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色丘陵区工程建设松散堆积物的侵蚀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朱波 莫斌 +2 位作者 汪涛 徐泰平 高美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3-195,共3页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实施中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日益重要.紫色丘陵区开发项目的工程侵蚀严重,松散堆积物侵蚀模数为13 895~52 400 t/(km2·a),远高于相应对照草坡的侵蚀强度,其侵蚀产沙量与堆积物的形...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实施中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日益重要.紫色丘陵区开发项目的工程侵蚀严重,松散堆积物侵蚀模数为13 895~52 400 t/(km2·a),远高于相应对照草坡的侵蚀强度,其侵蚀产沙量与堆积物的形态与位置、坡度与坡长及植被覆盖度有关,其侵蚀也具有明显的时间特点.松散堆积物侵蚀的控制应选用土生藤本和草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与产沙 松散堆积物 工程建设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ER遥感影像武都区松散堆积物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崔志杰 郭鹏 +4 位作者 熊木齐 庆丰 张毅 曾宇桐 孟兴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9-744,共6页
以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武都区段为例,判识孕育松散堆积物的特殊地层岩性,遴选出对地层岩性敏感的波段,并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解译、提取松散堆积物.结果显示:风化基岩、黄土的面积分别为657.48,1 180.95 km2,两者占武都区总面积的39.6... 以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武都区段为例,判识孕育松散堆积物的特殊地层岩性,遴选出对地层岩性敏感的波段,并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解译、提取松散堆积物.结果显示:风化基岩、黄土的面积分别为657.48,1 180.95 km2,两者占武都区总面积的39.68%;在松散堆积物密集分布区,已发生灾害272处,灾害点占武都区总灾害点的54%,在强降雨条件下,灾害易发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 泥石流 地层岩性 松散堆积物 武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东胜矿区河道松散堆积物调查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占礼 张汉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4期86-91,共6页
本文对考察区河道松散堆积物的物质成份、类型、来源、数量、分布及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河道松散堆积物的处理意见。
关键词 考察区 河道 松散堆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人为松散堆积物的侵蚀与输移 被引量:4
4
作者 孙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3,共5页
在对延安市宝塔区人为松散堆积物来源及侵蚀状况调查的基础上 ,探讨了城市化建设开发造成的松散堆积物侵蚀与输移过程 ,指出松散堆积物由点源扩散—→线状输移—→集中汇聚 ,是延安市人为松散堆积物输移的主要过程。针对人为松散堆积物... 在对延安市宝塔区人为松散堆积物来源及侵蚀状况调查的基础上 ,探讨了城市化建设开发造成的松散堆积物侵蚀与输移过程 ,指出松散堆积物由点源扩散—→线状输移—→集中汇聚 ,是延安市人为松散堆积物输移的主要过程。针对人为松散堆积物的这种侵蚀输移规律 ,借助图论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利用网络解析法对人为松散堆积物的侵蚀与输移进行评价和分析 ,以期对城市开发建设引发的人为松散堆积物的侵蚀评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市宝塔区 人为松散堆积物 侵蚀 输移 工程弃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ER影像的松散堆积物矿物识别研究
5
作者 窦灵平 王凯 +3 位作者 周利鹏 马金辉 党俊肖 张娟丽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5年第7期82-86,共5页
泥石流的发生给受灾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也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经济、交通和生态环境。松散堆积物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的物源条件,然而将泥石流松散堆积物的识别与矿物的识别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尝试利用ASTER... 泥石流的发生给受灾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也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经济、交通和生态环境。松散堆积物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的物源条件,然而将泥石流松散堆积物的识别与矿物的识别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尝试利用ASTER遥感影像的VNIR-SWIR波段在各种矿物和岩石的诊断性波谱特征差异性,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OHA门限化结合的方法探测和识别出指示矿物的分布范围,从而间接得到研究区内松散堆积物的分布,为当地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松散堆积物 ASTER 波谱特征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散斜坡上刺槐根系分布特征及其抗拉实验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思源 曾润强 +3 位作者 乔良 孟兴民 汪霞 崔志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6-679,686,共5页
研究了生长于陡坡上的刺槐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单根抗拉强度.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特殊的生境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0~50 cm)和树位的不同,刺槐根系中毛细根和细跟的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根系抗拉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分... 研究了生长于陡坡上的刺槐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单根抗拉强度.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特殊的生境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0~50 cm)和树位的不同,刺槐根系中毛细根和细跟的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根系抗拉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指数特征,最大峰值拉力达1 461 N,根系最大抗拉强度达72.20 MPa,并且随着直径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降低趋势.生境对于刺槐根系的分布和抗拉性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刺槐能够在无灌溉条件下正常生长,是本区域控制松散堆积物侵蚀或运移的理想树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堆积物边坡 刺槐 根系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沉积物分布区地下水源热泵抽灌井施工工艺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洪战 田源 杨坡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0,56,共6页
郑州市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特点是颗粒细,厚度大,含水介质主要为细颗粒的砂层。由于地下水富水性好,目前郑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主要以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为主。传统正循环泥浆钻探工艺施工的地温空调井,普遍存在洗井困难... 郑州市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特点是颗粒细,厚度大,含水介质主要为细颗粒的砂层。由于地下水富水性好,目前郑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主要以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为主。传统正循环泥浆钻探工艺施工的地温空调井,普遍存在洗井困难、涌水量和回灌量偏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的推广使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次采用泵吸反循环工艺施工地温空调井。施工过程及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在细颗粒松散沉积物分布区,采用泵吸反循环钻探工艺施工地温空调井,对提高施工进度、增大出水量和回灌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为类似地区地温空调井的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吸反循环钻探 细颗粒 松散堆积物 回灌量 地下水源热泵 抽灌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揭泥石流物源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汤连生 马威 +1 位作者 林建南 廖化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6-120,共5页
以广东潮州—揭阳地区为例,在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其来源提出了"隐形松散堆积物"的概念,并分析了物源的形成过程和机理,重点探讨了台风暴雨与植被以及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认为它们是潮揭泥石流物源形成的重... 以广东潮州—揭阳地区为例,在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其来源提出了"隐形松散堆积物"的概念,并分析了物源的形成过程和机理,重点探讨了台风暴雨与植被以及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认为它们是潮揭泥石流物源形成的重要原因,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该地区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缺乏的认识,为该类地区泥石流研究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州—揭阳地区 泥石流 隐形松散堆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陕蒙采煤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9
作者 郭晨静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1期7-9,18,共4页
以晋陕蒙采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松散堆积物、排土(矸)场、塌陷区域等人为水土流失进行典型调查研究,查明在建、在产的煤矿和采石场的分布、数量及规模,阐明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为... 以晋陕蒙采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松散堆积物、排土(矸)场、塌陷区域等人为水土流失进行典型调查研究,查明在建、在产的煤矿和采石场的分布、数量及规模,阐明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晋陕蒙能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煤炭开采 松散堆积物 晋陕蒙能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陷落柱特征及其对气藏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玉祥 韩继雷 +2 位作者 孟彩 钱铮 刘建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48,53,共6页
沁水盆地广泛发育岩溶陷落柱,对气藏形成与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分析其对气藏的影响,通过对陷落柱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沁水盆地陷落柱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在平面上成群集中分布,多为半截柱,直径为100~3... 沁水盆地广泛发育岩溶陷落柱,对气藏形成与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分析其对气藏的影响,通过对陷落柱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沁水盆地陷落柱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在平面上成群集中分布,多为半截柱,直径为100~300 m,大多切穿主煤层的3号煤层;陷落柱内发育了大量破碎带及松散堆积,为煤层及砂岩中的天然气向外运移提供了通道;陷落柱形成并切穿煤层以后,使煤层压力降低,为柱内及附近的煤层气解析提供了条件;陷落柱还沟通了煤系地层上、下相邻的含水层,致使不同地层之间水动力发生联系,使得解析出来的天然气以游离态或伴随地下水循环运移至上覆地层中.因此,除个别情况起到输导作用在浅层形成新的气藏外,陷落柱对煤系地层中的气藏常起到破坏作用,在其周围形成煤系地层含气量低值区,致使天然气中甲烷含量降低,氮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但陷落柱的影响范围较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陷落柱 形成条件 破碎带及松散堆积物 煤层 天然气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东胜矿区一、二期工程中新的人为加速侵蚀 被引量:16
11
作者 高学田 唐克丽 +1 位作者 张平仓 王文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4期23-34,111,共13页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矿区工程建设中松散堆积物的形成及其对侵蚀的影响;矿区新的人为加速侵蚀方式及其危害;最后讨论了新的人为加速侵蚀的防治对策。考察区现有松散堆积物1391.77万m3,主要来源于采矿(露天矿及...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矿区工程建设中松散堆积物的形成及其对侵蚀的影响;矿区新的人为加速侵蚀方式及其危害;最后讨论了新的人为加速侵蚀的防治对策。考察区现有松散堆积物1391.77万m3,主要来源于采矿(露天矿及井矿)、铁路、公路建设及采石。根据松散堆积物堆积的地形部位,河道堆积物占总量的60.8%,是造成河道输沙量剧增和行洪障碍物的主要来源。新的人为加速侵蚀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危及矿区的生存和持续发展。1994年上半年,河道的强力清障取得了汛期行洪安全的显著成效。但随着开矿等工程建设的发展,大量松散堆积物的合理堆放、处理,以及因开矿而已破坏的环境的整治任务仍十分艰巨,应作为煤田开发同步进行的环境建设重大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府─东胜矿区 松散堆积物 新的人为加速侵蚀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影响下彭州湔江沿岸植被重金属富集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守江 杨清伟 +2 位作者 胡翠华 可华明 郑鸿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共6页
强烈地震重新塑造了地震区域河流原有地貌形态,进而影响原有生态环境过程。以2008年5·12汶川地震为例,对汶川震后彭州市境内湔江沿岸新旧河岸带的8种植物进行了采样,并分析了植物中Mn、Cr、Pb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新旧河段植物... 强烈地震重新塑造了地震区域河流原有地貌形态,进而影响原有生态环境过程。以2008年5·12汶川地震为例,对汶川震后彭州市境内湔江沿岸新旧河岸带的8种植物进行了采样,并分析了植物中Mn、Cr、Pb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新旧河段植物中Mn的最低、最高和平均含量之比值分别为1.26、2.48和2.88,Cr为2.99、2.12和2.49,Pb为1.02、1.21和0.67;对应土壤中Mn为1.38、1.97和2.15,Cr为2.83、1.36和1.55,Pb为0.84、1.18和1.09;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存在种间差异,同种植物不同器官重金属富集能力亦有较显著不同;沿河流流向,上下游河段植物重金属浓度总体递减不明显,但在调查区末端有较明显降低。研究表明,地震活动向地表导入了大量新的松散物质,有增加释放重金属的趋势,由此促进了当地河岸带植被对重金属的吸收量,存在潜在生态危害。建议对此给予持续跟踪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松散堆积物 新造河床 重金属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填图法在半覆盖区的改进——第四系岩性填图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春亮 夏庆霖 +3 位作者 张晓军 范先旺 覃莹 谭江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9-559,共11页
传统地质填图方法一般按成因划分第四系填图单位,但在半覆盖区,往往存在第四系不同成因物质混杂堆积的现象,若按成因划分填图单位,则会造成混乱。笔者在填图实践中,尝试按岩性划分第四系填图单位,这一做法能避免这种混乱,且有利于第四... 传统地质填图方法一般按成因划分第四系填图单位,但在半覆盖区,往往存在第四系不同成因物质混杂堆积的现象,若按成因划分填图单位,则会造成混乱。笔者在填图实践中,尝试按岩性划分第四系填图单位,这一做法能避免这种混乱,且有利于第四系中基岩信息的发掘,并能为勘查地球化学工作提供景观依据,这种新式填图方法可称为"第四系岩性填图法"。用岩性划分第四系填图单位需要使用统一的分类命名方案,本文使用了按碎屑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案,主要考虑第四系松散堆积中碎屑的粒径、形态和含量变化。第四系岩性填图法中填图单位的划分需要参照这一分类命名方案,并可选用颜色、构造、次要碎屑类型等修饰性要素做为辅助划分依据。填图单位划分一般在踏勘和剖面实测中完成,第四系岩性填图法剖面测制较为复杂,除采用传统垂向测制方法外,还需运用横向测法和横向-垂向联合测法,通过剖面工作,可细化填图单位划分方案,并可评价不同填图单元基岩恢复的可靠性。第四系岩性填图法除需要编制传统地质图外,还需要编制基岩推断地质图或是在报告中制作插图以阐述此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堆积物分类与命名 填图单位划分 横向-垂向联合剖面 第四系岩性填图法 半覆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tructive field tests on mobilization of end resistance of cast-in-situ bored piles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念武 张忠苗 +1 位作者 张乾青 房凯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071-1078,共8页
A series of well-designed full-scale destructive load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six bored pile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loose debris at the pile tip on end resist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ft debris below the... A series of well-designed full-scale destructive load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six bored pile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loose debris at the pile tip on end resist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ft debris below the pile tip will weaken the mobilization of end resistance. The ultimate tip resistance of post-grouted pile is 2.05 times that of the pile without post-grouting and the ultimate tip resistance in the second load cycle is 2.31 times that of pile in the first load cyc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t end resistance and displacement follows a linear model and a bilinear mode in the first load cycle and the second load cycle,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unit end resistance-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post-grouted bored pile can be simulated using a bilinear mode. The critical end resistance ranges between 2 000 kN and 3 000 kN and the critical displacement ranges between 2.5 mm and 4.5 mm in the bilinear mode. As for piles rested on moderately-weathered peliticsiltstone, the socketed length has no effect on the end resistanc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loose debr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c load test SETTLEMENT POST-GROUTING end resistance socketed dep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