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男子汉杨在葆(上)
- 1
-
-
作者
代琇
庄辛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22-23,共2页
-
文摘
我们听说这两年杨在葆一直在寻求塑造一个真实的、有雄健之风、阳刚之气的银幕新形象的机会。苦恼的是,他想演的没有机会演,不想演的倒不时找上门来,被他谢绝。象他这样一个闲不住、不甘寂寞的名演员,日子恐怕过得很憋气吧。为此,我们决定去采访他,一探究竟。
-
关键词
杨在葆
高仓健
电影创作
象眼石
最佳男主角奖
代理市长
电影艺术
热爱生活
电影事业
满腔热血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男子汉杨在葆(下)
- 2
-
-
作者
代琇
庄辛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24-25,共2页
-
文摘
《血,总是热的》的成就1981年,杨在葆拍完了《双雄会》,隔一年参加了《血,总是热的》的拍摄. 由于当时我国正步入改革,面对着“生锈的机器”(陈腐的观念、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落后的管理方法等等)的阻挠,人们郁积着满腔热忱,希望冲破旧的罗网,迈开大步前进.
-
关键词
杨在葆
代理市长
上海戏剧学院
一个儿
子都
中原人民
管理方法
少年时代
张作霖
铮铮铁汉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男子汉杨在葆(中)
- 3
-
-
作者
代琇
庄辛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22-23,共2页
-
文摘
从《红日》算起翻开杨在葆的从影史,他是在1958年谢晋导演的《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中扮演“右派学生”秦兆龙开始的。接着就在影片《红日》中出现。在这部拍摄于1963年的黑白片里,杨在葆饰演的是人民解放军连长石东根。他是第一个在影片里“暴露”了人民解放军基层干部的缺点的电影演员。
-
关键词
杨在葆
东根
《红日》
谢晋导演
上海戏剧学院
话剧舞台
大风浪
人物形象
基层干部
罗霄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也为杨在葆鸣不平
- 4
-
-
作者
潭承源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7-17,共1页
-
文摘
反复阅读了《电影评介》关于电影演员杨在葆《也太骄横了》(下称也文)的文章,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该文对于杨的蔑视。一部影片,你说好,我说不好,各有看法,本无可厚非!《也文》仅凭杨几句对于《晚钟》直率的评介,就指责说这位“名声不算小”的演员对《晚钟》颇为反感,并无逻辑地延伸为杨对艺术上是“无知的”。并把中国电影的所谓“落后”归咎于太多杨在葆式的人物。可以说,《也文》肆无忌惮地超越了正常评论与批评的“界线”,缺乏起码的善心诚意,如果说杨在葆的几句话说得上太骄横了话,那么《也文》也太太骄横了。据《也文》所写,杨在葆在一个会议中说道:“有的影片(大概指《晚钟》)虽然在国外得了奖,但国内无人看,全国只卖出一个拷贝,这算什么好影片!虽然得了几万元奖金,但却失去了数以亿计的观众。”杨的话我们是赞同的。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与电影观众接触且熟知观众欣赏需求的电影放映人员来说,杨的话虽然说得有点凌厉和苴率(按杨的性格,也话他说话将永远是直率的),但说得十分合乎现实。几年来,也就是披人称为探索片《黄土地》在中国影坛上“横空出世”狂燥一时的时候起,
-
关键词
杨在葆
电影观众
电影评介
中国电影
电影放映
《黄土地》
逻辑地
第五代导演
盗马贼
电影公司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莫让“岳红们”失业
- 5
-
-
作者
苏清杰
-
机构
郑州高炮学院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1-11,共1页
-
文摘
尽管岳红曾经抱过“金鸡”,捧过“百花”,杨在葆、许还山也都称得上影坛上的“大哥大”,但有报道说,她们现在的日子都不大好过。用她们自己的话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角色,面临着失业的危机。 按说,已经大喊大叫了十年“竞争”之久的我们,面对“岳红们”的“失业”(那怕真地丢了饭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就我们眼下的影坛而言,本来就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明星,留学的留学,下海的下海,
-
关键词
许还山
杨在葆
十年
墨熊
蒋芸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请对演员尊重些——为青年演员吴冕鸣不平
- 6
-
-
作者
马观亭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8-28,共1页
-
文摘
读罢《“金桂花”京城遇“大腕”》(载《山东广播影视报》10月14日版)一文,看到青年演员吴冕在《海马歌舞厅》受挫的遭遇情况,很为愤愤不平。该文谈到青年演员吴冕在今年8月间在京城遇到的一件心酸事。事情的简况是:吴冕同丈夫及儿子外出度假,从北京刚刚回到武汉的家,就接到北京《海马歌舞厅》剧组陈导打来的电话,让她赶快来北京,并非常肯定地说:“我们定下的女一号就是你!”于是。
-
关键词
金桂花
就是你
文谈
陈导
杨在葆
靳开来
扮演者
闻一多先生
旧上海
天理难容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影星和寿星
- 7
-
-
作者
朱原
春华
雨仁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5-35,共1页
-
文摘
89年11月上旬,著名影星杨在葆、唐国强等应邀来黄岩市作客。他们慕名登上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松岩山,在山上饱览了橘乡金秋的秀美景色后,又联袂来到久居此山莲尖坪的107岁高龄的老人鲍宗冰家,亲切地向寿星嘘寒问暖。
-
关键词
杨在葆
唐国强
著名影星
黄岩市
松岩
此山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批评要实事求是—— 对《也太骄横了》的不同意见
- 8
-
-
作者
丁东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23-23,共1页
-
文摘
《电影评介》今年第七期发表董小军批评老演员杨在葆的文章《也太骄横了》,令人吃惊。我们先不谈作为从影多年,受到不少观众爱戴的老演员杨在葆是否『在艺术上无知』,单以杨在葆在那次会议整个发言精神来看,也不能不说,董小军显然没有很好分析,而只是抓住其中片言只语就无限上纲,这显然不是正确的态度。杨在葆那次发言,是针对当前电影界一些不良风气说的。主要讲两个方面。他首先指出,现在拍电影,有的导演为了『票房价值』,硬塞进和主题无关的『脱』。这段话原文里:『我已四年没拍电影了!原因很简单,我找不到我心中的角色,我不愿拍搂搂抱抱的戏!
-
关键词
杨在葆
电影评介
七期
盗马贼
金熊奖
令人
抱抱
要近
电影公司
拷贝数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直逼巩俐的陈红
- 9
-
-
作者
星星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4年第Z1期10-10,共1页
-
文摘
在我国大名顶顶的三大艺术院校之一的上海戏剧学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跃在我国影视、话剧舞台上的优秀演员,像大家所熟悉的魏启明、李志舆、杨在葆、焦晃、任广智、祝希娟、潘虹、刘子枫、魏宗万、佟瑞敏、李媛媛、吕凉、孙淳、祝延平、王诗槐、刘雪婷、刘威、丁嘉丽、宋佳、尤勇等等。最近,又出了一位大家非常喜欢的青年演员陈红。
-
关键词
陈红
杨在葆
祝希娟
孙淳
尤勇
上海戏剧学院
话剧舞台
巩俐
宋佳
吕凉
-
分类号
K825.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算得上无知和骄横么?
- 10
-
-
作者
萧泉亮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23-23,共1页
-
文摘
读了浙江董小军《也太骄横了》一文〈本刊89年第七期〉,总觉得心里有几句话要说出来。“全国只卖出一个拷贝”的影片“这算什么好影片!”杨在葆的这种批评显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象《晚钟》影片,在国际上得了奖,总还是中国电影界的骄傲。可一部由中国人编导。
-
关键词
杨在葆
中国电影界
七期
电影观众
电影评介
电影公司
欣赏水平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哪位演员获奖多?
- 11
-
-
作者
凤莲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25-25,共1页
-
文摘
中国电影“金鸡奖”已评选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举办过十四届,共有六十九位演员分别荣获这两项大奖中的男女主角和配角奖,其中获奖次数较多的演员有: 刘晓庆获第七届金鸡奖、第十、十一。
-
关键词
大众电影
中国电影
杨在葆
刘晓庆
李雪健
林默予
斯琴高娃
仲星火
李秀明
吕丽萍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电影文学:如何跨越世纪
- 12
-
-
作者
骆晓鸣
-
机构
湖北大学生影视评论学会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3,共1页
-
文摘
似乎已经好久好久了,我们的电影如背纤一般在碰碰磕磕中跌跌撞撞地前行。人们也许会惊异问题实在太多太多。不妨让我们先从基础问题入手,认真思考一下作为电影艺术基础的电影文学。如果说电影目前已陷入低谷,处于疲软状态的话,那么,电影文学其实是一直处于低谷。即使在电影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电影文学也没有“兴奋”过,而是一直处于“睡眠”状态,长期陷于落后的困境。电影文学创作的落后,一是表现在至今没有一支完整的具有较高创作水平的编剧队伍。在世界电影的大座标中,中国电影的导演技巧和表演水平是需要大大提高的,能归入世界级导演和演员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但比较而言,编剧队伍的整体水平却仍在导演和演员的水平线以下。如果关起门来,我们还能开出一串大家熟悉的导演和演员名单:从谢铁骊,凌子风到谢晋、吴天明、张艺谋,以及杨在葆、刘晓庆、斯琴高娃、姜文等等,
-
关键词
电影文学
导演技巧
电影史
斯琴高娃
电影艺术
世界电影
中国电影
谢晋
姜文
杨在葆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菊豆》现象”反思录
- 13
-
-
作者
何凡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3-3,共1页
-
文摘
外电评论说:“《菊豆》解禁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在倡导一个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实,禁者何止《菊豆》?以大陆人为主体联合拍片不在大陆放映,甚至在国外得奖后仍迟迟未予公映的情况,最早是凌子执导的,刘晓庆、杨在葆主演的《原野》;《菊豆》之后还有由张、巩导、演的获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连《红高粱》也是先得奖,后公映的。
-
关键词
菊豆
最佳外语片
《红高粱》
杨在葆
电影艺术
影片内容
合拍片
艺术品位
文艺片
《原野》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也太骄横了
- 14
-
-
作者
董小军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89年第7期11-11,共1页
-
文摘
在日前召开的浙江省电影宣传工作会议上,电影演员杨在葆慷慨激昂地发言,其中说道:“有的影片(大概指《晚钟》)虽然在国外得了奖,但国内没人看,全国只卖出一个拷贝,这算什么好影片!虽然得了几万元奖金,但却失去了数以亿计的观众。”看来,这位名声不算小的演员对《晚钟》颇为反感。
-
关键词
杨在葆
宣传工作会议
柏林电影节
银熊奖
电影艺术
抱抱
国际人士
中国电影业
艺术质量
英雄交响曲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