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板块构造学——大陆流变学和造山作用的主要研究课题 被引量:2
1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超越板块构造学 大陆流变 造山作用 构造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现代问题——从板块构造学到全球动力学 被引量:11
2
作者 V.E.哈因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61-367,共7页
60年代板块构造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科学革命性的进步。30年来,我们获得的经验表明,现代板块构造在岩石圈和软流圈物性、三种板块运动形式、扩张和俯冲的均衡以及板块运动原因等都与经典板块构造有很大不同。同时,它仍有一些问... 60年代板块构造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科学革命性的进步。30年来,我们获得的经验表明,现代板块构造在岩石圈和软流圈物性、三种板块运动形式、扩张和俯冲的均衡以及板块运动原因等都与经典板块构造有很大不同。同时,它仍有一些问题和缺陷。世纪交替之时,随着象地震层析成像等新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建立新的全球理论来取代板块构造。新理论应该包括整个固体地球,岩石圈是分层的,而且地球内部的对流准自动地进行。同时,地球层圈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还应该承认,构造圈(岩石圈+软流圈,深至400km)中以板块构造为主,而在软流圈之下地幔柱构造起控制作用。在所有的上部层圈能够探测到抬升或下降过程中热—物质流之间的补偿。整个地球历史中,地球和其层圈的内生过程,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相互作用的变化,具有旋回性和方向性。由此,地球体积呈脉动性变化是必然的。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地球动力 板块构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地球物理学与板块大地构造学的交汇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文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9,共11页
文中从固体地球物理学与板块大地构造学的交融合汇历史出发,诉述岩石圈探测与大地构造物理学的基本思路。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大陆岩石圈调查;区域壳幔结构的成像和解构;全球对比同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壳幔结构;动力... 文中从固体地球物理学与板块大地构造学的交融合汇历史出发,诉述岩石圈探测与大地构造物理学的基本思路。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大陆岩石圈调查;区域壳幔结构的成像和解构;全球对比同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壳幔结构;动力学分析找出每一种大地构造单元生成和演化规律;验证动力学作用模式。以实例说明了区域壳幔结构的解构。最后提出当前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方向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物理 板块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物理 大陆岩石圈调查 壳幔结构的解构 研究方向与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11
4
作者 万天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149,共18页
在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中,自从创立板块构造学说以来,尽管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重大的难题有待解决,也有一些极具争议的课题值得探讨,尤其是大陆岩石圈内的构造地质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中断层的多期... 在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中,自从创立板块构造学说以来,尽管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重大的难题有待解决,也有一些极具争议的课题值得探讨,尤其是大陆岩石圈内的构造地质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中断层的多期活动及其年代学的研究最为薄弱,对此必须大力加强;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必须将变形与变位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即应该把中、小型构造研究与大地构造研究结合起来。为促进深部能源的开发,盆地深部构造研究应大力加强。应认真关注碰撞带的定义、范围、内部结构及其与周边板块关系的研究。应扎实地推进岩石流变学与流体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作用的研究。临震预报的探索与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十分重要,可能是中国为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能做的一项巨大的贡献。大陆岩石圈内各个构造滑脱面及其相关断层的研究,对于构造-岩浆活动和板内地震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定量化的大陆动力学研究与深部成矿预测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笔者建议大力加强对于上述课题的研究,科研决策部门也可考虑给予大力的资助。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的探讨是完善板块构造学说所必需的,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此课题很难有重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 大地构造 板块构造学 构造岩浆作用 板内地震 大陆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纲领与发展模式
5
作者 宋传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55-358,共4页
分析了板块构造学的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研究了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及板块构造学的形成过程。认为板块构造学说已构成了拉克托斯(I.Lakatos)所主张的“科学研究纲领”,可以成为大地构造学的一种发现模式。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发展模式 大地构造 大陆漂移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著名石油构造学家 罗志立
6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7-387,共1页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石油管理局 中生代地层 四川盆地 油气资源 勘探开发 天然气资源 含油气盆地 地质系 重庆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7
作者 王德文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年第C00期170-170,共1页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地质学界对大地构造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观点出发,从各个角度,总结了中国地壳构造发展规律。以立论根据和研究方面不同,大致可分为: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地壳构造 发展规律 地台 地质力 板块构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作用(上) 被引量:37
8
作者 杨文采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9,共23页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陆缘广泛发育有洋—陆转换带,这种碰撞称为裙边碰撞。由于比较松软的洋陆转换带岩石圈夹在中间,裙边碰撞时不发生典型的刚性碰撞和反弹,碰撞产物中常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少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洋—陆转换带不发育,这种碰撞称为裸碰撞。裸碰撞属于刚性碰撞,碰撞时发生反弹,碰撞产物中少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常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裸碰撞后的反弹为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创造了条件。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作用过程都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碰撞前期,第四都为后造山期。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不同在于,第二期主碰撞期裙边碰撞冲撞大陆板块没有明显反弹,第三期陆—陆俯冲期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不明显。造山后期是碰撞造山过程逐渐停息期,即两大陆板块间的应力从挤压转化为拉张的阶段。这时两大陆板块之间有了共同的一个旋转极,但是碰撞造山诱发的岩石圈拆离和变形仍在进行,碰撞带岩石圈成为大陆内部热流会聚和岩浆活动的优选通道,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地壳上地幔探测 大陆碰撞 陆-陆俯冲 弹性碰撞 超高压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洋陆转换作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杨文采 宋海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共21页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地壳上地幔探测 洋陆转换 地壳和岩石圈加厚 大陆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与矿产资源(二)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良士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5-766,F0003,共3页
关于泰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近年来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从板块构造学的角度,认为泰国在前寒武纪就分属于2个地体,东部属印支板块,西部归马来巽他板块的一部分。后者两侧为海槽,古生代以来接受了巨厚地槽相沉积,晚石炭世开始... 关于泰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近年来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从板块构造学的角度,认为泰国在前寒武纪就分属于2个地体,东部属印支板块,西部归马来巽他板块的一部分。后者两侧为海槽,古生代以来接受了巨厚地槽相沉积,晚石炭世开始受古特提斯运动影响,古陆两侧开始增生扩大而海槽范围则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矿产资源 泰国 板块构造学 特征 前寒武纪 印支板块 古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石油系统研究——纪念翁文波《世界油田的分布规律》发表50周年 被引量:4
11
作者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3-455,共3页
当年翁文波研究世界油田分布规律,目的是证明中国境内应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判断得到了证实。以全球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用L.B.Magoon所提出的石油系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把全球含油气盆地的资料整合后,可以按古生界... 当年翁文波研究世界油田分布规律,目的是证明中国境内应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判断得到了证实。以全球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用L.B.Magoon所提出的石油系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把全球含油气盆地的资料整合后,可以按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分布状况寻找其规律,可以用它们之间分布的关系,以及它们和地壳上7个陆核的关系,分成为3种组合类型:中国型、北方型(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3区)和南方型(含澳洲-印度、非洲-阿拉伯半岛和南美洲3区)。3型各有特点,而7个区则称为含油气域。代是最大的时间尺度,也可以用纪、世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其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板块构造学 含油气盆地 油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绿岩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思考 被引量:76
12
作者 史仁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1-693,共13页
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蛇绿岩(Ophiolite)概念认为出露在缝合带中的一套镁铁—超镁铁岩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其岩性单元可以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各个层圈一一对应,所以蛇绿岩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该认识促进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蛇绿岩(Ophiolite)概念认为出露在缝合带中的一套镁铁—超镁铁岩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其岩性单元可以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各个层圈一一对应,所以蛇绿岩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该认识促进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近年来完善的MOR型和SSZ型蛇绿岩理论体系认为MOR型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MOR),SSZ型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上(Supra-SubductionZone),二者的地幔橄榄岩、堆晶岩组合及上部熔岩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均有不同的特征,洋—陆俯冲和洋内俯冲是形成SSZ型蛇绿岩的两种机制,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蛇绿岩的多样性及其与大洋岩石圈的差异。由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缝合带中MOR型蛇绿岩很少被保存下来,保存较好的大多数为SSZ型蛇绿岩。本文探讨了蛇绿岩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同时认为Rodinia超大陆前是否存在蛇绿岩、太古宙绿岩是否为蛇绿岩均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型蛇绿岩 SSZ型蛇绿岩 RODINIA超大陆 太古宙绿岩 板块构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述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的分布与形成
13
作者 贺榴 赵佩心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85年第2期97-98,共2页
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著名山峰的分布究竟有多少座,其成因又如何呢?据中国登山队和科学工作者考察认为,目前世界上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见下表), 从表得知,这些高峰主要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喀喇昆仑山脉中段.这一带... 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著名山峰的分布究竟有多少座,其成因又如何呢?据中国登山队和科学工作者考察认为,目前世界上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见下表), 从表得知,这些高峰主要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喀喇昆仑山脉中段.这一带号称“世界屋脊”,甚至有人将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穆朗玛峰誉为“地球的第三极”(见下图).国际上的“板块构造学”专家认为,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相碰撞形成的,或一个板块俯冲下去形成的边缘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脉 分布与形成 上高峰 略述 喀喇昆仑山 印度板块 结晶岩系 朗玛 板块构造学 登山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