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率实时监测技术在岩溶碳汇估算中的应用——以板寨地下河监测站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何师意 康志强 +1 位作者 李清艳 熊志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3期157-161,共5页
岩溶作用对大气CO2起到汇的作用,其量级的大小受岩溶水的排泄量及由岩溶作用产生的无机碳浓度两方面的影响。基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寨地下河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对岩溶碳汇过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寨地下河流域... 岩溶作用对大气CO2起到汇的作用,其量级的大小受岩溶水的排泄量及由岩溶作用产生的无机碳浓度两方面的影响。基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寨地下河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对岩溶碳汇过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寨地下河流域岩溶年碳汇量约为353tC,不同时间尺度的岩溶碳汇强度与流域的排泄量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能否准确监测岩溶地下河的排泄量是岩溶碳汇估算的关键。由于岩溶区水循环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监测站在岩溶碳汇评估中显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碳汇 监测 板寨地下河 流量 降水量 HC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寨地下河流域岩溶水循环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康志强 何师意 +1 位作者 李清艳 冉景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0-82,共3页
通过对板寨地下河流域暴雨期间降水量和水位的实时监测,认为森林植被对喀斯特流域水循环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削减洪峰作用。受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限制,森林植被对地下河水的补枯作用极为有限。通过对泉点出露部位的分析,发现... 通过对板寨地下河流域暴雨期间降水量和水位的实时监测,认为森林植被对喀斯特流域水循环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削减洪峰作用。受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限制,森林植被对地下河水的补枯作用极为有限。通过对泉点出露部位的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泉点出露于地下河上游拉笔腊断层西北水力坡度较小的地段,说明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岩溶泉点出露的重要原因,与森林植被的分布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循环 森林植被效应 板寨地下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寨地下河大型水生植物调查及其固碳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熊志斌 王万海 +1 位作者 玉屏 于奭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7-564,共8页
为深入研究板寨地下河流域水生植物种类及其固碳潜力,于2014―2016年在植物高生长期和生长结束期对流域内水生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及优势水生物种确定。最终通过对优势种群开展生物量及δ13C测试,推算其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该地下河有大... 为深入研究板寨地下河流域水生植物种类及其固碳潜力,于2014―2016年在植物高生长期和生长结束期对流域内水生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及优势水生物种确定。最终通过对优势种群开展生物量及δ13C测试,推算其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该地下河有大型水生植物28科、35属、41种,按其经济价值来分,可食用的6种,药用的33种,观赏的20种,具有较大经济开发潜力。2)流域内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小眼子菜(Potamogeton pusillus)、普生轮藻(Chara vulgari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优势种群,其生物量依次为136.70、225.00、16.00、172.00、17.00 g/m2。3)板寨地下河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能力竹叶眼子菜最大,为111.83 g C/(a·m2),小眼子菜最小,为7.95 g C/(a·m2)。4)板寨地下河水生植物利用3HCO-作用碳源的比例平均为23.21%,即板寨地下河出口至下游无机碳年通量的损失量中,约23.21%3HCO-是被水生植物固定下来,其固定的3HCO-碳量为14.39 g C/(a·m2),说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与岩溶作用相结合表现出巨大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生物量 固碳评价 板寨地下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层岩溶系统碳迁移路径及其土被效应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康志强 何师意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56-460,共5页
为了弄清楚表层岩溶系统碳汇机理,有必要对该系统中气、液和固三相不平衡体系中碳的迁移途径进行研究。2010年,在板寨地下河流域布置了8个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点。通过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及空气CO2分压对比,发现森林区岩溶水和自由大... 为了弄清楚表层岩溶系统碳汇机理,有必要对该系统中气、液和固三相不平衡体系中碳的迁移途径进行研究。2010年,在板寨地下河流域布置了8个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点。通过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及空气CO2分压对比,发现森林区岩溶水和自由大气中大部分碳是来自土壤空气。在表层岩溶系统碳汇过程中整个碳迁移路径可分为4个环节,依次为(1)植被光合作用吸收空气CO2;(2)土壤根系的呼吸作用及腐殖质分解向土壤释放CO2;(3)地下水循环岩溶作用将气态CO2转换成液态HCO3-离子;(4)地下水中的碳随水流向河流及海洋。在整个碳汇过程中,森林和土壤起到了"加压泵"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大气CO2向土壤空气CO2转换过程中的CO2分压,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岩溶的作用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碳汇 CO2分压 表层岩溶系统 贵州板寨地下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