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帝山杨桦混交林土壤动物功能群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素
1
作者 董江海 李蓉姣 +3 位作者 郑文芳 刘入源 赵立娟 高瑞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9-787,共19页
为探究关帝山不同海拔梯度下杨桦混交林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分布格局及环境驱动因素,以山西省关帝山林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山杨-桦树”混交林为调查对象,设置4个海拔梯度(1600 m、1800 m、2000 m、2200 m),于2022—2023年的5月、7月、10... 为探究关帝山不同海拔梯度下杨桦混交林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分布格局及环境驱动因素,以山西省关帝山林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山杨-桦树”混交林为调查对象,设置4个海拔梯度(1600 m、1800 m、2000 m、2200 m),于2022—2023年的5月、7月、10月对杨桦林中土壤动物进行采样调查,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海拔、月份、土层及其交互作用进行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差异显著法(LSD)分析不同海拔、采样季节、土壤各土层间的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动态响应;运用Mantel检验、冗余分析以明确环境因素对土壤动物功能群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关帝山不同海拔共获得土壤动物24434只,隶属于3门11纲34目(亚目)127个类群,其中菌食性3类、杂食性13类、植食性23类、捕食性30类、腐食性54类,数量占比分别为19.66%、4.33%、8.95%、10.08%、56.98%;随海拔上升,土壤动物功能群类群和个体数下降,菌食性类群数最少,腐食性类群数和数量最多,在时间动态上,土壤动物功能群总类群数随月份变化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为7月>5月>10月,总个体数随时间逐渐下降,变化趋势为5月>7月>10月;在垂直分布上,总类群数和个体数随土层加深逐渐变少,变化趋势为同一海拔凋落物层>0—10 cm层>10—20 cm层>20—30 cm层。此外,腐食性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均高于其它功能群。土壤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电导率、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是决定关帝山土壤动物功能群群落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关帝山林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山 土壤动物 杨桦混交林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围场典型落叶松-杨桦混交林生物量及固碳能力 被引量:7
2
作者 姜鹏 张绍轩 +4 位作者 任佳佳 王襄平 孟京辉 谷建才 陆贵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937-2945,共9页
以木兰林管局北沟林场内典型落叶松-杨桦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次生林、山杨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层切割法和分层挖掘法对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并通过解析木进行了生长量的测定,从而建立生物量、生... 以木兰林管局北沟林场内典型落叶松-杨桦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次生林、山杨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层切割法和分层挖掘法对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并通过解析木进行了生长量的测定,从而建立生物量、生长量模型对林分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进行了估算。其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桦混交林较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次生林、山杨天然次生林具有一定幅度的增产效益。落叶松-杨桦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山杨表现均优于各自的人工林或天然林,平均胸径分别高出6.7%、12.8%、4.1%,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2.1%、1.4%、11.1%。落叶松-杨桦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山杨的固碳量增幅分别为29.74%、28.36%、34.52%;落叶松人工林固碳量增幅27.09%;白桦天然次生林固碳量增幅26.34%;山杨天然次生林固碳量增幅26.24%。落叶松-杨桦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山杨固碳量的增幅分别高于所对应树种的2.65%、2.02%、8.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桦混交林 落叶松 白桦 山杨 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 固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桦中幼天然次生林的长期经营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彪 周冬跃 +4 位作者 戴福 陆莹 王庆斌 付静 祝旭加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1,共4页
采取固定标准地和临时标准地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调查了试验地林分树种组成、树高、胸径、径阶分布、空间结构状况,分析了林冠下引进红松促进杨桦天然次生林更新的试验效果。结果证明:林冠下引进红松促进杨桦天然次生林更新技术,不但改变... 采取固定标准地和临时标准地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调查了试验地林分树种组成、树高、胸径、径阶分布、空间结构状况,分析了林冠下引进红松促进杨桦天然次生林更新的试验效果。结果证明:林冠下引进红松促进杨桦天然次生林更新技术,不但改变了林分树种组成,而且改善了林木分布,提高了林木生长速度,增加了林分蓄积。林冠下引进红松幼苗,在未显著改变次生林林木混交度的情况下,27 a试验林分林木分布,从团状改善为随机分布;红松优势度得到提高,从处于中庸和劣势之间,提高到介于中庸和亚优势之间;试验样地蓄积得到提高,和对照相比蓄积提高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桦混交林 天然次生林更新 红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