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棒盘孢菌对不同杀菌剂及其复配剂的敏感性
1
作者 唐秀丽 杨建敏 +2 位作者 冯军 石瑛 燕平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8,共13页
【目的】杨棒盘孢菌引起的灰斑病是杨树生产上重要的真菌病害。测定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旨在为筛选高效杀菌剂及复配药剂,防治杨树灰斑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杨棒盘孢菌对5种杀菌剂(多菌灵、... 【目的】杨棒盘孢菌引起的灰斑病是杨树生产上重要的真菌病害。测定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旨在为筛选高效杀菌剂及复配药剂,防治杨树灰斑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杨棒盘孢菌对5种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戊唑醇、百菌清、咪鲜胺)和3类复配剂(戊唑醇+百菌清、多菌灵+百菌清、多菌灵+咪鲜胺)的敏感性,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药剂作用后病菌菌丝和孢子萌发的形态变化。【结果】5种杀菌剂中,戊唑醇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25μg/mL),多菌灵次之(EC_(50)为0.048μg/mL)。百菌清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95.13μg/mL),咪鲜胺次之(EC_(50)为100.67μg/mL)。复配剂中,多菌灵∶咪鲜胺(4∶1)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活性最强,EC_(50)为0.038μg/mL,共毒系数(C_(CT))值150.75,两者表现为增效作用;戊唑醇∶百菌清(1∶4)对分生孢子萌发抑菌活性最强(EC_(50)为132.31μg/mL),C_(CT)值83.72,两者表现为相加作用。显微观察显示,戊唑醇处理后,菌丝生长缓慢、表面粗糙,分支处膨大,不产孢;分生孢子不萌发或出现分支,芽管从孢子顶端、基部或中间多个部位产生,顶端轻微肿胀且不伸长。【结论】戊唑醇搭配百菌清或咪鲜胺,多菌灵∶咪鲜胺(4∶1)搭配百菌清或咪鲜胺使用是防治杨树灰斑病的推荐方案,药剂间应交叉使用,以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棒盘孢菌 敏感性 复配剂 增效 灰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灰斑病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唐秀丽 杨建敏 +1 位作者 孟志龙 石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8,共9页
[目的]在测定杨树灰斑病菌最适生长温度的基础上,开展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为进一步筛选出可用于杨树灰斑病防治的有效药剂和明确杀菌剂对病菌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5种供试杀... [目的]在测定杨树灰斑病菌最适生长温度的基础上,开展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为进一步筛选出可用于杨树灰斑病防治的有效药剂和明确杀菌剂对病菌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5种供试杀菌剂对C.populinum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菌效果,构建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EC50值;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C.populinum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0℃条件下,第25 d菌落直径为4.25 cm,12 h分生孢子萌发率为79.00%;30℃条件下,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受到抑制。室内试验发现5种供试杀菌剂对C.populinum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效果表现为恶醚唑>戊唑醇>多菌灵>咪鲜胺>甲基托布津,平均EC50值分别为0.0048、0.024、0.047、0.25和0.49μg·mL^(−1);对分生孢子萌发率的抑制作用效果表现为恶醚唑>咪鲜胺>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戊唑醇,平均EC50值分别为85.07、101.23、123.28、254.80和327.78μg·mL^(−1)。恶醚唑作用后病菌菌丝表面粗糙、分支处膨大,不产孢;分生孢子形态异常,出现芽管分支、膨大或不伸长等畸形特征。[结论]恶醚唑对杨树灰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是田间防治杨树灰斑病的有效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棒盘孢菌 温度 药剂 EC50 显微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干瘤溃疡病原菌生态学测定及携菌病苗造林后林间症状观察初报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玉梅 孙玉鹏 《现代园艺》 2016年第5期14-15,共2页
通过杨干瘤溃疡病原菌生态学测定,该溃疡病原菌与杨灰斑病病原菌是同一种真菌,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ad.)。用带病菌的树苗造林后林间症状观察,证明杨干瘤溃疡是杨灰斑病苗顶稍部的病灶造林成活后在林间发病的症状表现。
关键词 干瘤溃疡 杨棒盘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