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沙河子组煤岩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
1
作者 白雪峰 陆加敏 +7 位作者 李军辉 孙立东 杨亮 刘家军 许金双 周翔 李笑梅 李国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1,共15页
松辽盆地深层白垩系沙河子组煤岩厚度大、煤岩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北部深部煤岩气重要的勘探领域。通过地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多种资料分析,研究了成煤环境、成烃演化、成储机制以及煤岩气聚集条件和成藏模式,提出了断陷盆地煤岩气富集... 松辽盆地深层白垩系沙河子组煤岩厚度大、煤岩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北部深部煤岩气重要的勘探领域。通过地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多种资料分析,研究了成煤环境、成烃演化、成储机制以及煤岩气聚集条件和成藏模式,提出了断陷盆地煤岩气富集模式和未来煤岩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①沙河子组沉积时期多个断陷发育大面积泥炭沼泽,沉积的巨厚煤岩是煤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②沙河子组具有高丰度和高成熟度的泥、煤双源生烃、供气。③沙河子组煤岩气中游离气和吸附气共存,其中游离气占34.80%~43.30%,吸附气占56.70%~65.20%。深部无烟煤含气量为33.83~36.56 cm^(3)/t。④沙河子组煤岩有机质孔与裂隙形成的“孔缝体”,是煤岩气聚集的有利空间。⑤沙河子组煤-泥型储-盖组合突破压力高,与煤层内部超压流体一起,为煤岩气保存提供有利条件。⑥初步估算松辽盆地北部沙河子组煤岩气资源量约1.260×10^(12) m^(3),其中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煤岩气资源量0.853×10^(12) m^(3)。徐家围子断陷宋站洼槽东侧缓坡带和徐西洼槽为松辽盆地北部煤岩气勘探的首选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潜力 突破方向 成藏条件 煤岩气 沙河子组 白垩系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浅水三角洲砂体结构及控制因素
2
作者 钱子桐 邓庆杰 +4 位作者 杨烁 胡明毅 胡忠贵 蔡全升 林婉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6,共14页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白垩系泉四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存在差异,影响后期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岩心、测井、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资料,探讨昌德地区泉四段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泉四段发育浅水三角...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白垩系泉四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存在差异,影响后期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岩心、测井、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资料,探讨昌德地区泉四段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泉四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决口扇沉积,分流河道见大量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强水动力构造;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沉积,见波状层理和砂纹层理等弱水动力构造。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对前缘砂体更富集且砂地比更高。昌德地区泉四段砂体垂向结构表现为块状切叠型、块状叠置型、层状叠置型和单一孤立型四类结构样式,横向结构表现为侧向切割、侧向对接、泥岩间隔三种接触关系,不同砂体结构的物性存在差异。古气候变化影响沉积物供给量,基准面变化影响可容纳空间,河流和湖浪作用随河流向湖盆推进砂体持续改造,古气候、基准面升降、水动力因素共同影响砂体结构。该结果为浅水三角洲油气藏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昌德地区 泉头组四段 浅水三角洲 砂体结构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扶余油层源下致密油富集模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小军 白雪峰 +9 位作者 李军辉 金之钧 王贵文 陈方举 郑强 侯艳平 杨庆杰 李杰 李君文 蔡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基于地球化学、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地质特征、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富集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泉头组上覆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环凹鼻状构造发育,沉积砂体大面积连续分布,... 基于地球化学、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地质特征、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富集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泉头组上覆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环凹鼻状构造发育,沉积砂体大面积连续分布,储层整体致密;②优质烃源岩、储层、断裂、超压和构造等多要素配置联合控制扶余油层致密油富集。源储匹配关系控制致密油分布格局;源储压差为致密油富集提供充注动力;断砂输导体系决定油气运移和富集;正向构造是致密油富集的有利场所,断垒带是向斜区致密油勘探重点突破区带;③基于源储关系、输导方式、富集动力等要素建立扶余油层致密油3种富集模式,一是源储对接油气垂向或侧向直排式:“源储紧邻、超压驱动、油气垂向倒灌或源储侧向对接运聚”;二是源储分离断裂输导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油气通过断层向下运移到砂体富集”;三是源储分离断砂匹配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砂体调整、油气下排后通过砂体侧向运移富集”;④油源条件、充注动力、断裂分布、砂体以及储层物性等方面的差异性造成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差异富集,齐家—古龙凹陷扶余油层具有较好富集条件,勘探程度低,是未来致密油探索重要新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白垩系泉头组 青山口组 上生下储 扶余油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夹层型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4
4
作者 蒙启安 张金友 +9 位作者 吴伟 康德江 王金伟 于丹 孙祖宇 刘丽娟 刘帅 刘金凤 张智聪 于婷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8,共11页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是大庆油田重要的页岩产油层,主要发育泥纹型和夹层型2种类型的页岩油,其中泥纹型页岩油已经在Q9油层取得效益勘探,夹层型页岩油近2年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部分探井取得较好效果,展现了一定的资源规模,是大庆油田增储...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是大庆油田重要的页岩产油层,主要发育泥纹型和夹层型2种类型的页岩油,其中泥纹型页岩油已经在Q9油层取得效益勘探,夹层型页岩油近2年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部分探井取得较好效果,展现了一定的资源规模,是大庆油田增储建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和实验分析资料,通过对青山口组沉积相、砂体分布、储层宏微观特征和含油性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夹层型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结果表明:青山口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北部和西部物源,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浊积砂和砂质碎屑流,夹层砂岩在全区大面积分布,沿着物源方向逐渐减薄;夹层型页岩油砂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和溶蚀孔,有效孔隙度一般为6%~12%,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晶间孔、有机生烃缝等,砂岩和页岩均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青山口组夹层型页岩油源储一体近距离运移立体成藏,砂岩、页岩普遍含油,在成熟烃源岩内为纯油区,大规模连续成藏;按照有效烃源岩范围、砂岩分布范围、储层特征、黏土矿物含量、油水关系等地质条件,综合划分了青山口组夹层型页岩油发育的有利区带,初步估算资源量潜力为25×10^(8) t,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主要参数对比结果表明,齐家南和古龙西地区夹层砂岩相对较厚、源岩品质相对较好,是近期增储建产的现实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青山口组 夹层型页岩油 地质条件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春瑞 李晶 +2 位作者 王峥 谷社峰 李士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5-222,共8页
松辽盆地是中国陆上面积最大、地温梯度最高的热盆,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针对地热资源规模及有利区不落实,地热开发利用起步晚,相关核心关键技术、工程配套等不成熟,难以指导地热资源效益开发等问题,从地温梯度、岩石热导率及大地热流... 松辽盆地是中国陆上面积最大、地温梯度最高的热盆,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针对地热资源规模及有利区不落实,地热开发利用起步晚,相关核心关键技术、工程配套等不成熟,难以指导地热资源效益开发等问题,从地温梯度、岩石热导率及大地热流研究入手,重点剖析了松辽盆地北部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依据其分布特征,探讨地热资源开发对策,建立配套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具有高温热盆特点;地热资源主要为水热型和岩热型2类,中浅层水热型砂岩地热水北好南差,滨北林甸、黑鱼泡等地水层厚度高达200 m,孔隙度普遍大于20%,是最有利的地热水发育区;深层岩热型地热资源厚度大、温度高,资源规模大,是油区生产用能替代的主要资源;分类型建设地热开发试验区,攻关地热开发技术瓶颈,加大对地热供暖项目的政策支持,促进地热技术研发,为地热能效益开发提供保障。研究成果为松辽盆地北部地热资源先导试验区优选及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地温场 地热资源类型 水热型 岩热型 开发对策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基岩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勘探区 被引量:2
6
作者 冉逸轩 王健 张熠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6,共11页
为寻找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基岩天然气富集区,分析了其天然气成因和有利成藏条件,优选了基岩气藏有利勘探区块。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天然气组分和成因与徐家围子断陷类似,均是以甲烷为主的高—过成熟的煤型气,显示基... 为寻找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基岩天然气富集区,分析了其天然气成因和有利成藏条件,优选了基岩气藏有利勘探区块。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天然气组分和成因与徐家围子断陷类似,均是以甲烷为主的高—过成熟的煤型气,显示基岩气藏气源主要来自古隆起东侧徐家围子断陷。②优质烃源岩、有利储层、立体输导通道和优良盖层等有利条件耦合是形成基岩气藏的关键,沙河子组烃源岩泥岩和煤岩TOC平均分别为4.33%和32.56%,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宋站和徐西等生烃洼槽生烃强度普遍大于180×10^(8)m^(3)/km^(2),是基岩重要的气源;受风化和破裂作用影响,基岩顶、底形成的风化壳孔缝层、内幕裂缝层等有利储层孔隙度分别为4.3%和1.3%,渗透率分别为0.45 mD和6.3 mD;风化壳、断层和裂缝耦合形成“S”型、“T”型和“断缝体”型输导通道,促进了天然气的侧向运移;登娄库组泥岩厚度大、突破压力高,且其形成时间早于天然气大规模运移和充注成藏期,使得基岩气藏得以保存。③中央古隆起带可分为3个有利勘探区,北部汪家屯凸起和昌德凸起主要为风化壳气藏,发育“S”型、“T”型输导通道,气藏受输导通道和保存条件联合控制,南部肇州凸起则以基岩内幕气藏为主,发育“断缝体”型输导通道,气藏受储层厚度、物性和圈闭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气藏 成藏条件 风化壳孔缝层 内幕裂缝层 内幕致密层 沙河子组烃源岩 中央古隆起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08
7
作者 刘万洙 王璞珺 +3 位作者 门广田 边伟华 尹秀珍 许利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1,共4页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的火山岩储层主要分布于徐家围子断陷的火石岭组和营城组 ,其爆发相和溢流相火山岩储集性能较好 ,孔隙度一般为 6 3 %~ 10 8% ,渗透率为 0 5 5× 10 - 3~ 12 2 0× 10 - 3μm2 。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主要受...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的火山岩储层主要分布于徐家围子断陷的火石岭组和营城组 ,其爆发相和溢流相火山岩储集性能较好 ,孔隙度一般为 6 3 %~ 10 8% ,渗透率为 0 5 5× 10 - 3~ 12 2 0× 10 - 3μm2 。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主要受构造作用、溶蚀作用及流体活动的影响。松辽盆地火山 -断陷期的构造活动致使火山岩产生大量次生裂缝 ,储集性能提高 ;淋滤作用主要改造爆发相凝灰质熔岩 ,使其变得极为疏松 ,孔隙度提高到 15 %以上。流体活动对火山岩储集性的改造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新矿物的胶结和充填使得储集性能下降 ;另一方面 ,蚀变和溶解作用又可使孔隙度增加。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 火山岩储层 特征 岩相 影响因素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序列与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 被引量:53
8
作者 孙永河 陈艺博 +2 位作者 孙继刚 付晓飞 胡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5-283,共9页
立足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震解释,从分析断裂几何学特征着手,以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反转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经历了断陷... 立足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震解释,从分析断裂几何学特征着手,以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反转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经历了断陷期的持续伸展变形、拗陷期的持续张扭变形和反转期的连续挤压构造反转变形。盆地晚期构造反转变形是在基底深大断裂、断陷期北西—南东向引张应力场形成的半地堑以及拗陷期近东西向拉张应力场形成的多方位断裂密集带基础上开始演化的。反转期左旋压扭变形场与断陷半地堑、基底深大断裂共同控制了次级背斜带和反转构造带的形成,大庆长垣地区受北北东向断陷半地堑和北北东向基底深大断裂双重影响,反转程度最大,将反转期初始北东向的次级背斜带最终连成北北东向的反转构造带,同时将拗陷期形成的以近南北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旋转改造成以北西—北北西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展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演化 断陷构造格局 断裂密集带 反转构造带 形成机制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碎屑岩浊沸石成因、演化及与油气关系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成 邵红梅 +2 位作者 洪淑新 齐晓杰 刘彤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3-218,共6页
浊沸石作为松辽盆地深层最重要的一种成岩自生矿物,分布广泛,后期受成岩改造强烈,形成了高产的次生孔隙气藏。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粉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显微热台等分析,确定了松辽盆地深层碎屑岩内浊沸石含量及矿物学特征,探... 浊沸石作为松辽盆地深层最重要的一种成岩自生矿物,分布广泛,后期受成岩改造强烈,形成了高产的次生孔隙气藏。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粉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显微热台等分析,确定了松辽盆地深层碎屑岩内浊沸石含量及矿物学特征,探讨了浊沸石的成因;利用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仪系统研究了浊沸石溶孔特征和深层有机酸与浊沸石次生孔隙的成因关系,指出浊沸石溶孔在纵向上呈发育到较发育到不发育的旋回性变化,溶孔发育段厚度一般2~3m,平面上升平 汪家屯和昌德地区浊沸石溶孔可能连片;浊沸石次生孔隙形成期与天然气主运聚期具较好的匹配关系,并使被浊沸石胶结的砂岩表现出双重性:早期封盖,晚期储集,表明次生孔隙发育带最有可能成为高产油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次生孔隙 溶孔 深层 松辽盆地北部 储集 自生矿物 发育 关系研究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姚家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界面特征 被引量:51
10
作者 卓弘春 林春明 +3 位作者 李艳丽 冯志强 张顺 赵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38,共10页
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形成于盆地演化的坳陷期,此时松辽湖盆北部发育富有特色的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沿湖盆纵向长轴主要出现三角洲—湖相泥岩充填模式,发育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类型。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浅水三角洲逐渐变为湖... 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形成于盆地演化的坳陷期,此时松辽湖盆北部发育富有特色的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沿湖盆纵向长轴主要出现三角洲—湖相泥岩充填模式,发育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类型。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浅水三角洲逐渐变为湖泊沉积。其中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沉积亚相;姚家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亚相。岩心观察资料显示,研究区泉头组顶部至姚家组顶部共识别出6个沉积层序,相应有7个沉积层序界面,其中一个同时为超层序界面。层序界面附近主要见古土壤、冲刷面、钙质结核、削截等现象,层序界面之上覆盖鲕粒灰岩、生物屑灰岩,并见虫孔构造、黄铁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层序地层界面 青山口-姚家组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特征及勘探对策 被引量:43
11
作者 蒙启安 白雪峰 +3 位作者 梁江平 唐振国 薛涛 彭建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29,共7页
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主力层系,是一套以青山口组一段为源岩和以泉头组三段、四段河流—三角洲相致密砂体为储层的上生下储型成藏组合.扶余油层的致密油具有源岩条件好、储集体类型多样、源储匹配关系好的特点,但单一砂体规... 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主力层系,是一套以青山口组一段为源岩和以泉头组三段、四段河流—三角洲相致密砂体为储层的上生下储型成藏组合.扶余油层的致密油具有源岩条件好、储集体类型多样、源储匹配关系好的特点,但单一砂体规模小、连续性差、储层物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油气沿广泛分布的通源断裂下排,匹配的断砂疏导体系决定了油气平面及纵向分布.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内砂岩厚度大,砂地比适中,易于形成致密油气藏,整体呈现大面积连片含油特征.采用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法、含油产状统计法综合确定了扶余油层致密油储层的物性下限及分类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致密油的分布规律及勘探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扶余油层 致密油 基本特征 勘探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泥岩特征及页岩油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李士超 张金友 +2 位作者 公繁浩 朱恒 白云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4-663,共10页
以松辽盆地北部为研究区域,以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二段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外页岩油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典型井岩心观察、样品测试数据分析等,对研究区青山口组一、二段泥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烃源岩、脆性及地应... 以松辽盆地北部为研究区域,以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二段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外页岩油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典型井岩心观察、样品测试数据分析等,对研究区青山口组一、二段泥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烃源岩、脆性及地应力特征七方面页岩油评价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二段具有页岩油发育的有利石油地质条件,其中古龙凹陷为页岩油的有利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上白垩统 青山口组一、二段 页岩油 有利区 鹰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勘探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玉华 蒙启安 +4 位作者 梁江平 白雪峰 彭建亮 薛涛 汪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53,共10页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高台子油层和扶余油层发育致密砂岩油,累计资源潜力超过10×108t。勘探实践证实,这种致密储层具有纵向不集中、横向不连续、单体规模小、物性变化大等非均质特性,且常规技术难以有效开发。自2011年以来,针对...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高台子油层和扶余油层发育致密砂岩油,累计资源潜力超过10×108t。勘探实践证实,这种致密储层具有纵向不集中、横向不连续、单体规模小、物性变化大等非均质特性,且常规技术难以有效开发。自2011年以来,针对大庆油田致密储层非均质特性,从精细落实资源、水平井提产及有效开发等3个方面开展一体化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了以资源精细评价、甜点精细刻画与水平井轨迹精细控制、油层增产改造为代表的致密油勘探适用技术系列,形成了以"实现有效开发"为目的的低成本、高效率工厂化实施方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水平井油层平均钻遇率保持在75%以上,压后初期平均日产油30t以上,是周边直井的17倍;建成3个试验区,投产井累计产油超过7×104t;新增三级储量超过2×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非均质特征 勘探技术 进展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泥(页)岩油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50
14
作者 吴河勇 林铁锋 +5 位作者 白云风 张金友 刘鑫 霍秋立 张玉鹏 李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6,共9页
目前,泥(页)岩油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的热点和现实领域。根据成熟度和泥(页)岩结构可将泥(页)岩油划分为泥页岩油和泥岩油2种类型。泥页岩油是指泥页岩达到成熟阶段所产出的石油,其开采主要是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和加热技术相结合... 目前,泥(页)岩油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的热点和现实领域。根据成熟度和泥(页)岩结构可将泥(页)岩油划分为泥页岩油和泥岩油2种类型。泥页岩油是指泥页岩达到成熟阶段所产出的石油,其开采主要是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和加热技术相结合;泥岩油是指在未熟—低熟阶段有机质还未大量转化成油气,需要经人工转化所产出的油,其开采需采用地下原位热转换方法。松辽盆地北部泥(页)岩油类型丰富,按照分布层位及泥(页)岩成熟度由下到上主要分为青山口组泥页岩油及嫩江组泥岩油。青山口组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大部分正处于大量生油阶段,资源量可达181.61×10 8t;嫩江组泥岩处于未熟—低熟阶段,油气还未大量生成,但泥岩内有机质丰度高,最高为14%,可转化油气资源量达211×10 8t。松辽盆地北部泥(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优越、资源潜力大,依托先进钻采技术,泥(页)岩油必将成为大庆油田增产上产的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青山口组 嫩江组 泥(页)岩油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超层序特征 被引量:38
15
作者 林春明 冯志强 +4 位作者 张顺 赵波 卓弘春 李艳丽 薛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19-634,共16页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由3个超层序组、8个超层序、28个沉积层序组成。断陷湖盆期发育3个超层序和6个沉积层序,以火山岩与粗碎屑岩组合为特征。断拗转化期形成1个超层序和4个沉积层序,以中粗碎屑岩为特征。典型的大型拗陷湖盆期,可识别出3...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由3个超层序组、8个超层序、28个沉积层序组成。断陷湖盆期发育3个超层序和6个沉积层序,以火山岩与粗碎屑岩组合为特征。断拗转化期形成1个超层序和4个沉积层序,以中粗碎屑岩为特征。典型的大型拗陷湖盆期,可识别出3个超层序和15个沉积层序,以湖泊、三角洲相中细碎屑岩沉积为主,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广为发育。湖盆萎缩期,可识别出1个超层序和3个沉积层序,以湖泊、三角洲相中粗碎屑岩沉积为主。超层序组界面包括白垩系基岩顶面、营城组顶界面和嫩江组顶界面,与燕山运动各主要幕次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相对应,区域构造运动对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超层序界面可以是上述超层序组界面,也可由平行不整合面和剥蚀界面构成。超层序界面处沉积间断的时间较长,河道下切、地层缺失、暴露等沉积现象发育,与岩石地层单位界面一致。沉积层序界面处沉积间断的时间相对超层序界面要短,与岩石地层单位界面往往不一致。超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削截、上超和顶超等反射终止现象,岩性、测井曲线也发生剧烈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白垩纪 超层序 层序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区域成岩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6
作者 孟元林 高煜婷 +5 位作者 吴河勇 王成 修洪文 张安达 李亚光 姜文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区域成岩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该区划分为9个成岩区,分别研究了各成岩区的成岩特征。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色谱—质谱分析、热解分析、有机酸测定、X衍射、普通薄片镜下鉴...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区域成岩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该区划分为9个成岩区,分别研究了各成岩区的成岩特征。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色谱—质谱分析、热解分析、有机酸测定、X衍射、普通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铸体薄片鉴定等资料分别划分了它们的成岩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成岩作用具有"东强西弱,古强新弱"的成岩规律;盆地东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大,地温梯度高,成岩作用强;盆地西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小,地温梯度低,成岩作用弱;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的地层时代相对较老,在埋深相同的情况下,成岩时间较长,成岩作用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中央坳陷 西部斜坡 东南隆起 大庆长垣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50
17
作者 傅广 张云峰 杜春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2-24,共3页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岩性油藏形成的 3种机制 :在毛细管力作用下油气进入位于烃源岩内部的岩性圈闭 ;在超压和浮力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向上进入位于烃源岩之上的岩性圈闭 ;在超压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向下倒灌...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岩性油藏形成的 3种机制 :在毛细管力作用下油气进入位于烃源岩内部的岩性圈闭 ;在超压和浮力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向上进入位于烃源岩之上的岩性圈闭 ;在超压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向下倒灌进入位于烃源岩之下的岩性圈闭。三角洲前缘相带及古河道是松辽盆地北部岩性圈闭形成的主要场所 ,断层是烃源岩外岩性圈闭油气运聚的唯一通道 ,位于烃源区内是岩性油藏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岩性油藏 形成机制 主控因素 断层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非均质致密油水平井增产改造设计优化技术 被引量:19
18
作者 金成志 杨东 +2 位作者 张永平 霍凤龙 顾明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6期40-46,共7页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储层为半深湖—深湖相夹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河流相沉积,具有纵向不集中、横向不稳定、甜点单体规模小、连片程度差、物性变化大、含油性差异大等非均质特征;非均质性强导致的力学差异易导致裂缝延伸不均衡、压裂段数多...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储层为半深湖—深湖相夹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河流相沉积,具有纵向不集中、横向不稳定、甜点单体规模小、连片程度差、物性变化大、含油性差异大等非均质特征;非均质性强导致的力学差异易导致裂缝延伸不均衡、压裂段数多、规模大,对支撑剂、原材料及施工设施都要求高,等裂缝间距压裂设计不适应该地区。为此展开攻关,形成了增产改造设计优化技术,其中裂缝间距优化、压裂井段划分、射孔优化、裂缝长度与高度优化、裂缝导流能力优化等方法,解决了非均质储层体积压裂改造裂缝系统优化问题;同时压裂液、支撑剂、地面设施的优化与配置,满足了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大规模体积改造的需求。现场试验10口井97段,单井压后产量平均达40m3/d,是周围同物性条件直井的17倍,实现了陆相非均质致密油的有效改造,对大庆油田致密油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陆相 致密油 水平井 增产改造 体积压裂 设计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郭峰 陈世悦 +2 位作者 胡光明 纪友亮 孟祥化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23,共4页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岗变振幅等8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经过地震解释,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河道、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及火山岩体。进而预测了有利相带,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解释 地震相 沉积相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物源及古流向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莫午零 吴朝东 +1 位作者 张顺 彭国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6,共7页
通过地震沉积学中的地层切片方法,结合岩石岩屑组分分析和重矿物组分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进行了物源及古流向分析。在古流向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嫩江组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相分布模式。模式表明,嫩江... 通过地震沉积学中的地层切片方法,结合岩石岩屑组分分析和重矿物组分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进行了物源及古流向分析。在古流向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嫩江组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相分布模式。模式表明,嫩江组沉积直接受控于东部及东北部三角洲,东北部物源在嫩江组一段沉积期占主导地位,其古流向沿近南北向坡降方向;经过嫩江组二三段沉积早期最大湖泛面之后,东北物源萎缩,东部物源逐渐占主导地位,其古流向沿东西向坡降方向。沉积相模式的提出为松辽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力的地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TR指数 物源 古流向 地层切片 沉积相 嫩江组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