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极化曲线法的铝阳极电化学性能研究
1
作者 宋嘉庚 周翔 降科宇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2,共6页
电絮凝技术具备效率高、无需添加药剂、无二次污染、设备操控和维护简单等优势,但存在极板电化学性能变化规律不明晰等问题。利用极化曲线法研究牺牲阳极的电化学性能,针对不同氯化钠含量、不同初始pH、不同含油浓度对牺牲阳极电化学性... 电絮凝技术具备效率高、无需添加药剂、无二次污染、设备操控和维护简单等优势,但存在极板电化学性能变化规律不明晰等问题。利用极化曲线法研究牺牲阳极的电化学性能,针对不同氯化钠含量、不同初始pH、不同含油浓度对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污水中氯化钠质量浓度的不断增大,致钝电流密度不断增大,阳极钝化区电位范围变窄,阳极表面溶解速率增大;污水初始pH过小或过大,阳极溶解速率都增大,钝化膜破坏作用都增强;污水中初始含油质量浓度的增大对铝阳极电化学性质变化影响不大,不影响阳极的溶解速率,为电絮凝技术用于海洋溢油应急处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水 极化曲线法 铝阳极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电极上硫脲及衍生物的缓蚀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董俊华 宋光铃 +1 位作者 曹楚南 林海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2-258,共7页
用极化曲线方法测定了硫酸溶液中硫脲及其衍生物的浓度变化对铁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获得了腐蚀电位下缓蚀剂对阴极和阳极过程的作用系数.用EHMO方法对硫脲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参数进行了量化计算,分析表明,缓蚀剂对阴极和阳极过程作... 用极化曲线方法测定了硫酸溶液中硫脲及其衍生物的浓度变化对铁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获得了腐蚀电位下缓蚀剂对阴极和阳极过程的作用系数.用EHMO方法对硫脲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参数进行了量化计算,分析表明,缓蚀剂对阴极和阳极过程作用系数的大小与这些参量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极 硫脲 缓蚀作用 极化曲线法 EHMO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镀Ni-P合金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蒲艳丽 杜敏 +2 位作者 高荣杰 李恒 孙晓霞 《电镀与精饰》 CAS 2004年第3期25-29,共5页
用五种化学镀工艺制备了Ni-P合金镀层。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比较镀层的耐均匀腐蚀性能,用溶液浇浸法测定了镀层的耐孔蚀性能,并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研究镀层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工艺2制备的镀层具有较高的耐均匀腐... 用五种化学镀工艺制备了Ni-P合金镀层。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比较镀层的耐均匀腐蚀性能,用溶液浇浸法测定了镀层的耐孔蚀性能,并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研究镀层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工艺2制备的镀层具有较高的耐均匀腐蚀和耐孔蚀性能,属于非晶和微晶组成的混晶结构。并对该工艺进行了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优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工艺 NI-P合金 镀层 非晶态 X-射线衍射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 动电位极化曲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镍蓄电池负极集流体的研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恩东 杨化滨 +4 位作者 冀惊涛 孙华 王晓丹 周作祥 袁华堂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5,共5页
采用恒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了以各种金属单质和铜锌合金(黄铜)为集流体的锌电极的性能,发现黄铜集流体在自身腐蚀电位、析氢过电位、腐蚀电流密度、Tafel斜率ba、致钝电位φp和维钝电流密度等性质上都与银相近,是一种各项性能均衡,综合... 采用恒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了以各种金属单质和铜锌合金(黄铜)为集流体的锌电极的性能,发现黄铜集流体在自身腐蚀电位、析氢过电位、腐蚀电流密度、Tafel斜率ba、致钝电位φp和维钝电流密度等性质上都与银相近,是一种各项性能均衡,综合性能较好的锌电极集流体。采用泡沫塑料化学镀铜,再合金电镀铜的方法成功制备出泡沫黄铜,该集流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生锌酸盐溶液过饱和现象,改善锌电极的充放电性能,抑制锌枝晶生长和提高充放电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镍蓄电池 负极 集流体 恒电位极化曲线法 锋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高铬铸铁在热强碱中受冲刷时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钧泉 李卫 涂小慧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4-207,共4页
为考察不同材料在热强碱中的腐蚀和磨损腐蚀行为,用电位线性扫描方法测定了Cr13和Cr26两种高铬铸铁在静态和动态的模拟介质中的极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的腐蚀电流密度比静态条件下约大两个数量级;在动态冲刷条件下,铸铁材料... 为考察不同材料在热强碱中的腐蚀和磨损腐蚀行为,用电位线性扫描方法测定了Cr13和Cr26两种高铬铸铁在静态和动态的模拟介质中的极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的腐蚀电流密度比静态条件下约大两个数量级;在动态冲刷条件下,铸铁材料的表面始终处于活化状态,磨损腐蚀速率远大于纯腐蚀速率;Cr26抗磨损腐蚀的性能优于Cr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铬铸铁 热强碱 冲刷 腐蚀行为 电化学极化曲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蚀阻垢机理研究中的新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夏笑虹 李国希 +1 位作者 喻献国 旷亚非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28,共4页
介绍了微分极化曲线法、椭圆偏振光谱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以及自旋标记的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在研究吸附型缓蚀剂、阻垢剂的作用机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缓蚀剂 缓蚀阻垢 吸附 微分极化曲线法 椭圆偏振光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自旋标记 电子自旋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碳钢在选煤厂三种不同水质中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3
7
作者 田江漫 解京选 +1 位作者 张琦 曲会东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90-692,697,共4页
以河南永城煤矿区某选煤厂的水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浸失重法、电化学测试及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45#碳钢在选煤厂清水(生活用水)、循环水和矿井水(生产系统补加水)3种水质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45#碳钢在3种水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 以河南永城煤矿区某选煤厂的水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浸失重法、电化学测试及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45#碳钢在选煤厂清水(生活用水)、循环水和矿井水(生产系统补加水)3种水质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45#碳钢在3种水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且其腐蚀程度排序为:矿井水>循环水>清水;XRD图谱分析结果显示,3种水质中的腐蚀产物均为铁锈,且其主要成分为Fe3O4和FeO(OH),说明整个电化学腐蚀过程阳极主要进行的是铁的溶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厂 45#碳钢 失重 电化学稳态极化曲线法 X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嗡离子衍生物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模型
8
作者 赵维 夏明珠 +1 位作者 雷武 王风云 《腐蚀与防护》 CAS 2001年第8期332-334,共3页
用线性极化曲线法研究了N 癸基吡啶溴化铵 (DP) /N 癸基 3 羟基吡啶溴化铵 (D3OP)和N 癸基 3 羧基吡啶溴化铵 (D3CP)在 5 %氨基磺酸中对铁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模型。结果表明 :它们对 5 %氨基磺酸中的铁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 ,在吡啶环... 用线性极化曲线法研究了N 癸基吡啶溴化铵 (DP) /N 癸基 3 羟基吡啶溴化铵 (D3OP)和N 癸基 3 羧基吡啶溴化铵 (D3CP)在 5 %氨基磺酸中对铁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模型。结果表明 :它们对 5 %氨基磺酸中的铁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 ,在吡啶环上引入合适的取代基能提高吡啶嗡离子的缓蚀效果。它们在铁表面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其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 ;随着温度和使用浓度的提高 ,其缓蚀性能加强 ;三种缓蚀剂缓蚀能力大小为D3CP >D3OP >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嗡离子衍生物 缓蚀作用 吸附模型 线性极化曲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酸的电子结构与缓蚀性能关系的研究
9
作者 夏文斌 欧阳礼 +4 位作者 颜肖慈 余晓冬 张慧玲 李伟 罗明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3-334,共2页
用极化曲线法测试了 6个芳香酸化合物对 2 0 #碳钢在HCl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用MNDO方法得到这些分子的前线轨道能量和电荷分布等 .经拟合 ,N原子的净电荷与缓蚀性能间有好的相关性 .
关键词 电子结构 缓蚀性能 芳香酸化合物 20^#碳钢 极化曲线法 前线轨道能量 电荷分布 量子化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slope optimization design based on limit curve method 被引量:4
10
作者 FANG Hong-wei CHEN Yohchia DENG Xiao-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856-1862,共7页
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for slope optimiz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limit curve method, where the slope is in the limit equilibrium state when the limit slope curve determined by the slip-line field theory and the slo... 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for slope optimiz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limit curve method, where the slope is in the limit equilibrium state when the limit slope curve determined by the slip-line field theory and the slope intersect at the toe of the slope. Compared with the strength reduction (SR) method, finite element limi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SR method based on Davis algorithm, the new method is suitable for determining the slope stability and limit slope angle (LSA). The optimal slope shape is determined based on a series of slope heights and LSA values, which increases the LSA by 2.45°-11.14° and reduces an invalid overburden amount of rocks by 9.15%, compared with the space mechanics theory. The proposed method gives the objective quantification index of instability criterion, and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ec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optimization design limit state limit curve method limit slope ang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