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中北段尼尔基L型构造岩构造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4 位作者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梁琛岳 温泉波 赵英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22-1934,共13页
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东缘的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中亚造山带东段。断裂带呈NNE走向,沿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交界,一直向南延伸至河北省境内与平场-桑园大断裂相接,全长1200km。该断裂带... 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东缘的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中亚造山带东段。断裂带呈NNE走向,沿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交界,一直向南延伸至河北省境内与平场-桑园大断裂相接,全长1200km。该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大型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目前对于断裂带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北段的嫩江断裂,但侧重区域地球物理方面,通过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深反射剖面研究确定了断裂带的走向、展布位置,及伸展拆离断层或大型低角度正断层的性质;其南段断裂带(红山-八里罕断裂)的研究,主要与喀喇沁隆起的形成时间、性质、演化阶段等方面相联系;然而对断裂带中段的嫩江-八里罕断裂的研究少有报道。近期,我们报导了嫩江-白令海断裂带岭下及白城地区发现的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并同断裂带南段的红山-八里罕断裂带楼子店地区进行系统的对比。通过对岭下地区韧性剪切带详细的野外调查、构造要素测量、显微构造研究、同构造变形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石英EBSD组构分析以及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我们认为岭下韧性剪切带与楼子店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一致,证实了红山-八里罕断裂带至少可以向北延伸至中段岭下地区,其性质同为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并具有相同的早期走滑时限(~130Ma)。本次,我们进一步对嫩江-白令海断裂带中北段尼尔基地区韧性剪切带进行研究,通过对带内韧性变形岩石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其岩石类型属L型构造岩,具左行剪切特征。综合分析发现除构造岩的类型(岭下与楼子店地区发育S-L型构造岩),其余与岭下与楼子店地区韧性剪切带性质相同。另外,年代学表明L型花岗质岩石中发育的锆石,1)呈自形具有致密的韵律环带,且Th/U比值介于0.06至1.25之间,显示了岩浆成因特点;2)年龄大体分为两个区间258~403Ma(n=5)和207~174Ma(n=15,加权平均年龄为190.0±6.1Ma);3)较老年龄258~403Ma的锆石普遍具有"核-边"结构,证实了该区域存在多期古生代岩浆事件。207~174Ma的锆石中,两粒锆石呈现~190Ma核部年龄,反映了区域内曾经历了早侏罗世的一次强烈的岩浆侵入事件,此后尼尔基地区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侏罗世(~170Ma),而并非是前人认为的二叠纪。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显示了一个稳定的年龄坪为158.99±0.61Ma。通过显微构造的观测发现长石残斑与S-C组构指示了左行韧性剪切特征,其动态重结晶主要为膨凸式特点(BLG)。而石英颗粒边界相嵌现象明显,为亚晶粒旋转(SR)向颗粒边界迁移(GBM)重结晶过渡阶段。综合长石和石英的重结晶特征指示,其变质条件为高绿片岩相,变形温度在500℃左右,显然高于白云母的封闭温度(300~400℃),故此我们认为尼尔基左行韧性剪切带的快速隆升时间应为中晚侏罗世(158.99±0.61Ma)。结合最新发表的东北地区黑龙江蓝片岩(前人称之"黑龙江群")与郯庐断裂带北段两个分支(佳依断裂与敦密断裂)的年代学数据,以及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速度和方向的相关证据,我们认为1)嫩江-八里罕断裂可能经历了三期变形演化阶段,包括中-晚侏罗世左行伸展走滑阶段(~160Ma),早白垩世中期左行走滑/斜滑剪切阶段(~130Ma)及早白垩世晚期的伸展阶段;2)两期走滑剪切阶段与郯庐断裂带及其北段两个分支具有相似性,其中早期~160Ma的走滑剪切事件相对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时间(~170Ma)晚近10Myr;3)松辽盆地形成早期受到中-晚侏罗世的左行走滑断裂的控制,该左行走滑断裂的成因应归功于侏罗纪时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快速的斜向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构造岩 左行剪切 尼尔基地区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白城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对松辽盆地西缘晚古生代以来的俯冲背景的制约 被引量:8
2
作者 汪岩 钱程 +7 位作者 马永非 庞雪娇 付俊彧 秦涛 杨晓平 杨雅军 钟辉 刘桂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7-137,共21页
东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构造域演化,中生代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这期间形成了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本文对松辽盆地西缘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的花岗质糜棱岩首次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 东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构造域演化,中生代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这期间形成了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本文对松辽盆地西缘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的花岗质糜棱岩首次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侵位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及转换机制。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中的锆石多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花岗质糜棱岩原岩形成于281.9±7.4Ma和296.2±2.7Ma,为早二叠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具有高硅(SiO2=64.10%~75.98%)、富铝(Al2O3=11.22%~16.00%)、贫铁(Fe2O3多介于0.23%~0.85%)等特征,在地球化学上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9)系列。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上述特征表明,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的岩浆起源于高温高压下加厚陆壳物质脱水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岭下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糜棱岩的侵位应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的弧后拉张体制有关;花岗质糜棱岩的变质岩浆热事件年龄(157~153Ma)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挤压闭合事件有关;而花岗质糜棱岩的主变形时代(137~117Ma)为早垩世早中期,其限定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斜向俯冲的起始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 西太平洋构造域 花岗质糜棱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岭下 松辽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高力板断陷高D1井地层划分对比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健 郑月娟 +5 位作者 张德军 陈树旺 孙雷 张海华 苏飞 黄欣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29,39,I0002-I0003,共10页
以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为依据,参考区域地层发育状况,对高力板断陷高D1井钻遇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结果表明:高D1井钻遇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二叠世林西组(2.911 5~2.749 0km)、早三叠世老龙头组(2.749 0~2.461 ... 以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为依据,参考区域地层发育状况,对高力板断陷高D1井钻遇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结果表明:高D1井钻遇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二叠世林西组(2.911 5~2.749 0km)、早三叠世老龙头组(2.749 0~2.461 0km)、中侏罗世万宝组(2.461 0~2.191 0km)、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满克头鄂博组(2.191 0~1.206 0km)、早白垩世玛尼吐组(1.206 0km~330.0m)、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330.0~198.0m),以及第四系松散砂砾层(198.0~0m)。发育晚二叠世林西组和中侏罗世万宝组两套重要的生烃层系,为松辽盆地侏罗系及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西缘 高力板断陷 高D1井 林西组 万宝组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兴安盟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孢粉组合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
4
作者 施璐 唐振 +4 位作者 张渝金 杨涛 杜玉春 于海涛 杜继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近年来侏罗系已成为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新层系,为确定中侏罗世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对松辽盆地西缘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识别出孢粉化石32属48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约占孢粉总数的46.01%,裸子植物花... 近年来侏罗系已成为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新层系,为确定中侏罗世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对松辽盆地西缘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识别出孢粉化石32属48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约占孢粉总数的46.01%,裸子植物花粉占孢粉总数的53.99%,蕨类植物的孢子略低于裸子植物花粉。孢粉组合以Cyclogranisporites-Protopinus-Pristinuspollenites为代表,推断索伦地区万宝组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孢粉母体植物的生态环境研究表明,中侏罗统万宝组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和灌木丛构成,属于湿润的暖温带气候环境,为该地区中侏罗世古气候及古植被的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万宝组 中侏罗世 古气候 松辽盆地西缘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八里罕断裂中段构造形迹及活动时代 被引量:3
5
作者 苗安中 王晓奇 +5 位作者 梁猛 李占春 王洪志 王亚东 任锦荣 康微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209-219,共11页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边界控盆断裂。为系统研究嫩江八里罕断裂中段,即扎鲁特旗南部地段的构造形迹及活动时代,本研究在1∶5万工农屯等六幅区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野外...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边界控盆断裂。为系统研究嫩江八里罕断裂中段,即扎鲁特旗南部地段的构造形迹及活动时代,本研究在1∶5万工农屯等六幅区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并借助LA-ICP-MS锆石U-Pb测年等方法,对构造形迹的特征及其所控制的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西缘断裂是嫩江八里罕断裂控制松辽盆地断陷的一部分。松辽盆地西缘断裂在扎鲁特旗南部地段的研究区内,表现为由10条北东走向近于平行的左行走滑(部分右行)的显示“追踪张”性质的北东向断裂,为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场作用的产物。在剖面上表现为“堑垒束”,控制二叠系地层隆起带和中生代火山岩断陷盆地的展布。脉岩的年龄测定显示其断裂形成时代约为12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西缘断裂 追踪张 堑垒束 形成时代 扎鲁特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