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美洲黑杨×青杨F_2代抗杨叶枯病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7
- 1
-
-
作者
苏晓华
张绮纹
沈瑞祥
杨旺
归复
王燕民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林业局
-
出处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5-568,共4页
-
基金
国家"九五"攻关专项
-
文摘
以美洲黑杨与青杨杂交三代谱系为材料,在室内外进行了美洲黑杨与青杨的杂交种对杨叶枯病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亲本及F1、F2代在室内与室外及人工与自然发病表现较一致,美洲黑杨×青杨F2代抗性基因型分离比例均符合1∶2∶1,将F2代分离与感合作为感病,抗病株与感病株分离比例为1∶3,说明美洲黑杨对杨叶枯病的抗性是由一对纯合隐性等位基因控制。
-
关键词
杨叶枯病
遗传变异
美洲黑杨
青杨F2代
杨树
-
Keywords
Alternaria alternata variation of resistance Populus deltoides×P. cathayana
-
分类号
S763.721.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S792.110.1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
-
题名鉴别抗杨叶枯病基因连锁分子标记
被引量:6
- 2
-
-
作者
苏晓华
张香华
李金花
张绮纹
郑先武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
出处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3-76,共4页
-
基金
国家"九五"攻关专项!"杨树纸浆材用材林树种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研究"部分研究内容
-
文摘
本项研究是以抗杨叶枯病 (Alternariaalternata (Fr.)Keissler)美洲黑杨 (PopulusdeltoidesMarsh .)(♀ )与感病的青杨 (P .cathayanaRehd .) (♂ )及它们的种间杂种F1代和F2 代为材料 ,经室内外人工接种表型抗性鉴定 ,认为美洲黑杨对杨叶枯病的抗性Ala是由 1对隐性纯合基因控制。为进一步识别与Ala抗性基因位点相连锁的标记 ,我们采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与BSA(BulkedSegregantAnalysis)分群法结合 ,用 4 0 0个 1 0 mer随机引物 ,分析了大约 4 2 0 0条DNA片断 ,鉴别出与Ala位点紧密相连的分子标记 2个 (RPH1 2 6和RPH1 2 4 )。Ala抗病基因位于第 3连锁群 ,2个标记距Ala基因遗传距离均为 3 60cM。
-
关键词
杨叶枯病
分子标记
抗病基因
杨树
连锁分子标记
-
Keywords
Alternaria alternata, Molecular marker, Resistant gene, Poplar
-
分类号
S763.721.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杨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8
- 3
-
-
作者
孙仲平
马文海
王占斌
-
机构
大兴安岭林科所
东北林业大学
-
出处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共4页
-
基金
校基金项目
省青年学术骨干项目资助
-
文摘
杨叶枯病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是一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杨树叶部病害。该菌的生长发育温度在5~35℃,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在pH3~10之间的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以pH值6~8为最佳。有无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差异明显,以黑暗与日光灯交替处理病原菌生长较快。在PDA培养基黑暗条件下培养该菌生长良好,其次是胡萝卜汁培养基,但在琼脂加水培养基上产孢效果最好。
-
关键词
杨叶枯病
链格孢菌
生物学特性
杨树
-
Keywords
poplar leaf blight
Alternaria alternate (Fr.) Keissler
bionomics
Populus spp.
-
分类号
S763.15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