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丽莎 刘宏屏 +8 位作者 周楠 赵涛 陈鹏 李浩然 王海林 雪玲 王宏虬 张瑆 卢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4年第1期62-71,共10页
为达到持续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简称松小蠹)危害的目的,进行了松小蠹与云南松林分之间的关系、抚育间伐控制蠹害效果、蠹害木清理技术、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筛选及林间引诱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系列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研... 为达到持续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简称松小蠹)危害的目的,进行了松小蠹与云南松林分之间的关系、抚育间伐控制蠹害效果、蠹害木清理技术、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筛选及林间引诱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系列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初步探明了云南松林分与松小蠹危害之间的关系及受害林分内害虫的演变情况;证实了松小蠹生活史中姐妹代的存在,摸清了姐妹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种群数量,为松小蠹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筛选出4种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及两种可供推广的诱捕器,研究了引诱剂林间引诱、测报方法及应用粉拟青霉菌杀虫剂防治扬飞期成虫技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松小蠹综合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小蠹 控制技术 云南松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小蠹寄生真菌粉拟青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泽桑梓 刘宏屏 +2 位作者 周楠 李浩然 黄文学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6年第4期89-92,共4页
经对昆明石林、曲靖陆良等地采集的松小蠢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回接及菌种鉴定,确定了粉拟青霉vnaf0401菌株。在观测了解了该菌株的寄生特征、菌落形态特征以及菌株显微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存储、运输及林间应用中影响粉拟青霉孢... 经对昆明石林、曲靖陆良等地采集的松小蠢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回接及菌种鉴定,确定了粉拟青霉vnaf0401菌株。在观测了解了该菌株的寄生特征、菌落形态特征以及菌株显微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存储、运输及林间应用中影响粉拟青霉孢子萌发的部分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4℃有利于该菌孢子的保存,常温20.26℃不耐孢子的存放。而热风干燥处理孢子的温度不能高于41℃;湿度越大越利于其孢子的自发萌发,以高于95%为佳;菌株孢子萌发率受杀菌剂、抑菌剂的影响较大。菌株可以通过多次回接、分离、生物测定而实现菌种的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小蠹寄生真菌 粉拟膏霉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小蠹成虫对其聚集信息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楠 毋亚梅 +1 位作者 张立新 刘嘉宝 《云南林业科技》 2000年第3期38-42,共5页
采用昆虫触角电位 (EAG)记录方法 ,测定了松小蠹 (Tomicuspiniperda)成虫对 18种松小蠹和云南松挥发性聚集信息化合物样品的EAG反应 ,分析了松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对几种高活性化合物剂量的反应。EAG测定表明 ,松小蠹雌、雄成虫对虫体挥... 采用昆虫触角电位 (EAG)记录方法 ,测定了松小蠹 (Tomicuspiniperda)成虫对 18种松小蠹和云南松挥发性聚集信息化合物样品的EAG反应 ,分析了松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对几种高活性化合物剂量的反应。EAG测定表明 ,松小蠹雌、雄成虫对虫体挥发性单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MBXS和MBXT ,以及由虫体和云南松挥发物为主组成的复组分化合物α -PX +MBXT和α-PX + β-PX +MBXS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 ,其剂量反应曲线呈现“S”型 ,并且反应阈值较低 ,其中主要成分为α -PX和MBXT的复组分化合物引起松小蠹成虫触角的EAG反应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小蠹 聚集信息化合物 触角电位 成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集化合物林间引诱测报松小蠹成虫发生期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涛 周楠 +4 位作者 李丽莎 邓建宇 杨金荣 王光明 刘丽 《云南林业科技》 2001年第3期49-52,共4页
为了研究聚集化合物对松小蠹的林间引诱活性 ,探讨用聚集信息素进行林间诱集和种群监测的方法 ,在陆良县云南松纯林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 ,除 ( - )APX 外 ,几种供试化合物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 ,( - )APX加MBXT、 ( - )APX... 为了研究聚集化合物对松小蠹的林间引诱活性 ,探讨用聚集信息素进行林间诱集和种群监测的方法 ,在陆良县云南松纯林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 ,除 ( - )APX 外 ,几种供试化合物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 ,( - )APX加MBXT、 ( - )APX加MBXS复配方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 ,漏斗状诱捕器诱虫量明显高于IMP诱捕器。对试验林分松小蠹种群动态的监测实践表明 ,用聚集化合物诱集成虫测报松小蠹成虫扬飞期 ,确定清理及防治的最佳时期 ,提高了清理、防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化合物 松小蠹 林间引诱 发生期测报 成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素制剂防治松毛虫及松小蠹室内试验初报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鹏 季梅 +3 位作者 刘宏屏 周楠 李丽莎 李浩然 《云南林业科技》 2003年第4期72-74,共3页
应用印楝素乳油进行了松毛虫、松小蠹的室内防治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 0 3%印楝素乳油 4 0 0倍“触杀 +胃毒”处理松毛虫 ,施药后 2 0天 ,防治效果达到 88 5 % ;用 0 3%印楝素乳油 10 0倍“触杀 +胃毒 +内吸”处理松小蠹 ,施药后... 应用印楝素乳油进行了松毛虫、松小蠹的室内防治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 0 3%印楝素乳油 4 0 0倍“触杀 +胃毒”处理松毛虫 ,施药后 2 0天 ,防治效果达到 88 5 % ;用 0 3%印楝素乳油 10 0倍“触杀 +胃毒 +内吸”处理松小蠹 ,施药后 15天 ,防治效果达到 95 6 %。观察发现 ,施用印楝素后 ,使松毛虫 2龄幼虫产生较强的拒食作用 ,并能抑制其生理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素制剂 防治 松毛虫 松小蠹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松小蠹致死木特性分析
6
作者 孙盟 杨斌 +4 位作者 季梅 翟雍善 赵宁 王大伟 泽桑梓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89-92,共4页
云南松松小蠹是一类严重危害云南松的蛀干害虫,为研究其致死特性,笔者在云南省蠹害发生地区进行调查,运用SPSS19.00以及DPS7.05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蠹害致死云南松胸径越大蠹害发生越轻微,两者呈现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r=-0.963,P=0.037... 云南松松小蠹是一类严重危害云南松的蛀干害虫,为研究其致死特性,笔者在云南省蠹害发生地区进行调查,运用SPSS19.00以及DPS7.05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蠹害致死云南松胸径越大蠹害发生越轻微,两者呈现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r=-0.963,P=0.037;林木郁闭度、树高、冠幅与蠹害致死率不相关。无论是云南松纯林,还是混交林,甚至二者间蠹害致死木上、中、下各部分成虫数量、松小蠹幼虫数量、每一母坑道对应幼虫数量均差异性不显著。云南松蠹害纯林、混交林间蠹害致死木上、中、下各部分间纵坑道数量、横坑道数量间差异性均不显著;纯林蠹害致死木纵坑道数量树干上部显著多于中部,中部显著多于下部;混交林蠹害致死木纵坑道数量树干上部显著多于中部及下部。纯林及混交林蠹害致死木横坑道数量树干上部显著小于中部及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松小蠹 致死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原木松墨天牛和松小蠹熏杀试验
7
作者 王琼瑜 林火亮 何志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8-40,共3页
采用熏蒸箱或帐幕法,投药量每立方松原本使用50g敌敌畏、添加450g助燃剂,防治木材害虫松墨天牛幼虫和松小蠹幼虫、成虫,熏蒸5d后的死亡率,帐幕法分别为33.42%和65.96%,熏蒸箱法分别为15.21%和96.20%,防治效果较差。敌敌畏烟剂防治木材... 采用熏蒸箱或帐幕法,投药量每立方松原本使用50g敌敌畏、添加450g助燃剂,防治木材害虫松墨天牛幼虫和松小蠹幼虫、成虫,熏蒸5d后的死亡率,帐幕法分别为33.42%和65.96%,熏蒸箱法分别为15.21%和96.20%,防治效果较差。敌敌畏烟剂防治木材内的蛀虫尚需进一步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 原木 松墨天牛 松小蠹熏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叶挥发性物质对林业害虫云南切梢小蠹行为的干扰作用(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大伟 赵宁 +2 位作者 泽桑梓 朱家颖 杨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6,共8页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小蠹 云南切梢小 绿叶挥发性物质 非寄主植物 嗅觉行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