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扰背景下瞬时极化测量雷达的目标识别预处理技术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涛 王雪松 +1 位作者 刘进 肖顺平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33-2337,共5页
该文以瞬时极化测量雷达的攻防对抗为背景,分析了单极化有源干扰机形成的假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干扰样式下,干扰机在分时极化测量雷达和瞬时极化测量雷达下生成的假目标具有不同的散射特性。在单极化有源假目标... 该文以瞬时极化测量雷达的攻防对抗为背景,分析了单极化有源干扰机形成的假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干扰样式下,干扰机在分时极化测量雷达和瞬时极化测量雷达下生成的假目标具有不同的散射特性。在单极化有源假目标极化散射特性分析基础上,针对对抗条件下极化雷达无法准确测量目标散射矩阵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完整极化测量的目标识别预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获取目标三个极化散射矩阵序列,它们可以用作目标识别的稳健特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识别 瞬时极化测量雷达 雷达目标 有源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瞬时测量方法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雪松 王剑 +3 位作者 王涛 李永祯 徐振海 施龙飞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0-1025,共6页
目标极化特性的瞬时测量是极化雷达探测与目标识别等领域非常关心的基础性问题.本文针对频移脉冲波形,研究了互易条件下目标极化特性瞬时测量问题.建立了瞬时极化测量雷达的目标回波模型,在深入分析了目标回波极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 目标极化特性的瞬时测量是极化雷达探测与目标识别等领域非常关心的基础性问题.本文针对频移脉冲波形,研究了互易条件下目标极化特性瞬时测量问题.建立了瞬时极化测量雷达的目标回波模型,在深入分析了目标回波极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的完整极化散射矩阵频域估计算法,证明其为无偏估计,给出了估计精度的理论公式和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测量雷达 目标 极化散射矩阵 互易性 瞬时测量 频移脉冲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波段数字变极化目标特性测量雷达(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璋峰 胡冰 +3 位作者 赵国强 李世勇 孙厚军 陶然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0,113,共7页
提出一种新型的W波段数字变极化目标特性测量雷达.该雷达由两子阵变极化天馈、两通道TR模块与数字处理单元构成,采用空间波束合成任意极化发射、数字方式实现任意极化接收.通过目标实验结果表明,该雷达能在多种极化体制下准确提取目标... 提出一种新型的W波段数字变极化目标特性测量雷达.该雷达由两子阵变极化天馈、两通道TR模块与数字处理单元构成,采用空间波束合成任意极化发射、数字方式实现任意极化接收.通过目标实验结果表明,该雷达能在多种极化体制下准确提取目标极化散射矩阵,具备测量目标全极化RCS能力以及可用于目标极化特性分析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极化散射特性 极化测量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化雷达测量体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戴幻尧 刘勇 +1 位作者 周波 耿宏峰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4,共6页
文中从极化雷达发展趋势的角度,对极化测量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极化测量雷达体制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暗室测量实验和仿真实验比较了各测量体制间的差异和优缺点,证明了在目标极化特性快起伏情况下,分时极化测量不能完整准确地反... 文中从极化雷达发展趋势的角度,对极化测量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极化测量雷达体制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暗室测量实验和仿真实验比较了各测量体制间的差异和优缺点,证明了在目标极化特性快起伏情况下,分时极化测量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目标极化特性,此时瞬时极化测量的性能明显优于分时极化测量,并指出了紧凑极化体制的特点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测量 极化测量雷达 分时极化测量 瞬时极化测量 紧凑极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缩极化数据的三分量分解模型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萌 张红 王超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5-371,共7页
基于部分极化波的二分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简缩极化数据的三分量分解模型。该模型将简缩极化数据的Jones相干矩阵分解成表面散射、偶次散射和体散射三种散射机制Jones相干矩阵之和,进一步得到这三种散射机制各自的散射功率。选取德国根... 基于部分极化波的二分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简缩极化数据的三分量分解模型。该模型将简缩极化数据的Jones相干矩阵分解成表面散射、偶次散射和体散射三种散射机制Jones相干矩阵之和,进一步得到这三种散射机制各自的散射功率。选取德国根多夫市普拉特灵(Plattling)地区的TerraSAR-X全极化数据生成简缩极化数据,用提出的三分量分解模型对得到的简缩极化数据进行分解,并将分解结果与全极化数据的Pauli分解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简缩极化数据三分量分解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表面散射和体散射的散射行为。但是,相比全极化数据的分解结果,提出的模型高估了体散射分量,导致偶次散射分量偏小,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缩极化 Jones相干矩阵 极化分解 合成孔径雷达简缩极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化干涉SAR森林冠层高反演的地形坡度改正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琦 岳彩荣 +1 位作者 章皖秋 王宗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0,70,共7页
极化干涉SAR森林冠层高反演是当前SAR领域研究的热点。经典的森林冠层高反演算法主要基于随机地表二层相干散射模型(Random Volume over Ground,RVo G),该模型在山区受到植被层下地表的地形坡度影响,反演精度存在较大误差。为了提高森... 极化干涉SAR森林冠层高反演是当前SAR领域研究的热点。经典的森林冠层高反演算法主要基于随机地表二层相干散射模型(Random Volume over Ground,RVo G),该模型在山区受到植被层下地表的地形坡度影响,反演精度存在较大误差。为了提高森林冠层高反演精度,采用地形坡度改正的S-RVo G(Sloped Random Volume over Ground)模型,结合三阶段算法,应用德国宇航局DLR提供的星载Tan DEM-X全极化干涉数据反演森林冠层高,并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坡度级为II、III级,RVo G模型反演效果接近于S-RVo G模型;坡度级为IV级,RVo G模型与二调平均树高的相关关系明显下降,加权相对误差和RMSE增大;S-RVo G模型与二调平均树高保持显著相关关系,反演误差同比小于RVo G模型。因此,S-RVo G模型一定程度上改正了地形坡度造成的误差,提高了森林冠层高反演精度,在坡度大的地区精度提升程度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DEM-X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森林冠层高反演 S-RVoG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anDEM-X数据和改进三阶段算法反演森林冠层高度
7
作者 张国飞 章皖秋 岳彩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2-164,共13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TanDEM-X SAR数据的RVoG模型三阶段算法反演森林冠层高度,以解决RVoG模型实际应用中模型成立条件难以严格满足、受地形影响导致森林冠层高度估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松纯林和混交林...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TanDEM-X SAR数据的RVoG模型三阶段算法反演森林冠层高度,以解决RVoG模型实际应用中模型成立条件难以严格满足、受地形影响导致森林冠层高度估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松纯林和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开展经典三阶段算法、地面相位优化的三阶段算法、纯体散射复相干优化的三阶段算法和低估补偿改进的三阶段算法反演森林冠层高度试验。【结果】RVoG模型经典三阶段算法反演森林冠层高度存在低估现象(r=0.11,bias=-26.20 m,RMSE=7.16 m),地面相位优化的三阶段算法、纯体散射复相干优化的三阶段算法、低估补偿改进的三阶段算法反演森林冠层高度的估测精度较经典三阶段算法提高,其中低估补偿改进的三阶段算法反演森林冠层高度的改善效果最佳(r=0.79,bias=-1.69 m,RMSE=2.56 m);思茅松纯林的估测效果(r=0.81,bias=1.40 m,RMSE=2.27 m)优于思茅松混交林(r=0.72,bias=-3.09 m,RMSE=2.87 m)。【结论】相比经典三阶段反演算法,基于TanDEM-X SAR数据的改进三阶段反演算法估测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DEM-X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森林冠层高度 三阶段反演算法 RVoG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