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潇贺古道江华段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1
作者 赵斯源 姚磊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35-139,共5页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处环境受城市化影响,面临文化衰败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有效保护与传承成为工作重心。本研究针对潇贺古道江华段开展遗产廊道研究。遗产廊道作为集生态、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线...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处环境受城市化影响,面临文化衰败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有效保护与传承成为工作重心。本研究针对潇贺古道江华段开展遗产廊道研究。遗产廊道作为集生态、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线性景观,能强化遗产点间的连通性与整体性。本文通过最小阻力模型(MCR)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步骤包括识别文化遗产、划定生态敏感等级、获得适宜性分区、模拟空间可达性以确定廊道路线。研究发现:江华文化遗产点分布相对集中,且交通可达性高;适宜建设开发区域面积较大,敏感性高的区域能维持较好的生态健康发展;基于MCR得到的廊道潜在线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保护与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 最小阻力模型 潇贺古 适宜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廊道构建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汪佳灿 张红艳 +1 位作者 谢聪颖 陈默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22-5339,共18页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地区已形成璀璨古今的运河文化带,繁华的商贸与人文交汇孕育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核心门类和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地区已形成璀璨古今的运河文化带,繁华的商贸与人文交汇孕育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核心门类和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文化带8省(市)120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探析非遗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估非遗廊道构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大运河文化带非遗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类型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非遗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趋于“南北集聚,中间分散”的集聚态势,呈现明显的“两核两纵”分布结构。(2)借助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具备构建非遗廊道的潜在条件,中等适宜及以上地区占比达74.39%。(3)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综合考量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价值、旅游景区等要素及廊道构建准则,提出多级别、不同主题的非遗廊道建设策略。研究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整体性保护、生态环境保育以及区域重大战略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遗产 敏感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和HY模型的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与优化
3
作者 金博闻 谢祯 +2 位作者 柯山 耿建伟 潘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以莆田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MSPA)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方法,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同时结合水文分析模型(HY)识别研究区辐射廊道和生态节点,最终构建并优化莆田... 以莆田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MSPA)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方法,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同时结合水文分析模型(HY)识别研究区辐射廊道和生态节点,最终构建并优化莆田市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基于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共识别出14个核心源地;采用MCR与重力模型,共识别出29条廊道,一级廊道7条,二级廊道10条,三级廊道12条;结合水文分析法共识别出205条辐射廊道和53个生态功能节点,包括一级节点5个,二级节点17个,三级节点31个,确定各类型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提取生态节点建设策略。本研究可为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及生态节点保护时序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水文分析 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潇贺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胡金龙 王影雪 藤耀宝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6-70,共5页
遗产廊道能增强各个遗产点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有效解决线性文化遗产破碎化问题。文章以潇贺古道为研究区,结合区域实际地形、遗产情况,综合运用最小阻力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依据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阻力值和权重值,构建潇贺古... 遗产廊道能增强各个遗产点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有效解决线性文化遗产破碎化问题。文章以潇贺古道为研究区,结合区域实际地形、遗产情况,综合运用最小阻力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依据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阻力值和权重值,构建潇贺古道遗产廊道网络。基于遗产点和廊道空间线性关系特征,确定遗产廊道适宜宽度为2~5 km,将遗产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缘区,并提出区域(宏观)-廊道(中观)-遗产点(微观)一体化的空间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潇贺古道遗产资源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与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 最小阻力模型 潇贺古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湿地水鸟生态廊道的识别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萍 全佑铭 +4 位作者 胡越然 许青 刘得辉 田少艺 陈念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1,共12页
生态廊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有关水鸟的生态廊道研究相对很少。以构建湿地水鸟的生态廊道为研究目的,东北地区为研究区,丹顶鹤、灰鹤、大天鹅和中华秋沙鸭四种湿地水鸟... 生态廊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有关水鸟的生态廊道研究相对很少。以构建湿地水鸟的生态廊道为研究目的,东北地区为研究区,丹顶鹤、灰鹤、大天鹅和中华秋沙鸭四种湿地水鸟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电流理论相结合的混合模型方法,构建四种湿地水鸟的生态廊道。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水鸟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四种水鸟生态廊道的最低成本路线都是将各邻近核心生境斑块连接起来的路线,但是它们的数量、分布和最大宽度有所不同。基于电流理论的水鸟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四种水鸟生态廊道的电流密度、夹点区域数目有所不同。研究采用四种水鸟的实际观测数据来进行生态廊道模拟结果验证。验证结果发现:大部分的水鸟出现点距水鸟最低成本路线不远,说明部分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生成的最低成本路线是最有可能成为水鸟生态廊道的地方。大部分的水鸟出现点与水鸟的夹点区域重合,说明基于电流理论生成的夹点区域是最有可能成为水鸟生态廊道的地方。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结果是对区域尺度水鸟生态廊道构建的一种尝试,对其他国家区域尺度上的多物种水鸟生态廊道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湿地水鸟 最小阻力模型 电流理论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野外观测检验动物廊道选址模型的准确性——以白头叶猴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秋彤 刘骏杰 +3 位作者 覃子浏 明霜 姬翔 杜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920-9931,共12页
廊道构建是减少栖息地破碎化负面影响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已经有许多模型用于动物廊道的选址,而"选址模型是否能准确预测动物迁移的实际发生位置"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最为关注的问题。最小成本路径模型(LCP)和条件最小成本廊... 廊道构建是减少栖息地破碎化负面影响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已经有许多模型用于动物廊道的选址,而"选址模型是否能准确预测动物迁移的实际发生位置"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最为关注的问题。最小成本路径模型(LCP)和条件最小成本廊道模型(CMTC)是两种较为常用的廊道选址模型。以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为目标物种,分别运用LCP和CMTC模拟生成白头叶猴迁移廊道,将模拟结果与野外观测廊道进行对比,检验两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野外观测实际廊道相比,LCP模型模拟结果的完全准确率为46.7%,部分准确率为20%,完全不准确率为33.3%;CMTC模型模拟结果的完全准确率为26.7%,其余73.3%为部分准确,无完全不准确的结果;总体上看,CMTC廊道的准确率较LCP高,因而CMTC模型模拟白头叶猴实际迁移廊道位置的准确性优于LCP模型。输入"源"要素类型、阻力面栅格尺度设定、栖息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及动物迁移行为复杂性4个因素是影响该模拟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成本路径模型 条件最小成本廊道模型 迁移 白头叶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廊道识别和建设成本研究——以南京东郊地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平星 邹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7-285,共9页
快速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带来景观破碎化、连通性下降等问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网络建设带来严重威胁。保护已有的重要生态空间,并对部分非生态空间进行调整,进而构建连通性较高的生态廊道,是促进生态网络建设和保障区域可持续发... 快速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带来景观破碎化、连通性下降等问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网络建设带来严重威胁。保护已有的重要生态空间,并对部分非生态空间进行调整,进而构建连通性较高的生态廊道,是促进生态网络建设和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南京东郊紫金山-青龙山地区为案例,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潜在生态过程,揭示2000年和2015年两条生态廊道的位置、走向及其变化,分析廊道内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从土地利用调整的角度,核算生态廊道建设费用。结果表明,2000年和2015年生态廊道位置和走向变化明显,由紫金山和青龙山两个生态斑块的北部向南部地区转移,耕地、林地向城镇用地转变是导致生态廊道位置和走向变化的主要原因。2000年廊道内城镇用地扩张明显,占用大量耕地和林地,而2015年廊道内水域、林地等生态空间占比较大,土地利用结构较为稳定,更适宜作为当前的优选生态廊道。受建设用地增长等因素影响,从2000—2015年,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构建连续性生态廊道的成本显著增加,2000年生态廊道的成本增长较2015年生态廊道更为显著,表明2015年生态廊道更适宜作为当前生态廊道构建的空间载体。随着生态廊道宽度的增加,其建设成本显著提高,200 m宽的生态廊道兼具生态保护的适宜性和土地利用调整的经济合理性,可作为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空间范围。研究揭示了区域生态廊道的变化和成因,确定了具有较高适宜性的优选生态廊道,从土地利用调整的视角核算了生态廊道建设的成本,为促进高度城市化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过程 生态 宽度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城市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组团化分析与景观廊道模拟的南京市白鹭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沈舟 尹海伟 +3 位作者 孔繁花 苏杰 孙辉 李久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03-3316,共14页
保持生境连通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景观策略,但其成效取决于异质性景观背景下生境分布格局与物种响应。以南京市为例、白鹭为目标物种,开展了基于生境组团化分析与景观廊道(LS... 保持生境连通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景观策略,但其成效取决于异质性景观背景下生境分布格局与物种响应。以南京市为例、白鹭为目标物种,开展了基于生境组团化分析与景观廊道(LSCorridors)模拟的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通过整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干扰度评价、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实现了物种生境源地综合识别;利用景观连通性指标与核密度分析,识别了物种生境分布的组团化格局;在最小成本路径(LCPs)的基础上,定义了优化新增型与提升型两类廊道,并从物种感知与适应性变化出发,应用LSCorridors软件模拟了这两类目标优化廊道的多重随机路径及其空间范围。结果表明,南京市白鹭生境斑块共计428个,总面积达31525.75 hm^(2),主要是林地与水域,具有较为明显的破碎化和局部集聚特征,九大生境组团以南京长江段水域斑块为轴,沿两侧分布,彼此联系比较薄弱;最佳距离阈值4.5 km内,识别LCPs共907条,总长度1548.59 km,平均较短、分布紧凑,主要位于各生境组团内部,但仅少数连接着不同生境组团;确定的8条优化新增型廊道和10条优化提升型廊道,其LSCorridors模拟结果与LCPs存在空间偏差,前者更符合现实进而有益于避免保护低效和促进多类型、差异化的优化措施制定。研究成果能为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南京市生境网络保护以及重点生态廊道的规划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网络 最小成本路径 连通性 景观(LSCorridors)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水网平原区乡村景观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56
9
作者 黄雪飞 吴次芳 +2 位作者 游和远 肖武 钟水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3-251,共9页
基于乡村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将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属性的景观成分与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生态廊道与生态踏脚石进行连接,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连接形成景观集合,具有生态保护和人文保护双重意义。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浙江... 基于乡村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将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属性的景观成分与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生态廊道与生态踏脚石进行连接,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连接形成景观集合,具有生态保护和人文保护双重意义。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区,以水域作为生态源,考虑生态廊道与文化景观的连接,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考虑景观类型和人类建设干扰的影响,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构建生态廊道,加入文化遗迹等景观的连接点进行优化,进而构建综合考虑生态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12块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重要廊道有20条,一般廊道有46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北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增加了11条规划廊道,连接30个文化遗迹点与生态斑块,形成3个区域文化与生态景观小网络,规划后网络连接度有了明显改善。生态廊道构建与乡村人文景观的连接,为水网平原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文化遗产 生态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峰期轨道交通廊道出行均衡模型及算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乐凯 石超峰 张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746-7751,共6页
为了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划及管理,在考虑轨道车厢内拥挤和早到与晚到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建立轨道交通廊道中的出行动态均衡模型,研究了模型算法以及出行时间价值对乘客出行分布的影响。如果乘客通过权衡拥挤成本与延误成本,选择最... 为了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划及管理,在考虑轨道车厢内拥挤和早到与晚到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建立轨道交通廊道中的出行动态均衡模型,研究了模型算法以及出行时间价值对乘客出行分布的影响。如果乘客通过权衡拥挤成本与延误成本,选择最佳轨道班次使得个人出行总成本最小,那么会达到出行成本的用户均衡状态。基于Frank-Wolfe算法迭代计算轨道交通廊道中用户出行时间分布均衡解。结果表明,均衡状态时,不同讫点的乘客连续分布在不同班次之间,人数分别在各自误时成本最小的车次上达到峰值;晚到成本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没有乘客选择晚到的班次;减少单位早到误时成本时,乘客只权衡拥挤成本来选择班次。研究结果不仅对轨道交通管理有一定理论意义,也对个人出行选择行为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 用户均衡模型 Frank-Wolfe算法 时间价值 出行成本 延误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天府新区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晓云 许戈 +2 位作者 王疆评 黎燕琼 毛颖娟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7-23,共7页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MSPA分析得出,核心区景观类型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大,达58.74%;(2)识别出的14块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东部龙泉山区和中部的水体保护区,需重要保护的源地斑块为10号、12-14号;(3)共构建9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776.19 km^(2),面积为116.22 km^(2),定量分析了多斑块间物种迁徙所消耗的最小成本;(4)引用重力模型分析了源地间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得出6号和7号源地间相互作用值最高,两地间的生态廊道应重点保护,林地在生态廊道中占比最高,表明生态廊道总体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重力模型(GM)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阻力面模型的墨江县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分析
12
作者 杨天淼 程静 +1 位作者 郭志东 张宇笑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5期153-158,共6页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扩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已达到历史新高,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成为影响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已刻不容缓。为对进一步完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优化国土开发与保护格局提供参考,基于最小阻力模型...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扩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已达到历史新高,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成为影响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已刻不容缓。为对进一步完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优化国土开发与保护格局提供参考,基于最小阻力模型构建墨江县生态安全格局,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了生态源地影响因子、面积阈值、阻力面影响因子及其权重和各级阻力值,建立全县生态阻力面。通过ArcGIS Pro建立模型迭代,生成生态源地点到其他点的成本距离、成本路径,得出生态源地点之间基于生态阻力面的最小成本路径。最终得到了10个生态源地点、9个生态重要战略节点和45条潜在的生态廊道,建立了“源地—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阻力模型 生态阻力面 生态源地 生态 生态安全格局 墨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区域华北豹扩散潜在生境廊道分析
13
作者 彭杨靖 林乐乐 +1 位作者 刘晓敏 金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目的】评估北京及周边区域华北豹(Panthera pardusjaponensis)栖息地适宜度,识别华北豹从周边区域向北京扩散的路径和潜在生境廊道,以及扩散路径中的生态障碍,为华北豹潜在栖息地或生态廊道适应性改造以及北京华北豹种群重建提供理论... 【目的】评估北京及周边区域华北豹(Panthera pardusjaponensis)栖息地适宜度,识别华北豹从周边区域向北京扩散的路径和潜在生境廊道,以及扩散路径中的生态障碍,为华北豹潜在栖息地或生态廊道适应性改造以及北京华北豹种群重建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2012年以来北京市周边的华北豹分布位点为生境源地,北京市4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为扩散目标地,基于华北豹对栖息地的选择偏好和土地覆被分布,筛选出研究区域的华北豹潜在适宜栖息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扩散源点与目标地之间的潜在生境廊道和扩散路径,基于电路理论对生境廊道的重要性进行量化排序并识别生境廊道中的重要生态节点。【结果】1)研究区域内华北豹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较低,且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中度适宜栖息地为主,北京全域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仅为689.51km^(2),占北京全域面积的4.27%;2)共识别出18条华北豹潜在生境廊道,总长度为1857.19km,宽度为7km的生境廊道总面积为5793.21km^(2),该范围内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比例为9.16%,重要性较高的生境廊道为滦平县至喇叭沟门保护区和雾灵山保护区,以及小五台山保护区至百花山保护区和松山保护区间的生境廊道;3)沿燕山方向的华北豹扩散进京可能路径为河北平泉市—承德县—滦平县/北京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沿太行山方向的华北豹扩散进京可能路径为河北平山县—阜平县—灵丘县—涞源县—蔚县/易县—涿鹿县/涞水县—北京门头沟区—河北怀来县—北京延庆区;4)生境廊道中的生态障碍点面积为351.61km^(2),生态“夹点”面积为67.14km^(2),生境廊道中的主要阻碍来自建筑区、耕地和部分水域。【结论】研究区域内华北豹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较小且破碎化明显,构建栖息地之间的生境廊道,并对廊道内的生态障碍点进行疏通,对生态“夹点”进行保护和恢复,将有助于提升北京及周边区域的华北豹潜在栖息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豹 北京市 生境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与MCA模型的景德镇瓷业遗产廊道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贺鼎 王子瑜 吴海怡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82,共9页
瓷业遗产廊道是我国重要的遗产廊道类型,关于其廊道体系构建及分级分类方法尚有较大欠缺。该文借助ArcGIS空间分析软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景德镇瓷业遗产廊道,在计算瓷业遗产权重基础上,基于多中心性评价(MCA)模型对廊道中... 瓷业遗产廊道是我国重要的遗产廊道类型,关于其廊道体系构建及分级分类方法尚有较大欠缺。该文借助ArcGIS空间分析软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景德镇瓷业遗产廊道,在计算瓷业遗产权重基础上,基于多中心性评价(MCA)模型对廊道中心性进行测度并分级,结合核密度估计法对廊道进行分类,从而探索景德镇瓷业遗产廊道体系多级别、多类型的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廊道主要以河流水系为依托,呈非闭环放射状形态;位于景德镇中心城区的廊道多为单一功能型或双复合型的高等级廊道,位于城市远郊的边缘区域则以多复合型的低等级廊道为主。研究结果拓展了中国遗产廊道的概念外延和研究类型,廊道的分级分类构建可精细刻画廊道的空间等级与功能性质,对全域旅游规划、旅游线路组织及遗产整体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遗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多中心性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绿色廊道系统规划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华斌 杨梅 +2 位作者 李宝勇 过仕云 古新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127,共6页
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绿色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它将离散的生境斑块进行连通,实现生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于维护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南昌市为例,运用&... 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绿色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它将离散的生境斑块进行连通,实现生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于维护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南昌市为例,运用"源-汇"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规划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系统,以引力模型进行优化,确定南昌市廊道建设尺度,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绿色廊道系统以林地、耕地为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屏障,廊道安全宽度应达100m,其连接度、闭合度、点线率高,建设成本比低。该结论能为城市生态建设实际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 生态安全 源-汇理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城市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以古都洛阳为例 被引量:23
16
作者 袁艳华 徐建刚 张翔 《遥感信息》 CSCD 2014年第3期117-124,共8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张,遗址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紧张、遗址本体的破坏与遗址环境整体性地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以古都洛阳为研究对象,判别洛阳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GIS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张,遗址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紧张、遗址本体的破坏与遗址环境整体性地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以古都洛阳为研究对象,判别洛阳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模拟遗产体验休闲活动空间扩张状况;分析确定适宜建立廊道的区域,从而研究洛阳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的新途径,提出构建自然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空间网络。从而高效地保护城市遗产资源,维护遗产体验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自然和文化景观共生关系,为探索洛阳遗产的保护模式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新的视角。进而,最大限度地完整保护我国遗产资源的特殊价值,实现自然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存、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适宜性 遗产保护 洛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域视角京津冀生态廊道空间格局识别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艳梅 高吉喜 +2 位作者 年蔚 张璐 冯朝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418-3426,共9页
在风域视角下,分析大尺度生态廊道形成的关键因子,构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通风效益评测模型,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利用气象、遥感及其他基础地理数据等,阐述研究区近地面风场特征,识别区域内生态廊道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域近地面多... 在风域视角下,分析大尺度生态廊道形成的关键因子,构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通风效益评测模型,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利用气象、遥感及其他基础地理数据等,阐述研究区近地面风场特征,识别区域内生态廊道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域近地面多年平均风速为2.07m/s.冬季,研究区多年平均风速呈张家口坝上—北京—天津沿海高两侧低格局,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夏季,多年平均风速呈现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东部和西南部低的格局,主导风向为偏南风.冬季,在研究区筛选出34个社会经济源地,识别出5条一级生态廊道,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或从北向南,7条二级生态廊道,走向主要从西向东;夏季,在研究区筛选出68个生态源地,识别出5条一级生态廊道,走向从东南向西北或从南向北,6条二级生态廊道,走向主要从东向西.合并精简冬夏连通性能较好的生态廊道,优选出5条一级生态廊道,总长度3073.04km,以南北向为主,5条二级生态廊道,总长度1582.06km,以东西向为主,初步形成京津冀“五纵五横”生态廊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风域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通风效益评测模型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岛效应的福州市绿色廊道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务发 余坤勇 +4 位作者 赵各进 耿建伟 赵秋月 杨柳青 刘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6-883,共8页
【目的】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绿色廊道的路径选线直接影响其属性特征,因此,通过优化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来降低城市的热岛强度是行之有效的生态途径和方法。【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市为研... 【目的】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绿色廊道的路径选线直接影响其属性特征,因此,通过优化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来降低城市的热岛强度是行之有效的生态途径和方法。【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model,MCR)和水文流域模型,对福州市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布局。【结果】(1)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模型(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用提取的30个生态源斑块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利用MCR模型将其生成福州市绿色廊道,共74条,总长度918.11 km。根据源斑块重要性评价分为4级:一级9条,132.88 km;二级14条,207.48 km;三级14条,153.57 km;四级37条,424.18 km;(2)通过水文流域模型,将74条绿色廊道与福州市地表温度叠加分析,共提取80个生态“交点”、176个降温生态节点、35处需降温区域。【结论】据此福州市新增14条绿色廊道,其中道路型绿色廊道8条,滨水型绿色廊道6条。优化后的绿色廊道对福州市的热点区域覆盖更全面,对改善城市热岛问题具有更明显的生态调节功能。图2表4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热岛效应 优化布局 水文流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城市绿色廊道网络规划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钟 赵牡丹 +1 位作者 田涛 刘蕊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3-929,共7页
绿色廊道对城市生态安全稳定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西安为例,运用景观破碎化指数分析西安城市景观破碎的程度;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潜在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并结合改进的引力模型与几何间隔法对绿色廊道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形成“两环、... 绿色廊道对城市生态安全稳定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西安为例,运用景观破碎化指数分析西安城市景观破碎的程度;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潜在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并结合改进的引力模型与几何间隔法对绿色廊道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形成“两环、三纵、两横”的城市绿色廊道网络格局.结果表明,1)2009年-2015年西安“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导致城景观破碎程度增加;2)引力强度为27.81与1.94作为西安市域三级绿色廊道划分的阈值间隔较适宜.研究结果能为西安以及其他城市绿色廊道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网络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改进引力模型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要生态节点独流减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31
20
作者 徐威杰 陈晨 +3 位作者 张哲 邵晓龙 张晓惠 张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5-813,共9页
河道、湿地、湖库和河口等生态节点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是连接这些重要生态节点的"桥梁"和"纽带".针对中尺度流域景观破碎化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借助... 河道、湿地、湖库和河口等生态节点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是连接这些重要生态节点的"桥梁"和"纽带".针对中尺度流域景观破碎化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借助GIS与RS技术,基于"河道-湿地-湖库-河口"等重要生态节点,重点考虑景观类型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识别生态节点与生态断裂点,并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分析,进而规划设计了研究区的生态框架.结果表明:(1)45条生态廊道的网络连接度评价指标——α指数(网络环度)、β指数(节点连接率)和γ指数(连接度)分别为0.32、1.56、0.56,说明廊道网络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和复杂度,有利于生态流的顺畅流动.(2)共识别26个生态节点和35个生态断裂点,明确了研究区需重点保护建设和修复改善的关键点(区)的地理位置.(3)廊道最佳宽度为30~60 m,空间配置以草地、林地和水域等重要景观类型为主,约占70.63%~78.97%,能够为物种提供高质量的栖息地和迁移通道.(4)廊道网络中河流廊道为主要廊道类型,其长度约占廊道总长度的51.19%,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植被种类,所构建的"一轴两心九带"的生态框架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显示,基于重要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框架能够提高独流减河流域的景观连接度,对该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和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破碎化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节点 生态 河流 生态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