我们通过引入椭球坐标系,进一步讨论处于外电场中的中性导体椭球的电势... 对于孤立带电导体椭球产生的静电场问题,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例如研究椭球形电容器的静电能、点电荷对椭球体的镜像荷问题、椭球壳的互作用等问题.在此启发下,我们通过引入椭球坐标系,进一步讨论处于外电场中的中性导体椭球的电势、电场及感应电荷的分布,所用方法还可以立刻推广到外电场中一般介质椭球静电性质等有趣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球坐标系 介质椭球 退极化系数 电偶极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雷达目标相关匹配识别
18
作者 陈治礼 李明之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08-311,共4页
粒子群优化算法易实现,鲁棒性强,对复杂线性和非线性问题均具有较强的寻优能力,是一种高性能智能优化算法。文中采用高分辨率一维距离像和宽带去极化系数作为目标特征矢量,基于相关匹配算法设计分类器,并针对相关匹配算法计算量过于庞... 粒子群优化算法易实现,鲁棒性强,对复杂线性和非线性问题均具有较强的寻优能力,是一种高性能智能优化算法。文中采用高分辨率一维距离像和宽带去极化系数作为目标特征矢量,基于相关匹配算法设计分类器,并针对相关匹配算法计算量过于庞大的问题,引入粒子群算法对分类器搜索最大相关匹配系数的过程进行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分类器的性能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算法 雷达目标识别 相关匹配分类器 高分辨率一维距离像 宽带去极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片多畴LiNbO3的倍频效应
19
作者 薛英华 闵乃本 +1 位作者 朱劲松 冯端 《四川激光》 1981年第A02期142-142,共1页
对非双折射晶体,或是非线性系数不能实现位相匹配的双折射晶体,通常是不能在非线性光学中得到应用。然而对这类晶体,1962年提出的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利用非线性极化系数的周期性跃变,可大幅度提高倍频转换效率,有可能为这类晶体... 对非双折射晶体,或是非线性系数不能实现位相匹配的双折射晶体,通常是不能在非线性光学中得到应用。然而对这类晶体,1962年提出的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利用非线性极化系数的周期性跃变,可大幅度提高倍频转换效率,有可能为这类晶体在非线性光学上的实际应用开辟道路。但是直到1975年后,Dewey等以及冈田正胜等才在实验上看到一些效应,但迄今仍然没有对准位相匹配的理论进行细致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BO3 倍频效应 双折射晶体 准位相匹配 非线性系数 非线性光学 倍频转换效率 匹配理论 极化系数 周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绝缘设备绝缘电阻的现场测试问题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钦 陈忠 陈少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5-618,共4页
针对高电压大容量组合绝缘设备绝缘电阻的现场测试问题,首先折算至同温度下比较100组绝缘现场测试数据与厂家数据后发现各个时点的绝缘电阻都比厂家数据明显偏高,吸收比及极化指数与厂家数据却较接近。然后分析了影响测试数据准确性和... 针对高电压大容量组合绝缘设备绝缘电阻的现场测试问题,首先折算至同温度下比较100组绝缘现场测试数据与厂家数据后发现各个时点的绝缘电阻都比厂家数据明显偏高,吸收比及极化指数与厂家数据却较接近。然后分析了影响测试数据准确性和重复性的温度、湿度、电磁干扰、剩余电荷及兆欧表性能等因素,指出温度和兆欧表性能是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建议。最后提出了一组评价绝缘状态的新参数—绝缘介质极化系数及稳定绝缘电阻,它较好地避免了1个时间点的绝缘电阻表征偶然性绝缘状态的缺陷,以及2个时间点的绝缘电阻表征非线性极化过程的缺陷,并且一定程度地体现了绝缘介质局部受潮或老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绝缘设备 绝缘电阻 吸收比 极化指数 稳定绝缘电阻 极化损耗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