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质极化电荷和磁化电流的镜象处理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康文秀 《华北电力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3-88,共6页
将导体镜象法推广应用到介质。计算表明,对静电场和稳恒磁场中的均匀、线性和各向同性介质,其三维场的平面介质界面和二维场的圆柱面介质界面上的极化电荷和磁化电流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可用场区以外的分立镜象代替。
关键词 极化电荷 磁化电流 分立镜象 介质 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等效表面极化电荷层消除格林函数的不连续性
2
作者 李镔 《河北轻化工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35-41,共7页
借助于等效表面极化电荷层的概念,讨论了使用于电磁场理论的静电问题中格林函数的本征函数展开式的不连续性。引入等效表面极化电荷层代替通常的带电体的表面电荷层,消除了电磁场理论的静电问题中的格林函数的本征函数展开式的不连续性... 借助于等效表面极化电荷层的概念,讨论了使用于电磁场理论的静电问题中格林函数的本征函数展开式的不连续性。引入等效表面极化电荷层代替通常的带电体的表面电荷层,消除了电磁场理论的静电问题中的格林函数的本征函数展开式的不连续性并且简化了格林函数的建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函数 表面极化电荷 电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化膜驻极体PVDF/SiO_2的电荷输运特性
3
作者 柏维 杨大本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45-248,共4页
通过常温和高温下对PVDF/SiO_2,(PVDF-聚偏氯乙烯)膜的恒压负电晕充电,系统地研究了充电注入的负表面电荷受激脱阱后在电荷层自身内场作用下的输运规律。确定了TSD(ThermallyStimularedDi... 通过常温和高温下对PVDF/SiO_2,(PVDF-聚偏氯乙烯)膜的恒压负电晕充电,系统地研究了充电注入的负表面电荷受激脱阱后在电荷层自身内场作用下的输运规律。确定了TSD(ThermallyStimularedDischarge)的偶极峰和空间电荷峰对电荷稳定性的明显区另。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负电晕充电对该材料的驻极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化膜 驻极体 极化电荷 空间电荷 电荷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化效应对氮化镓型LED性能影响分析
4
作者 张建亚 黄勇林 赵宇坤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48,60,共4页
对氮化镓(InGaN/GaN)型MQW(多量子阱)结构的蓝宝石衬底LED(发光二极管)受自发和压电极化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了分析LED的输出特性,利用MATLAB软件对传统水平结构的InGaN/GaN型MQW蓝光LED芯片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LED各个界面极化... 对氮化镓(InGaN/GaN)型MQW(多量子阱)结构的蓝宝石衬底LED(发光二极管)受自发和压电极化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了分析LED的输出特性,利用MATLAB软件对传统水平结构的InGaN/GaN型MQW蓝光LED芯片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LED各个界面极化电荷同比例增加能稍微改善LED的电学特性,但却显著降低了LED的光输出功率和内量子效率,这主要是由于界面电荷改变了能带结构,阻碍了空穴的扩散与漂移,降低了辐射复合系数。可以通过改变位错密度来降低极化电荷对LED的影响,改善LED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电荷 LED性能 能带结构 电子空穴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位移矢量D与自由电荷关系的讨论
5
作者 柯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4期105-106,共2页
当我们研究的问题满足一定条件时,电位移矢量D仅与自由电荷有关。
关键词 电位移矢量 极化电荷 自由电荷 电介质 高斯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无限大均匀介质中置一自由点电荷激发的场——一幅在介质内场分布的正、误力线图及有关解
6
作者 朱嘉培 《高校教育管理》 1987年第S1期75-78,共4页
在高校一些有关专业的普通物理教学中,《电磁学》是一重点。而有关静电介质问题,相对说在教学角度上又是个难点。均匀线性介质在静电场中的极化问题,表现在介质沿场强方向产生偶极矩及介质表面产生极化电荷面密度。本文研究一个半无限... 在高校一些有关专业的普通物理教学中,《电磁学》是一重点。而有关静电介质问题,相对说在教学角度上又是个难点。均匀线性介质在静电场中的极化问题,表现在介质沿场强方向产生偶极矩及介质表面产生极化电荷面密度。本文研究一个半无限大均匀介质的极化表面电荷及介质内的分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线图 极化电荷 半无限 自由点 均匀介质 感应电荷 内场 导体 假想电荷 面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ment of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in CaBi_(4)Ti_(4)O_(15)-based Ceramics through Bi^(3+) Self-doping Strategy
7
作者 ZHOU Yangyang ZHANG Yanyan +4 位作者 YU Ziyi FU Zhengqian XU Fangfang LIANG Ruihong ZHOU Zhiyong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9-728,共10页
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sensors are the preferred choice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n harsh environments such as high temperatures and complex vibrations.Bismuth layer-structured CaBi_(4)Ti_(4)... 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sensors are the preferred choice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n harsh environments such as high temperatures and complex vibrations.Bismuth layer-structured CaBi_(4)Ti_(4)O_(15)(CBT)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ceramics,with high Curie temperature(TC),are the key components for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sensors operating at temperatures exceeding 500℃.However,their low piezoelectric coefficient(d_(33))greatly limits their high-temperature applications.In this work,a novel Bi^(3+)self-doping strategy was employed to enhance the piez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CBT ceramics.The enhancement is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grain boundaries,providing more sites for space charge accumulation and promoting formation of space charge polarization.Furthermore,given that space charge polarization predominantly occurs at low frequencies,dielectric temperature spectra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were us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pace charge polarization enhances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CBT ceramics.Excellent overall performance was achieved for the CBT-based 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ceramics.Among them,TC reached 778℃,d_(33) increased by more than 30%,reaching 20.1 pC/N,and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improved by one order of magnitude(reaching 6.33×10^(6)Ω·cm at 500℃).These advancements provide a key functional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sensors at 500℃and ab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ceramic bismuth layer structure SELF-DOPING space charge polarization oxygen vaca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电测量数字分析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景德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1年第3期-,共7页
当温度、压力、电场同时或分别单独变化时,铁电体的极化电荷讯号经数字化之后,由数字电路和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先后经历四次积分运算,每次都给出一种有意义的结果。本方法可用于压电、热释电和电滞回线的测量,提高了热释电系数的... 当温度、压力、电场同时或分别单独变化时,铁电体的极化电荷讯号经数字化之后,由数字电路和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先后经历四次积分运算,每次都给出一种有意义的结果。本方法可用于压电、热释电和电滞回线的测量,提高了热释电系数的测量精确度和温度分辨率。对于钛酸钡单晶体的回线的测量,与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数字分析法更为精确,从中可以分出原始电畴中α畴和c 畴对极化强度的贡献,并得到两种畴的不同运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线 运动规律 数字积分法 电容积分法 热释电材料 热释电体 电介质 数字分析法 单晶体 极化电荷 电测量 微分电容 静电计 温度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上绝缘导线电磁问题分析
9
作者 李咸善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29-233,共5页
提出一个快速有效的联合模型用于地上绝缘导线的电磁问题分析。耗损土壤的影响用镜像模型表示;导线绝缘层等效为极化电荷。在应用矩量法建立地上绝缘导线感应电流的计算模型之后,进一步推导了导线周围近场的计算公式。经过合理的简化,... 提出一个快速有效的联合模型用于地上绝缘导线的电磁问题分析。耗损土壤的影响用镜像模型表示;导线绝缘层等效为极化电荷。在应用矩量法建立地上绝缘导线感应电流的计算模型之后,进一步推导了导线周围近场的计算公式。经过合理的简化,矩量法矩阵元素可以表示为代数解析式,从而大大提高了模型的计算速度。最后,应用严格模型结果及实验结果对本文方法的有效精确性进行了验证,并将该方法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导线 矩量法 极化电荷 镜像模型 电磁 感应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板电容器内液体附加压力的探讨和研究
10
作者 徐思成 《现代电子技术》 2004年第19期91-92,共2页
本文探讨和研究了平行板电容器内液体附加压力产生的起因和经过 ,推出了其内部液体附加压力的计算公式F =F0 / εr,证明了公式的正确性 ,揭示了平行板电容器内部液体附加压力产生的本质。
关键词 平行板电容器 附加压力 极化电荷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斯定理的一点注记
11
作者 赵隆韶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2期439-442,共2页
1 D与自由电荷、极化电荷之间的一般关系式 由于~2D=-×(D)+(·D) 令
关键词 高斯定理 自由电荷 极化电荷 均匀电介质 泊松方程 金属球 球壳 二凡 旋度 体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电位移矢量D
12
作者 周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3年第1期74-77,共4页
通过求解静电场方程组,运用矢量场论的数学方法对D进行理论分析,并定量地导出了D只与自由电荷分布有关的条件。
关键词 电位移矢量 自由电荷 极化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BiOI异质结全光谱催化活性的增强机理研究
13
作者 王敏 辛德华 +1 位作者 罗丹 章薇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20,共10页
采用酸辅助原位溶剂热反应制备g-C_(3)N_(4)/Bi/BiOI异质结,其因缺陷与金属Bi协同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具有全光谱吸收特性.该异质结表现为Z型机制,g-C 3N 4的光生空穴与BiOI的光生电子以Bi为电子媒介复合,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载流... 采用酸辅助原位溶剂热反应制备g-C_(3)N_(4)/Bi/BiOI异质结,其因缺陷与金属Bi协同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具有全光谱吸收特性.该异质结表现为Z型机制,g-C 3N 4的光生空穴与BiOI的光生电子以Bi为电子媒介复合,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载流子被保留参与光催化反应.界面处,极化电荷由Bi/BiOI向g-C_(3)N_(4)转移,导致g-C_(3)N_(4)和Bi/BiOI的能带结构分别抬升和下降,光生载流子的氧化还原能力进一步增强.等离子体Bi纵向和横向的局域电磁场增强可以加速电子跃迁并促进界面电荷转移.缺陷态通过捕获等离子体Bi的热电子稳定其局域电荷密度,同时提高了高能热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利用率.因此,g-C_(3)N_(4)/Bi/BiOI异质结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全光谱催化活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型异质结 缺陷 等离子体 全光谱催化 极化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