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锂的成矿意义
1
作者 邱志毅 李舢 +2 位作者 戴梦 崔祥蝶 邓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76-3890,共15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发育中生代花岗岩类及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本文系统收集了该区同期发育的含矿与不含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数据,探索并揭示了花岗岩相关的锂矿成矿的岩浆物源条件。研究表明,含矿与不含矿花岗岩都形成于...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发育中生代花岗岩类及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本文系统收集了该区同期发育的含矿与不含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数据,探索并揭示了花岗岩相关的锂矿成矿的岩浆物源条件。研究表明,含矿与不含矿花岗岩都形成于晚三叠世,其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差异。含矿花岗岩具高硅(平均71.57%)、富锂(Li含量>100×10^(-6))和弱过铝质-过铝质(A/CNK为1.04~1.63)特征,相对较低的Ba、Sr含量和Zr/Hf、Nb/Ta值,以及相对较高的Rb含量和Rb/Sr值,为相对贫水条件下形成的过铝质的高分异S型花岗岩;这些含矿花岗岩具相对低的δ^(7)Li值(-3‰~1‰)和ε_(Nd)(t)值(-10~-8),表明其具有相对较多的沉积组分和古老物质的贡献。不含矿花岗岩具变化的SiO_(2)含量,平均铝饱和指数为1.04,具相对较高的Ba、Sr含量和Zr/Hf、Nb/Ta值,其主体为准铝质到过铝质I型花岗岩;它们还具有相对高的δ~7Li值(-1‰~5‰)和ε_(Nd)(t)值(-7~0),表明其中有相对新生物质组分的贡献。综合分析和对比含矿与不含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含矿花岗岩主要源自古老地壳物质(ε_(Hf)(t)<0),含交代沉积组分(Th/La>0.6),且岩浆分异程度较高(Zr/Hf<35和Nb/Ta<10)。可见,这些含矿与不含矿花岗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对认识相关锂矿的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三叠纪花岗岩 锂矿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后山震旦系--古生界变形变质作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生代伸展垮塌下的中地壳韧性流壳层 被引量:17
2
作者 颜丹平 刘鹤 +4 位作者 魏国庆 周美夫 董铁柱 张维宸 金哲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6-198,共13页
中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使松潘-甘孜地区地壳厚度加厚到约50-60km,因而随即经历了大规模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减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伸展和减薄事件的形成和发育机制还缺少深入了解。通过对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腹陆地区,特别是其中发育的变... 中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使松潘-甘孜地区地壳厚度加厚到约50-60km,因而随即经历了大规模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减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伸展和减薄事件的形成和发育机制还缺少深入了解。通过对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腹陆地区,特别是其中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及伸展变质穹隆体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震旦系——古生界中普遍发育各种形式的顺层韧性流变构造,如韧性剪切带、透入性顺层面理及矿物拉伸线理、糜棱岩化及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在龙门山北、中和南段造成大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地层构造缺失或减薄;韧性流变构造流变方向在龙门山北段指向南或SSE,中、南段则指向SE;对志留系茂县群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进行估算,其温度变化范围为265-405℃,压力变化范围为0.31-0.48GPa,代表了中地壳韧性流壳层(middle crustal ductile channel flow)的形成条件;前人用^19Ar/^40Ar和SHRIMP锆石U-Pb等方法对这一套区域动力变质岩石变质年龄的时代限定为190-150Ma,与中生代早期造山后板内伸展减薄事件相匹配。因此表明造山作用加厚地壳在中地壳层次以大规模韧性流变变形和变质作用对地壳厚度进行了调整,相对于上地壳层次变形和变质作用而言,中地壳韧性流壳层是松潘一甘孜造山带伸展和减薄的主要原因。在区域上如果消除新生代松潘-甘孜高原加厚和相对上扬子地块逆时针旋转的影响,中生代韧性流壳层流变方向总体为sSE或向南,因此代表南秦岭造山作用后的板内演化阶段,并且是造成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垮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松潘-甘孜造山带 中地壳韧性流壳层 伸展构 板内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段晚三叠世兰尼巴和羊房沟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3
3
作者 万传辉 袁静 +1 位作者 李芬香 鄢圣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98,共14页
对位于松潘-甘孜地体南部的兰尼巴岩体和羊房沟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体的成因。U-Pb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集中在211Ma附近,属晚三叠世,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两岩体具有... 对位于松潘-甘孜地体南部的兰尼巴岩体和羊房沟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体的成因。U-Pb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集中在211Ma附近,属晚三叠世,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2含量(58.31%~68.02%)和较高的全碱含量(6.70%~8.80%),具有准铝质(A/CNK=0.68~0.99)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到橄榄玄粗岩系列。其中,兰尼巴岩体南段富Al2O3(15.85%~16.27%)、K2O(3.29%~3.40%),中等MgO(1.16%~1.47%),并具有高Sr(869×10-6~1032×10-6)、低Y(9.53×10-6~9.85×10-6)特征以及中等至较高的稀土元素分馏[(La/Yb)N>31],并且见有暗色包体,非常类似于下地壳熔融形成的钾质埃达克岩。兰尼巴岩体的北段及羊房沟岩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都很相似,相对兰尼巴岩体南段具有更高的K2O含量(4.08%~5.96%),相对低的Sr(664×10-6~868×10-6),稍高的Y(19.71×10-6~27.76×10-6)和明显较低的Sr/Y比值(29.39~42.05),显示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来自于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野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岩体的形成有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中幔源岩浆的加入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大量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部分物源。地幔岩浆的上侵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体的形成标志着松潘-甘孜造山带至少在晚三叠世就已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川西 晚三叠世 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 钾质埃达克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猛古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8
4
作者 龚大兴 邹灏 +4 位作者 李阳 郭佳 刘行 岳相元 周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9-1142,共14页
为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猛古岩体的源区性质和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对该岩体花岗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显示,猛古岩体花岗岩的SiO2(69.69%~75.99%)、K2 O(3.55%~5.00%)和全碱含量(K2 O+Na2 O为7.47%~9.65%... 为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猛古岩体的源区性质和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对该岩体花岗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显示,猛古岩体花岗岩的SiO2(69.69%~75.99%)、K2 O(3.55%~5.00%)和全碱含量(K2 O+Na2 O为7.47%~9.65%)均较高,显示二长花岗岩的特征;其Ba、Rb、Sr等元素含量较高;Cr、Ni和V等元素含量变化较大,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Hf和Ti明显负异常,且几个不相容元素比值变化较大(Zr/Sm为11.92~30.81,Nb/La为0.21~1.15),表明岩浆来源为壳源;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有明显的负Eu异常。两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0.3±1.3)Ma和(192.4±1.6)Ma,属早侏罗世,与周边花岗岩年龄相近(200 Ma左右)但源区深度不尽相同,猛古花岗岩应属后碰撞造山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猛古岩体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年轮寺北岩体锆石LA-ICP-MS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周雄 周玉 +3 位作者 张贻 李名则 徐云峰 叶亚康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7-653,共7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出露的年轮寺岩体,岩性为辉石黑云闪长岩,采用LA-ICP-MS法对样品进行了锆石U-Pb测年,获得两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12. 3±1. 4 Ma(MSWD=0. 68,n=13)和199. 2±2. 1 Ma(MSWD=2. 1,n=6)。结果表明,年轮寺岩体...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出露的年轮寺岩体,岩性为辉石黑云闪长岩,采用LA-ICP-MS法对样品进行了锆石U-Pb测年,获得两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12. 3±1. 4 Ma(MSWD=0. 68,n=13)和199. 2±2. 1 Ma(MSWD=2. 1,n=6)。结果表明,年轮寺岩体岩浆的初始结晶时代为晚三叠世,伴随区域造山作用,经历了两期岩浆活动,其中212. 3±1. 4 Ma为岩浆活动的主要时期,199. 2±2. 1 Ma为区域岩浆活动的次要阶段。松潘-甘孜造山带花岗岩的成岩过程从243±4 Ma持续至181. 2±1. 4 Ma,大多数花岗岩成岩年龄集中于(229±3)~(205±1) Ma,从而暗示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开始岩浆活动,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印支晚期。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年轮寺岩体是在后碰撞构造环境下,由西康群新都桥组的板岩、千枚岩、粉砂质板岩等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黑云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西康群 年轮寺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江浪穹隆中侏罗世花岗岩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晓佳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54-1773,共20页
新火山和乌拉溪花岗岩体侵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的江浪穹隆中,是理解松潘-甘孜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新火山和乌拉溪花岗岩体的结晶年龄为162±1~170±0.5Ma。岩体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 新火山和乌拉溪花岗岩体侵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的江浪穹隆中,是理解松潘-甘孜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新火山和乌拉溪花岗岩体的结晶年龄为162±1~170±0.5Ma。岩体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有低A/CNK(1.10~0.99)、TFeO/MgO(8.55~2.83)和K_(2)O/Na_(2)O(1.34~0.51),较低的Zr+Nb+Ce+Y浓度(平均258×10^(-6)),Al2O3、P2O5与SiO2呈负相关,相当于I型花岗岩的特征。一些主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说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例如:角闪石和钛铁矿)。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并具有较低的Mg#值(38.7~17.3)和Y/Nb值(0.45~0.16)以及多数为负的εHf(t)值(-24.8~-7.6),证明岩浆可能起源于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受到幔源或者新生地壳熔融混染。松潘-甘孜地块的中侏罗世岩浆活动是在造山运动向陆内伸展这一构造体制转化背景下,由于地壳伸展造成了古老中基性地壳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I型花岗岩 伸展背景 江浪穹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早白垩世古生物化石的新发现 被引量:1
7
作者 戴宗明 侯万雄 +2 位作者 孙传敏 王全伟 付小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4-185,共2页
近期,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在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义敦岛弧地区开展1∶50000热打幅、定波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采获大量早白垩世晚期的珊瑚化石和少量水螅、刺毛虫化石,其中以Latusastraeaxigazeensis Liao et Xia日喀则宽星珊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早白垩世晚期 古生物化石 区域地质调查 珊瑚化石 义敦岛弧 四川省 日喀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北段岗龙乡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崔加伟 郑有业 +2 位作者 孙祥 田立明 孙君一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对松潘-甘孜北部岗龙地区的花岗岩岩株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锆石LA-ICP-MS测年年龄分别为(207.5±2),(209±2.4)Ma,形成时期为晚三叠世。SiO2质量分数较... 对松潘-甘孜北部岗龙地区的花岗岩岩株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锆石LA-ICP-MS测年年龄分别为(207.5±2),(209±2.4)Ma,形成时期为晚三叠世。SiO2质量分数较高,高K低Na。Al2O3质量分数高,为强过铝质。轻稀土元素富集,具明显的Eu负异常,亏损Ba、Nb、Ta、Sr、Ti,富集Rb、Th、Pb、Hf等,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锆石εHf(t)值在-18.6~4.7之间,推测为三叠纪浊流沉积经部分熔融结晶而成,并受到地幔物质的混染,通过锆石饱和温度,推测幔源岩浆为岩体的形成提供了热源。结合松潘-甘孜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及岩浆演化规律分析表明,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拆沉作用,岗龙地区S型花岗岩是中地壳重融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岗龙乡 S型花岗岩 三叠纪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新山沟A型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亮 戴元 +4 位作者 吕丰强 江辉 岳继宗 杨宇东 付春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89,共13页
为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新山沟岩体的成因和构造演化背景及时代,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新山沟岩体具有高K2O(3.84%~6.15%)、富铝(14.23%~16.36%)特征,为准铝质富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系列;其∑REE为260... 为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新山沟岩体的成因和构造演化背景及时代,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新山沟岩体具有高K2O(3.84%~6.15%)、富铝(14.23%~16.36%)特征,为准铝质富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系列;其∑REE为260.17×10^(-6)~333.91×10^(-6),LREE/HREE为9.00~11.00,Y/Yb值5.94~6.9,属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比较平坦的右倾海鸥型配分模式;30颗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09.4±3.3)Ma,为晚三叠世晚期;单颗粒锆石的饱和温度为939~1038℃,锆石Ti温度计计算的温度为718~863℃。研究认为,新山沟岩体属A型花岗岩中的PA(或A2)型,岩浆起源于后碰撞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所携带的热量诱发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造成岩浆上侵就位,从而形成以地壳岩浆为主体、伴有地幔物质加入的新山沟岩体(壳幔混合型),标志着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造山作用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新山沟岩体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青海省秋智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体成因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锦山 张新远 +3 位作者 欧阳光文 王春涛 刘建栋 李五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3-502,共20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岩小岩体或岩株。本文以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青海省秋智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岩小岩体或岩株。本文以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青海省秋智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秋智地区花岗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具弱富钠(Na_(2)O/K_(2)O=0.97~1.34)、低铝饱和指数(A/CNK=0.99~1.08)的特征,属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图解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特征;富集Rb、K、U、Th、La、Ce、Nd、Zr、Hf、Y,亏损Ba、Sr、Ta、Nb、P、Ti;花岗闪长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5.4±1.4)Ma(MSWD=1.05,n=23),代表成岩时代为晚三叠世;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176)Hf/^(177)Hf)_(i)介于0.282377~0.282437之间,ε_(Hf)(t)值为-9.44~-7.19,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840~1702 Ma;全岩Sr同位素初始值(^(87)Sr/^(86)Sr)_(i)为0.709783~0.710530,ε_(Nd)(t)为-8.2~-7.8,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介于1659~1630 Ma之间,显示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具有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岩石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认为秋智花岗岩体是晚三叠世后碰撞构造背景下,岩石圈拆沉、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后碰撞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Lu-Hf同位素 SR-ND同位素 晚三叠世 Ⅰ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31
11
作者 王椿镛 韩渭宾 +2 位作者 吴建平 楼海 白志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9-241,共13页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 5层 ,其中第 1,2 ,3层为上地壳 ;第 4 ,5层...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 5层 ,其中第 1,2 ,3层为上地壳 ;第 4 ,5层为下地壳 .上地壳中部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带 ,但龙日坝以北 ,这一低速带与其上覆的低速基底合为一体 .同时 ,沿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横向变化 .据此 ,可将剖面分为 4段 ,即甘孜—理塘断裂以南、甘孜—理塘断裂至鲜水河断裂、鲜水河断裂至龙日坝断裂和龙日坝断裂以北 .这与区域构造划分基本一致 .地壳厚度沿测线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 ,即从金沙江畔的 6 2km减小到黄河附近的 5 2km .根据PmP震相分析 ,莫霍界面深度在鲜水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变化 .全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较低 ,为 6 .30km/s.奔子栏—唐克剖面揭示了该地区的“造山带”型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剖面的中部 ,该地区的上地壳速度为正异常 ,而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负异常 .笔者认为 ,这是一类有利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测深剖面 人工地震记录 震相走时 振幅信息 PmP震相分析 青藏高原 地壳上地幔结构 降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溪铝质A型花岗岩:松潘—甘孜造山带早燕山期热隆伸展的岩石记录 被引量:28
12
作者 周家云 谭洪旗 +2 位作者 龚大兴 朱志敏 罗丽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8-362,共15页
乌拉溪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段,江浪穹隆北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岩体年龄为159.31±0.9Ma。岩石中出现含钙钠长石和铁叶云母等A型花岗岩典型矿物;岩体具有高SiO2、Na2O和K2O含量,高FeOt/MgO、Ga/Al比值,以及低TiO2、... 乌拉溪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段,江浪穹隆北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岩体年龄为159.31±0.9Ma。岩石中出现含钙钠长石和铁叶云母等A型花岗岩典型矿物;岩体具有高SiO2、Na2O和K2O含量,高FeOt/MgO、Ga/Al比值,以及低TiO2、CaO和MgO含量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海鸥型,Eu负异常明显;微量元素富含Rb、Nb和Ga等高场强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出Ba、Sr、P和Ti亏损;岩体中锆石的古核稀少,锆石饱和温度计算显示岩体成岩温度很高(变化在967~984℃之间);岩体还相对富铝,A/CNK=0.97~1.27,分布比较集中,都大于0.95,过碱指数(NK/A=0.74~0.91)较低,均在1之下。以上特征表明乌拉溪二云母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锆石n(176Hf)/n(177Hf)比值变化于0.282228~0.282749,平均值为0.282586,fLu/Hf为-0.99^-0.10,平均值为-0.90,εHf(t)绝大多数为负值,变化于-15.88~1.77之间,平均值为-3.14,说明岩石形成是壳源物质占主导地位,可能为江浪穹隆核部元古宙变质核杂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乌拉溪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伸展环境,是甘孜—松潘造山带在燕山早期增厚的地壳因伸展松弛而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质A型花岗岩 热隆伸展 松潘-甘孜造山带 锆石 LA-ICP-MS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南部放马坪-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1
13
作者 袁静 肖龙 +1 位作者 万传辉 高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出露印支期花岗岩类,目前对该区印支期花岗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中部地区,南部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的九龙地区,根据主微量元素特征的不同可被划分为两大类... 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出露印支期花岗岩类,目前对该区印支期花岗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中部地区,南部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的九龙地区,根据主微量元素特征的不同可被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Sr>541×10-6,Y<12.4×10-6,Sr/Y>55,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51,K2O/Na2O值较高,接近于1,甚至大于1;第二类为普通钙碱性I型花岗岩,Sr<450×10-6,Y>17.4×10-6,Sr/Y<24,轻重稀土分异较弱(La/Yb)N<18。在岩性上第一类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第二类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两者的Sr、Nd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变化范围,第一类Isr变化于0.7066~0.7077,εNd(t)变化于-4.43~-3.96;第二类Isr变化于0.7100~0.7123,εNd(t)变化于-9.33~-7.65,显示它们应来自于不同源区。两者的形成条件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一类(C型埃达克岩)的源区残留相可能为石榴角闪岩或角闪榴辉岩,形成于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范围,暗示源区深度较大(>50km)。第二类(普通钙碱性I型花岗岩)源区残留相可能为中基性麻粒岩,暗示其形成深度较第一类浅,岩浆来源于稍浅的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本次研究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两类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08±2Ma、212±2Ma。结合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及其岩浆岩的组合分析,印支期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可以用来解释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的形成机制,C型埃达克岩、普通I型花岗岩分别是在该机制作用下下地壳和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埃达克岩 普通I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万里城花岗岩及其岩浆包体的成因与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鄢圣武 朱兵 +4 位作者 伍文湘 白宪洲 文龙 杨辉 王玉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2-305,共14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广泛分布着三叠纪花岗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研究区花岗岩浆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万里城岩体寄主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69.43%~73.10%)和较高的全碱含量,具弱过铝质(A/CNK=1.01~1.12)... 松潘—甘孜造山带广泛分布着三叠纪花岗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研究区花岗岩浆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万里城岩体寄主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69.43%~73.10%)和较高的全碱含量,具弱过铝质(A/CNK=1.01~1.12)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类。暗色微粒包体具较低的SiO2含量(52.85%~59.50%)和较高的Mg#值(45~63),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二长(闪长)岩。包体为典型的岩浆细粒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环带结构斜长石、瞳状石英、反鲍文序列的不平衡岩浆结构等。微量与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包体起源于壳幔混合作用,是底侵的幔源玄武质岩浆与上覆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的产物,混合的熔体经历了钛铁矿、黑云母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最终形成万里城暗色微粒包体。而寄主花岗岩则起源于纯的长英质陆壳,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1~39)、中等的CaO/(MgO+TFeO)值、较高的K2O/Na2O和(Na2O+K2O)/(TFeO+MgO+TiO2)值等,指示源区主要为变杂砂岩类。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大规模花岗质岩体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万里城岩体 暗色微粒包体 I型花岗岩 岩浆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块变形变质作用序列——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垮塌事件的意义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鹤 颜丹平 魏国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4-474,I0001,I0002,共13页
碧口地块位于秦岭-大别、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交汇部位。根据碧口地区各套地层构造变形样式的不同,将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地层单元:①新元古界基底杂岩,主要由新元古界碧口群火山岩系和横丹群浊积岩系组成,杂岩体核... 碧口地块位于秦岭-大别、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交汇部位。根据碧口地区各套地层构造变形样式的不同,将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地层单元:①新元古界基底杂岩,主要由新元古界碧口群火山岩系和横丹群浊积岩系组成,杂岩体核部变形较弱,边部发育韧性剪切变形,并以一条由超糜棱岩带组成的基底拆离断层为顶界,与上覆地层分隔。基底杂岩经历了蓝片岩相到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的变质作用。②古生界中间韧性流变层,由志留系-泥盆系的糜棱岩或千糜岩组成,岩层中发育多期构造面理(S1、S2、S3)和典型的固态流变构造,变质程度普遍达中绿片岩相。③中生界沉积盖层,包括碧口地块以北的三叠系关家沟组和小面积出露的侏罗系-白垩系,以脆性破碎带和小型脆性断层构造为主。拆离断层与各套构造地层中的韧性剪切和流变构造-同反映了区域性上盘向SSE剪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证实了碧口地区中生代206~154Ma伸展垮塌事件的存在,从而建立了碧口地块的隆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在中生代造山作用后的区域伸展作用下形成了拆离断层和中地壳韧性流变层,造成了地层缺失和地壳减薄,基底杂岩在造山带的腹陆隆升并露出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口地块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地层系统 中生代伸展垮塌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梭罗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黄铁矿Re-Os同位素的限定
16
作者 胡古月 冯希尧 +4 位作者 王兆成 魏永锋 张文林 李超 宫江华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1-1583,共13页
梭罗沟金矿床产于松潘-甘孜造山带木里弧形逆冲-滑脱叠置岩片区,为赋存于扬子板块西缘基底上部火山-沉积建造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次研究对梭罗沟金矿床的矿石黄铁矿开展了Re-O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263.5±2.... 梭罗沟金矿床产于松潘-甘孜造山带木里弧形逆冲-滑脱叠置岩片区,为赋存于扬子板块西缘基底上部火山-沉积建造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次研究对梭罗沟金矿床的矿石黄铁矿开展了Re-O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263.5±2.7Ma(MSWD=55)。结合赋矿玄武岩结晶岩浆锆石(252.8±2.3Ma)和石英脉中最年轻的捕获锆石年龄(119±1.7Ma)数据,本文认为梭罗沟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区域上的晚二叠世火山岩地层相关,且黄铁矿未经历高温岩浆流体改造和长距离的搬运作用。甘孜-理塘洋盆闭合后,弧-陆碰撞造山作用使得区域上发生不连续岩片逆冲叠置事件,喷发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二叠-三叠纪海相火山岩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向东南方向推覆,并在岩块内部形成了大量的韧-脆性剪切带。119Ma之后(尤其是新生代时期),在区域高热流条件下,沿剪切带迁移的中-低温变质流体萃取了晚二叠世火山-沉积地层中的金元素,并近原地就位于"薄皮构造"的剪切带内,形成梭罗沟金矿床。考虑到区域上的诸多金矿床产于扬子板块西缘,本文推测其成矿物质的初始来源可能来自甘孜-理塘洋内的火山岩,但也不能排除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相关火成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逆冲-滑脱叠置岩片 蚀变岩型金矿 黄铁矿Re-Os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孜-理塘洋可能存在北向俯冲:来自松潘-甘孜道孚-炉霍岩浆岩的证据 被引量:6
17
作者 卢雨潇 杨经绥 +1 位作者 许志琴 连东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80-2402,共23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巨厚的三叠系复理石沉积盖层给探讨其基底性质、俯冲-碰撞过程和深部岩浆作用增添了难度,使得带内广泛出露的花岗质岩体和少量镁铁质岩体成为解开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演化谜团的重要研究对象。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道孚... 松潘-甘孜造山带巨厚的三叠系复理石沉积盖层给探讨其基底性质、俯冲-碰撞过程和深部岩浆作用增添了难度,使得带内广泛出露的花岗质岩体和少量镁铁质岩体成为解开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演化谜团的重要研究对象。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道孚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23.5~217.4 Ma,炉霍二长岩结晶年龄为219.4 Ma,辉长岩为218.9 Ma,均属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花岗质岩石都表现出I型花岗岩特征,其中炉霍二长岩具有较高的Ba、Sr含量,相对较高且均一的ε_(Hf)(t)值(-3.69~-1.65),表明其可能来源于富集玄武质新生下地壳的熔融。道孚花岗闪长岩具有分散的ε_(Hf)(t)值(-13.51~0.41),野外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幔源熔体与古老壳源熔体的混合。辉长岩在微量元素蜘蛛图上具有类似的模式,不同程度富集Ba、Sr、Pb、Th和U元素,出现Nb、Ta、Ti元素亏损,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来源于流/熔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已有资料,我们对甘孜-理塘洋的演化历史提出新的认识,认为甘孜-理塘洋不仅仅存在向南俯冲的可能性,同时也具有北向俯冲的历史,晚三叠世道孚-炉霍岩浆岩的形成受控于甘孜-理塘洋向北边松潘-甘孜地块俯冲的背景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晚三叠世岩浆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俯冲背景 道孚-炉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穹隆构造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关系——以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为例
18
作者 李鑫 代鸿章 +7 位作者 梁志 王登红 刘善宝 王成辉 王子平 范小东 文佳豪 高原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8,共17页
【研究目的】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是松潘-甘孜造山带内最重要的伟晶岩型锂矿密集区之一,产于马尔康穹隆中。目前对该穹隆构造如何控制伟晶岩(矿)脉产出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地区矿体赋存规律的理解。本文探讨可尔因矿田穹... 【研究目的】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是松潘-甘孜造山带内最重要的伟晶岩型锂矿密集区之一,产于马尔康穹隆中。目前对该穹隆构造如何控制伟晶岩(矿)脉产出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地区矿体赋存规律的理解。本文探讨可尔因矿田穹隆构造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关系,进而指导该地区伟晶岩型锂矿勘查。【研究方法】对可尔因地区穹隆构造与典型矿床伟晶岩脉产出特征开展了深入的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解析。【研究结果】对穹隆构造变形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可尔因地区穹隆构造主要包含4期变形:第一期为早期区域收缩变形,第二期为可尔因韧性拆离带的发育,第三期为顶面向外滑脱+张性破裂的发育,第四期为后期叠加变形。对伟晶岩脉产出特征的分析显示,典型矿床伟晶岩脉的产出可能与下部隐伏岩体的抬升有关,而非简单受控于穹隆核部主岩体部分。【结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分析认为,上述穹隆变形的第一期与造山早期双向挤压碰撞有关,第二期韧性拆离带的发展是引发可尔因穹隆核部抬升的重要因素,第三期变形中张性破裂是该地区伟晶岩矿脉的主要容矿构造,第四期变形中新生代逆冲断层的发育使得矿田东南部穹隆幔部得以保存,其中的大型—超大型锂矿床受较低程度的构造剥蚀。整个可尔因矿田花岗岩和上覆三叠系可视作主穹隆系统,而局部隐伏花岗岩株和上覆地层可视作子穹隆系统,区内典型锂矿床中伟晶岩(矿)脉的产出受控于子穹隆系统。根据穹隆控矿的特征,指出核部物质来源、幔部容矿空间及伟晶岩空间分带效应是影响并控制可尔因地区穹隆成矿系统的3个重要因素,针对伟晶岩型锂矿的地质找矿尤其要注意梳理子穹隆系统的上述三要素。上述创新思路已在四川加达、高壤等矿床(区)找矿中成功应用,为在以深切割、厚覆盖为特征的高原地区进一步提升伟晶岩型锂矿找矿效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隆构 伟晶岩 锂矿 可尔因矿田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热达门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岳相元 杨波 +5 位作者 周雄 龚大兴 叶亚康 谭红旗 周玉 朱志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5-1024,共10页
川西地区热达门石英闪长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北东侧。岩体的LA-ICP MS锆石U-Pb年龄为(206.4±1.4)Ma,侵位于晚三叠世。岩石Si O2含量为50.62%~56.66%,K2O/Na2O为0.32~1.20。铝饱和指数介于0.59~0.86之间,里特曼指数(σ)介于0.40... 川西地区热达门石英闪长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北东侧。岩体的LA-ICP MS锆石U-Pb年龄为(206.4±1.4)Ma,侵位于晚三叠世。岩石Si O2含量为50.62%~56.66%,K2O/Na2O为0.32~1.20。铝饱和指数介于0.59~0.86之间,里特曼指数(σ)介于0.40~1.20之间,属于亚碱性准铝质系列岩石。岩体稀土总量∑REE介于81.45×10-6~222.39×10-6,LREE/HREE介于5.38~10.45之间,(La/Yb)N范围为5.98~12.99,δEu为0.66~1.01,δCe为0.81~0.9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热达门岩石英闪长岩是在碰撞造山环境下,由岩浆上涌诱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的I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热达门石英闪长岩 U-PB年龄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丹巴燕子沟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侯林 邓军 +2 位作者 丁俊 汪雄武 彭惠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57-1971,共15页
丹巴燕子沟金矿区在大地位置上处于松潘-甘孜造山带,金矿体分为石英脉型和碳质板岩型,其成矿作用包括成矿前期、主成矿期和成矿期后3个期次。丹巴燕子沟金矿流体属CO2-H2O-NaCl体系,溶液呈酸性,流体包裹体分为两大类,成矿前期和主成矿... 丹巴燕子沟金矿区在大地位置上处于松潘-甘孜造山带,金矿体分为石英脉型和碳质板岩型,其成矿作用包括成矿前期、主成矿期和成矿期后3个期次。丹巴燕子沟金矿流体属CO2-H2O-NaCl体系,溶液呈酸性,流体包裹体分为两大类,成矿前期和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变质热液特点,以均一温度中等、低盐度、低密度、高CO2为特征;成矿期后流体包裹体则具有大气降水的特点,具有均一温度低、低盐度、低密度、低CO2的特征。成矿前期和主成矿期金的主要迁移形式为[Au(Cl)4]-氯络合物,成矿期后以[Au(HS)2]-硫络合物为主,在构造由压扭向张扭转变的过程中,流体温压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加之大气降水沿张性裂隙的渗入,使得流体发生沸腾作用、流体混合作用,硫金络合物含量逐渐升高,pH、Eh、fO2、fS等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矿质逐渐沉淀,形成矿体。从流体特征来看,丹巴燕子沟金矿属于造山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子沟金矿 松潘-甘孜造山带 成矿流体特征 山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