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华南的板溪群及其有关的大地构造问题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鸿允 李曰俊 郝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2期88-96,共9页
研究认为板溪群为雪峰一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组成,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而不是构造杂岩;华南不存在“华南阿尔卑斯”证据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外来岩块的变质岩系形成于前震... 研究认为板溪群为雪峰一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组成,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而不是构造杂岩;华南不存在“华南阿尔卑斯”证据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外来岩块的变质岩系形成于前震旦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溪群 板溪群杂岩 华南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地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对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意义 被引量:52
2
作者 孟庆秀 张健 +2 位作者 耿建珍 张传林 黄文成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216,共26页
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凝灰岩及碎屑岩锆石U-Pb定年及系统的Hf同位素分析表明,冷家溪群沉积时代大致在860~820 Ma,不整合在其上的板溪群沉积下限在820 Ma左右,这表明在江南造山带,晋宁造山运动之后,很快进入伸展裂解阶... 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凝灰岩及碎屑岩锆石U-Pb定年及系统的Hf同位素分析表明,冷家溪群沉积时代大致在860~820 Ma,不整合在其上的板溪群沉积下限在820 Ma左右,这表明在江南造山带,晋宁造山运动之后,很快进入伸展裂解阶段。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显示,在850~800 Ma之间,锆石Hf初始值表现出快速上升趋势,表明这一时期有显著的地幔物质加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早期的岛弧岩浆岩(850~820 Ma,尤其是I型花岗岩)是碎屑物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造山后快速裂解形成的壳幔混合岩浆物质(如凝灰岩)形成板溪群部分物质来源。结合本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新元古代板块俯冲、拼合以及拼合后由于板片的拆沉引起的快速裂解(plate-rift model)是江南造山带形成的比较合理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冷家 板溪群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地球动力学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溪群”构造属性的再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26
3
作者 何科昭 赵崇贺 +4 位作者 乐昌硕 周正国 聂泽同 邰道乾 叶木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地质学者先后在浙、皖、赣、湘的“板溪群”及震旦系中发现了古生代的生物化石。因此,再次将“板溪群”是否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江南古陆是否存在以及华南大地构造格局是否需要重新厘定等问题提了出...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地质学者先后在浙、皖、赣、湘的“板溪群”及震旦系中发现了古生代的生物化石。因此,再次将“板溪群”是否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江南古陆是否存在以及华南大地构造格局是否需要重新厘定等问题提了出来。1993 年笔者于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双桥山群”岩块中,首次发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1996 年又在该混杂岩带多处的“双桥山群”岩块和“下震旦统志棠组”中找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还首次在“登山群拔竹坑组”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几丁虫化石。经数年野外多次观察和对室内化石鉴定、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以及岩石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其岩石组合是一套洋盆深水相沉积;登山群拔竹坑组,是早古生代的一套浅水陆棚 深水陆棚 半深海相沉积。结合同行学者在邻区“板溪群”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笔者认为:“板溪群”不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岩带,江南古陆是不存在的,华南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还经历了一次洋盆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溪群 江南古陆 造山带 蛇绿混杂岩 构造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秀山凉桥板溪群红子溪组凝灰岩SHRIMP锆石测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4
作者 汪正江 王剑 +2 位作者 谢渊 杨平 卓皆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1-768,共8页
关于板溪群的时代归属及其地层划分对比,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此作者在重新研究了秀山—梵净山地区板溪群的沉积序列及其演化的基础上,首次对秀山凉桥地区的板溪群红子溪组顶部的晶屑凝灰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测年,研究显示板溪群... 关于板溪群的时代归属及其地层划分对比,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此作者在重新研究了秀山—梵净山地区板溪群的沉积序列及其演化的基础上,首次对秀山凉桥地区的板溪群红子溪组顶部的晶屑凝灰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测年,研究显示板溪群早期的盆地扩张阶段结束于790Ma左右,随后盆地转入快速充填和差异升降阶段。地层对比研究表明,秀山—梵静山地区的板溪群沉积仅相当于黔东的下江群、湘西的板溪群下部,沉积时限为820~790Ma,是新元古代中期Rodinia裂解背景下的裂陷盆地的早期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山凉桥 新元古代 板溪群 晶屑凝灰岩 SHRIMP锆石U—Pb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板溪群与板溪蛇绿混杂岩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日俊 郝杰 +1 位作者 鲁刚毅 符鹤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7-105,共9页
华南大地构造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普遍关注,板溪群的问题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从地层、构造、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等方面对板溪群及有关问题做了讨论,认为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定义的板溪群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原带状大“板溪群... 华南大地构造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普遍关注,板溪群的问题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从地层、构造、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等方面对板溪群及有关问题做了讨论,认为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定义的板溪群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的变质岩系是前震旦纪的产物;板溪(中生代)蛇绿混杂岩的概念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溪群 蛇绿混杂岩 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澧陵-浏阳一带冷家溪群及板溪群的甚低级变质作用 被引量:29
6
作者 朱明新 王河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湘东长沙 -澧陵 -浏阳一带中晚元古宇的冷家溪群及板溪群遭受了区域甚低级变质作用。在本地区所采的 <2μm的样品中 ,冷家溪群伊利石结晶度的 Kübler指数为 0 .18~ 0 .2 6°△ 2θ,板溪群为 0 .2 1~ 0 .2 8°△ 2θ(K... 湘东长沙 -澧陵 -浏阳一带中晚元古宇的冷家溪群及板溪群遭受了区域甚低级变质作用。在本地区所采的 <2μm的样品中 ,冷家溪群伊利石结晶度的 Kübler指数为 0 .18~ 0 .2 6°△ 2θ,板溪群为 0 .2 1~ 0 .2 8°△ 2θ(Kisch国际标样校正 )。从而可把本地区冷家溪群的区域变质划归浅变质带和近变质带上部 ,温度大约为 2 80~ 40 0℃。板溪群划归近变质带上部 ,温度大约为 2 5 0~ 30 0℃。并未普遍达到目前人们认为的绿片岩相或者是低绿片岩相。样品中冷家溪群伊利石 (白云母 ) b0 值的范围在0 .8999~ 0 .90 42 nm ,板溪群为 0 .90 18~ 0 .90 42 nm。由冷家溪群 b0 频率累积曲线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结晶度 伊利石多型 b0值 变质作用 冷家 板溪群 晚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板溪群的时代归属和层位对比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鸿允 李曰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A12期1-16,共16页
根据多种地层划分的原则,板溪群应定义为雪峰—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它包括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从有关地质事件、微古植物组合、同位素年龄及有争议的地层剖面的研究,板溪群和长江峡东震旦系经典剖面的莲沱组之间不存在上、下... 根据多种地层划分的原则,板溪群应定义为雪峰—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它包括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从有关地质事件、微古植物组合、同位素年龄及有争议的地层剖面的研究,板溪群和长江峡东震旦系经典剖面的莲沱组之间不存在上、下层位关系。它们同是晋宁(武陵)造山运动之后,南华大冰期之前这一地质演化阶段的沉积,具有可对比性,时代上应同归于早震旦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溪群 莲沱组 早震旦世 层位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古陆的构造属性讨论——以湖南马底驿地区板溪群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侯光久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共6页
以湖南马底驿地区1∶5万区调和专题研究资料为基础,指出板溪群岩石(包括其下伏的冷家溪群)不是构造混杂岩,而是前震旦系正常的地层序列;江南古陆最终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沉积受古陆控制;华南具有双层基底,在浅变质褶皱... 以湖南马底驿地区1∶5万区调和专题研究资料为基础,指出板溪群岩石(包括其下伏的冷家溪群)不是构造混杂岩,而是前震旦系正常的地层序列;江南古陆最终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沉积受古陆控制;华南具有双层基底,在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下有深度变质结晶基底,在整个江南古陆没有巨大外来体的明显证据,并得到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溪群 江南古陆 混杂岩 构造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湖南板溪群 被引量:23
9
作者 唐晓珊 黄建中 何开善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4年第3期274-277,共4页
本文以地层序列、年代地层格架、古地磁、岩浆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研究之成果,论证湖南板溪群属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原地—准原地沉积地层,不是“增生杂岩”或“洋壳残片”。湖南自早元古代陆壳形成以后,至中生代前... 本文以地层序列、年代地层格架、古地磁、岩浆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研究之成果,论证湖南板溪群属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原地—准原地沉积地层,不是“增生杂岩”或“洋壳残片”。湖南自早元古代陆壳形成以后,至中生代前没有洋盆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板溪群 湖南 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板溪群现场考察会考察纪要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加富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420-424,共5页
一概况根据1988年12月,由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地质学会共同筹办的“闽浙赣三省变质基底现场考察会”的建议,在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南省地质学会和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矿产研究协作组,于1990年11月13日至2... 一概况根据1988年12月,由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地质学会共同筹办的“闽浙赣三省变质基底现场考察会”的建议,在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南省地质学会和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矿产研究协作组,于1990年11月13日至26日在湖南举办了“湖南省板溪群现场考察会”。来自中科院、地矿部、核工业部和有色冶金等五个系统,共21个单位的主要从事湖南板溪群及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3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考察。会议于13日在长沙报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板溪群 地层 前寒武纪 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华南早古生代板溪洋的质疑 被引量:76
11
作者 陈旭 戎嘉余 +3 位作者 D.B.Rowley 张进 张元动 詹仁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89-400,共12页
许靖华教授等近年来就中国南方大地构造的机制及演化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有助于我国大地构造学的深入研究。笔者等考察了华南从扬子地块至珠江盆地包括板溪群的标准地区在内的早古生代地层及板溪群,发现板溪群... 许靖华教授等近年来就中国南方大地构造的机制及演化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有助于我国大地构造学的深入研究。笔者等考察了华南从扬子地块至珠江盆地包括板溪群的标准地区在内的早古生代地层及板溪群,发现板溪群本身确为前震旦纪地层,而扬子地块至珠江盆地早古生代在生物相和岩相两方面的连续渐变则说明二者不属于不同的古板块。基于笔者对华南大地构造的认识,提出了一个与许靖华教授等结论不同的更为简单的构造模式,并认为这一构造模式的机制与广西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溪群 扬子被动力缘 早古生代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立“板溪系”的建议及其基础的讨论--以黔东地区为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汪正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6-306,共11页
作者在分析黔东新元古代早期沉积时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Sturtian冰期、南华系底界、青白口系年代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沉积(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高涧群、芙蓉溪群、丹洲群、下江群、登山群、历口群等)时限... 作者在分析黔东新元古代早期沉积时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Sturtian冰期、南华系底界、青白口系年代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沉积(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高涧群、芙蓉溪群、丹洲群、下江群、登山群、历口群等)时限为740~820Ma,是南华纪冰期前的非冰成沉积,是Rodinia裂解机制下的填平补齐沉积;而青白口系沉积可能是与Rodinia形成相关的板块碰撞机制下坳陷盆地沉积,南华系是与国际成冰系相对应的冰期沉积,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第一个盖层,因此,将板溪群、下江群等归入南华系或青白口系均不合理。由此提出了"板溪系"概念,它包括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一套楔状地层。结合目前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年龄和南华纪冰期的起始年龄,板溪纪的时限暂定为850~740Ma。板溪系的提出不仅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南华系划分对比问题,同时也必将有利于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冰期形成等关系的研究和相关重大气候、环境巨变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新元古代裂谷盆地 板溪群 下江 青白口系 南华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水铺群的演替及其岩石地层学问题──论湖南新元古界底部岩石地层序列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传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7-224,共8页
本文通过介绍沧水铺群创建和演绎的过程以及因其被演替后所面临的岩石地层学问题,认为《湖南省岩石地层》( 1997)中,新元古界底部──冷家溪群与板溪群马底绎组之间──的宝林冲组火山岩→横路冲组砾岩序列是主观虚拟的,沧水铺群... 本文通过介绍沧水铺群创建和演绎的过程以及因其被演替后所面临的岩石地层学问题,认为《湖南省岩石地层》( 1997)中,新元古界底部──冷家溪群与板溪群马底绎组之间──的宝林冲组火山岩→横路冲组砾岩序列是主观虚拟的,沧水铺群林家湾组砾岩→银珠坝组火山岩序列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替代的,并从砾石成分、变质特征、地质剖面、区域分布、专家检验以及钻探地质工程难验证等方面予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界 泠家 沧水铺 林家湾组 银珠坝组 板溪群 岩石地层序列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黔桂地区新元古代“下江群”地层划分对比研究——重新启用下江系的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建书 戴传固 +6 位作者 彭成龙 卢定彪 王雪华 王敏 包立新 张德明 骆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3-1114,共22页
近年来随北方青白口系层型剖面的解体,华南梵净山群及下江群时期地层的归属成为争议较大的问题。中国地层表(2011~2014)将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下的梵净山群及相当地层(870~820Ma)与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上,南华系之下的下江群及相当地... 近年来随北方青白口系层型剖面的解体,华南梵净山群及下江群时期地层的归属成为争议较大的问题。中国地层表(2011~2014)将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下的梵净山群及相当地层(870~820Ma)与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上,南华系之下的下江群及相当地层(820~780(720)Ma)一并划归为青白口系,给前寒武系地层划分对比与研究带来不便。在湘黔桂相邻区发育一套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上至南华系(820~720Ma)间,分布广泛、出露完整、层序连续的裂谷盆地沉积建造——“下江群”,为研究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天然而理想场所与物质基础。本文在对“下江群”时期的泥市群、板溪群、下江(芙蓉溪)群、丹州(高涧)群地层分区、岩石地层详细划分对比、充填序列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等研究基础上,认为下江群具有岩石建造组合特征典型,岩石层序序列完整、出露连续及划分标志清楚等优势。结合近年年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提出重启“下江系”,以约束华南、全国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对完善我国及国际新元古代地层表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江系 泥市 板溪群 下江 芙蓉 丹州 高涧 湘黔桂 新元古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中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来自碎屑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的启示
15
作者 蔡欣豫 王伟 田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86-2005,共20页
【目的】厘定湖南地区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的沉积时代、物源和构造背景,是理解江南造山带中段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要素。【方法】开展野外考察并采集6件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板溪群的碎屑岩样品,通过研究碎屑锆石形态、微量元素以及U-Pb... 【目的】厘定湖南地区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的沉积时代、物源和构造背景,是理解江南造山带中段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要素。【方法】开展野外考察并采集6件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板溪群的碎屑岩样品,通过研究碎屑锆石形态、微量元素以及U-Pb和Lu-Hf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已有的碎屑锆石数据与可能的源区特征进行对比,限定沉积地层的物源组成及盆地构造演化历程。【结果】冷家溪群形成于852~825 Ma,板溪群形成于820~720 Ma。冷家溪群、板溪群最主要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920~790 Ma,冷家溪群还包括1750~1620 Ma、2500~2450 Ma的年龄峰值,板溪群包括1950~1790 Ma、2420~2330 Ma的年龄峰值。Hf同位素特征显示冷家溪群主要接受来自扬子地块的物源,板溪群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拼合之后开始沉积,除了扬子地块的物源可能还有来自华夏地块的沉积物供给。【结论】冷家溪群沉积于沟弧盆体系下的弧后盆地,在825 Ma后弧后盆地关闭,伴随沉积地层内发育的强烈褶皱以及大量S型花岗岩侵入褶皱基底中。板溪群沉积于碰撞后伸展作用并发育陆内裂谷的构造背景,同裂谷岩浆作用集中发生于780~760 Ma,裂谷作用于板溪群沉积结束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江南造山带 冷家 板溪群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山西部中生代厚皮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汪昌亮 颜丹平 +2 位作者 张冰 许延波 汤双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1-1031,共11页
雪峰山厚皮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由南向北,主构造线走向由北北东向渐变为北东东向,形成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带内基底新元古界板溪群大面积出露,这些基底出露的原因和构造方式是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 雪峰山厚皮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由南向北,主构造线走向由北北东向渐变为北东东向,形成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带内基底新元古界板溪群大面积出露,这些基底出露的原因和构造方式是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野外构造解析为基础,结合相关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对雪峰山西部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进行了系统的解析。结果表明,雪峰山构造带从印支期开始发育由南东向北西的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断层在近地表向南东陡倾,向下逐渐收敛于基底内的滑脱断层之上。基底新元古界板溪群及早古生界均卷入了推覆构造,同时逆冲覆盖于中生代地层之上,形成厚皮构造,并造成了基底板溪群的大面积出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厚皮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 板溪群 基底 飞来峰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玉芝 王岳军 +2 位作者 范蔚茗 张爱梅 张菲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46,共15页
本文通过对江南雪峰沧水铺地区元古代砾岩及其上下层位的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及相关样品的锆石U-Pb激光和SIMS年代学研究表明,江南雪峰地区新元古代地层自下到上包括冷家溪群、由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银珠坝组陆相火山岩(或宝林冲组下部火... 本文通过对江南雪峰沧水铺地区元古代砾岩及其上下层位的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及相关样品的锆石U-Pb激光和SIMS年代学研究表明,江南雪峰地区新元古代地层自下到上包括冷家溪群、由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银珠坝组陆相火山岩(或宝林冲组下部火山岩)构成的沧水铺群、及以横路冲组砂砾岩层开始的板溪群。下伏于银珠坝组陆相火山岩并角度不整合上覆于冷家溪群的紫红色砾岩代表了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而上覆于该火山岩系并整合于板溪群马底驿组之下的横路冲组砾岩层则代表了板溪裂谷作用的开始。年代学测试表明下伏于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的冷家溪群顶部砂岩中年轻碎屑锆石集中给出了864Ma的年龄峰值,代表了冷家溪群的最大沉积顶界年龄;而上覆于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的银珠坝组火山岩、或称之为宝林冲组下部火山岩、给出了(835±12)Ma的SIMS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上述年龄界定了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的沉积时间在835~864Ma。板溪群马底驿组砂岩给出了764Ma和812Ma的年轻年龄峰值,结合其他资料推测其主体沉积时间应在760~720Ma之间。上述资料表明以往所认为的冷家溪群沉积于中元古代的观点需要重新拟定为新元古代,冷家溪群与银珠坝组或宝林冲组下部之间的角度不整合(835~864Ma),代表了扬子与华夏陆块沿江南隆起带碰撞的结束时间,而扬子周边广泛发育的750~830Ma的岩浆作用是晋宁造山之后的一次大规模板内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水铺砾岩 U-PB年代学 新元古代碰撞 冷家 板溪群 江南隆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和变质岩系中“放射虫硅质岩”的再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玉净 杨群 +3 位作者 尹磊明 舒良树 楼法生 王博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8-105,共8页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时代问题已成为研究华南区域构造和古地理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被地质学界认为属于江南古陆元古代“板溪群”的范畴。近年来,关于该构造岩系中存在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导致一些学者怀疑该地...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时代问题已成为研究华南区域构造和古地理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被地质学界认为属于江南古陆元古代“板溪群”的范畴。近年来,关于该构造岩系中存在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导致一些学者怀疑该地区传统的构造古地理格局需要重新解释。对此,许多地学工作者提出异议。为了验证上述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的准确性,从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调查等多领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样品的多次重复系统采集;同时,对已发表的资料进行了再分析。研究显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和板岩的岩石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样品中未产出放射虫化石,但是在部分硅质岩和板岩样品中却发现了中-新元古代的疑源类化石。有关硅质岩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中Ce异常值、(La/Ce)N比值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沉积作用与陆源物质有关,沉积环境接近大陆边缘、远离深海远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硅质岩 板溪群 江南古陆 赣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萍乐拗陷是对冲构造还是巨型构造窗? 被引量:17
19
作者 宋鸿林 朱忠 颜丹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4-129,共6页
对“板溪群”构造属性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各家观点都有证据支持,但相互之间又有矛盾。综合分析多家研究成果,多方面证据显示江西境内的萍乐拗陷很可能是一个巨型构造窗,沿萍乡至乐平一带出露的晚古生代至早三叠纪地层是原地系统,附近... 对“板溪群”构造属性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各家观点都有证据支持,但相互之间又有矛盾。综合分析多家研究成果,多方面证据显示江西境内的萍乐拗陷很可能是一个巨型构造窗,沿萍乡至乐平一带出露的晚古生代至早三叠纪地层是原地系统,附近的“板溪群”是外来系统,上古生界中的对冲构造可能是另一期的构造。这一带的“板溪群”既包含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同时更可能包含有中生代的构造混杂岩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溪群 萍乐拗陷 构造窗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华南推覆构造的商榷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江峰 周泰禧 +2 位作者 邢凤鸣 徐祥 K.A.Folan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0-36,共7页
根据前寒武纪花岗岩以及青白口纪火山岩与上(板)溪群之间的侵入接触关系,确定上溪群形成年龄为中元古代。皖南与赣东北蛇绿岩套的Sm-Nd定年结果为约1.0Ga。因此华南地块于中生代推覆到扬子地块上的模式不符合基本的地质事实。现有资料... 根据前寒武纪花岗岩以及青白口纪火山岩与上(板)溪群之间的侵入接触关系,确定上溪群形成年龄为中元古代。皖南与赣东北蛇绿岩套的Sm-Nd定年结果为约1.0Ga。因此华南地块于中生代推覆到扬子地块上的模式不符合基本的地质事实。现有资料支持华夏和扬子两地块在晚元古代碰撞拼合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推覆构造 蛇绿岩 板溪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