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板内造山作用与成矿 被引量:64
1
作者 罗照华 梁涛 +4 位作者 陈必河 辛后田 柯珊 张自力 程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945-1956,共12页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文提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板内变形主要取决于岩石圈不均一性。相邻的板块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板块之后,区域地质演化进入板内阶段。板块碰撞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和重力不稳定性可以触发强烈的板内变形甚至造山作用,其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地球深部的热扰动。与板缘造山带相比,板内造山作用缺少板块俯冲-碰撞过程,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岩石圈拆沉作用开始,以地壳的垂向增生为特征,最后以岩石圈拆沉作用结束或形成重力不稳定岩石圈。因此,板内造山作用一般沿着古造山带发育。古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低成熟度的特点不仅是岩石圈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挥发分和含矿元素的富集在活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成矿潜力。板内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依赖于深埋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不同深度水平上含矿流体的突然释放,主要发生在造山作用初始阶段和造山后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作用 成矿作用 太行 岩石圈拆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中生代板内造山作用与华北大陆岩石圈巨大减薄 被引量:56
2
作者 罗照华 魏阳 +4 位作者 辛后田 柯珊 李文韬 李德东 黄金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63,共12页
近年来,华北大陆岩石圈巨大减薄成为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其减薄的时间、机制仍然知之甚少。约束条件的多解性和表面上相互矛盾的证据导致了对区域构造发展史的模糊认识。笔者认为,华北板内造山过程是理解岩石圈巨大减薄机... 近年来,华北大陆岩石圈巨大减薄成为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其减薄的时间、机制仍然知之甚少。约束条件的多解性和表面上相互矛盾的证据导致了对区域构造发展史的模糊认识。笔者认为,华北板内造山过程是理解岩石圈巨大减薄机制的关键,因为华北岩石圈是在造山带而不是在克拉通基础上开始减薄过程的。岩石圈减薄过程可以划分为拆沉减薄、伸展减薄、热减薄和化学侵蚀减薄4种类型。前者依赖于岩石圈重力不稳定性,是一种突变过程;后三者取决于软流圈挤出构造,属于渐变过程。减薄过程主要始于120-110Ma的拆沉减薄,其标志是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形成。亚洲大陆软流圈的多阶段汇聚过程造成软流圈向东挤出,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岩石圈持续减薄的重要基础。因此,大陆动力学与大洋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大陆岩石圈经常发生减薄作用,特别是拆沉作用,并由此将软流圈系统区分为浅部混染系统和深部纯净系统,火成岩的地球化学属性主要取决于岩浆起源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作用 岩石圈巨大减薄 软流圈挤出构 拆沉作用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式板内造山作用在北京西山的表现特征及若干启示 被引量:7
3
作者 赵温霞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26,共4页
尽管在造山模式、成因机制方面存在分歧 ,但板内造山作用及其表现特征在现阶段业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启示 ,经对比研究认为 ,北京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大地构造属性及大地... 尽管在造山模式、成因机制方面存在分歧 ,但板内造山作用及其表现特征在现阶段业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启示 ,经对比研究认为 ,北京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大地构造属性及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具有板内造山的特征 ;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及独特的区域构造组合样式等构成了该区燕山式板内造山的基本地质构造要素 ;基于北京西山的地质实践 ,提出了对用板内造山的观点在该区深入研究若干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作用 板内 模式 北京 成因机制 逆冲推覆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板内造山作用研究——认识中国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关键 被引量:10
4
作者 钱祥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1-225,共5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深受新生代初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影响 ,原属显生宙不同时代构造单元拼贴的中国区域发生了普遍而强烈的构造叠加改造 ,导致板内造山作用。由作者新编的中国主要活动断裂构造图显示 ,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深受新生代初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影响 ,原属显生宙不同时代构造单元拼贴的中国区域发生了普遍而强烈的构造叠加改造 ,导致板内造山作用。由作者新编的中国主要活动断裂构造图显示 ,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影响远比自中生代侏罗纪以来太平洋亚洲板块会聚造成的影响更为强烈。中国帕米尔山结东、西两侧的现今大陆动力环境差别巨大 ,其东侧的东移因遇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而获得上冲的自由空间。阿尔金断裂带把中国西部分划为南、北断裂构造活动性质不同的两大构造域。有人否认板内造山作用是因为他们只承认经典的板块边缘造山带的存在。要改变这一观念深入研究板内造山作用及演化 ,综合分析造山带构造地貌、山体隆升扩展、与前陆盆地的耦合、陆相沉积建造序列、冲断推覆构造系及其匹配、壳源花岗岩侵位及深部地球物理场观测等是关键。中国是研究大陆拼贴地块区板内造山作用的理想区域 ,在这一地区从事研究可大大丰富大陆动力学的内涵 ,把地质构造综合成果及对演化规律的认识作为编制大地构造图新的重要要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区域地质构特征 板内作用 大地构图编图新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作用的两大类型与成因差异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原庆 钱祥麟 李江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根据造山作用的主要标志识别出板内造山和板缘造山两种主要造山作用类型。板块和软流圈之间不同的相对运动机制是形成不同类型造山作用的主要原因。板缘造山主要表现为岩石圈和软流圈以基本相同的运动趋势的相对运动。板内造山主要表现... 根据造山作用的主要标志识别出板内造山和板缘造山两种主要造山作用类型。板块和软流圈之间不同的相对运动机制是形成不同类型造山作用的主要原因。板缘造山主要表现为岩石圈和软流圈以基本相同的运动趋势的相对运动。板内造山主要表现为同一区域内岩石圈、软流圈等不同层圈之间的不协调的相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圈 作用 板内 相对运动机制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作用概念和分类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原庆 钱祥麟 李江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197,共5页
本文从造山作用的特征标志出发讨论了Sengor造山带定义的缺陷,总结了造山作用的六条特征标志,并给出了造山作用新的定义。该定义包括了造山作用的起因、特征标志和大地构造背景。评述了造山带陆内、陆缘、陆间三分法方案的不足之处和剪... 本文从造山作用的特征标志出发讨论了Sengor造山带定义的缺陷,总结了造山作用的六条特征标志,并给出了造山作用新的定义。该定义包括了造山作用的起因、特征标志和大地构造背景。评述了造山带陆内、陆缘、陆间三分法方案的不足之处和剪压造山带的单独设类问题,提出了造山带板内、俯冲、碰撞三分方案。针对碰撞造山带,笔者在总结探讨现有分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碰撞造山带陆陆碰撞、碰撞增生、弧陆碰撞和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四分法方案,其中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是描述陆壳物质形成初期地体拼合聚合过程的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 特征标志 板内 俯冲 碰撞 大地构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论板内造山带 被引量:84
7
作者 张长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5-308,共14页
讨论了关于板内造山带含义的不同认识。指出板内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带,而不是板缘造山带或板间造山带持续发展的结果。简要介绍分别发育在4 个大陆的不同时代的板内造山带,总结板内造山带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造山带构造格... 讨论了关于板内造山带含义的不同认识。指出板内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带,而不是板缘造山带或板间造山带持续发展的结果。简要介绍分别发育在4 个大陆的不同时代的板内造山带,总结板内造山带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造山带构造格局、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与沉积作用、造山带构造演化等方面与板缘造山带的差异。板内造山带形成于相对较老且强硬的岩石圈板块内部,造山带内部构造单元不具有平行于造山带走向分布的特征,即不具有线状构造格局,构造变形具有地台基底乃至整个地壳卷入的厚皮构造性质,同造山区域变质作用微弱,同造山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均无极性演化趋势。岩石圈拆沉作用(delamination) 可较好地解释板内造山带的火山活动特征。尽管板块间相互作用( 俯冲或碰撞)所产生的水平挤压应力似乎更易于阐明板内造山带的收缩变形特征;但是,板块间相互碰撞或俯冲产生的边界应力可否有效地被远程传递,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将板块间相互作用的水平应力场与岩石圈纵向物质与能量调整( 重力、热力等) 因素作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 拆沉作用 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杭结合带南段钦州‒灵山构造带中生代板内变形特征与构造转换
8
作者 李帅 汪帆 +3 位作者 汪劲草 李细光 潘黎黎 黄冠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3-534,共12页
钦州‒灵山构造带位于钦杭结合带南段,是华南中生代形成的大型构造‒岩浆活动带。构造解析表明,钦州‒灵山构造带灵山段由走滑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以及一系列伸展构造组成:早期,该段整体表现为逆‒平移性质,平面上呈一组平行或分支复合的断裂... 钦州‒灵山构造带位于钦杭结合带南段,是华南中生代形成的大型构造‒岩浆活动带。构造解析表明,钦州‒灵山构造带灵山段由走滑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以及一系列伸展构造组成:早期,该段整体表现为逆‒平移性质,平面上呈一组平行或分支复合的断裂束,剖面上表现为向深部会聚的正花状构造;中期,构造带南东侧的六万大山花岗岩体逆冲推覆至古生代地层之上,其平面上呈向北西凸起的弧形复合断裂束,剖面上由前、后缘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及花岗岩断夹块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晚期,钦州‒灵山构造带由挤压‒推覆变形转入后造山伸展变形,沿乐民‒寨圩一带发育了张性岩墙群、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及大型张性断裂带。带内构造变形特征、转换及演化机制揭示:在晚古生代钦廉‒罗定裂陷槽关闭的地质背景下,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于中生代沿钦州‒灵山构造带灵山段发生斜向拼合‒板内造山作用。上述认识对理解钦廉‒罗定裂陷槽的闭合、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分界与拼合过程、华南板内造山的动力学机制及演化、六万大山印支期花岗岩基的侵位机制、十万大山盆地的性质,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灵 正花状构 逆冲推覆构 伸展构 斜向拼合‒板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的地震层析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9
作者 高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4-258,共5页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作为碰撞后或造山后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机制,是研究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的一系列成果表明俯冲板片发生断离/拆离作用残留在对流地幔中,表现为高导低阻而冷的高...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作为碰撞后或造山后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机制,是研究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的一系列成果表明俯冲板片发生断离/拆离作用残留在对流地幔中,表现为高导低阻而冷的高速体;这些被断离/拆离的板片直接记录了造山带巨厚岩石圈去根作用。板片断离/拆离作用导致岩石圈深部伸展-减薄作用和热的软流圈地幔上隆,从而引起强烈的交代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和断陷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断离/拆离作用 岩石圈去根作用 -岩浆活动 地震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68
10
作者 李伍平 李献华 +2 位作者 路凤香 周瑶琪 章大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是辽西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义县组火山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容元素(Cr、Co、Ni、V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Ta、Ti... 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是辽西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义县组火山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容元素(Cr、Co、Ni、V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Ta、Ti、Zr、Hf等)和放射性元素(U、Th)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弱负异常,放射成因的Nd、Sr、Pb同位素较低,具有板内和活动大陆边缘弧地球化学特点。作者认为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起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以结晶分异作用为主,伴有少量的地壳混染作用,即AFC过程。结合区域构造,作者认为义县组火山岩形成于权内岩石圈的不均匀拉伸环境,是燕山板内造山作用的产物,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没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碱性火 岩石圈地幔 岩石圈 伸展作用 早白垩世 板内 义县组 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北地体中的深层次拆离构造:扬子板片折返的板上响应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梁凤华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忠海 陈方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9-979,共11页
通过对胶北地体基底中的韧性变形构造的研究,厘定了位于太古宙胶东群和古元古界粉子山群之间及粉子山群与晚元古界蓬莱群之间的2条深层次韧性拆离断层。显微构造和石英组构研究表明它们的剪切指向自SE向NW,并经历了高温(>650℃)到低... 通过对胶北地体基底中的韧性变形构造的研究,厘定了位于太古宙胶东群和古元古界粉子山群之间及粉子山群与晚元古界蓬莱群之间的2条深层次韧性拆离断层。显微构造和石英组构研究表明它们的剪切指向自SE向NW,并经历了高温(>650℃)到低温(350℃)的组构演化过程。对剪切带中的长英质糜棱岩进行SHRIMPU-Pb测年,获得153±2Ma和128.5±1.5Ma两组重结晶变形年龄,代表韧性拆离断裂形成及活化的时限。结合地体中岩浆作用、莱阳白垩纪盆地沉积以及制约盆地的韧性拆离断裂(148Ma)等相关伸展构造特征,认为胶北深层次拆离构造是扬子深俯冲板块折返后期的板上伸展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北陆块 上拆离构 伸展作用 扬子/华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敦岛弧带弧后区板内岩浆作用的时代及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曲晓明 侯增谦 唐绍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137,共7页
通过对义敦岛弧夏囊沟一带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Rb -Sr同位素研究 ,首次在该岛弧弧后区确立了一条板内火山岩带。这些火山岩属钾玄岩系列 ,以高K2 O ,低CaO ,富Nb、Ta、Zr、Hf,贫Sr、Eu为特点 ,具标准的“V”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 ... 通过对义敦岛弧夏囊沟一带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Rb -Sr同位素研究 ,首次在该岛弧弧后区确立了一条板内火山岩带。这些火山岩属钾玄岩系列 ,以高K2 O ,低CaO ,富Nb、Ta、Zr、Hf,贫Sr、Eu为特点 ,具标准的“V”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 ,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其形成于板内裂陷环境。由 4个全岩样品给出的Rb -Sr等时线年龄t=189.2± 5 .0Ma ,相关系数R =0 .99982 4 ,ISr=0 .714 5 78。认为火山岩的成分分异受斜长石在岩浆源区熔融残留和岩浆形成后黑云母的结晶分离双重控制。位于该带东侧弧后扩张盆地中的晚三叠世勉戈组双峰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 2 13.1Ma,说明该岛弧仅仅在 2 4Ma左右时限内就完成了从俯冲造弧到板内裂陷的重大转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敦岛弧 板内岩浆作用 Rb—Sr等时线 碰撞 演化时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建平县义县组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鉴别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艳东 黄菲 +1 位作者 邢德和 张志斌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12-1016,共5页
对辽西建平县平庄-马厂盆地的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属白垩纪.义县组火山作用可分为2个亚旋回.火山岩主要为流纹岩类、粗面岩类和粗安岩类.义县旋回火山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火山岩具有高S... 对辽西建平县平庄-马厂盆地的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属白垩纪.义县组火山作用可分为2个亚旋回.火山岩主要为流纹岩类、粗面岩类和粗安岩类.义县旋回火山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火山岩具有高SiO2,Al2O3,K2O,Na2O和低MgO,TiO2的特征.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Sr,Zr,Ba,Pb,Li等,高场强元素(HFSE)Nb,Ti,P及相容元素Co,Ni,Cr,V亏损.火山岩为轻稀土富集型,总体显示弱负铕异常、无铈异常.对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判别,表明义县组火山岩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地壳物质的混染.火山岩形成于板内岩石圈不均匀伸展作用环境,具有大陆板内造山带火山岩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平县 义县组 地球化学判别 岩石圈伸展作用 板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长厚 吴正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44,共8页
简要分析和评述了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造山带,造山带类型、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造山带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模式。指出不宜将造山带定义直接与板块边缘构造位置和板块间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不仅出... 简要分析和评述了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造山带,造山带类型、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造山带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模式。指出不宜将造山带定义直接与板块边缘构造位置和板块间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不仅出现在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而且可以出现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即所谓板内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板内造山带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格局和造山作用过程研究中应充分注意板内造山带的客观存在,以及板内造山带成因动力学机制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 模式 板内 成因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湖南段)金矿成矿规律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61
15
作者 黄建中 孙骥 +6 位作者 周超 陆文 肖荣 郭爱民 黄革非 谭仕敏 隗含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0-252,共23页
扬子地块—华夏地块经历武陵期—雪峰期增生造山-碰撞造山形成江南造山带,构成统一的华南板块,进入板内演化阶段。本文从构造-岩浆作用-沉积建造角度,结合地质年代学、古地磁、岩相古地理分析,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属陆内作用,造就了加... 扬子地块—华夏地块经历武陵期—雪峰期增生造山-碰撞造山形成江南造山带,构成统一的华南板块,进入板内演化阶段。本文从构造-岩浆作用-沉积建造角度,结合地质年代学、古地磁、岩相古地理分析,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属陆内作用,造就了加里东期、印支期两次主要的金矿成矿事件。湖南雪峰山—幕阜山(俗称“金腰带”)加里东期和印支晚期金矿床分区成带产出,构成一条复合型造山型金矿带。区域性构造导矿、次级构造交汇或叠加控矿明显;矿石普遍发育条带状构造,属韧性剪切递进变形的产物。通过对区域成矿背景、金矿成矿理论,金矿床(体)地质特征,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找矿成果及深部验证情况等多方面研究表明该成矿带深部找矿潜力巨大,2000 m以浅金远景资源量有望达到300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潜力 型金矿带 陆内成矿作用 雪峰—幕阜 江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仁里稀有金属矿田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47
16
作者 刘翔 周芳春 +6 位作者 李鹏 李建康 黄志飚 石威科 黄小强 张立平 苏俊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1-791,共21页
仁里稀有金属矿田位于幕阜山岩体西南缘,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对区域成矿条件、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为矿田勘查设计乃至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与研究提... 仁里稀有金属矿田位于幕阜山岩体西南缘,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对区域成矿条件、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为矿田勘查设计乃至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矿田范围内对燕山期、武陵期花岗岩及每个矿区代表性伟晶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开展了岩石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对矿田内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锂辉石伟晶岩分别进行了锆石U-Pb、白云母Ar-Ar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①多期造山与燕山期陆内活化是成矿的有利地质背景,多阶段伸展作用导致幕阜山地区多期大规模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②矿田构造主要以NE(或NNE)向构造为主,复合改造NW向及近EW向构造,NE(或NNE)向和NW(或近EW)向构造呈现立交桥式的构造格局,控制了花岗岩和伟晶岩分布;③矿田内伟晶岩属极高分异、富硅、过铝质花岗质岩石,燕山期花岗岩属陆壳改造“S型”花岗岩;④幕阜山岩体由岩体内接触带往岩体外接触带(10km),由黑云母伟晶岩→二云母伟晶岩→白云母伟晶岩→锂云母伟晶岩→锂辉石白云母伟晶岩过渡,形成了较完整的稀有金属演化序列:无矿化→Be→Be+Nb+Ta→Be+Nb+Ta+Li→Be+Nb+Ta+Li+Cs;⑤稀有金属成矿与构造岩浆时空演化、构造组合、特别是岩浆的分异程度密切相关,矿田内燕山期花岗岩年龄139.3~146.2Ma,稀有金属成矿年龄为130.5~130.8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多期陆内活化 伸展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时代 仁里稀有金属矿田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