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Ⅱ.‘黄金芽’茶苗生长状况及新梢叶片生化成分
被引量:
5
1
作者
侯剑
刘波
+3 位作者
尚晓阳
于谦
韩晓阳
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38-47,共10页
为了探讨日照茶区松茶间作模式对‘黄金芽’幼苗生长变化规律以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不同模式下的茶苗生长势、光合作用、叶色、日灼伤、新梢叶片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黄金芽’茶苗在松...
为了探讨日照茶区松茶间作模式对‘黄金芽’幼苗生长变化规律以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不同模式下的茶苗生长势、光合作用、叶色、日灼伤、新梢叶片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黄金芽’茶苗在松茶间作模式下的生长状况整体优于露天,其新梢叶片净光合速率、长度、百芽重以及株高、冠幅、基部茎粗等指标均高于露天,但新梢最早萌发期稍迟于露天,叶色黄化程度稍低于露天。栽种11个月后的茶苗成活率(74.5%)显著高于露天(14.6%)。同时,松茶间作茶苗新梢日光灼伤程度明显轻于露天,最高叶温(37.51℃)低于露天(43.13℃),且叶温超过35℃的时长也仅为露天的1/4。松茶间作模式下的‘黄金芽’新梢叶片水浸出物(45.66%)、茶多酚(18.33%)、酚氨比(5.75)显著高于露天,而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与露天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芽
松茶间作
露天栽培
生长状况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Ⅰ.茶园生态环境
被引量:
4
2
作者
侯剑
牟丽云
+3 位作者
孔晓君
黄剑
韩晓阳
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59-64,共6页
为探讨松茶间作模式下茶园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因子的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黄金芽’茶苗为材料,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气象因子、土壤因子以及生物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茶树生长季节内,与露天栽培相比,...
为探讨松茶间作模式下茶园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因子的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黄金芽’茶苗为材料,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气象因子、土壤因子以及生物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茶树生长季节内,与露天栽培相比,松茶间作下的空气和土壤温湿度变幅较小且相对稳定,其气温为12.02~24.96℃,空气湿度为52.09%~91.81%,土壤温度为10.00~25.25℃,土壤湿度为8.89%~20.71%;松茶间作下的光照强度和风速均低于露天;松茶间作土壤(0~40 cm)的容重较小,但有机质、速效NPK和全效NPK含量均较高;两种栽培模式下的茶树主要发生虫害相似,但虫害发生规律不同,并且松茶间作下的虫害天敌种类及数量均高于露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芽
松茶间作
生态环境
日照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
被引量:
18
3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1 位作者
邓素芳
应朝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94-2703,共10页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
松茶间作
人工种草
自然生草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Ⅱ.‘黄金芽’茶苗生长状况及新梢叶片生化成分
被引量:
5
1
作者
侯剑
刘波
尚晓阳
于谦
韩晓阳
张丽霞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照市岚山区茶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山东浏园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照市茶叶技术推广中心
出处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38-47,共10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807060561)
莒南县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18CX013)。
文摘
为了探讨日照茶区松茶间作模式对‘黄金芽’幼苗生长变化规律以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不同模式下的茶苗生长势、光合作用、叶色、日灼伤、新梢叶片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黄金芽’茶苗在松茶间作模式下的生长状况整体优于露天,其新梢叶片净光合速率、长度、百芽重以及株高、冠幅、基部茎粗等指标均高于露天,但新梢最早萌发期稍迟于露天,叶色黄化程度稍低于露天。栽种11个月后的茶苗成活率(74.5%)显著高于露天(14.6%)。同时,松茶间作茶苗新梢日光灼伤程度明显轻于露天,最高叶温(37.51℃)低于露天(43.13℃),且叶温超过35℃的时长也仅为露天的1/4。松茶间作模式下的‘黄金芽’新梢叶片水浸出物(45.66%)、茶多酚(18.33%)、酚氨比(5.75)显著高于露天,而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与露天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黄金芽
松茶间作
露天栽培
生长状况
生化成分
Keywords
Huangjinya
Intercropping of tea and pine
Outdoor cultivation
Growth situation
Biochemical components
分类号
S571.10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S344.2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Ⅰ.茶园生态环境
被引量:
4
2
作者
侯剑
牟丽云
孔晓君
黄剑
韩晓阳
张丽霞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照市岚山区茶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山东浏园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照市茶叶技术推广中心
泰安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出处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59-64,共6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807060561)
莒南县科技创新专项计划(2018CX013)
文摘
为探讨松茶间作模式下茶园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因子的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黄金芽’茶苗为材料,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气象因子、土壤因子以及生物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茶树生长季节内,与露天栽培相比,松茶间作下的空气和土壤温湿度变幅较小且相对稳定,其气温为12.02~24.96℃,空气湿度为52.09%~91.81%,土壤温度为10.00~25.25℃,土壤湿度为8.89%~20.71%;松茶间作下的光照强度和风速均低于露天;松茶间作土壤(0~40 cm)的容重较小,但有机质、速效NPK和全效NPK含量均较高;两种栽培模式下的茶树主要发生虫害相似,但虫害发生规律不同,并且松茶间作下的虫害天敌种类及数量均高于露天。
关键词
黄金芽
松茶间作
生态环境
日照茶区
Keywords
Huangjinya
Pine-tea intercropp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izhao tea region
分类号
S571.104.7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
被引量:
18
3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邓素芳
应朝阳
机构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出处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94-2703,共10页
基金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17L300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2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STIT2017-1-9)
文摘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闽北
松茶间作
人工种草
自然生草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Keywords
north Fujian
intercropping pine
artificial grass planting
natural grass growing
environment
tea quality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Ⅱ.‘黄金芽’茶苗生长状况及新梢叶片生化成分
侯剑
刘波
尚晓阳
于谦
韩晓阳
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Ⅰ.茶园生态环境
侯剑
牟丽云
孔晓君
黄剑
韩晓阳
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
詹杰
李振武
邓素芳
应朝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