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潘-甘孜地体青海吾和玛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识别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敏 王雁鹤 +1 位作者 谷强 马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9-801,共13页
为探讨松潘-甘孜地体内青海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吾和玛花岗质岩石被确定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16.6±4.3 Ma,为正长花岗岩,具有... 为探讨松潘-甘孜地体内青海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吾和玛花岗质岩石被确定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16.6±4.3 Ma,为正长花岗岩,具有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特征。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_(N)<7),轻稀土元素轻微富集,重稀土元素分布平缓,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8~0.43),明显亏损Ba、Sr和高场强元素Nb、Ta、P、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ε_(Hf)(t)值为-2.54~1.32。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母岩浆是岩石圈拆沉作用引起软流圈上涌,诱发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类似于变杂砂岩的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母岩浆,后期又受到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控制,经历了高程度的分异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锆石U-PB LU-HF同位素 松潘-甘孜 地质调查工程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墨里造山与松潘-甘孜锂矿链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许志琴 郑碧海 +6 位作者 朱文斌 魏海珍 洪涛 高建国 舒良树 马绪宣 赵宇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3-1357,共25页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基墨里大陆和泛华夏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形成了4000 km长的基墨里造山带。位于三大陆之间、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地体的造山属性的确定,对于探索松潘-甘孜锂矿链的成因有重要意义。松潘-甘孜地体西部和北...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基墨里大陆和泛华夏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形成了4000 km长的基墨里造山带。位于三大陆之间、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地体的造山属性的确定,对于探索松潘-甘孜锂矿链的成因有重要意义。松潘-甘孜地体西部和北部的早侏罗世陆相火山岩、底砾岩和煤系地层(~201 Ma)不整合在晚三叠世褶皱地层及花岗岩体之上,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基墨里造山时限提供了直接证据。松潘-甘孜地体中的甲基卡、可尔因、扎乌龙和白龙山-大红柳滩等稀有金属矿集区具有共同特征:赋存在由核部高分异S型花岗岩和幔部中晚三叠世浊积岩组成的片麻岩穹隆构造中、经历了巴罗-巴肯变质作用、含锂伟晶岩脉侵位在花岗岩体上部的伸展空间。通过对松潘-甘孜地体区域地质调查和对矿集区的变质、变形、岩浆和成矿作用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该地体经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基墨里造山过程:(1)230~220 Ma:地壳缩短和加厚阶段,以盖层大规模强烈褶皱、逆冲带,盖层与基底之间向南的滑脱变形为特征,伴随深熔和巴罗式变质作用;(2)220~190 Ma:地壳减压折返阶段,大量花岗岩侵位在中晚三叠世浊积岩中、形成片麻岩穹隆并伴随巴肯式变质作用。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高度分异及岩浆不混溶作用,导致侵位在片麻岩穹隆顶部伸展空间的伟晶岩稀有金属富集成矿。此外,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JSD)揭示了甲基卡矿集区多层次穹状花岗岩席控制含锂伟晶岩脉的成矿机制,推测大规模中下地壳基底深熔驱动岩浆上升,岩浆体沿上地壳中的构造面推叠形成岩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墨里造山 松潘-甘孜 伟晶岩型锂矿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内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59
3
作者 胡健民 孟庆任 +1 位作者 石玉若 渠洪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67-880,共14页
松潘-甘孜地体总体上是一个三角状褶皱带,其北侧、东南侧及东侧分别与东昆仑-西秦岭构造带、金沙江构造带及龙门山构造带相邻。地体内几乎全部被三叠系浊积岩所覆盖,其中侵位了很多花岗岩体。显然,这些花岗岩的岩浆特征、来源与侵位时代... 松潘-甘孜地体总体上是一个三角状褶皱带,其北侧、东南侧及东侧分别与东昆仑-西秦岭构造带、金沙江构造带及龙门山构造带相邻。地体内几乎全部被三叠系浊积岩所覆盖,其中侵位了很多花岗岩体。显然,这些花岗岩的岩浆特征、来源与侵位时代,对研究松潘-甘孜地体基底性质、构造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利用SHRIMP定年技术对一些花岗岩岩体锆石所进行的精确测年数据。测试结果表明:(1)松潘-甘孜地体内的花岗岩体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但岩浆活动可延续到早侏罗世晚期;(2)早期花岗岩浆活动与三叠纪系褶皱变形大致同期,指示这一时期的花岗岩浆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系下部大型拆离滑脱构造相关;(3)花岗岩结晶锆石普遍具有浑圆状或不规则状较老的继承锆石核,这些核部继承锆石可能代表花岗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从不同地层内捕获的碎屑锆石,或者是下地壳岩石深熔残留锆石。根据SHRING U-Pb定年,这些继承锆石的年龄分别为二叠纪、加里东期、晚元古代和早元古代。元古代碎屑锆石的存在也可能指示松潘-甘孜地体具前寒武系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花岗岩 锆石 SHRIMP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老君沟和孟通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对松潘-甘孜地体基底性质的制约 被引量:52
4
作者 赵永久 袁超 +3 位作者 周美夫 颜丹平 龙晓平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5-1006,共12页
老君沟岩体和孟通沟岩体是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中生代花岗岩,为碰撞过程中岩浆作用的产物,包含有地壳基底性质的重要信息。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_2含量(63.9~75.0wt%),具有准铝质和轻微过铝质(ACNK=0.86~1. 08)特征,属于中... 老君沟岩体和孟通沟岩体是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中生代花岗岩,为碰撞过程中岩浆作用的产物,包含有地壳基底性质的重要信息。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_2含量(63.9~75.0wt%),具有准铝质和轻微过铝质(ACNK=0.86~1. 08)特征,属于中钾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中,老君沟岩体富Al_2O_3(14.2~16.0wt%)、K_2O(2.88~4.36wt%),贫MgO(0.38~1.98wt%),并具有高Sr(307~697ppm)低Y(12.2~21.0ppm)特征以及中等至较高的稀土分馏((La/Yb)_N>10),这些特征非常类似于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孟通沟岩体的主微量元素特征类似于老君沟岩体,但具有相对低的Sr(110~397 ppm)、稍高的Y(12.2~21.0ppm)和明显较低的Sr/Y比值(5~32)。两岩体均具有地壳特征的Nd-Sr同位素组成(ε_(Nd)(T)= -6.02~-3.11;I_(Sr)=0.7053~0.7075),排除了直接来自地幔岩浆的可能性,表明其可能来自于石榴石稳定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两岩体富含Rb(106~202ppm)、Cs(3.79~25.6ppm)而K_2O/Na_2O(0.56~1.12)比值较高,显示其可能来自黑云母的脱水熔融。由于黑云母的脱水熔融温度较高而剪切生热所能达致的温度较低,同造山的滑脱构造难以导致上述两个岩体的形成,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可能是导致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主要原因。两岩体的源区成分和Nd模式年龄(T_(DM(Ⅱ))=1.23~1.44 Ga)均反映松潘-甘孜地体具有类似于扬子板块的中元古陆壳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花岗岩 源区成分 ND模式年龄 下地壳部分熔融 底侵作用 基底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中部晚三叠世安山质增生弧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夏磊 闫全人 +3 位作者 向忠金 江文 宋博 陈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9-604,共26页
本文研究揭示,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简称松潘-甘孜地体)中部三叠系复理杂岩中的安山岩块是增生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不均一均匀的岩石组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特别是这些安山岩显示了与松潘-甘孜三叠系海相浊积岩具有高度的... 本文研究揭示,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简称松潘-甘孜地体)中部三叠系复理杂岩中的安山岩块是增生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不均一均匀的岩石组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特别是这些安山岩显示了与松潘-甘孜三叠系海相浊积岩具有高度的Sr-Nd同位素亲缘性,沿亏损地幔和三叠系海相浊积岩混熔曲线分布,且主要分布于三叠系海相浊积岩端元区。这表明该增生弧安山质岩浆主要由增生楔中的海相浊积岩基质部分熔融形成,并受到了增生楔中大洋岩石圈残片等超镁铁/铁镁质组分的不同程度混染。安山岩时代(226.8±1.9Ma^213.7±0.9Ma)以及同时期广泛的S型花岗岩侵入活动(228±2Ma^204±7Ma)揭示增生弧形成于晚三叠世Norian期。前人工作表明,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北隅的诺尔盖-松潘盆地是一个周缘前陆盆地。因此,松潘-甘孜地体并非单一构造成因的地质体,至少由二叠纪-三叠纪演化的古特提斯大洋和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诺列期周缘前陆盆地两部分构成。前者是松潘-甘孜地体的主体部分,由松潘-甘孜古特提斯洋在三叠纪时期快速收缩形成的增生楔杂岩组成,其上发育增生弧,局部残存古特提斯大洋盆地及被构造移置的洋壳残片;后者为西秦岭弧(248~234Ma)与扬子地块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斑状安山岩 增生楔杂岩 增生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猛古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8
6
作者 龚大兴 邹灏 +4 位作者 李阳 郭佳 刘行 岳相元 周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9-1142,共14页
为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猛古岩体的源区性质和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对该岩体花岗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显示,猛古岩体花岗岩的SiO2(69.69%~75.99%)、K2 O(3.55%~5.00%)和全碱含量(K2 O+Na2 O为7.47%~9.65%... 为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猛古岩体的源区性质和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对该岩体花岗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显示,猛古岩体花岗岩的SiO2(69.69%~75.99%)、K2 O(3.55%~5.00%)和全碱含量(K2 O+Na2 O为7.47%~9.65%)均较高,显示二长花岗岩的特征;其Ba、Rb、Sr等元素含量较高;Cr、Ni和V等元素含量变化较大,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Hf和Ti明显负异常,且几个不相容元素比值变化较大(Zr/Sm为11.92~30.81,Nb/La为0.21~1.15),表明岩浆来源为壳源;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有明显的负Eu异常。两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0.3±1.3)Ma和(192.4±1.6)Ma,属早侏罗世,与周边花岗岩年龄相近(200 Ma左右)但源区深度不尽相同,猛古花岗岩应属后碰撞造山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猛古岩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东南缘长枪穹隆核部里伍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晓佳 许志琴 +1 位作者 郑艺龙 马泽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93-1716,共24页
长枪穹隆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松潘-甘孜地体之南端的木里地区,被东部的扬子板块和西部的羌塘地块所围绕。伏于三叠纪复理石地层之下的长枪穹隆由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核部主要为里伍群二云石英片岩。为精确限定长枪穹隆核部里伍群的... 长枪穹隆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松潘-甘孜地体之南端的木里地区,被东部的扬子板块和西部的羌塘地块所围绕。伏于三叠纪复理石地层之下的长枪穹隆由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核部主要为里伍群二云石英片岩。为精确限定长枪穹隆核部里伍群的沉积时代和源区特征,本文运用LA-ICP-MS锆石U-Pb微区定年和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里伍群变沉积岩系样品进行了锆石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155颗碎屑年龄横跨早奥陶世-太古宙(476~3583Ma),碎屑锆石的Th/U比值均大于0. 1,大部分锆石具有明显的震荡环带,且锆石的稀土元素呈现明显的HREE富集、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的特点;上述特征指示该系列锆石为岩浆成因。碎屑锆石原位Hf同位素显示其εHf(t)值具有较宽泛的变化范围,介于-22^+14。锆石混合年龄谱能区分出四个明显的特征年龄峰值:~516Ma、~740Ma、~884Ma和~2. 5Ga。综合对比区域研究结果,我们认为476~560Ma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当时邻区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泛非造山带,而715~1000Ma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扬子板块西缘的新元古代的岩浆岩带和江南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碎屑锆石 U-PB年龄 HF同位素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下仓界地区晚三叠世基性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敏 王雁鹤 +1 位作者 谷强 马庆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笔者在松潘-甘孜地体下仓界地区发现了晚三叠世基性岩,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斜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该基性岩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组成,均为钙碱性系列,蚀变较强,形成时代为208.0±7.0 Ma。岩石La/Nb值为1.13~1.95,La/Ta值为7... 笔者在松潘-甘孜地体下仓界地区发现了晚三叠世基性岩,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斜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该基性岩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组成,均为钙碱性系列,蚀变较强,形成时代为208.0±7.0 Ma。岩石La/Nb值为1.13~1.95,La/Ta值为7.96~25.79,TiO_(2)含量为1.51%~2.22%,Zr/Nb值为11.35~16.33,指示岩浆源自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地幔的混合源区。根据(Yb/Sm)_(P)-(Tb/Yb)_(P)模型计算结果,推测下仓界基性岩可能源于软流圈物质诱发岩石圈地幔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相(石榴子石约占0~25%)发生约5%的部分熔融。岩石中发现捕获的古老斜锆石,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Ti元素弱亏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松潘-甘孜地体应该具有陆壳基底,其晚三叠世(<211 Ma)的构造环境为碰撞后的板内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基性岩 斜锆石U-Pb年代学 下仓界地区 松潘-甘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水海地体阿克沙依铁多金属勘查区白垩纪成矿的年代学证据及其找矿意义
9
作者 张永乐 宋以龙 +2 位作者 欧阳荷根 孙强 杨燕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053,共13页
阿克沙依勘查区是甜水海地体中唯一集铁、铜和铅锌银矿化为一体的多金属勘查区,对其开展研究意义显著。该区的金属矿化分铁、铁铜、铁铅锌、铜铅锌和铅锌银5种,多以脉状形式赋存在古元古界康西瓦群、二叠系黄羊岭群、三叠系巴颜喀拉山... 阿克沙依勘查区是甜水海地体中唯一集铁、铜和铅锌银矿化为一体的多金属勘查区,对其开展研究意义显著。该区的金属矿化分铁、铁铜、铁铅锌、铜铅锌和铅锌银5种,多以脉状形式赋存在古元古界康西瓦群、二叠系黄羊岭群、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及晚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且呈现出中心为磁铁矿化,往外为脉状铜铅锌矿化,边部为脉状铅锌银矿化的金属元素分带。这些特征都显示,阿克沙依勘查区的铁多金属矿化归属于岩浆-热液型矿床范畴。对阿克沙依勘查区成矿期的金云母进行^(40)Ar/^(39)Ar同位素测年,获得的坪年龄为(130.67±3.52)Ma。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提出甜水海地体发育3套独特的金属成矿系列:(1)晚三叠世与伟晶岩有关的稀有金属成矿系列;(2)早白垩世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系列;(3)渐新世—中新世与盆地卤水有关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系列。在未来的甜水海地体矿床勘查工作中,应给予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矿成矿事件以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代学 岩浆-热液型矿床 甜水海地 阿克沙依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新山沟A型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亮 戴元 +4 位作者 吕丰强 江辉 岳继宗 杨宇东 付春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89,共13页
为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新山沟岩体的成因和构造演化背景及时代,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新山沟岩体具有高K2O(3.84%~6.15%)、富铝(14.23%~16.36%)特征,为准铝质富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系列;其∑REE为260... 为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新山沟岩体的成因和构造演化背景及时代,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新山沟岩体具有高K2O(3.84%~6.15%)、富铝(14.23%~16.36%)特征,为准铝质富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系列;其∑REE为260.17×10^(-6)~333.91×10^(-6),LREE/HREE为9.00~11.00,Y/Yb值5.94~6.9,属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比较平坦的右倾海鸥型配分模式;30颗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09.4±3.3)Ma,为晚三叠世晚期;单颗粒锆石的饱和温度为939~1038℃,锆石Ti温度计计算的温度为718~863℃。研究认为,新山沟岩体属A型花岗岩中的PA(或A2)型,岩浆起源于后碰撞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所携带的热量诱发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造成岩浆上侵就位,从而形成以地壳岩浆为主体、伴有地幔物质加入的新山沟岩体(壳幔混合型),标志着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造山作用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新山沟岩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构造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万里城花岗岩及其岩浆包体的成因与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鄢圣武 朱兵 +4 位作者 伍文湘 白宪洲 文龙 杨辉 王玉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2-305,共14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广泛分布着三叠纪花岗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研究区花岗岩浆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万里城岩体寄主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69.43%~73.10%)和较高的全碱含量,具弱过铝质(A/CNK=1.01~1.12)... 松潘—甘孜造山带广泛分布着三叠纪花岗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研究区花岗岩浆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万里城岩体寄主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69.43%~73.10%)和较高的全碱含量,具弱过铝质(A/CNK=1.01~1.12)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类。暗色微粒包体具较低的SiO2含量(52.85%~59.50%)和较高的Mg#值(45~63),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二长(闪长)岩。包体为典型的岩浆细粒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环带结构斜长石、瞳状石英、反鲍文序列的不平衡岩浆结构等。微量与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包体起源于壳幔混合作用,是底侵的幔源玄武质岩浆与上覆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的产物,混合的熔体经历了钛铁矿、黑云母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最终形成万里城暗色微粒包体。而寄主花岗岩则起源于纯的长英质陆壳,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1~39)、中等的CaO/(MgO+TFeO)值、较高的K2O/Na2O和(Na2O+K2O)/(TFeO+MgO+TiO2)值等,指示源区主要为变杂砂岩类。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大规模花岗质岩体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万里城岩 暗色微粒包 I型花岗岩 岩浆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太阳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岳相元 郭佳 +2 位作者 毛树林 朱志敏 谭洪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2-1151,共10页
为揭示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演化及花岗岩成矿作用特征,对太阳河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06.7±1.3)Ma,表明岩体形成于中生代印支末期。岩石... 为揭示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演化及花岗岩成矿作用特征,对太阳河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06.7±1.3)Ma,表明岩体形成于中生代印支末期。岩石的A/CNK为1.01~1.15,具有较低的Sr含量,Rb/Sr值较低,为0.12~0.36。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相对富集,Sr元素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异常。高场强元素Nb、Hf、P亏损,La、Ce、Nd、Sm、Zr等呈正异常而明显富集。岩体稀土总量为238×10^-6~1057×10^-6,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N/YbN值为39.85~192.16,δEu=0.64~0.92,δCe=0.89~1.06。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体具有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源区为杂砂岩,形成于陆内汇聚一推覆造山阶段的后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太阳河岩 锆石U-PB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四姑娘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4
13
作者 戴宗明 孙传敏 +1 位作者 张宽忠 李振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共14页
松潘-甘孜地体中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至燕山初期,其主体是扬子地块沿龙门山构造带向松潘-甘孜地体内楔入导致松潘-甘孜地体中下地壳低速层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虽然在松潘-甘孜地体中多数岩体长轴走向和矿物定向均呈北西向,但过... 松潘-甘孜地体中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至燕山初期,其主体是扬子地块沿龙门山构造带向松潘-甘孜地体内楔入导致松潘-甘孜地体中下地壳低速层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虽然在松潘-甘孜地体中多数岩体长轴走向和矿物定向均呈北西向,但过去区调中划分的北西向的金川-理县构造岩浆带不能代表这种楔入作用的产物,而应重新划分为北东向的道孚-金川-小金-黑水构造岩浆带,四姑娘山岩体是这个北东向构造岩浆带中的典型岩体。四姑娘山花岗岩属高Ba-Sr的钙碱性岩石,具有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和岛弧花岗岩的某些特征,而非A型花岗岩;其岩浆成分以中下地壳为主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其锆石普遍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通过对四姑娘山花岗岩体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的23粒锆石激光探针U-Pb定年,确定其岩浆结晶年龄为燕山早期(191±1)Ma。此年龄对解决龙门山断裂带形成的初始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松潘-甘孜 四姑娘山 花岗岩 锆石 U-PB定年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北段晚三叠世构造-岩浆作用和几个相关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3
14
作者 朱弟成 王青 +1 位作者 詹琼窑 谢锦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5,共14页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经历了西向和东向的双向俯冲,于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闭合,甘孜-理塘洋可能是金沙江洋东向俯冲背景下形成的弧后盆地,在217 Ma以前已经闭合。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晚三叠世岩浆岩均属于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可能分别与岩石圈拆沉和东向俯冲的金沙江洋俯冲板片的断离有关。这些晚三叠世碰撞后岩浆活动记录了地幔物质的贡献,幔源镁铁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在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地壳的净生长。三叠纪不同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了明显造山作用,造成了具有空间差异性的地壳增厚和山脉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褶皱带 义敦地 甘孜-理塘洋 金沙江洋 晚三叠世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扎乌龙地区卡吉亚二云母花岗岩、稀有金属伟晶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二者的成矿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建国 周明召 +5 位作者 郑碧海 李广伟 靳文楷 章荣清 朱文斌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0-1402,共23页
锂-铍等稀有金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早已将其列为禁止出口矿产名录,其战略地位非同一般。中国锂-铍矿产资源丰富,成矿背景优越,但地表第四纪覆盖严重,且分布不均。近年甜水海-松潘-甘... 锂-铍等稀有金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早已将其列为禁止出口矿产名录,其战略地位非同一般。中国锂-铍矿产资源丰富,成矿背景优越,但地表第四纪覆盖严重,且分布不均。近年甜水海-松潘-甘孜造山带花岗伟晶岩型锂矿资源逐步被勘探发现,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川西石渠县扎乌龙锂矿作为该造山带中部重要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点,厘清该矿床锂资源聚集主控因素及其稀有金属富集规律将为甜水海-松潘-甘孜造山带下一步战略找矿行动提供指导和重要决策依据。本文对扎乌龙地区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白云母钠长伟晶岩脉、电气石钠长石伟晶岩脉、卡吉亚二云母花岗岩体以及岩体边部的含电气石细晶岩、十字石黑云母片岩等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利用LA-ICP-MS独居石U-Th-Pb同位素定年技术,确定扎乌龙卡吉亚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13~211 Ma,含电气石细晶岩约形成于210 Ma,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约形成于210~200 Ma,富锂伟晶岩可能在205 Ma集中产出。结合前人年代学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扎乌龙矿区由二云母花岗岩、电气石细晶岩到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和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形成时代逐步年轻。210 Ma以后,岩浆演化逐步进入岩浆-热液阶段,在约10 Ma时间内发生了持续、多期次的岩浆侵位活动。此外,结合花岗岩向伟晶岩逐步降低的REE、K/Rb、Nb/Ta和Zr/Hf等微量特征值,以及高演化伟晶岩独居石矿物Nd、Eu负异常现象,表明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在扎乌龙伟晶岩稀有金属富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水-松潘-甘孜造山带 片麻岩穹隆 稀有金属伟晶岩 花岗岩 成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大陆“硬岩型”大型锂矿带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172
16
作者 许志琴 王汝成 +1 位作者 赵中宝 付小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106,共16页
地球中矿床,记录了地球的物质组成、流体性质与成分、热演化历史、成岩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构造环境乃至地球深部驱动力的各种信息。富含稀土金属元素的锂(铍铌钽铯铷)资源已从普通的矿产资源变成未来的新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地球中矿床,记录了地球的物质组成、流体性质与成分、热演化历史、成岩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构造环境乃至地球深部驱动力的各种信息。富含稀土金属元素的锂(铍铌钽铯铷)资源已从普通的矿产资源变成未来的新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中国"硬岩型"伟晶岩脉型锂矿的重大找矿突破使其成为未来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心"!此脉型锂矿尽管在伟晶岩的成分分带、新矿物的发现、地球化学的演化与稀有金属的富集机制、熔体—流体的来源与结晶分异、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等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对于伟晶岩及其相关成矿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中国大陆大型"硬岩型"锂矿带的成矿构造背景的视角出发,探讨锂矿资源在碰撞型和增生型造山带中的构造成因及其找矿前景。研究表明:中国大陆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的横贯2800km的松潘-甘孜-甜水海地体中,为古特提斯大洋闭合、地体汇聚碰撞形成的巨型印支碰撞造山带;以马尔康、甲基卡和大红柳滩伟晶岩型的锂矿床为代表的锂矿带的形成,与具有时空上相关联的印支造山期花岗岩浆作用、局部熔融的花岗伟晶脉侵位以及三叠纪复理石地层的高温巴罗式变质作用的"片麻岩穹窿"构造有关。中亚造山系的阿尔泰增生造山带为古亚洲洋形成过程中大陆边缘增生的结果,具有在古生代造山过程中"岩浆-深熔-变质-成矿"四位一体的"片麻岩穹窿"构造背景,以及与古生代花岗岩成因无关的三叠纪含稀土伟晶岩脉的发育。作者认为松潘-甘孜-甜水海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具有战略意义、最有远景的巨型硬岩型锂矿带,查明三叠纪"片麻岩穹隆"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四位一体的"岩浆-熔融-变质-变形"在造山过程中的时空关系和自组织行为,以及对成矿的制约;查明含矿伟晶岩脉与花岗岩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关系以及锂元素迁移、富集熔浆的就位过程;追寻锂、铍、铌、钽等稀土元素的物源,实施重点锂矿集区的科学钻探工程,建立片麻岩穹隆的"构造-岩性-成矿"科学剖面,开展大型锂矿带构造背景与大陆动力学的多学科地学基础研究,是找矿突破的科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型锂矿 松潘-甘孜-甜水海地体 成矿构造背景 锂元素 片麻岩穹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