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部现时地壳运动、震源机制及晚中新世以来的板块相互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孙金龙 曹敬贺 徐辉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074-4084,共11页
南海东部的板块汇聚带是了解南海和菲律宾海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针对这一区域地壳运动的研究,获得了该区内微块体的现时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俯冲板片形态和震源机制资料提出了该区晚中新世以来的... 南海东部的板块汇聚带是了解南海和菲律宾海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针对这一区域地壳运动的研究,获得了该区内微块体的现时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俯冲板片形态和震源机制资料提出了该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板块汇聚作用特征.研究发现:晚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在南、北部的西向运动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位于中间区域的吕宋岛北部则由于其西侧相对自由而继续往NW方向运动.该过程中,菲律宾大断裂等汇聚带内部的走滑断裂对于协调不同块体之间的地壳运动速度差异有着重要作用.受南、北阻挡的影响,中间部分的西向运动速率呈现出中间大(吕宋岛北部)两端小的特征.因而北吕宋西侧的马尼拉海沟也以相对于南部更快的速率不断向NW迁移.然而俯冲的南海岩石圈受其下方SE向地幔流的影响,未能发生相应的俯冲板片后撤,而是在两板块之间的直接接触面形成强烈推挤并发生反向弯曲.结合这一板块作用特征认为,马尼拉海沟现今的构造形迹是在上述背景下北段多次向NW方向变迁形成的,而双火山弧的形成则主要是由菲律宾海板块在吕宋岛弧南、北部的西向运动速率差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板块作用模式 马尼拉海沟 地壳运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金矿与板块碰撞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高怀忠 张旺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38-138,共1页
从阿尔泰至中天山以北分布着数条与金矿关系密切的蛇绿岩带,它们是不同级别的碰撞缝合带。自北而南依次是:①额尔齐斯带,属西伯利亚板块内晚古生代裂陷槽碰合带(肖序常,1992)。带内已发现多拉纳萨依、阿希勒、恰奔布拉克、赛... 从阿尔泰至中天山以北分布着数条与金矿关系密切的蛇绿岩带,它们是不同级别的碰撞缝合带。自北而南依次是:①额尔齐斯带,属西伯利亚板块内晚古生代裂陷槽碰合带(肖序常,1992)。带内已发现多拉纳萨依、阿希勒、恰奔布拉克、赛都、吉拉拜、沙尔布拉克、乔夏哈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板块碰撞作用 成矿作用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藏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高帮飞 邓军 +1 位作者 王庆飞 徐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1,15,共4页
构造体制转换在控制油气成藏中起着决定作用。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可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前者指构造体制转换使盆地构造应力场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于盖层岩系中发育各种形式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了流体输运—定位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 构造体制转换在控制油气成藏中起着决定作用。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可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前者指构造体制转换使盆地构造应力场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于盖层岩系中发育各种形式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了流体输运—定位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盆地内重新分布;而后者指构造体制转换引起盆地沉积场、温度场及化学场等变化,并最终控制油气生、运、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多板块相互作用是盆地大规模成藏作用发生的根本动力,它控制着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样式;同时,致使盆地不同部位形成差异升降和反转构造2种不同的构造样式。盆地中部构造作用微弱地带形成差异升降,而盆地边缘构造作用强烈部位发育反转构造。受其控制,盆地中部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而盆地边缘则发育构造圈闭。抬升作用形成的区域不整合以及构造反转作用形成的断裂和裂隙系统,构成了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发生垂向和侧向运移,最终在反转构造上升盘或隆起与坳陷转换部位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板块相互作用 反转构造 差异升降 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作用对岩浆热液金铜成矿的制约:以延边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为例
4
作者 崔培龙 孙景贵 +2 位作者 门兰静 张鹏 聂喜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岩浆作用 小西南岔 金铜矿床 花岗闪长岩 板块俯冲作用 延边 部分熔融 岩石圈地幔 黑云二长花岗岩 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7
5
作者 郑求根 蔡立国 +2 位作者 丁文龙 陆永德 曹清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4,共8页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板块作用 高钾火山岩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石鼓杂岩南部早白垩世以来剥露隆升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小宇 刘俊来 吴文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7-737,共11页
石鼓杂岩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叠加。为了揭示杂岩体的低温热演化与浅部剥露历史,采集了石鼓杂岩南段石鼓镇-拉巴支村剖面变质岩中的锆石和磷灰石,开展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石鼓杂岩从早白垩世(133~145Ma)到... 石鼓杂岩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叠加。为了揭示杂岩体的低温热演化与浅部剥露历史,采集了石鼓杂岩南段石鼓镇-拉巴支村剖面变质岩中的锆石和磷灰石,开展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石鼓杂岩从早白垩世(133~145Ma)到渐新世(31Ma)经历了一次缓慢的剥露(1.08℃/Ma),而从渐新世开始,其南部经历了较快速的剥露过程(3.23℃/Ma)。磷灰石热史模拟也反映出第二阶段较为快速的冷却过程。结合区域构造分析认为,拉萨与羌塘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早白垩世以来藏东地区地壳结构的调整,导致石鼓杂岩南部出现了第一阶段的剥露作用;而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与后碰撞过程对于石鼓杂岩的新生代剥露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地区 石鼓杂岩 裂变径迹 早白垩世与渐新世剥露 板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浙赣相邻区晚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4
7
作者 江来利 胡召齐 +2 位作者 朱强 黄德志 王德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147,共11页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50~135 Ma;第三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的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25~120 Ma;第四期为北东—北东东向右行平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的100 Ma左右;最后一期为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约75 Ma)的北北东向逆冲断层构造。区内晚中生代的多期构造变形与华南和华北板块的最后阶段的碰撞,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向欧亚大陆不同方向的俯冲,甚至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产生的向东远程挤压效应等诸多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多期构造变形 晚中生代 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边地区浅成低温低硫化热液金矿床成矿模式研究以刺猬沟,五凤-五星山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门兰静 孙景贵 +6 位作者 李怡欣 崔培龙 郭佳 白令安 韩世炯 张勇 柴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81-982,共2页
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佳木斯、兴凯和龙岗地块之间,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演化、中生代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为特色的成矿地质背景区。发育的地层主要是古生代青龙村群、五道沟群和天宝山组、庙岭组、柯岛组和开山屯组低-中... 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佳木斯、兴凯和龙岗地块之间,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演化、中生代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为特色的成矿地质背景区。发育的地层主要是古生代青龙村群、五道沟群和天宝山组、庙岭组、柯岛组和开山屯组低-中级变质的海相火山-沉积地层,晚三叠世大兴沟群(托盘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边地区 刺猬沟 热液金矿床 浅成低温 低硫化 流体包裹体 成矿地质背景 中生代 成矿阶段 板块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中硫同位素组成揭示大陆形成过程的差异性 被引量:6
9
作者 Smit K V Shirey S B +2 位作者 Hauri E H Stern R A 袁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88-988,共1页
厚的岩石圈地幔的出现使得地球古老大陆变得稳定,然而关于这些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却存在不同的成因解释。一些学者认为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可通过俯冲洋壳平流增厚或堆叠等水平构造过程形成,而其他学者则认为地幔柱增生、海洋高... 厚的岩石圈地幔的出现使得地球古老大陆变得稳定,然而关于这些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却存在不同的成因解释。一些学者认为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可通过俯冲洋壳平流增厚或堆叠等水平构造过程形成,而其他学者则认为地幔柱增生、海洋高原基底的熔融或地幔柱熔融残留物的底辟作用等垂向构造过程,在古老大陆岩石群地幔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关于最早岩石圈的形成是通过水平还是垂向增生方式完成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而不同的增生模式对于理解地球早期演化和板块作用的起始时限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辟作用 大陆岩石圈地幔 地球早期演化 地幔柱 俯冲洋壳 板块作用 岩石圈 构造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沉积分异原理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登发 包洪平 +1 位作者 高山林 李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0-936,共17页
构造-沉积分异是地球表层的常见地质现象,发生于沉积盆地、造山带与克拉通等岩石圈构造单元,表现为岩石圈的深、中、浅层始终发生着沉积物、流体、能量与力的交换与分异过程。文中从物质组成、时空分布与力学机制等方面阐述构造-沉积分... 构造-沉积分异是地球表层的常见地质现象,发生于沉积盆地、造山带与克拉通等岩石圈构造单元,表现为岩石圈的深、中、浅层始终发生着沉积物、流体、能量与力的交换与分异过程。文中从物质组成、时空分布与力学机制等方面阐述构造-沉积分异的基本特征,并以中国沉积盆地为例进行分析。作者首先将构造-沉积分异定义为“由构造应力、热力、重力、地幔动力等因素引起地表地形差异,从而导致沉积物源、搬运体系与沉积作用变化的过程”;认为构造-沉积分异发生在不同尺度的洋-陆系统、盆-山系统、隆-坳系统、凸-凹系统与高-低地貌系统,受基底结构、强度与活动性的明显控制,构造应力、重力、热力、地幔动力等控制了该分异机制;强调随时间演变出现构造-沉积分异演化旋回,表现为伸展期裂陷向聚敛期隆坳转变,碳酸盐岩分异台地向统一台地转变。上述控制因素与机制在时空上可以发生复合,导致多类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出现。研究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可以为重建地球历史、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和改善人类宜居环境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分异 构造旋回 板块构造作用 深部地质过程 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小西南岔金矿控矿构造及其意义
11
作者 周伶俐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9-60,共2页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位于吉林省最东端珲春市,属于延边金铜矿集区。已有研究表明,该区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演化、中生代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为特色的成矿地质背景区(弗鲁布列夫斯基,1995)。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古生界沉积变质岩系(...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位于吉林省最东端珲春市,属于延边金铜矿集区。已有研究表明,该区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演化、中生代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为特色的成矿地质背景区(弗鲁布列夫斯基,1995)。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古生界沉积变质岩系(Pz)。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有海西晚期闪长岩、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等。脉岩多以中-酸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 吉林省 成矿地质背景 铜金矿 沉积变质岩系 铜矿集区 板块俯冲作用 断裂构造 古亚洲洋 花岗闪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化榴辉岩的岩石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沈晓洁 张立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384,共11页
碳循环进入地幔中主要是通过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完成的,再通过火山去气作用释放出来,以维持大气中CO2的平衡。洋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一般经热液改造后的洋壳含有一定数量的碳酸盐(质量分数大约为3%),而这些以脉或角砾形式存在的碳酸盐是... 碳循环进入地幔中主要是通过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完成的,再通过火山去气作用释放出来,以维持大气中CO2的平衡。洋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一般经热液改造后的洋壳含有一定数量的碳酸盐(质量分数大约为3%),而这些以脉或角砾形式存在的碳酸盐是碳沉淀的一个巨大储库。这些碳酸盐化的玄武岩在俯冲带背景下经历高压变质作用,相应地形成了碳酸盐化榴辉岩。碳酸盐化榴辉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和气体对于弧岩浆的生成、CO2去气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整个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较全面地总结了近年来,在不同的超高压变质地区发现的碳酸盐化榴辉岩的岩石学和野外产状特征,对比经热液改造的玄武岩-碳酸盐体系的高温高压岩石学研究取得的进展,明确了在俯冲带变质过程中碳酸盐与榴辉岩质硅酸盐体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并对于NCFMASH+CO2体系的热力学相平衡计算的研究进展展开了讨论,对于探讨碳的深部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碳酸盐化榴辉岩 相平衡计算 板块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九州俯冲带b值成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云杰 周鹏翔 +2 位作者 夏少红 万奎元 孙金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日本九州俯冲带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边界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区域,也是研究俯冲带内板块构造作用的理想场所。为了解该俯冲带内的板间应力状态和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震源深度大于20km的97251个地震事件,通过b值计算详细刻画了该... 日本九州俯冲带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边界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区域,也是研究俯冲带内板块构造作用的理想场所。为了解该俯冲带内的板间应力状态和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震源深度大于20km的97251个地震事件,通过b值计算详细刻画了该俯冲板片上表面以及垂直海沟走向的剖面特征。结果发现,b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整体上沿南海海槽和琉球海沟从东北往西南方向逐渐增大,同时在俯冲的九州-帕劳海脊上存在显著的低值区。从b值与应力的负相关性推断,进入俯冲带的海脊以及海脊东北侧的四国海盆洋壳与俯冲带上覆板片耦合作用较强;而在海脊西南侧,俯冲带内汇聚板片的耦合作用相对较弱。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九州-帕劳海脊两侧俯冲洋壳在形成时代和汇聚速率上的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九州-帕劳海脊来说,俯冲带浅部的低b值区主要是由于隆起的海脊增强了与上覆板块的耦合作用。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和俯冲板片倾角的急剧变陡,沿海脊可能发生了板片撕裂,从而释放了海脊与上覆板片间的挤压-剪切应力,使耦合程度大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州俯冲带 B值 板块相互作用 海脊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岩型矿床母岩浆中水的来源及其成矿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鲍新尚 杨立强 和文言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母岩浆富水(H_2O质量分数高于4%)被认为是斑岩体中Cu、Au等成矿元素富集成矿的关键因素,是形成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要表征为成矿斑岩中角闪石斑晶发育,轻稀土元素富集而中稀土元素亏损,w(Sr)/w(Y)和w(La)_N/w(Yb)_N值高(... 母岩浆富水(H_2O质量分数高于4%)被认为是斑岩体中Cu、Au等成矿元素富集成矿的关键因素,是形成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要表征为成矿斑岩中角闪石斑晶发育,轻稀土元素富集而中稀土元素亏损,w(Sr)/w(Y)和w(La)_N/w(Yb)_N值高(w(Sr)/w(Y)>40,w(La)_N/w(Yb)_N>20)等特征。弧环境下形成的斑岩成矿系统中的水主要来源于俯冲洋壳或交代岩石圈的脱水作用;而后碰撞环境下形成的斑岩成矿系统中的水可能主要源自矿区内同时代、共空间产出的镁铁质岩浆的混合注入,或含矿岩浆自身的分异结晶。尽管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斑岩成矿系统母岩浆中水的来源和富集机制不同,然而它们仍然被认为具有统一的成矿机理:母岩浆在地幔源区或地壳岩石部分熔融过程中,水的加入可以降低其熔点,促进源区含Cu、Au硫化物重熔,或萃取岩石中Cu、Au成矿元素,或聚集岩浆中分散分布的金属元素,形成富金属的岩浆;含矿岩浆就位后,富水岩浆很快达到水饱和,大量流体出溶,岩浆水会与各类卤化物一起以独立流体相形式从熔体中分离出来,这种富含挥发分和高盐度的流体具有很强的金属携带能力,为随后发生的斑岩矿化提供热液和金属来源,提高母岩浆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水含量 岩浆水来源 板块脱水作用 混合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 成矿机理 斑岩型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