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和叶表化学物质对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余仲东 李秀信 +5 位作者 郭志青 任争争 曹支敏 马娥娇 高智辉 宋晓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9-112,共4页
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10~24℃,最适温度20℃左右。供试的2菌株对温度有不同的依赖性。TH菌株温度适应性范围较宽,GL菌株较窄。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供试的2个菌株呈现相同的萌发动力学模式,萌发最大速率出现在4~12h,温度越... 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10~24℃,最适温度20℃左右。供试的2菌株对温度有不同的依赖性。TH菌株温度适应性范围较宽,GL菌株较窄。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供试的2个菌株呈现相同的萌发动力学模式,萌发最大速率出现在4~12h,温度越高,最大萌发速率出现时间越晚,并随时间的延长,萌发速率逐渐减小。在5、30℃,萌发速率有2~3个峰值,第1峰值最大,第2、第3峰值逐渐减小或消失。26℃下峰值呈现过渡型状态,有1个较小的次高峰。供试的2菌株,TH的萌发速率较GL稍高并在出现时间上略前。最适萌发条件下,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的卜氏杨和毛白杨提取物对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有不同的影响。毛白杨所有提取物在接种12h内,均抑制夏孢子的萌发,而卜氏杨乙醚提取物则促进夏孢子萌发,其余则抑制夏孢子萌发。所有水提取物在接种12h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接种12~24h,2种杨树叶片正丁醇萃取物对夏孢子萌发速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培养温度 卜氏杨 毛白杨 提取物 萌发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及AvrL567同源序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余仲东 陈祖静 +3 位作者 曹支敏 任争争 冯世强 张瑶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96,共9页
【目的】分析松杨栅锈菌小种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规律和其无毒基因序列与欧美小种无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和系统学关系。【方法】以秦岭厚畛子落叶松上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HZ3542的性子器为雄性亲本,与秦岭火地塘落叶松上2号小种HF2369性子器... 【目的】分析松杨栅锈菌小种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规律和其无毒基因序列与欧美小种无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和系统学关系。【方法】以秦岭厚畛子落叶松上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HZ3542的性子器为雄性亲本,与秦岭火地塘落叶松上2号小种HF2369性子器为雌性亲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初步获得F1代锈孢子堆。通过对太白杨离体叶片接种反应型统计,分析松杨栅锈菌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型,并根据亚麻锈菌无毒基因Avr L567(accession:AAS66952)设计和筛选引物,利用同源扩增技术,对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经测序、比对后构建最大似然系统树。【结果】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表现型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来自秦岭厚畛子太白杨不亲和性亲本为Aa无毒基因型,来自秦岭火地塘的亲和性亲本为aa基因型。在F1代锈孢子堆群体(P=0.01)和F1代夏孢子堆群体(P=0.05)中,抗∶感表现型均按1∶1分离。无毒基因型以坏死斑有无和褪绿斑大小为重要标准,潜育期长短和夏孢子堆密度、直径大小等数量性状为辅助标准进行判断,并在PCR扩增中得到检验和证实。筛选引物对Avr Pr1(5'-TAATCCTCGTTGACATCAGTC-3',5'-AAGCTTGAGAGCTCCGCTC-3',Tm=53.5℃)可以稳定扩增出800~900 bp的产物。ML系统树表明,真菌无毒基因序列总体上同源性较低,但本研究所供试的17条序列可分为2个群,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聚在一个分支上,其中5条中国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2条MLP无毒基因序列聚在同一个亚分枝上,另一条序列与法国松杨栅锈菌、美国亚麻锈菌等菌聚在另一个亚分支上。【结论】中国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无毒基因为单显性遗传,其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的小种无毒基因序列同源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无毒基因 遗传分离 系统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杨栅锈菌担孢子萌发的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阿川 龚文强 +2 位作者 王淑君 瓮岳太 薛煜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29,48,共3页
由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引起的落叶松—青杨叶锈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苗圃和造林地的林木叶部病害,严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本研究根据线性拟合求出离散点间满足的相互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求一个形如y=a+bx2的经验公式... 由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引起的落叶松—青杨叶锈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苗圃和造林地的林木叶部病害,严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本研究根据线性拟合求出离散点间满足的相互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求一个形如y=a+bx2的经验公式,使它与观测数据拟合,得到担孢子萌发模型:f(x)=a1x2+a2x+a3,为该病的流行病学、预测预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担孢子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杨栅锈菌小种特异性DNA片段的SCAR标记转换 被引量:1
4
作者 余仲东 曹支敏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82-1086,共5页
用SCAR标记技术对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特异性DNA片段进行了转化和检测研究。通过对RAPD随机引物的扩增筛选,发现随机引物BAO118扩增产生的约700bp的DNA片段与松杨栅锈菌小种特异性相关联。将该片段进行回收、TA克隆、双向测序和序列整合... 用SCAR标记技术对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特异性DNA片段进行了转化和检测研究。通过对RAPD随机引物的扩增筛选,发现随机引物BAO118扩增产生的约700bp的DNA片段与松杨栅锈菌小种特异性相关联。将该片段进行回收、TA克隆、双向测序和序列整合后,序列全长685bp,3’端有BAO118随机引物序列。根据整合后序列,用Primerse-lect软件设计了一对包含随机引物序列的简并引物对。用该引物对对供试菌样进行PCR扩增,成功获得了松杨栅锈菌小种685bp的SCAR标记。用该标记进行田间混合孢子菌样、单孢子接种菌样DNA检测,均得到了685bp的DNA片段,不受寄主DNA和孢子菌系类型的影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小种 SCA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杨栅锈菌无性发育阶段组织学染色方法
5
作者 于丹 曹支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149,共4页
观察并分析了荧光增白剂和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2种荧光染色方法对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无性发育不同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染色处理后能够较清楚地观察到锈菌的夏孢... 观察并分析了荧光增白剂和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2种荧光染色方法对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无性发育不同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染色处理后能够较清楚地观察到锈菌的夏孢子、萌发的芽管、附着胞、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及吸器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荧光增白剂处理后不易观察到锈菌的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及吸器等结构。因此,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荧光染色方法可以作为研究松杨栅锈菌与寄主杨树互作的一种组织病理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色 组织学观察 松杨栅锈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可视化检测体系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蓝燕 农花萍 +4 位作者 彭子嘉 陆颖 李坤蓬 徐勇 余仲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148,共9页
[目的]为实现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快速有效的鉴别及鉴定。[方法]本研究根据两种锈菌的28SrDNA基因序列设计若干组LAMP引物。经筛选得到的引物以北美栅锈菌、松杨栅锈菌、图拉斯叉钩丝壳菌、芍药白粉菌、梨胶锈菌、羊肚菌、金针菇的... [目的]为实现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快速有效的鉴别及鉴定。[方法]本研究根据两种锈菌的28SrDNA基因序列设计若干组LAMP引物。经筛选得到的引物以北美栅锈菌、松杨栅锈菌、图拉斯叉钩丝壳菌、芍药白粉菌、梨胶锈菌、羊肚菌、金针菇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LAMP反应并完成特异性检测;首先建立初始LAMP反应体系,再进一步优化LAMP反应体系的组分和反应条件,加入羟基萘酚蓝实现可视化检测;最后确定检测体系灵敏度。[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引物具有特异性;25μL北美栅锈菌LAMP检测体系最佳Mg^(2+)浓度为6 mmol·L^(−1),最佳内外引物比例为8:1,最佳dNTPs浓度为1.2 mmol·L^(−1);同样地,25μL松杨栅锈菌LAMP检测体系最佳Mg^(2+)浓度为4 mmol·L^(−1),最佳内外引物比例为6:1,最佳dNTPs浓度为1 mmol·L^(−1)。加入160μM羟基萘酚蓝(HNB)可清晰地指示反应结果,两种检测体系在61℃条件下,分别反应30 min和40 min可实现目视判断结果,且灵敏度分别可达34 fg·μL^(−1)和60 fg·μL^(−1)。[结论]通过建立两种锈菌的可视化LAMP-HNB检测体系可实现对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进行区分及鉴定,为快速鉴定和区分重要杨树锈病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北美锈菌 松杨栅锈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羟基萘酚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识别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熊应平 王阿川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6-119,共4页
针对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萌发数量计数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的识别及自动计数。首先,运用形态学重建滤波算法去除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噪声;然后利用二维阈值化进... 针对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萌发数量计数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的识别及自动计数。首先,运用形态学重建滤波算法去除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噪声;然后利用二维阈值化进行图像分割;再对分割后的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作距离变换;最后利用分水岭算法对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进行有效分割,实现了对分水岭算法过分割问题的改进。利用孔洞检测算法,实现了松杨栅锈菌担孢子的自动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图像识别 形态学滤波 距离变换 分水岭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叶片结构与抗锈菌侵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沈阔程 陈倩文 +3 位作者 齐梅 彭子嘉 樊军锋 余仲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5-82,共8页
【目的】分析杨树叶片物理结构与其抗锈性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形态学指标,为指导生产中抗锈病杨树种质筛选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河实验站29种杨树无性系秋末夏孢子堆密度;并采集树冠下层成熟叶片,通过光学显微镜... 【目的】分析杨树叶片物理结构与其抗锈性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形态学指标,为指导生产中抗锈病杨树种质筛选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河实验站29种杨树无性系秋末夏孢子堆密度;并采集树冠下层成熟叶片,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分析杨树叶片解剖结构间的差异,蜡质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等12个叶片结构指标与叶片夏孢子堆密度的相关性。【结果】在夏孢子堆密度Euclidean聚类中,29个杨树无性系可分为3组,结合杨树派别分类得出白杨派杨树为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非寄主、黑杨派为较强抗病寄主、青杨派为易感病寄主,黑杨派69杨♀与青杨派青杨♂杂种一代(F1)呈现出易感病特征,杂交杨树抗锈性与父本抗性密切相关。寄主杨树中下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总厚度显著大于非寄主杨树;而栅栏组织厚度、相邻气孔距离及海绵组织细胞密度则显著小于非寄主杨树。在寄主杨树中易感病组上表皮厚度显著小于较强抗性组。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蜡质厚度、下表皮细胞壁厚度与抗锈病能力具有一个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杨树的抗锈病能力具有显著的差异,蜡质厚度和下表皮细胞壁厚度可作为快速筛选抗锈病杨树品种的2个形态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叶片组织结构 松杨栅锈菌 抗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杀菌剂对杨树锈病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宝生 白鹏华 +3 位作者 冯友仁 张立强 孟丽慧 张绍青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46,共3页
室内10种杀菌剂抑制杨树锈病病原菌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夏孢子萌发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控药剂筛选的结果表明:对抑制夏孢子萌发毒力强的4种药剂是85%三氯异氰尿酸SP、40%嘧菌酯SC、1.8%辛菌胺醋酸盐AS和40%福美胂WP,其L... 室内10种杀菌剂抑制杨树锈病病原菌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夏孢子萌发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控药剂筛选的结果表明:对抑制夏孢子萌发毒力强的4种药剂是85%三氯异氰尿酸SP、40%嘧菌酯SC、1.8%辛菌胺醋酸盐AS和40%福美胂WP,其LC50依次为0.396,0.953,2.557,4.299 mg/kg;在田间杨树锈病发病后,使用40%氟硅唑EC 6000倍液、43%戊唑醇SC 4000倍液、45%咪鲜胺EW 1500倍液、40%苯醚甲环唑SC 3000倍液、40%嘧菌酯SC 2500倍液喷雾处理,间隔10 d,用药2次,第2次药后12 d防效92%~96%,可以高效控制该病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锈病 松杨栅锈菌 杀菌剂 筛选 夏孢子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担孢子萌发规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龚文强 瓮岳太 +1 位作者 王淑君 薛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研究了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规律。结果表明:担孢子在10℃以下时不萌发,20℃时担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平均可达83.42%,25、30℃时萌发的担孢子芽管扭曲。担孢子必须经... 研究了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规律。结果表明:担孢子在10℃以下时不萌发,20℃时担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平均可达83.42%,25、30℃时萌发的担孢子芽管扭曲。担孢子必须经过冷冻才能获得萌发能力,担孢子芽管在黑暗中生长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担孢子 萌发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磺酸甲醛(MMS)处理对太白杨抗锈性的影响
11
作者 PHONGSAVATH Sitthixay 沈阔程 +3 位作者 余仲东 郑伟 于丹 曹支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9,共10页
[目的]太白杨是松杨栅锈菌的天然寄主,DNA甲基化有可能改变太白杨抗锈性表观遗传特征,从而为揭示杨树抗锈病机理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甲基磺酸甲醛(MMS)处理太白杨1年生幼苗和人工接种相同浓度的夏孢子悬液,... [目的]太白杨是松杨栅锈菌的天然寄主,DNA甲基化有可能改变太白杨抗锈性表观遗传特征,从而为揭示杨树抗锈病机理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甲基磺酸甲醛(MMS)处理太白杨1年生幼苗和人工接种相同浓度的夏孢子悬液,统计各处理条件下,松杨栅锈菌潜育期和发病期夏孢子密度、植株的死亡率、叶片黑斑率、叶卷曲率等表观性状,分析甲基化处理对太白杨抗锈性影响;同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各处理在病程不同时期太白杨SOD、POD、CAT、PPO等防御酶活性,分析甲基化处理对太白杨生理的影响。[结果]叶片卷曲或叶边缘内收率、叶片黑斑率、植株死亡率与MMS浓度具有正相关性,但MMS同时对长势较好的植株也起到了炼苗的效果,经MMS处理后叶片颜色加深、革质增强。MMS处理能改变太白杨对松杨栅锈菌的抗性,病菌潜育期较对照延长1~2天,夏孢子堆密度随MMS浓度显著降低,寄主太白杨防御酶活性发生相应改变。MMS诱导杨树生长情况下,SOD与POD较对照组总体趋于下调、CAT与PPO较对照组总体趋于上调,且POD与PPO活性受MMS影响最大。接种锈菌后,在锈菌侵染过程中所测定的4种生物酶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相对趋势,其中PPO与抗锈病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24)。[结论]甲基化处理可以提高太白杨的抗锈病能力的数量性状,通过延长病菌的潜育期、降低夏孢子堆密度和改变自身防御酶活性等特征,提高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甲基化 松杨栅锈菌 潜育期 夏孢子密度 防御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摘选
12
作者 宋玉双 张庆贺 《中国森林病虫》 1988年第2期46-47,共2页
从1982年夏到1985年秋对栗疫病菌Cry-honectria parasitica种群的营养体亲和性进行调查,在60×60米阔叶混交林中的栗树萌生林作定期检测,对胸高直径超过2.5cm活树的新溃疡斑进行取样并分离,用欧洲的弱毒系与它们配合,通过细胞质传... 从1982年夏到1985年秋对栗疫病菌Cry-honectria parasitica种群的营养体亲和性进行调查,在60×60米阔叶混交林中的栗树萌生林作定期检测,对胸高直径超过2.5cm活树的新溃疡斑进行取样并分离,用欧洲的弱毒系与它们配合,通过细胞质传递使它们转变成弱毒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积损失量 老熟幼虫 概率 溃疡斑 弱毒 无性系 无性繁殖系 品系(育种) 松杨栅锈菌 松材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