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的女性独立意识
1
作者 郭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2-43,共2页
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令人荡气回肠的原因:崇尚民族英雄,宣扬民族气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一群巾帼英雄来展现民族的崇高气节;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剧作的改编者巧妙的构思编排与戏曲情境的恰当运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上也... 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令人荡气回肠的原因:崇尚民族英雄,宣扬民族气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一群巾帼英雄来展现民族的崇高气节;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剧作的改编者巧妙的构思编排与戏曲情境的恰当运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上也非常贴合人物性格的特点;剧作深刻的文化意蕴在于披着封建礼教——"忠孝节义"的外衣,宣传了妇女独立意识以及崭新的妇女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历史剧 杨门女将 女性独立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麟囊》与《杨门女将》的审美特点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晓鑫 《福建艺术》 2012年第5期52-54,共3页
作为国家京剧院前辈剧作家范钧宏和翁偶虹先生的代表性作品,《锁麟囊》与《杨门女将》都是艺术家所处时代审美和个人意趣交织而成的艺术奇葩。关于这两个剧目审美特点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在此仅浅析两剧的四点异同之处。
关键词 杨门女将 《锁麟囊》 审美特点 艺术家 翁偶虹 剧作家 京剧院 剧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学派之戏曲电影研究——从《杨门女将》看戏曲电影的韵味美
3
作者 洛帧 陈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8,共5页
在戏曲电影的创作中,情感体验的建立有效弱化了虚实之间的矛盾,为戏曲的电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实现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戏曲的艺术精髓,戏曲美学在电影中又如何得以呈现同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处理这一问题的首先条... 在戏曲电影的创作中,情感体验的建立有效弱化了虚实之间的矛盾,为戏曲的电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实现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戏曲的艺术精髓,戏曲美学在电影中又如何得以呈现同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处理这一问题的首先条件就是要真正认识戏曲的艺术特性与其美学原则。“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1]王国维的高度概括,把“歌舞”与“故事”的关系提炼出来,在戏曲表演中,“歌舞”不仅是戏曲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戏曲艺术的美学表达,一出戏的故事情节与情感体验均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杨门女将 电影研究 中国电影 韵味美 学派 故事情节 情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戏曲再度进入主流文化的重要契机——从青年亚文化角度看“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想 《艺苑》 2009年第4期17-20,共4页
陕西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团移植搬演的“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白面世以来,受到广大秦腔观众的关注,尽管其中褒贬兼有,但整体而言是适应现代戏曲观众,特别是适应青年秦腔观众欣赏口味的一出戏。尤其是该剧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时,... 陕西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团移植搬演的“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白面世以来,受到广大秦腔观众的关注,尽管其中褒贬兼有,但整体而言是适应现代戏曲观众,特别是适应青年秦腔观众欣赏口味的一出戏。尤其是该剧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时,不仅有很多陕西籍的观众为重觅乡音进入剧场,还吸引了大量听不懂陕西话的当地青年观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传统戏曲 秦腔 文化角度 青年 主流文化 青春 戏曲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潮剧《杨门女将》中佘太君的人物塑造 被引量:1
5
作者 江国光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1期27-28,共2页
演员想要真正发挥出舞台表现力,将情感传递给观众,就必须做到深入探究剧本背后的深刻内涵,精准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表现形式,将剧中人物塑造得更为形象,展示出每个角色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 杨门女将 佘太君 人物塑造 潮剧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岁挂帅”与“杨门女将”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光祖 《艺海》 1995年第1期55-59,共5页
扬剧《百岁挂帅》和京剧《杨门女将》是三十余年前先后出现于戏曲舞台的两个优秀剧目,其艺术魅力至今犹存,其丰富的剧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又由于两剧系同一题材,后者根据前者改编,故适合于比较研究。本文试图从两剧的比较中研究它... 扬剧《百岁挂帅》和京剧《杨门女将》是三十余年前先后出现于戏曲舞台的两个优秀剧目,其艺术魅力至今犹存,其丰富的剧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又由于两剧系同一题材,后者根据前者改编,故适合于比较研究。本文试图从两剧的比较中研究它们的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比较研究 扬剧 京剧 宋仁宗 情节 比武 艺术魅力 主要人物 寿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药老人咏叹 京剧《杨门女将》唱词赏析
7
作者 鲍世远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4,共1页
听说是杨元帅为国丧命, 不由得年迈人珠泪淋淋! 杨家将保社稷忠心耿耿, 数十载,东西征,南北战, 立下了汗马功劳, 老汉我听得明来记得清。 夫人你继夫志再探绝岭, 我也要表一表报国之心。 抖一抖老精神我忙把路引——
关键词 杨门女将 词赏析 老人 京剧 中国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门女将
8
作者 鲁洁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 2015年第5期81-,共1页
关键词 杨门女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门女将》:当京剧遭遇交响
9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大剧院版交响京剧《杨门女将》将于8月31日上海大剧院开幕13周年之际首演。此次《杨门女将》以上海京剧院版为基础,重新作曲并加入交响乐演奏。该剧由陈金山导演、邹野交响乐作曲、史依弘主演。作曲邹野提出"修旧如旧"的创作方法:"... 大剧院版交响京剧《杨门女将》将于8月31日上海大剧院开幕13周年之际首演。此次《杨门女将》以上海京剧院版为基础,重新作曲并加入交响乐演奏。该剧由陈金山导演、邹野交响乐作曲、史依弘主演。作曲邹野提出"修旧如旧"的创作方法:"京剧交响化是京剧‘走出去'和‘走下去'的重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交响京剧 上海大剧院 上海京剧院 创作方法 交响乐 作曲 陈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是“折腾”出来的 评交响乐京剧《杨门女将》
10
作者 张述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11,共2页
上海大剧院出资,联合上海京剧院与上海交响乐团,打造了新版交响乐京剧《杨门女将》。作为上海大剧院建院13周年庆典演出之一,于8月31日拉开首演大幕。这些年,交响乐和京剧的结合并不稀罕,几乎每出新编戏的音乐中都会加入交响配器。
关键词 上海交响乐团 上海京剧院 杨门女将 上海大剧院 周年庆典 演出 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哪一阵不为江山,不为黎民?” 京剧《杨门女将》唱词赏析
11
作者 唐墨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2,共2页
[导板]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 [原板]王大人且慎言,莫乱猜我忠良之心。自杨家火塘寨把大宋归顺,为江山称得起忠烈一门。恨辽邦打战表兴兵犯境,杨家将请长缨慷慨出征。众儿郎齐奋勇[流水]冲锋陷阵,老令公(他)提金刀勇冠三军。父... [导板]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 [原板]王大人且慎言,莫乱猜我忠良之心。自杨家火塘寨把大宋归顺,为江山称得起忠烈一门。恨辽邦打战表兴兵犯境,杨家将请长缨慷慨出征。众儿郎齐奋勇[流水]冲锋陷阵,老令公(他)提金刀勇冠三军。父子们忠心赤胆为国效命,金沙滩拼死战鬼泣神惊。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洒碧血,染黄沙,浩气长存。两狼山被辽兵层层围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哪一阵不伤我杨家将,哪一阵不死我父子兵!可叹我三代伤亡尽,单留宗保一条根。到如今宗保三关又丧命,才落得老老少少,冷冷清清,孤寡一门,我也未曾灰心。杨家报仇我报不尽,(白)大人[散板]哪一阵不为江山,不为黎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词赏析 京剧 父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门女将
12
作者 高小江 王京荣 《黄河之声》 2010年第24期118-118,共1页
关键词 杨门女将 前段 轻柔 小江 后段 贴花 父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答客问——续议京剧《杨门女将》
13
作者 宋光祖 《艺海》 1999年第3期58-60,共3页
客宋先生,读了尊文《〈百岁挂帅〉与〈杨门女将〉比较研究》(编者注:载本刊1995年1期),我赞同您的见解。自从京剧《杨门女将》于1960年初问世以来,说它好于扬剧《百岁挂帅》的评价几乎已成定论。独有您在两剧的比较中充分肯定《百岁挂... 客宋先生,读了尊文《〈百岁挂帅〉与〈杨门女将〉比较研究》(编者注:载本刊1995年1期),我赞同您的见解。自从京剧《杨门女将》于1960年初问世以来,说它好于扬剧《百岁挂帅》的评价几乎已成定论。独有您在两剧的比较中充分肯定《百岁挂帅》的价值,您为此剧第三、四场作了有力的辩护:您还指出《杨门女将》的不足之处,它前强后弱,下半本明显逊色。俗话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京剧 不足之处 比较研究 扬剧 内部矛盾 主要人物 整体构思 评价 对敌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肃地“戏说”历史,不利于振兴戏曲——以京剧《杨门女将》等为例
14
作者 周到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1年第7期37-45,共9页
一些知识分子持反对文艺作品虚构历史的意见,由来已久。戏曲作品存在坐实朝代而又戏说历史的倾向。京剧《杨门女将》《玉堂春》《赵氏孤儿》等莫不如此。还原历史,努力按描绘古代或旧时社会风貌的纪实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成为戏曲作... 一些知识分子持反对文艺作品虚构历史的意见,由来已久。戏曲作品存在坐实朝代而又戏说历史的倾向。京剧《杨门女将》《玉堂春》《赵氏孤儿》等莫不如此。还原历史,努力按描绘古代或旧时社会风貌的纪实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成为戏曲作者的一个重要选项。优秀的戏曲历史剧及其作者,能让"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的演员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也是提升舞台表演水平和吸引高端观众的手段之一。细致地分析相关作品,有利于延续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历史剧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历史剧 剧作者 戏曲表演 杨门女将 玉堂春 赵氏孤儿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十二寡妇征西》到《杨门女将》——浅谈扬剧《百岁挂帅》的演变
15
作者 李路 《剧影月报》 2020年第2期58-58,共1页
《百岁挂帅》是扬剧标志性的代表剧目,于1958年由江苏省扬剧团(现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首演,并于1959年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演出,剧组成员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舞台艺术片,在文化... 《百岁挂帅》是扬剧标志性的代表剧目,于1958年由江苏省扬剧团(现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首演,并于1959年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演出,剧组成员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舞台艺术片,在文化界、戏曲界刮起了一阵"扬剧旋风"。此后,京剧据此改编为《杨门女将》,六十余年来久演不衰。《百岁挂帅》一剧,脱胎于扬剧传统连台幕表戏《十二寡妇征西》。所谓幕表戏,即没有完整剧本,只有提纲,演出时由演员现场对词现编现唱的一种演出形式,主要存在于民间演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艺术片 电影制片厂 久演不衰 演出形式 杨门女将 扬剧 党和国家领导人 百岁挂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精艺”的印后女将
16
作者 王德明 《印刷经理人》 2013年第3期44-45,共2页
装订车间48人,42人是女性。其中的许多人虽然当了母亲甚至婆婆,但劲头不减,似有杨门女将的风范。她们用"能战斗、多面手、顾大局、很稳定"的突出业绩,撑起了企业的半边天。由苏兆春创办的合肥精艺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精艺)亮... 装订车间48人,42人是女性。其中的许多人虽然当了母亲甚至婆婆,但劲头不减,似有杨门女将的风范。她们用"能战斗、多面手、顾大局、很稳定"的突出业绩,撑起了企业的半边天。由苏兆春创办的合肥精艺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精艺)亮点纷呈:世界名牌海德堡色组累计拥有量居全省之最;别具一格的负一层生产场区冬暖夏凉,且无干扰;所创快捷而精致的商务印刷模式,引领了合肥地区多家同类企业跟进发展。但最值得赞赏的,还是这家公司的印后女将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地区 印刷模式 杨门女将 世界名牌 别具一格 多面手 拥有量 海德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青年京剧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与发展路径
17
作者 徐俊菲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5期93-95,共3页
2024年8月27日至31日,国家京剧院青年团全国巡演上海站圆满收官。此次巡演,青年团在上海宛平剧院、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携《五女拜寿》《主角》《野猪林》《闹天宫》《春草闯堂》《杨门女将》等剧目,连续五天演出六场,集中展示了国家京剧... 2024年8月27日至31日,国家京剧院青年团全国巡演上海站圆满收官。此次巡演,青年团在上海宛平剧院、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携《五女拜寿》《主角》《野猪林》《闹天宫》《春草闯堂》《杨门女将》等剧目,连续五天演出六场,集中展示了国家京剧院近年来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的成果,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实现了国家京剧院打造品牌、锻炼队伍、培育市场、服务观众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发展路径 上海站 人才培养 闹天宫 剧目创作 巡演 培育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剧《百岁挂帅》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8-134,共7页
扬州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扬剧是在花鼓戏、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20世纪30年代两者在上海逐渐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1950年正式定名为"扬剧&qu... 扬州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扬剧是在花鼓戏、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20世纪30年代两者在上海逐渐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1950年正式定名为"扬剧"。扬剧在20世纪有两次兴盛,一次是30、40年代,二是50、60年代扬剧进入鼎盛期,先后成立了一批扬剧团,出现一批优秀的剧目,在江苏省、华东区或进京演出产生较好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根据传统剧目改编的《百岁挂帅》。《百岁挂帅》使扬剧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也使扬剧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京剧及各剧种这一题材的发展都受到扬剧直接的启示,甚至影响超过了扬剧。本文关于扬剧《百岁挂帅》研究的论述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扬剧《十二寡妇征西》到《百岁挂帅》改编,二是京剧改编与对扬剧《百岁挂帅》的评价、地位。如果我们对扬剧《百岁挂帅》的认识和评价不囿于"典型化",不囿于那个年代对作品思想"提高"的要求的话,就会发现扬剧《百岁挂帅》的成功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对它的评价和地位还应该重新审视。定稿前《百岁挂帅》的不足亦显而易见,这种显而易见加之京剧改编本《杨门女将》随之上演及影响扩大,遮掩了扬剧改编的光芒,影响了对它的评价。定稿后的《百岁挂帅》形成了扬剧完整的一个整体。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扬剧改编本所具有的原创性,决定它的价值和意义更大。20世纪50、60年代扬剧《百岁挂帅》与京剧《杨门女将》是戏曲改编值得深入研究的两部优秀作品,它们并蒂绽放于上个世纪,也会永存于戏曲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发展 扬剧 杨门女将 《百岁挂帅》 戏曲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延辉和王昭君不能相提并论
19
作者 唐玉书 《上海戏剧》 1979年第5期25-,共1页
最近两期的《上海戏剧》上,在论及解放《四郎探母》这出戏时,有的同志硬把杨延辉和王昭君、文成公主相提并论;把民间的异族通婚和历史上汉族统治者的“和亲”政策相提并论,似乎有把杨四郎“拔高”成为团结少数民族的历史功臣的趋势,我... 最近两期的《上海戏剧》上,在论及解放《四郎探母》这出戏时,有的同志硬把杨延辉和王昭君、文成公主相提并论;把民间的异族通婚和历史上汉族统治者的“和亲”政策相提并论,似乎有把杨四郎“拔高”成为团结少数民族的历史功臣的趋势,我认为这是大可不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郎探母》 异族通婚 杨门女将 文成公主 排风 铁镜公主 上海戏剧 戏剧创作 李陵碑 戏曲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笔仕女画对戏曲元素的借鉴——以王叔晖工笔画创作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鹏 《中国书画》 2016年第3期23-25,共3页
王叔晖(1912—1985)是近现代为数不多且有影响的女性工笔人物画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她的一系列仕女画《西厢记》《杨门女将》《红楼梦人物组》《琵琶行》取得了高的艺术成就,开仕女画新风。其代表作《西厢记》曾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比... 王叔晖(1912—1985)是近现代为数不多且有影响的女性工笔人物画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她的一系列仕女画《西厢记》《杨门女将》《红楼梦人物组》《琵琶行》取得了高的艺术成就,开仕女画新风。其代表作《西厢记》曾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比一等奖。画家、理论家潘絜兹评价这部作品:"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仕女画 王叔晖 《西厢记》 工笔人物画 《琵琶行》 王实甫 艺术成就 杨门女将 潘絜兹 崔莺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