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剧中的曲牌体与板腔体的差异分析
1
作者 王淳 《戏剧之家》 2025年第1期22-24,共3页
本文通过对京剧中曲牌体和板腔体的深入研究,分析了两种音乐体制在音乐结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旨在促进从业者对两种京剧音乐体制的理解与欣赏。
关键词 京剧 戏曲音乐 曲牌体 板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歌剧板腔体唱段在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
作者 郭思遥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5期81-83,106,共4页
目的:文章探讨中国民族歌剧板腔体唱段在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实践效果,旨在提高钢琴伴奏在歌剧排练中的适应性和艺术表现力。方法:通过搜集文献和案例,总结教学中实际运用的经验,对经典的中国民族歌剧中具有代表性的板腔体唱段... 目的:文章探讨中国民族歌剧板腔体唱段在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实践效果,旨在提高钢琴伴奏在歌剧排练中的适应性和艺术表现力。方法:通过搜集文献和案例,总结教学中实际运用的经验,对经典的中国民族歌剧中具有代表性的板腔体唱段进行研究,并从把握板腔体唱段的整体结构特征、突出不同板式段落特点、与歌唱者合作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在钢琴伴奏教学中融入板腔体唱段。结果:研究发现,通过针对性的学习以及钢琴伴奏技巧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板腔体唱段的节奏、旋律和风格特点,并与歌唱者默契配合,从而在实际演奏中更准确地表达民族歌剧作品的音乐情感。结论:板腔体是我国传统戏曲唱腔中特有的结构形式,而戏曲板腔体作为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中最重要的音乐特征之一,不仅是剧中主要人物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更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载体。在民族歌剧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板腔体,是深化剧目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钢琴伴奏教学中融入民族歌剧板腔体唱段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表明,在钢琴伴奏教学中融入中国民族歌剧板腔体唱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音乐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歌剧 板腔体唱段 钢琴伴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曲牌联套体到板腔体——论明清时期戏曲文学的解放与自律 被引量:1
3
作者 苏苏 王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1,共6页
以往学界探讨曲牌体和板腔体,大多是从音乐的角度切入,缺少文学层面的观照。实际上,戏曲曲体演变这一问题涉及戏曲文学创作的体制变化。从唱词写作的角度探讨这两种曲体的沿革、发展和更替,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明清戏曲转变背后的真实内因... 以往学界探讨曲牌体和板腔体,大多是从音乐的角度切入,缺少文学层面的观照。实际上,戏曲曲体演变这一问题涉及戏曲文学创作的体制变化。从唱词写作的角度探讨这两种曲体的沿革、发展和更替,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明清戏曲转变背后的真实内因,了解这两种曲体变化对戏曲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这一探讨,也可以为当下的戏曲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曲牌体 板腔体 戏曲剧本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腔体戏曲唱腔的形态分析——对现代京剧《红灯记》创腔技法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钱国桢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6-30,共5页
中国的戏曲艺术,从宋元时期正式形成算起,到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其唱腔从最初的“村坊小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曲牌联套体”和“板腔体”以及“综合体”唱腔。从历史角度来看,前五百年主要是联曲体得到很大发展,如昆山腔、弋阳... 中国的戏曲艺术,从宋元时期正式形成算起,到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其唱腔从最初的“村坊小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曲牌联套体”和“板腔体”以及“综合体”唱腔。从历史角度来看,前五百年主要是联曲体得到很大发展,如昆山腔、弋阳腔。后三百年,从明末梆子腔开始的板腔体唱腔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近现代戏曲唱腔的主要结构方法。从两种不同结构来看,各有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腔体 戏曲唱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曲体在近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板腔体对中国歌剧创作的影响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钱庆利 《音乐文化研究》 2018年第3期97-104,共8页
板腔体,作为我国传统曲体结构样式的重要类别,曾经成就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乐种的繁荣,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早在中国歌剧初创之时,前辈作曲家们就歌剧音乐的形式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索,最终寻到一条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的创作道... 板腔体,作为我国传统曲体结构样式的重要类别,曾经成就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乐种的繁荣,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早在中国歌剧初创之时,前辈作曲家们就歌剧音乐的形式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索,最终寻到一条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的创作道路,即从戏曲音乐及其创作手法中汲取养料。由此,运用板腔体手法来创作歌剧中主要人物核心唱段的创作观念,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一种解决音乐戏剧性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板腔体本体及其传统、建构原则、美学特征进行探讨,进而论述板腔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对当代歌剧创作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板腔体 当代音乐 歌剧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歌剧之板腔体唱段的钢琴伴奏特点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威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20-224,共5页
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歌剧创作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类型,它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作品较高的艺术水准方面,最为宝贵的是它始终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根本,无论在音乐素材的选择、情景的描绘、旋律的进行,还是曲式的设计等方面无时无刻不体现民族性的特... 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歌剧创作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类型,它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作品较高的艺术水准方面,最为宝贵的是它始终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根本,无论在音乐素材的选择、情景的描绘、旋律的进行,还是曲式的设计等方面无时无刻不体现民族性的特点。然而,在众多的民族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能以此判断一部歌剧是否是中国民族歌剧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采用板腔体这种写作形式,由此可见板腔体的重要性。因此,民族声乐艺术指导对板腔体唱段的钢琴伴奏特点研究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板腔体唱段特点的分析,从伴奏者如何整体把握作品结构、突出不同板式段落特点、统一乐句处理三个方面阐述了钢琴伴奏者掌握板腔体唱段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歌剧 钢琴伴奏 板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腔体”演唱在民族歌剧中的运用--以歌剧《党的女儿》之唱段《万里春色满家园》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洁洁 肖惠卿 《黄河之声》 2023年第19期148-151,共4页
板腔体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结构体式,无论是在戏曲、曲艺还是在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实践中,板腔体曲式结构的运用对戏曲和歌剧中人物形象的诠释及人物性格的把握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灵活、情感更... 板腔体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结构体式,无论是在戏曲、曲艺还是在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实践中,板腔体曲式结构的运用对戏曲和歌剧中人物形象的诠释及人物性格的把握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灵活、情感更细腻。歌剧《党的女儿》中的唱段《万里春色满家园》运用了考究的板腔体唱腔,其咬字、呼吸、律动、旋律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更具有韵味和美感,是板腔体融入民族歌剧的充分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腔体 歌剧 运用 党的女儿 万里春色满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板腔体音乐(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国杰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88年第4期4-8,共5页
四、宫调我国戏曲音乐中,有“正调、反调”、“扬调、出调”。“阴调”、“背弓”等等名称,所指都是因宫调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宫调系统。二黄与反二黄,西皮与反西皮,前为正、后为反,说明它们有渊源关系,或者说反二黄是二黄宫调的变体,反... 四、宫调我国戏曲音乐中,有“正调、反调”、“扬调、出调”。“阴调”、“背弓”等等名称,所指都是因宫调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宫调系统。二黄与反二黄,西皮与反西皮,前为正、后为反,说明它们有渊源关系,或者说反二黄是二黄宫调的变体,反西皮是西皮宫调的变体。不过,正二黄正西皮的“正”字早已习惯地被省略了。上述调名,都是上四下五或上五下四的关系调。“扬调”上四度,“出调”下四度,而“反调”、“阴调”、“背弓”都是下四度调的同义词。二黄与反二黄的关系,简而言之,反二黄是由于转换二黄的宫调而逐步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腔体 反西皮 武陵戏 豫东调 豫西调 荆河戏 欢音 黄正 变化体 胡琴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板腔体音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国杰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88年第2期2-9,共8页
板腔体是中国戏曲曲艺中一种运用广泛具有特殊结构的音乐体系。这种音乐体系不是单一曲调分节歌式的反复形式,也不是一个曲牌连接第二、第三个曲牌的套曲形式,而是由一母曲派生衍变出一系列不同幅度、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表现功能... 板腔体是中国戏曲曲艺中一种运用广泛具有特殊结构的音乐体系。这种音乐体系不是单一曲调分节歌式的反复形式,也不是一个曲牌连接第二、第三个曲牌的套曲形式,而是由一母曲派生衍变出一系列不同幅度、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表现功能的众多的板式,由这些板式构成一个庞大的不同于曲牌体音乐的唱腔系统。明末清初出现的梆子腔(也许就是秦腔),是中国最早使用板腔体音乐的戏曲声腔。这是戏曲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以新的姿态、新的结构、新的音乐思维方法、新的音调首次出现于剧坛,打破了沿袭千百年来的曲牌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它是历史悠久的南北曲、昆曲、高腔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在个性较强共性不足的曲牌体遍及剧坛同时,增添了风格统一又有变化的板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腔体 曲牌体 戏曲声腔 二六 西皮原 分节歌 武陵戏 句式结构 十字句 二黄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京剧板腔体唱腔曲式结构——以新编历史京剧《南海子》中心唱段唱腔分析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恺岩 《戏剧之家》 2018年第28期10-12,24,共4页
本文以分析京剧《南海子》生腔中心唱段为例,着重从曲式结构角度立体分析该唱段唱腔布局,进而捕捉唱腔内在的发展规律,对京剧唱腔有着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本文只是浅显地结合自己所创作的唱腔浅谈京剧唱腔的曲式结构分析,并无涉及... 本文以分析京剧《南海子》生腔中心唱段为例,着重从曲式结构角度立体分析该唱段唱腔布局,进而捕捉唱腔内在的发展规律,对京剧唱腔有着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本文只是浅显地结合自己所创作的唱腔浅谈京剧唱腔的曲式结构分析,并无涉及到主题音乐、过门音乐等等。京剧唱腔曲式结构分析,仍然有许多可挖掘和待考究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唱腔 曲式结构 历史京剧 南海子 唱段 板腔体 主题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板腔体唱腔设计常用处理手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富岩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5年第2期20-33,共14页
在进行戏曲唱腔设计时,创作者不仅充分应用本剧种所特有的传统创腔处理技巧和手法加以创造和革新,还常常借鉴其他剧种的创腔经验。这些技法和经验掌握得越多,越熟练,创作思路就越广泛,工作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戏曲创腔技法对于歌曲和... 在进行戏曲唱腔设计时,创作者不仅充分应用本剧种所特有的传统创腔处理技巧和手法加以创造和革新,还常常借鉴其他剧种的创腔经验。这些技法和经验掌握得越多,越熟练,创作思路就越广泛,工作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戏曲创腔技法对于歌曲和歌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也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后者。在学习板腔体剧种优秀唱腔过程中,试做以下诸项扼要归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唱腔 板腔体 处理手法 唱腔设计 基本结构 下句 剧种 节奏处理 拖腔 理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板腔体剧种声腔的几个争议问题——以京剧、豫剧、吕剧为例
12
作者 韩晓雪 《北方音乐》 2012年第1期143-144,共2页
戏曲音乐的“声腔”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戏曲理论家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之中。在此之前关于戏曲音乐的唱法问题多用“腔”或“调”来阐释。明代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被称为最古老的声腔音乐,由于唱腔音乐与语言的四声... 戏曲音乐的“声腔”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戏曲理论家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之中。在此之前关于戏曲音乐的唱法问题多用“腔”或“调”来阐释。明代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被称为最古老的声腔音乐,由于唱腔音乐与语言的四声调值练习密切,不同的地区的声腔音乐各不相同。随着戏曲声腔音乐的不断发展,声腔音乐在界定、称谓和分类方面也出现了几点不规范的现象有待于共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 板腔体 声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上党梆子形成过程中曲牌体与板腔体之博弈
13
作者 王丹丹 《黄河之声》 2016年第7期117-117,共1页
上党梆子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同时包含昆、梆、黄、罗、卷五种主要声腔,且各有其独立剧目,但现下变成以板腔体为主导的剧种。这是在清朝板腔体风靡的大趋势下,受乐籍制度禁除影响导致的结果。本文即以上党梆子为例,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辨析及... 上党梆子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同时包含昆、梆、黄、罗、卷五种主要声腔,且各有其独立剧目,但现下变成以板腔体为主导的剧种。这是在清朝板腔体风靡的大趋势下,受乐籍制度禁除影响导致的结果。本文即以上党梆子为例,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辨析及本体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牌体 板腔体 转化 上党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中国民间曲调之继承发展——以改编钢琴曲中的“板腔体”手法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乔楚 《艺海》 2018年第9期51-53,共3页
作为舶来品的"乐器之王"钢琴,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乐器,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通过改编成钢琴曲的形式获得更多的关注,钢琴对推动中国民间音调的继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板腔体"是我国主要的音乐手法,在... 作为舶来品的"乐器之王"钢琴,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乐器,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通过改编成钢琴曲的形式获得更多的关注,钢琴对推动中国民间音调的继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板腔体"是我国主要的音乐手法,在民间音调改编的钢琴曲中被大量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腔体 戏曲 民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戏曲音乐的节奏节拍形态——板腔体音乐的节拍体系
15
作者 司文虎 许德宝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63-66,共4页
本文从板腔类戏曲音乐入手,就其节奏、节拍问题从多侧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以期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涵盖出中国戏曲音乐在节奏,节拍形态上的某些特征。
关键词 板腔体音乐 节奏节拍形态 节奏形式 节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牌体”与“板腔体”——音乐的命名问题
16
作者 魏子云 《上海艺术家》 1998年第3期41-42,共2页
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乐律之说,传起炎黄。古史湮杳,“吹灰”无稽。然五音六律之协和有谱,遂有“徽”位之设。至于乐谱,扶桑尚存李唐之《幽兰》一曲。足证我国音乐之有乐谱,为时之古,远在《幽兰》以上。
关键词 曲牌体 板腔体 中国音乐 音乐旋律 戏剧音乐 皮黄腔 西皮 《韩熙载夜宴图》 旋律节奏 文学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特征与民族风格是中国民族歌剧的灵魂——运用板式变化体创作的中国歌剧中女声唱段的演唱风格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宏娟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96-198,共3页
运用板式变化体创作的中国歌剧属于中国民族歌剧的范畴,它以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出了中国歌剧的独有风貌。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这一创作手法得以很好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成功... 运用板式变化体创作的中国歌剧属于中国民族歌剧的范畴,它以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出了中国歌剧的独有风貌。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这一创作手法得以很好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成功的作品。从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开始,到《江姐》和《党的女儿》,中国民族歌剧的主要唱段几乎都来自女主角。从创作的角度来说:音乐创作以地方民歌、戏曲为基础,以西洋歌剧的形式为框架。所以对于演唱者就要求在向民间唱法不断学习的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美声唱法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本文运用比较、归纳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部歌剧的音乐创作、演唱、表演等方面来分析其民族风格;通过对核心唱段的演唱分析来说明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及现状;通过笔者对这三首咏叹调的演唱体验,论证我们的演唱要围绕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这两个永恒的主题,并在百花齐放的民族声乐事业中找出正确的方向,起到人民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传唱的功能,来为主流音乐的创作增添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民族风格 板腔体 民族声乐 咏叹调 演唱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剧“样板戏”《龙江颂》腔式改革初探(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学仲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02-209,共8页
四、重句叠腔 重句叠腔,就是重复上下句中的一句,使两句体结构的乐段变为三句体。这种变体形式在地方戏剧种(如评剧)及说唱曲种(如评弹)之板腔体结构的唱腔中并不鲜见,而在京剧传统唱腔中则属少见。 《龙江颂》唱腔中共有4个这样... 四、重句叠腔 重句叠腔,就是重复上下句中的一句,使两句体结构的乐段变为三句体。这种变体形式在地方戏剧种(如评剧)及说唱曲种(如评弹)之板腔体结构的唱腔中并不鲜见,而在京剧传统唱腔中则属少见。 《龙江颂》唱腔中共有4个这样的乐段。前两个乐段出现在同一唱段中,即阿莲、阿更、黄国忠对唱西皮快流水《抢险不能再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式 地方戏剧 板腔体 调腔 水英 西皮原 二黄慢 奋斗终身 一顺边 音乐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板胡演奏中的戏曲音乐审美趋向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8
19
作者 孟全胜 《戏剧之家》 2013年第1期56-56,共1页
一、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弹性趋向与板胡演奏 当板胡演奏乐曲时,戏曲风格的乐曲中常常会感受到乐曲中蕴涵的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弹性趋向。戏曲音乐板式节奏有着丰富的变化,主要分为上板与散板两种。散板有着极强的弹性与感染力,在整个剧... 一、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弹性趋向与板胡演奏 当板胡演奏乐曲时,戏曲风格的乐曲中常常会感受到乐曲中蕴涵的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弹性趋向。戏曲音乐板式节奏有着丰富的变化,主要分为上板与散板两种。散板有着极强的弹性与感染力,在整个剧情的使用率高达50%以上,并且在唱腔的设计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 文化内涵 审美趋向 演奏 板腔体 弹性 乐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剧唱腔慢板起句、甩腔落板的民歌原型和几点感想
20
作者 徐荣坤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4年第1期26-29,25,共5页
戏曲唱腔大抵都是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有些曲牌体的戏曲唱腔,特别是有些曲牌体地方小戏的唱腔,音乐上往往仍然明显地保存着民歌曲调的许多形态特点,有的甚至还能清晰地辨认出它的民歌原型。但是,有些板腔体的戏曲唱腔,... 戏曲唱腔大抵都是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有些曲牌体的戏曲唱腔,特别是有些曲牌体地方小戏的唱腔,音乐上往往仍然明显地保存着民歌曲调的许多形态特点,有的甚至还能清晰地辨认出它的民歌原型。但是,有些板腔体的戏曲唱腔,特别是像京剧、梆子等等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板腔体剧种的戏曲唱腔,由于它们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经历过较多的变化发展,因而留存在它们身上的民歌痕迹就比较模糊,很难辨认出它们源自哪一首或哪几首民歌曲调。对戏曲唱腔,特别是对那些板腔体的戏曲唱腔,进行寻根探源的剖析,辨认分析出它们的民歌原型,从中找出它们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手法,这不仅是一件饶有兴味的工作,而且对于总结历代戏曲艺人如何运用民歌曲调创造戏曲唱腔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 戏曲唱腔 评剧 感想 原型 板腔体戏曲 曲牌体 戏曲音乐 发展沿革 艺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