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板块边界模型PB2002与建立中国板块边界模型的设想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西光 李健 和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65,共5页
介绍全球板块边界模型———PB2002的研究方法及其取得的成果。PB2002模型以海洋板块研究为主,在确定中国及周边地区边界时对中国地学界的研究成果参考很少。由于中国大陆地区地壳运动的复杂性,导致国内板块边界划分方法多样,考虑到边... 介绍全球板块边界模型———PB2002的研究方法及其取得的成果。PB2002模型以海洋板块研究为主,在确定中国及周边地区边界时对中国地学界的研究成果参考很少。由于中国大陆地区地壳运动的复杂性,导致国内板块边界划分方法多样,考虑到边界模型多为小比例尺图或示意图的现实,提出了建立中国构造地块数字化边界模型的设想。思路是:针对不同的板块划分方法,分别建立相应边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边界模型 欧拉矢量 板块构造 板块边界 PB20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被引量:21
2
作者 冯锐 马宗晋 +1 位作者 方剑 吴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7,共17页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一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一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场,反演了上地幔的密度分布和剪切波速分布。发现在这个部位的70~250b的深部有一条北东向的密度、速度陡变带,它是新生代的冷地幔和热地幔的交界带,与浅部构造存在立交关系,对亚洲大陆的现今构造运动和应力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个带的地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板缘地震和板内地震,是一种因为深浅构造不同而造成的结构性地震,性质上为大陆内缘地震。文中还就深浅构造的空间立交关系、时间镜像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南北地震带和伊朗东侧地震带的立交结构也与上地幔构造有关。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是正在发展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内部的一个典型构造,北侧为稳定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次板块,南侧为活动的中国-东南亚次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交结构 结构性地震 重力场 上地幔构造 板块边界 欧亚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板块边界断层运动的力学模型 被引量:21
3
作者 伍吉仓 陈永奇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2期8-14,共7页
提出了一种描述板块边界断层运动的力学模型,即将板块边界的地壳运动表述为板块的相对刚体运动加边界断层面上的负位错分布。应用该模型描述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界处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并用该地区近30年的大地测量数据反演了模... 提出了一种描述板块边界断层运动的力学模型,即将板块边界的地壳运动表述为板块的相对刚体运动加边界断层面上的负位错分布。应用该模型描述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界处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并用该地区近30年的大地测量数据反演了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模型方法可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确定沿板块边界断层带的相对闭锁区,从而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运动 力学模型 大地测量数据 板块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板块边界观测(PBO)计划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宝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3期105-108,共4页
板块边界观测 (PBO)计划是美国科学项目“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的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沿板块边界布设由GPS、钻孔应变和激光应变观测点构成的台网 ,用于研究北美大陆西部板块边缘地区的变形。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计划产生... 板块边界观测 (PBO)计划是美国科学项目“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的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沿板块边界布设由GPS、钻孔应变和激光应变观测点构成的台网 ,用于研究北美大陆西部板块边缘地区的变形。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计划产生的背景、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边界观测 (PB0 GPS 钻孔应变 激光应变仪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俯冲板块边界变形分配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石耀霖 王其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06-612,共7页
本文研究斜俯冲板块边界由俯冲的逆掩断层和平行于火山弧的走滑断层所切割出的岩石层窄条的宏观力学状态.分析计算表明,当断层强度小而构造压应力大时,海沟处板块俯冲形成的逆掩断层地震滑动方向与斜收敛板块运动方向将不一致,震源... 本文研究斜俯冲板块边界由俯冲的逆掩断层和平行于火山弧的走滑断层所切割出的岩石层窄条的宏观力学状态.分析计算表明,当断层强度小而构造压应力大时,海沟处板块俯冲形成的逆掩断层地震滑动方向与斜收敛板块运动方向将不一致,震源机制反映的主压应力和断层错动方向变得近乎垂直于海沟;板块间的强耦合和大陆板块边缘软弱带的存在为窄条滑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定俯冲倾角和震源机制滑动角的观测值,可以计算逆掩和走滑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一般都不大于0.2,反映或存在着高孔隙水压,或存在断层泥之类弱物质,或两者兼而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俯冲 板块边界 变形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边界模型NNR-MORVEL56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亚萍 孙付平 +1 位作者 丁赫 肖乐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研究全球板块边界模型NNR-MORVEL56的建立方法,以及NNR-MORVEL56与NNR-NUVEL1A在板块相对角速率、速率均方根方面的差异;讨论模型中引自PB2002的31个小板块对25个大板块角速率的影响,利用最新的、较全面的全球空间大地测量数据建立实测... 研究全球板块边界模型NNR-MORVEL56的建立方法,以及NNR-MORVEL56与NNR-NUVEL1A在板块相对角速率、速率均方根方面的差异;讨论模型中引自PB2002的31个小板块对25个大板块角速率的影响,利用最新的、较全面的全球空间大地测量数据建立实测模型,与NNR-MORVEL56对比进行相关性分析,验证NNR-MORVEL56模型板块划分的合理性。提出借鉴NNR-MORVEL56边界划分方法,进行中国块体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边界模型 NNR-MORVEL56 空间大地测量数据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板块运动对板块边界带应力场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玺瑛 魏东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27-232,共6页
将全球板块边界带分别按照不同的宽度加以界定 ,计算了全球板块边界应力场的长、短波分量 ,讨论了应力场短波分量对观测应力场的相对贡献 ,分析了其与板块边界相互运动类型的相关性 .在收敛型边界带 ,俯冲板片推 (拉 )力是驱动板块运动... 将全球板块边界带分别按照不同的宽度加以界定 ,计算了全球板块边界应力场的长、短波分量 ,讨论了应力场短波分量对观测应力场的相对贡献 ,分析了其与板块边界相互运动类型的相关性 .在收敛型边界带 ,俯冲板片推 (拉 )力是驱动板块运动的主要力源 ,仅仅洋脊推力不能主导板块的应力场形态 ;同时 ,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力对板块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结果还显示板块边界带参考半宽度以不大于 2 0 0km较为合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边界 应力场 短波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P348航次——NanTroSEIZE计划板块边界的钻探
8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8,共1页
IODP348航次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2003—2013)最后一个航次。2013年10月,科学大洋钻探进入新阶段: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IODP,2013—2023)。
关键词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板块边界 航次 PROGRAM IO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板块边界断层的极端热液条件
9
作者 邢乐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5-855,共1页
?2017—06-01《自然》杂志发表Sutherland关于活动板块边界断层极端热液条件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研究处哥j压力积累周期后期的阿尔比斯山脉断层上部钻孔(深度893m)的极端热液条件,显示发震区上部高度异常的流倒?压力和温度来自断... ?2017—06-01《自然》杂志发表Sutherland关于活动板块边界断层极端热液条件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研究处哥j压力积累周期后期的阿尔比斯山脉断层上部钻孔(深度893m)的极端热液条件,显示发震区上部高度异常的流倒?压力和温度来自断层滑移、岩石压裂和变质过程之间的正反馈以及断层边界断层的地形发展。该成果对理解地震i和断裂带地质具有广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断层 热液条件 活动板块 《自然》杂志 板块边界 变质过程 正反馈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边界带的间歇颗粒动力学模型
10
作者 王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67-1267,共1页
美国哈佛大学Meroz等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题为“板块边界带间歇性颗粒状动力学系统”一文。作者利用GPS资料分析美国南加州板块边界带的震间形变场,并构建了理论物理模型,以一种新颖的观点解释GPS观测到的形变场。研究表明,板块... 美国哈佛大学Meroz等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题为“板块边界带间歇性颗粒状动力学系统”一文。作者利用GPS资料分析美国南加州板块边界带的震间形变场,并构建了理论物理模型,以一种新颖的观点解释GPS观测到的形变场。研究表明,板块边界带可以描述为密集填充的颗粒状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边界 颗粒动力学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 物理模型 动力学系统 GPS资料 GPS观测 颗粒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豆与中国台湾附近的板块边界对比
11
作者 林泉(译编) 《海洋地质动态》 1985年第11期18-18,共1页
由碰撞带和俯冲带构成的板块边界格局,对于每一板块来说,均各具其质而迥然有异。但是,像伊豆与中国台湾附近的板块边界格局如此酷似者实为罕见,因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目。日本学者濑野彻三曾著文谈到两者的对比。从伊豆来说,太平洋板... 由碰撞带和俯冲带构成的板块边界格局,对于每一板块来说,均各具其质而迥然有异。但是,像伊豆与中国台湾附近的板块边界格局如此酷似者实为罕见,因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目。日本学者濑野彻三曾著文谈到两者的对比。从伊豆来说,太平洋板块从日本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处向菲律宾海板块之下俯冲,形成伊豆火山弧。随着菲律宾海板块在相模海槽、南海海槽处向日本本州之下俯冲,伊豆火山弧与日本本州相撞,形成伊豆碰撞带。由海沟、海槽、碰撞带构成的伊豆附近板块边界格局如图上半部所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边界 俯冲带 菲律宾海板块 日本海沟 碰撞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多断层转换板块边界
12
作者 Marco Ligi 高丽峰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5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海洋 数值模拟 多断层转换板块边界 海底扩张 地震事件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西部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的动力学
13
作者 Lucy M.Flesch 陈秀澄 《海洋地质动态》 2000年第7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美国西部 太平洋 北美板块边界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汇聚板块边缘沉积盆地的鉴别与恢复 被引量:33
14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2 位作者 闫全人 方爱民 陈隽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43-1958,共16页
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汇聚过程中的有机连续过程,也是造山带形成的两种基本造山作用方式。不同的造山作用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和填充序列,沉积盆地性质的改变和沉积物源区变化是造山作用方式和时限的最直接体现。沉积盆地是... 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汇聚过程中的有机连续过程,也是造山带形成的两种基本造山作用方式。不同的造山作用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和填充序列,沉积盆地性质的改变和沉积物源区变化是造山作用方式和时限的最直接体现。沉积盆地是造山带重要大地构造相单元之一,完整记录了板块边缘动力学过程和构造演化以及造山作用方式和时限。沉积盆地构造原型鉴别与恢复是造山带结构-属性解剖的重要内容之一。视沉积盆地与相邻大地构造相的演化为统一整体,以填充物和沉积物源区作为链接沉积盆地和造山带的纽带,系统地精细解剖填充物组成和沉积相以及沉积物源区时空变化系列,准确鉴别并恢复造山带沉积盆地构造原型,是获取大陆碰撞方式和时限的沉积-地层判别标志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汇聚板块边界 沉积盆地构造原型 造山作用方式 造山作用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边界成矿作用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华勇 肖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2,共10页
板块俯冲作用是板块运动的重要形式,其在板块边缘产生以弧盆体系为特征的地质构造单元及相关的成矿作用,如火山弧及相关的斑岩型铜矿床、弧后盆地及相关的火山岩赋存块状硫化物矿床等。板块俯冲边界形成的矿床多具有规模大、带状聚集分... 板块俯冲作用是板块运动的重要形式,其在板块边缘产生以弧盆体系为特征的地质构造单元及相关的成矿作用,如火山弧及相关的斑岩型铜矿床、弧后盆地及相关的火山岩赋存块状硫化物矿床等。板块俯冲边界形成的矿床多具有规模大、带状聚集分布,金属种类多样和易开采等特点,对全球铜、金、铁等资源储量贡献巨大。近些年来俯冲边界成矿作用取得了很多进展,如:基本建立了斑岩及浅成低温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型;确认了古今VMS型成矿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成矿模式;重新确立了一些与俯冲作用相关的新矿床类型等。但是,俯冲边界成矿作用仍然存在较多的科学问题,如: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特别是成矿背景、成矿岩浆作用的特点、金属来源和萃取机理等方面争议较大;不同俯冲边界(如环太平洋安第斯、西南太平洋、北美西部、中国东部等成矿带)成矿差异性机制以及古弧盆体系后期改造的过程与影响等。这些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正引领着俯冲边界成矿作用研究的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板块边界 成矿作用 成矿系统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检验法研究Amurian板块相对独立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东美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46-1252,共7页
Amurian板块是Zonenshain等提出的提出的东北亚地区内部一个构造亚板块.Amurian板块自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地学界的广泛重视.它到底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还是独立于欧亚大陆之外的一个独立次级构造块体?这个问题一直是是东亚,乃至欧亚大... Amurian板块是Zonenshain等提出的提出的东北亚地区内部一个构造亚板块.Amurian板块自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地学界的广泛重视.它到底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还是独立于欧亚大陆之外的一个独立次级构造块体?这个问题一直是是东亚,乃至欧亚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许多学者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两个角度研究了Amurian板块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复杂的构造特征和稀少且弥散的地震分布使得Amurian问题充满了争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在短时间获得高精度、大范围、准实时的地壳运动观测数据,并确定地壳运动速度场成为可能.本文利用东北亚地区最新GPS资料,从大地测量学角度对东北亚地区的地壳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统计检验方法重点研究Amurian板块相对欧亚大陆的独立性及其边界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Amurian板块 统计检验 板块边界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构造研究动态
17
作者 尹延鸿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1期6-7,13,共3页
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关于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类型、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以及扩张和俯冲诸方面的研究进展概况,同时指出了某些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板块边界 造山运动 俯冲 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运动模型对跟踪站坐标时序解算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多明 成英燕 +2 位作者 常春涛 卢浩 王周杰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2年第2期44-52,共9页
针对目前常用站点坐标时序来反演板块运动趋势,却很少意识到板块运动也是引起站点坐标变化主要因素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板块运动模型改正测站坐标时序解算精度的思路。以斯克里普斯轨道和永久阵列中心(SOPAC)网站提供的2017—2019年共3... 针对目前常用站点坐标时序来反演板块运动趋势,却很少意识到板块运动也是引起站点坐标变化主要因素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板块运动模型改正测站坐标时序解算精度的思路。以斯克里普斯轨道和永久阵列中心(SOPAC)网站提供的2017—2019年共3a的全球单日松弛解H文件作为原始数据,选择北美(NOAM)、欧亚(EURA)、澳大利亚(AUST)、南美(SOAM)4个板块为研究区域。实验结果表明,顾及站点距离板块边界的有效距离,施加板块运动模型后,能有效提升站点水平方向坐标时间序列的精度,各板块内平均精度提升率都能达到60%以上,同时验证了模型在站点水平速度场解算中的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模型 坐标时间序列 板块边界 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中生代板块结合带划分——对嵌入模式的新认识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贤君 张绍亮 单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7,共9页
中国东部中朝与华南(或扬子)板块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碰撞形成大别-苏鲁超高压造山带,这一碰撞结合带过黄海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梳理近年关于这一板块边界划分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多数成果趋... 中国东部中朝与华南(或扬子)板块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碰撞形成大别-苏鲁超高压造山带,这一碰撞结合带过黄海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梳理近年关于这一板块边界划分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多数成果趋向于认为京畿地块及其以南地区仍属中朝板块,苏鲁造山带并未延伸至整个朝鲜半岛。结合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活动特征及下扬子区弧形构造的成因分析,支持板块碰撞的嵌入模式,并对嵌入模式的边界带进行了新的修订,即朝鲜半岛大多归属中朝板块,仅京畿地块西南局部归属扬子板块东延。郯庐断裂南段与朝鲜半岛Jooggaryeong断裂在黄海海域的延伸分别为下扬子向中朝板块嵌入的转换边界,两者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印支期这两条断裂为碰撞的转换断裂,燕山期又发生了走滑活动,并向北延伸分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边界 碰撞嵌入模式 中生代 朝鲜半岛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间的摆线形相对运动
20
作者 丁禾(摘译) 谢继哲(校) 《海洋地质动态》 1988年第7期17-18,共2页
在对板块间相对运动的了解中,必须对动力模式进行系统阐述,以阐明沿板块边界的应力、变形和位移的来历。一般的板块相对运动模式大都认为两个运动中的板块有一个共同的旋转极,可以利用它来描述一个板块对另一板块的相对位移路线。因此,... 在对板块间相对运动的了解中,必须对动力模式进行系统阐述,以阐明沿板块边界的应力、变形和位移的来历。一般的板块相对运动模式大都认为两个运动中的板块有一个共同的旋转极,可以利用它来描述一个板块对另一板块的相对位移路线。因此,一个以相应两板块体系相对运动轴为圆心的转换断层,曾经被认为是只有单纯滑动(即简单剪切)的板块边界,且地壳被"保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运动 相对位移 板块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