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捐献人乳库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李蕊 潘京 +2 位作者 杨青 邢燕 童笑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9-763,共5页
目的:评价捐赠人乳库建立后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率及临床并发症的影响,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 目的:评价捐赠人乳库建立后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率及临床并发症的影响,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捐赠人乳库建立前136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对照组,捐赠人乳库建立后143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观察组。收集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母亲信息包括分娩年龄、合并症、分娩方式;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信息包括性别、体重、胎龄、接受母乳喂养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晚发型败血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产妇年龄分别为(33.5±4.2)岁、(32.5±3.9)岁,接受剖宫产的例数分别为95(70.4%)例、81(66.9%)例;两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胎龄分别为(29.2±2.1)周和(29.1±2.2)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140.5±247.1)g和(1169.4±228.6)g,男婴分别为72例(50.3%)和63例(46.3%)。两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10.5%和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8,P=0.016)。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从13 d缩短至10 d(Z=-4.567,P<0.001),首次母乳喂养时间从入院第3天提前至第1天(Z=-11.812,P<0.001),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从34.0%降至10.0%(χ^(2)=17.015,P<0.001),但发现首次接受亲母母乳喂养时间从入院第3天延长至第4天(Z=-4.652,P<0.001)。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赠人乳库的应用可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率、缩短首次母乳喂养时间、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临床治疗该类患儿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儿 母乳喂养 捐赠人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胎盘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I和胎儿脑体积预测生长受限胎儿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2
作者 孔令男 黄世杰 +4 位作者 张璇 季亮宇 周欣 吴飞云 赵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0-366,共7页
目的:探讨胎盘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I参数和胎儿脑体积对FGR中VLBW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3例FGR孕妇,依据胎儿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8例)和非极低出生体重儿(non-VLBWI)组(15例)。比较两组胎... 目的:探讨胎盘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I参数和胎儿脑体积对FGR中VLBW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3例FGR孕妇,依据胎儿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8例)和非极低出生体重儿(non-VLBWI)组(15例)。比较两组胎儿侧脑室占颅内体积百分比以及胎盘IVIM参数[真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血流灌注分数(f)及胎盘面积]。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VLBWI的预测效能。结果:VLBWI组胎盘D值小于non-VLBWI组[(1.38±0.04)×10^(-3)mm^(2)/s vs.(1.44±0.07)×10^(-3)mm^(2)/s,t=-2.109,P=0.047],胎盘面积小于non-VLBWI组[(155.84±34.69)cm^(2)vs.(200.41±47.95)cm^(2),t=-2.315,P=0.031],胎儿侧脑室占颅内体积百分比大于non-VLBWI组[(3.00±0.55)%vs.(2.53±0.33)%,t=2.591,P=0.017]。胎盘D值、胎盘面积和侧脑室占颅内体积百分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0.783和0.792。联合胎儿侧脑室占颅内体积百分比、胎盘D值和胎盘面积可将ROC曲线下面积提高至0.892。结论:胎盘IVIM参数和胎儿脑体积可能是帮助预测FGR中VLBWI的潜在有效影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生长受限 出生体重儿 胎儿脑体积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列线图模型预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风险
3
作者 张亚丽 刘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6-1113,共8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早发型败血症(EO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OS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20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训练集,选取202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6例极低出生体...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早发型败血症(EO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OS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20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训练集,选取202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验证集,训练集根据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OS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EOS组和无EOS组。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合并EOS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合并EOS的列线图模型。结果母亲妊娠年龄>35岁、产前发热、胎膜早破、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机械通气、羊水污染、胎龄≤32周及新生儿发热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E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95%CI:0.755~0.859),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95%CI:0.661~0.877);校正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OS的动态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及临床实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体重 早产儿 早发型败血症 危险因素 发病率 动态列线图模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一周内液体摄入量与动脉导管开放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来栓 邵肖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2-835,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ELBW)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与动脉导管开放(PD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07年共48例存活的VLBW/ELBW患儿按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的多少分为高(n=12)、中(n=25)、低(n=11)3组,... 目的探讨极低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ELBW)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与动脉导管开放(PD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07年共48例存活的VLBW/ELBW患儿按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的多少分为高(n=12)、中(n=25)、低(n=11)3组,分析各组间PDA的患病情况,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液量摄入多少与PDA的关系,并分析各组间热卡摄入的差异。结果除去性别、胎龄、疾病严重程度和体重变化因素的影响后生后第2天(OR值:1.02,95%可信区间:1.01~1.09)和第3天(OR值:1.03,95%可信区间:1.02~1.20)的液体摄入量增加是PDA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生后数天内的液体量增多[〉150 mL/(kg.d)]与PDA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超极低出生体重儿 液体 动脉导管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乳灌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胎粪排出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5
作者 王嘉莹 林梅 +4 位作者 许冬梅 黄婷 黄芝蓉 黄丽玲 李玉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初乳灌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胎粪排出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干预组采用2 mL/kg初乳灌肠;对照组采用1 mL/kg开塞露+1 mL/kg生理盐水1∶1稀释灌肠。灌肠自早产儿出生后24 h开... 目的探讨初乳灌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胎粪排出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干预组采用2 mL/kg初乳灌肠;对照组采用1 mL/kg开塞露+1 mL/kg生理盐水1∶1稀释灌肠。灌肠自早产儿出生后24 h开始,至胎粪排尽时停止。结果干预组脱落10例,对照组脱落9例。干预组胎粪排尽时间和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首次排出与排尽时的胎粪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A浓度、出生后第1次与第6天尿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初乳灌肠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胎粪排出,缩短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提高体质量增长速度,提高早产儿免疫功能,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出生体重儿 初乳 灌肠 胎粪排出延迟 免疫球蛋白A 免疫反应 全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的构建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源 裘梦凡 +3 位作者 杨童玲 李丽玲 万凡 胡晓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44,53,共7页
目的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以规范经口喂养,推进其经口喂养进程、促进生长发育。方法以统合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循证方法学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的最佳证据,经过研究小组讨论形成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 目的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以规范经口喂养,推进其经口喂养进程、促进生长发育。方法以统合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循证方法学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的最佳证据,经过研究小组讨论形成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初稿,进行2次专家论证会议讨论,根据专家意见结合临床实践,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完善。结果形成包括入院后-经口喂养准备、微量经口喂养(母乳滴注喂养、个性化奶嘴内母乳滴喂)、每12小时尝试经口奶瓶喂养1次、每6小时尝试经口奶瓶喂养1次、每次喂养尝试经口奶瓶喂养、母乳亲喂6个环节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结论基于循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临床适宜性,可为临床开展有效规范的经口喂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体重儿 母乳 滴注喂养 经口喂养 奶瓶喂养 母乳亲喂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院体温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程佳 余章斌 +2 位作者 邱玉芳 陈小慧 韩树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0-603,622,共5页
目的:探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入院体温的分布情况及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出生的VLBWI/ELBWI,生后1 h内测量患儿肛温,采用SP... 目的:探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入院体温的分布情况及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出生的VLBWI/ELBWI,生后1 h内测量患儿肛温,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入院体温对早产儿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26例VLBWI/ELBWI,死亡67例(10.4%);其中入院体温<35℃17例(2.7%),35.0~<36.0℃138例(22.0%),36.0~<36.5℃241例(38.5%),36.5~<37.5℃225例(35.9%),≥37.5℃5例(0.8%)。与正常体温(36.5~<37.5℃)比较,低体温(<35℃、35.0~<36.0℃、36.0~<36.5℃)增加早产儿病死率,OR及其95%CI分别为:16.99(4.88~59.13)、8.29(3.52~19.52)、3.60(1.53~8.51);根据患儿的出生体重和胎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体温比较,入院低体温(<36.5℃)增加出生体重<1 000 g、胎龄<28周早产儿≥Ⅱ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Ⅲ级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败血症、≥Ⅱ期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结论:VLBWI/ELBWI入院体温<36.5℃会增加其死亡发生风险,体温越低,死亡发生风险越高;早产儿入院体温<36.5℃会增加NEC(≥Ⅱ期)、BPD(中重度)、IVH(≥Ⅲ级)、败血症、ROP(≥Ⅱ期)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儿 入院体温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强化母乳喂养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吴艳 钟晓云 +1 位作者 蒋静 龚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部分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分析强化母乳喂养对住院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和内环境的影响,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22例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强化母乳组(human milk fortification,... 目的:通过前瞻性部分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分析强化母乳喂养对住院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和内环境的影响,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22例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强化母乳组(human milk fortification,HMF组,62例)和早产儿配方奶组(premature formula feeding,PF组,60例),比较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上臂围)、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骨代谢情况及合并症发生率。结果:(1)HMF组周平均身长增长率高于PF组[(0.89±0.23)cm/week vs.(0.79±0.34)cm/week,P=0.04],两组日平均体重增长率、周平均头围增长率和周平均上臂围增长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MF组最低体重出现时间[(5.58±2.48)d vs.(4.37±2.06)d,P=0.004]、恢复出生体重时间[(10.13±4.03)d vs.(8.03±3.28)d,P=0.002]和静脉营养使用时间[(16.77±6.63)d vs.(14.23±4.15)d,P=0.01]均明显长于PF组,总住院时间和开始喂养时间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出院时体重、头围、身长、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入院时和出院时两组患儿血红蛋白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入院时HMF组钙水平明显低于PF组[(2.19±0.22)mmol/L vs.(2.32±0.27)mmol/L,P=0.005],出院时HMF组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PF组[(363.98±122.49)mmol/L vs.(299.73±117.39)mmol/L,P=0.004];(6)HMF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5%vs.18.3%,P=0.04)、败血症发生率(4.8%vs.16.7%,P=0.03)明显低于PF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慢性肺疾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强化母乳喂养可以获得与早产配方奶喂养相似的体格生长速率且更有利于钙吸收,强化母乳喂养可以减少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同时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婴儿 出生体重 母乳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情况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艳 钟晓云 +5 位作者 陈文 李刚 周利刚 谢茜 王琪 沈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 :总结分析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情况,为提高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7例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的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并发症、... 目的 :总结分析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情况,为提高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7例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的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并发症、结局等。结果:(1)收治的超、极低出生体重儿有逐年增加趋势,救治存活率亦逐渐提高,从2011年80.77%上升到2014年87.36%。(2)引起死亡疾病依次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脑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Ⅲ-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出院时体质量、头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为45.18%、24.53%。(4)超、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63.45%;败血症发生率14.72%,其中早发性败血症占34.48%、晚发性败血症占65.5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0.5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9.88%;视网膜病变发生率21.65%;胆汁淤积发生率1.01%。结论 :影响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因素除医疗救治水平外,与家庭经济状况、患儿预后关系密切;为了提高极早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存活质量,应进一步加强孕妇产前规范化应用类固醇激素促胎肺成熟,应用INSURE技术,规范氧疗、肠内外营养、抗菌素应用等防治感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出生体重 婴儿 出生体重 存活率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内外营养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凌雅 钱燕 +1 位作者 姜赛芝 余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9-40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外营养治疗手段对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摄入的影响和不同营养方式与生长发育情况的关系。方法: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按照肠外营养(PN)应用的时间分为两组,组1:PN<10d,平均(4.97±2.25)d...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外营养治疗手段对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摄入的影响和不同营养方式与生长发育情况的关系。方法: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按照肠外营养(PN)应用的时间分为两组,组1:PN<10d,平均(4.97±2.25)d,共计37例;组2:应用PN≥10d,平均(14.11±5.70)d,共计47例。记录两组出生体重及住院期间的体重变化(每天测量1次),逐日记录两组生后4周内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液体及能量摄入量,比较分析两组生后4周内的营养摄入和生长情况。结果:组1在生后第2、3、4周摄入能量、总液体量、蛋白质、脂肪均大于组2,组1能量早于组2达到120Kcal/(kg·d),而生后第1周两组则相差不大。且早期建立肠内营养、PN时间短的婴儿体重下降幅度小,平均体重增长快,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早,体重较早达到出院标准(2000g),住院时间短。结论:早期进行胃肠道喂养、应用PN时间短的营养方式能提供更足够的能量及营养素以满足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出生体重 婴儿 出生体重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晓春 闵玉晓 +1 位作者 陈琼 应乐慧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12期1887-1892,共6页
目的:研究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PICC置管成功的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肢体、不同... 目的:研究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PICC置管成功的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肢体、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继发移位情况。结果:在PICC留置时间方面,下肢明显长于上肢,T5—T6组长于T4—T5组,T8—T9组长于T9—T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肢之间、T4—T5组与T5—T6组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8—T9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9—T10组(P<0.01)。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点及发生率不同(P<0.05)。结论:对于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首次PICC置管,建议首选下肢PICC置管;不同尖端位置PICC并发症预防侧重点不同,可根据首次X线尖端定位来预测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及时定位跟踪,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尖端位置 留置时间 并发症 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死亡风险预测价值
12
作者 郝庆飞 陈静 +5 位作者 刘丽君 李高攀 陈浩明 张静 郭宏湘 程秀永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70-674,共5页
目的 探索新生儿序贯器官衰竭评估(nSOFA)评分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晚发型败血症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在败血症确诊前后的5个时间点(T... 目的 探索新生儿序贯器官衰竭评估(nSOFA)评分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晚发型败血症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在败血症确诊前后的5个时间点(T-24、T-12、T0、T12、T24)计算nSOFA评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SOFA评分对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患儿135例,男66例、女69例,败血症诊断年龄为21.0(13.5~25.0)d。113例患儿存活,死亡22例(病死率16.3%)。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在T-12、T0、T12、T24时间点nSOF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12、T 0、T 12、T 24时间点nSOFA评分预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死亡风险的灵敏度分别为59.1%、81.8%、93.2%、98.3%,特异度分别为63.6%、71.7%、73.7%、89.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79、0.89、0.95。T 24时nSOFA评分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均最大。结论 nSOFA评分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死亡风险具有预测价值,nSOFA评分越高,败血症患儿死亡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贯器官衰竭评估 晚发型败血症 死亡 低/出生体重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早期床边结扎手术2例
13
作者 张费通 崔其亮 +1 位作者 吴兆红 詹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658-1659,共2页
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症,可能会带来某些不良后果。部分病例常规药物治疗不能奏效。我院近期对2例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PDA予早期床边手术结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关键词 出生体重儿 动脉导管未闭 早产 结扎手术 床边 早期 常规药物治疗 手术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远期预后 被引量:21
14
作者 Saroj Saigal 曹云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21-326,共6页
关键词 出生体重早产儿 远期预后 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 随访研究 ELBW 婴幼儿期 远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熊小云 孙盼盼 +3 位作者 杨传忠 庄燕珠 林冰纯 谢小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出生后1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产科出生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病例资料,按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分为>60%组、≤60%组,配方奶喂养组,比较... 目的探讨出生后1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产科出生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病例资料,按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分为>60%组、≤60%组,配方奶喂养组,比较三组第1周母乳喂养量对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结果≤60%组、配方奶喂养组NEC发生率显著高于>60%组,OR(95%CI)分别为13.455(95%CI 1.718,105.343)、19.425(95%CI 2.317,162.845)(P<0.05,P<0.01);≤60%组、配方奶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率显著高于>60%组,OR(95%CI)分别为10.976(95%CI 4.605,26.163)、9.876(95%CI 3.688,26.595)(均P<0.01)。结论1周内多量母乳喂养可降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和NEC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 母乳喂养 配方奶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喂养不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6例的护理
16
作者 毕军英 封志纯 赵宏 《解放军护理杂志》 1998年第4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早产儿 出生体重 病死率 护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围生医学 NICU 生活能力 快速发展 国外
全文增补中
23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38
17
作者 孙秀静 王丹华 +9 位作者 宫丽敏 王颖 米延 陈超 季钗 余加林 张巍 夏世文 杨杰 杨式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生长速度及营养支持情况,研究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不同地区10所三甲医院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因素进行...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生长速度及营养支持情况,研究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不同地区10所三甲医院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238例符合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0.9±1.9)周,出生体重(1313±129)g。生后第1周~第6周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7.2、14.2、13.6、13.7、14.2、14.8g/(kg·d)。肠内、外营养开始平均时间分别为(3.4±2.3)d和(3.1±1.7)d,总热卡达120kcal/(kg·d)平均时间为(21.3±11.6)d,喂养奶量达150ml/(kg·d)平均时间为(23.4±10.8)d。恢复出生体重后平均生长速率为(13.8±3.5)g/(kg·d),平均住院时间(39.8±13.9)d。出生时小于胎龄者较适于胎龄者恢复出生体重后的平均生长速率快[14.4vs13.2g/(kg·d),t=2.703,P<0.05]。结论平均生长速率较快组[≥15g/(kg·d)]与较慢组[<15g/(kg·d)]相比,出生胎龄差异无显著性,但出生体重低、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早。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住院期间不能达到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更积极的肠内肠外营养,可能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的早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出生体重 营养 生长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导管不同固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8
18
作者 乔淑兰 赵英荣 苗晓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39-40,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导管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78例使用脐静脉导管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按常规方法固定脐静脉导管;观察组(40例)采用改良法固定脐静脉导管。对比两组脐静... 目的对比分析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导管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78例使用脐静脉导管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按常规方法固定脐静脉导管;观察组(40例)采用改良法固定脐静脉导管。对比两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8.16±0.74)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6.21±1.02)d;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脐静脉导管固定法可有效延长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置管时间,降低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且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儿 脐静脉导管 荷包缝合法 气门芯 导管固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3
19
作者 赵宇 祁俊明 丁国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生长发育、胃肠功能成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为VLBWI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NICU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VLBWI随机分为早喂组和晚喂组。两组一...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生长发育、胃肠功能成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为VLBWI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NICU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VLBWI随机分为早喂组和晚喂组。两组一般情况及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情况、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胃肠动力、胃电活动、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胃食管返流情况进行观察监测。结果研究期间两组生长发育情况、平均肠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喂养耐受性早喂组较晚喂组明显增强(P=0.039);血清胃动素水平早喂组较晚喂组在第7、14天明显升高;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8天时早喂组的胃电图检查更为成熟;早喂组的胎便排完时间更短;卡红胃肠道转运时间第28天早喂组更短;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喂养可以促进VLBWI的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包括减少喂养并发症、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电生理活动成熟、加强胃肠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喂养 微量喂养 出生体重儿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丽娟 田兆方 +3 位作者 赵赛 孙兴珍 何蓉 程怀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29-832,共4页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和疗效。方法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经典静脉营养组(CPN)和实验静脉营养组(EPN)。CPN组生后24~48h内仅给予5%~10%葡萄糖,之后加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氨基酸从1.0g/(kg...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和疗效。方法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经典静脉营养组(CPN)和实验静脉营养组(EPN)。CPN组生后24~48h内仅给予5%~10%葡萄糖,之后加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氨基酸从1.0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脂肪乳选用含中长链脂肪酸,从0.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EPN组生后24h内起即予6%小儿氨基酸2.4g/(kg·d)和脂肪乳2.4g/(kg·d),72h内均增至3.0g/(kg·d),即达到足量静脉营养。1周内每天计算总热卡包括胃肠内和胃肠外热卡,检测入院72h内和1周后监测血脂、胆红素、肾功能、血碳酸氢盐、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体质量最大丢失,计算1周后可以部分胃肠营养的患儿百分比、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等指标。结果与CPN组相比,EPN组的总能量摄入以及胃肠外提供热卡在生后前5d明显增高,1周内体质量丢失较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恢复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且未增加代谢性酸中毒、脂质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可以耐受较大剂量的静脉营养,且有一定的临床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 静脉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