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西蒙山山脉中段早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岩石学和单锆石年龄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淳 宋彪 +3 位作者 潘淼 张胜祥 陈华国 高爱萍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24-329,共6页
用Kober方法测定了平邑县、蒙阴县普照寺闪长岩、松山-邱子峪二长花岗岩、周公地-花果庄-宁子洞花岗闪长岩、余粮店辉长岩和东近台英云闪长岩的锆石年龄。多数样品中的锆石反映了多于一期的地质记录,其中东近台英云闪长岩中的... 用Kober方法测定了平邑县、蒙阴县普照寺闪长岩、松山-邱子峪二长花岗岩、周公地-花果庄-宁子洞花岗闪长岩、余粮店辉长岩和东近台英云闪长岩的锆石年龄。多数样品中的锆石反映了多于一期的地质记录,其中东近台英云闪长岩中的锆石(2868±13Ma、2712±5Ma、2711±7Ma和2598±6Ma误差均为2σ),反映了本区最老的地质记录;部分样品中的2400Ma可能反映了太古宙最后一期的地质作用;而大部分样品中的锆石显示了2500Ma和2600Ma的地质记录,即岩浆活动多集中于2600Ma、2500Ma和2400Ma。这与太古宙末期地质活动重新加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花岗质岩石 寒武纪 岩石 同位素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北地体地壳演化:玲珑黑云母花岗岩继承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5
2
作者 黄涛 杨立强 +5 位作者 刘向东 李海林 张炳林 王建刚 赵云峰 张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74-2594,共21页
胶北地体晚侏罗世下地壳重熔的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大面积出露,其中残留有大量继承锆石,记录了多期热事件,为复杂的地壳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论文通过分析玲珑黑云母花岗岩中继承锆石的U-Pb年龄、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胶北地... 胶北地体晚侏罗世下地壳重熔的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大面积出露,其中残留有大量继承锆石,记录了多期热事件,为复杂的地壳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论文通过分析玲珑黑云母花岗岩中继承锆石的U-Pb年龄、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胶北地体的地壳演化历史。结果显示胶北地体前寒武纪经历了~2.9Ga和~2.7Ga两期主要的地壳生长事件,~2.5Ga和2.2~1.8Ga两期地壳重熔改造事件,~2.5Ga和1.95~1.8Ga两期变质事件。~2.9Ga的岩浆作用形成于岛弧环境,~2.7Ga岩浆活动与下地壳基性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2.5Ga发生的岩浆和变质事件与地幔柱底侵作用有关,并有同时期的表壳岩组合-胶东岩群形成。~2.1Ga地壳处于拉张状态,伴有与裂谷活动有关的双峰式岩浆作用,荆山群和粉子山群开始沉积,而后1.95~1.8Ga发生碰撞造山运动,胶北所有早前寒武纪岩石单元卷入此次事件,并发生变质作用。自此之后,直至二叠纪末,胶北处于岩浆活动的沉寂期,但于~1.7Ga和~1.0Ga发生沉积作用,形成芝罘群和蓬莱群。二叠纪末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并于三叠纪与华北克拉通发生陆陆碰撞作用,致使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发生超高压变质,形成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后超高压变质岩发生折返。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复杂的继承锆石组成可能表征了前寒武纪岩石卷入陆-陆碰撞事件而发生再循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承锆石 U-PB年龄 HF同位素 岩石再循环 胶北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俯冲盘陆壳基底组成:白垩纪脉岩捕获/继承锆石的证据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大良 邓新 +3 位作者 彭练红 田洋 金巍 金鑫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9-316,共18页
蕴藏在年轻造山带中的古老陆壳基底是揭示陆块早期构造事件和演化的良好载体。碰撞造山带中俯冲盘大陆基底一般位于多层次地壳结构的下部而难以在地表广泛出露,而浅表火成岩中的捕获/继承锆石可以用来示踪大陆地壳深部古老物质的组成和... 蕴藏在年轻造山带中的古老陆壳基底是揭示陆块早期构造事件和演化的良好载体。碰撞造山带中俯冲盘大陆基底一般位于多层次地壳结构的下部而难以在地表广泛出露,而浅表火成岩中的捕获/继承锆石可以用来示踪大陆地壳深部古老物质的组成和演化。本文报道了在大别山南缘8件中生代脉岩(140~127 Ma)中新发现捕获/继承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用以探讨鲜有关注的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俯冲盘陆壳基底的组成和演化等关键问题。捕获/继承锆石U-Pb年龄显示出显著的前寒武纪峰值年龄,记录了丰富的3.44~3.23 Ga、2.99~2.82 Ga、2.79~2.60 Ga、2.47 Ga、2.00 Ga、1.82 Ga、0.89 Ga、0.82~0.78 Ga和0.71~0.59 Ga等多阶段岩浆事件,以及3.28 Ga、2.87 Ga、2.73 Ga、2.51 Ga、1.98 Ga和0.80 Ga等六期变质事件。捕获/继承锆石的Hf同位素显示大别山南缘在太古宙发生过显著的陆壳生长,主要集中在古太古代(3.6~3.3 Ga)和新太古代(2.7~2.6 Ga),并经历了多期次的陆壳再造(3.4~3.2 Ga、3.0~2.8 Ga、2.7~2.5 Ga、2.0~1.8 Ga、0.9~0.6 Ga和0.1 Ga)。综合分析认为大别山南缘应代表了未卷入深俯冲的俯冲盘早前寒武纪陆壳基底,并至少经历了古元古代、新元古代等多期次岩浆构造热事件的叠加改造,其形成分别与Columbia超大陆和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 太古宙 元古宙 寒武纪 捕获/继承锆石 地壳生长与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前进场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公正 武广 +4 位作者 李英雷 李铁刚 刘瑞麟 李睿华 杨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6-379,共24页
前进场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道伦达坝铜钨锡银矿床的赋矿围岩之一。本文对前进场岩体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Lu-Hf同位素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前进场... 前进场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道伦达坝铜钨锡银矿床的赋矿围岩之一。本文对前进场岩体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Lu-Hf同位素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前进场岩体形成于278~279 Ma,为早二叠世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SiO_(2)含量为66.18%~68.71%,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Na_(2)O+K_(2)O=7.14%~8.05%)和A/CNK值(1.10~1.21),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式,具中等Eu负异常(δEu=0.40~0.56);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和K等)和轻稀土元素(La和Ce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P和Ti等)和Sr。样品的锆石ε_(Hf)(t)值在2.5~9.7之间,Hf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t_(DM1))在552~747 Ma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在696~1023 Ma之间,表明其源区主要为起源于亏损地幔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岩体中的云母为富铁黑云母,斜长石为更长石,表明岩浆分异程度较低。磷灰石具有富F(2.73%~5.09%,平均为3.75%)、贫Cl(0.02%~0.07%,平均为0.05%)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其配分曲线呈海鸥式,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和弱的Ce正异常,表明岩浆氧逸度较低。前进场岩体形成于贺根山洋闭合后的后碰撞环境,是黑云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花岗岩,不是道伦达坝矿床的成矿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矿物地球化学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进场岩体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桃花花岗斑岩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年龄信息:对扬子板块西缘基底时代的约束 被引量:13
5
作者 洪涛 游军 +1 位作者 吴楚 徐兴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83-2596,共14页
扬子板块西缘滇西地区是否存在古老基底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滇西桃花地区花岗斑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形成于晚造山-后碰撞背景的桃花花岗斑岩具岛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其成因可能与:1)俯冲拆离的... 扬子板块西缘滇西地区是否存在古老基底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滇西桃花地区花岗斑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形成于晚造山-后碰撞背景的桃花花岗斑岩具岛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其成因可能与:1)俯冲拆离的洋壳俯冲拆离的洋壳或富集地幔重熔作用;2)加厚的地壳部分熔融。花岗斑岩中的继承锆石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发育具有密集振荡环带的岩浆锆石;另一类是次浑圆状锆石。测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36.35±0.35Ma,环带发育的继承锆石年龄介于167~891Ma之间;而次浑圆状继承锆石可以分为两组,其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851±22Ma与2499±32Ma。新的锆石测年结果表明着滇西桃花地区不仅存在古金沙江洋东向俯冲形成的晚古生代弧岩浆记录,还发现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信息,及早古元古代和新太古代的锆石记录。推测1.8Ga与2.5Ga锆石可能是捕获自地壳或围岩(石鼓片岩),表明滇西地区可能存在古老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承锆石 SHRIMP U-PB定年 寒武基底 桃花花岗斑岩 扬子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斑岩锆石成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志莲 汪雄武 +2 位作者 秦志鹏 高一鸣 张俊成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46-348,共3页
阴极发光(CL)成像可以揭示锆石的化学分带现象以及它们的内部生长结构(Pidgeon,1996;Poller,2001)。锆石的化学成分、Hf和O同位素组成广泛应用于岩石成因、壳幔相互作用、区域地壳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对锆石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 阴极发光(CL)成像可以揭示锆石的化学分带现象以及它们的内部生长结构(Pidgeon,1996;Poller,2001)。锆石的化学成分、Hf和O同位素组成广泛应用于岩石成因、壳幔相互作用、区域地壳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对锆石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可以判断锆石的成因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承锆石 铜多金属矿床 阴极发光 同位素组成 岩体 生长环带 锆石微量元素 晶体 壳幔相互作用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内蒙古达茂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组合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5
7
作者 马云飞 焦建刚 +6 位作者 王猛 闫馨云 刘健 高超 王静 李峰 姚瑞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9-576,共18页
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达茂旗地区,近东西向分布前寒武纪基底,前人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为色尔腾山岩群,但缺乏年代学依据。通过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等研究对达茂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 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达茂旗地区,近东西向分布前寒武纪基底,前人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为色尔腾山岩群,但缺乏年代学依据。通过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等研究对达茂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组合、形成时代、物质来源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达茂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由色尔腾山岩群和古元古代变质侵入岩构成。色尔腾山岩群由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组成,形成时间为2009~2142 Ma,属古元古代。古元古代存在2期侵入岩,分别为1992~1999 Ma、1920 Ma。达茂旗地区在约2.6 Ga、2009~2142 Ma分别发生过陆壳增生作用,并受到古老陆壳物质混染,1999~1992 Ma的碱长花岗岩与石英闪长岩为新生陆壳重熔产物,可能受到古老陆壳物质混染;1920 Ma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古老陆壳重熔产物。这些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前寒武纪构造发展演化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基底 岩石组合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同位素 达茂旗 华北克拉通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矿物学杂志》二OO五年 第二十四卷 总目次 被引量:1
8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I0001-I0009,共9页
关键词 岩石矿物学 地球化学特征 杨经 白文吉 环境矿物学 榴辉岩 区域变质岩 许志琴 UHP 地质意义 地质学 地球科学 寒武纪 古生代 蛇绿岩 超基性岩 陈天虎 锆石 风信子石 岛状硅酸盐矿物 超高压变质地体 薛怀 杂志 目次 O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花岗岩类的源岩:地壳生长的时代和方式 被引量:81
9
作者 刘伟 潘小菲 +1 位作者 谢烈文 李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1-460,共20页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源岩的组成和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大部分林西花岗岩侵位于早白垩世(135~125Ma),它们的源岩的年龄为~146Ma。一部分花岗岩类是在早三叠世(241Ma)和晚侏罗世末(146Ma)侵位的,它们的源岩的年龄分别是263Ma和165Ma。测定了100个锆石^(206)Pb/^(238)U年龄,都年轻于300Ma,反映在下地壳源区不存在前寒武纪岩石。做了175个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均给出高正值ε_(Hf)(t),说明源岩具有初生地壳的性质。在相同的ε_(Nd)(t)值下,林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显著高于地球阵列和夏威夷洋岛玄武岩,这种ε_(Hf)~ε_(Nd)脱耦性指示源岩中含有远洋沉积物即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组分。^(206)Ph/^(238)U年龄t=263~165Ma的锆石的ε_(Hf)(t)值构成近乎平行于亏损地幔Hf同位素演化线的趋势列,说明源岩基本为俯冲洋壳镁铁-超镁铁岩。t=146~125Ma的锆石的ε_(Hf)(t)值大幅度降低;同时,从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地幔上隆和岩浆底侵以及俯冲洋壳的折返,是造成下地壳源岩组成急剧变化和热梯度上升的原因。以底侵镁铁质岩石为主、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次的源岩的熔融,产生了马鞍子、夜来改和龙头山2花岗岩(岩套2)。林西镇南西的小城子岩体的源岩则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主,并含一定量的底侵镁铁质岩石。5个岩体的岩浆锆石的^(176)Hf/^(177)Hf值系统低于继承锆石/前锆石者,t=146~125Ma的锆石从中心到边缘^(176)Hf/^(177)Hf值呈现降低的趋势或者系统的变化。上述特征反映从源岩的初始熔融直到最终产生花岗岩浆的全过程中,下地壳的熔融区间逐渐扩张、卷入熔融的组分不断增多的过程。岩套1花岗岩类是镁质或Ⅰ型花岗岩,岩套2则表现出A型花岗岩以及从典型到不典型的铁质花岗岩的特征。岩套1和岩套2花岗岩类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取决于源岩的性质。岩套1的源岩是相对氧化和含水的洋壳镁铁-超镁铁岩或俯冲增生杂岩;岩套2的源岩则由相对还原和贫水的底侵拉斑玄武岩以及不同分数的俯冲增生杂岩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生长 来自初生岩石的继承锆石/前锆石 洋壳 俯冲增生杂岩 底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