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合并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1例
1
作者 黄垂璟 朱小春 +1 位作者 卢定召 朱达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2-594,共3页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肌肉萎缩性疾病, 是小儿外科手术麻醉的危险因素, 全面评估DMD在外科麻醉中的风险, 有利于外科医师迅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降低病死率。本文结合文献复习, 阐述1...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肌肉萎缩性疾病, 是小儿外科手术麻醉的危险因素, 全面评估DMD在外科麻醉中的风险, 有利于外科医师迅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降低病死率。本文结合文献复习, 阐述1例DMD合并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患儿的治疗经验, 为DMD患儿急诊手术时的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急性阑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细胞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晓荣 赵慧婷 欧阳天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29-3631,共3页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为X-连锁隐性遗传,患病率为3.3/10万。本病发生是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的基因突变引起。DMD患者骨骼肌呈反复退化和再生,最终肌卫星细胞耗竭,骨骼肌被结缔组织和脂肪代替。患者往往在20岁左...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为X-连锁隐性遗传,患病率为3.3/10万。本病发生是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的基因突变引起。DMD患者骨骼肌呈反复退化和再生,最终肌卫星细胞耗竭,骨骼肌被结缔组织和脂肪代替。患者往往在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DMD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本文就DMD细胞治疗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细胞治疗 X-连锁隐性遗传 萎缩蛋白 临床治疗效果 卫星细胞 DMD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新药——维托拉森(viltolarsen)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本川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9-574,I0001,共7页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严重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连锁性隐患疾病,人体性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发生异常,漏失一段DMD基因所致。DMD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臂Xp21处。DMD基因会制造一种重要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使患者的细胞内完全缺...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严重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连锁性隐患疾病,人体性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发生异常,漏失一段DMD基因所致。DMD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臂Xp21处。DMD基因会制造一种重要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使患者的细胞内完全缺少抗肌萎缩蛋白,肌纤维膜变得无力脆弱。全球范围内,每出生3500~5000例男婴,必有1例患有此隐性疾病,患病率为男婴每10万例有3例,其中2例的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另1例由新发基因突变所致。患儿通常在3~4岁开始出现步态异常,10~12岁起逐渐丧失行走能力,经年累月伸展后,导致肌肉逐渐退化消失,包括其呼吸肌肉,许多患者至疾病末期时,常因呼吸功能减退,产生肺部并发症或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DMD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 gene)突变引起的,约68%的突变是“阅读框”外缺失,破坏翻译阅读框,防止功能性抗肌萎缩蛋白的合成。DMD患者的护理和疾病管理策略已足够延长患者的预期寿命,但无法治愈,急需额外的治疗。近期针对DMD病因的治疗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针对缺乏抗肌萎缩蛋白,通过恢复其功能或增加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有一种遗传方法是外显子跳跃,使用反义寡核苷酸跃过阻止合成的突变基因,并恢复阅读框,产生一种缩短抗肌萎缩蛋白所包含重要功能。靶向治疗DMD新药viltolarsen(维托拉森)是一种磷酸二酰胺类吗啉反义寡核苷酸,由日本新药株式会社和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NCNP)联合研制,2013年2月日本新药株式会社和NCNP重新签署协议,将致力于临床开发,用于治疗DMD。2018年10月在世界肌肉病学大会上,日本新药株式会社公布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自然病史控制组的男童患者相比,接受维托拉森静脉输注治疗的患儿在10米行走、6分钟行走、从坐姿起立等一系列指标上有改善。显示维托拉森注射液能够提高DMD患儿体内抗肌萎缩蛋白水平,增强肌肉力量。此外,试验中没有出现因为剂量增加而发生的不良反应,表明新药的安全性较好。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公布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日本批准新药上市的部门——日本医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PMDA)同时给予维托拉森静脉滴注液优先审评资格,FDA还授予快速通道、孤儿药和罕见病资格认定。2019年6月29日,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后多形性肌营养不良症(post-polymorphic dystrophy,PPMD)的年会上,日本新药研发部主管表示,维托拉森静脉滴注液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研究。2019年9月日本新药株式会社向PMDA提交维托拉森静脉滴注液新药上市申请(NDA),2020年3月25日获得加速批准上市,商品名为ビルテプソ^■。2020年2月7日,日本新药株式会社在美国的全资子公司NS药业公司向美国FDA递交反义寡核苷酸维托拉森静脉滴注液NDA,FDA接受该公司的申请,并认可优先审查的待遇,2020年8月12日加速批准上市,商品名为Viltepso^■。这是美国FDA继2019年12月12日批准美国Sarepta生物制药公司的戈洛地生(golodirsen)上市之后第2款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反义寡核苷酸疗法,通过屏蔽(跳跃)抗肌萎缩蛋白基因中的第53号外显子,促进功能性抗肌萎缩蛋白的产生。该文对维托拉森静脉注射液的非临床和临床药理毒理学、临床研究、不良反应、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托拉森 viltolarsen Viltepso^■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DMD 肉萎缩蛋白 反义寡核苷酸 第53号外显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肌酸激酶或肌酸激酶MM同工酶筛查新生儿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唐亮 陈晓晴 +2 位作者 谭伟强 程浣彤 綦向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3-349,共7页
背景目前应用血CK或其同工酶(CK-MM)筛查新生儿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临床研究较少,其准确性尚不明确。目的系统评价血CK或CK-MM筛查新生儿DMD的准确性。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背景目前应用血CK或其同工酶(CK-MM)筛查新生儿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临床研究较少,其准确性尚不明确。目的系统评价血CK或CK-MM筛查新生儿DMD的准确性。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起始时间均为1975年1月1日,Medline(PubMed)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11月5日,其他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5日。纳入以血CK或CK-MM筛查新生儿DMD的诊断准确性研究。采用QUADAS-2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及临床适用性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应用Stata 15.0和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诊断比值比(DOR),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AUC和Q指数值。主要结局指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K筛查DMD纳入11篇文献,共1351953例新生儿;敏感度97%(95%CI:88%~99%),特异度100%(95%CI:100%~100%),PLR 1131(95%CI:370~3455),NLR 0.01(95%CI:0.00~0.19),DOR 16476(95%CI:4115~65963),AUC为0.9954,Q指数为0.9740;Deeks检验P=0.12,发表偏倚的可能较小。CK-MM筛查DMD纳入5篇文献,共156547例新生儿;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95%CI:100%~100%),PLR 3925(95%CI:3925~3925),NLR 0.00(95%CI:0.00~0.00),DOR 23094(95%CI:5773~92384);AUC为0.9252,Q指数为0.8594。结论应用血CK或CK-MM筛查新生儿DMD的准确性高,有助于早期诊断D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酸激酶 酸激酶MM同工酶 新生儿筛查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夫可特改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小鼠运动能力及减轻肌肉炎症损伤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晓 张欢 +1 位作者 张朝晖 杨细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614-1619,1626,共7页
目的了解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小鼠的运动能力和骨骼肌病理改变,探索地夫可特(Deflazacort)对DM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周龄转基因DMD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夫可特组。每组7只,实验周期8周,小鼠每周称重1次。在小... 目的了解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小鼠的运动能力和骨骼肌病理改变,探索地夫可特(Deflazacort)对DM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周龄转基因DMD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夫可特组。每组7只,实验周期8周,小鼠每周称重1次。在小鼠10周龄、14周龄和18周龄时,通过悬挂测试、爬杆测试、抓握力测试评估小鼠运动能力。18周龄时采取步态测试分析小鼠四肢步幅距离和步行速度变化。小鼠安乐死后,通过检测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肉病理组织学和形态学分析评估肌肉病变情况。结果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地夫可特组小鼠体质量无显著变化、悬挂时间延长(P<0.05)、爬杆耗时减少(P<0.01)、前肢抓力增大(P<0.05)、步幅距离和步行速度增加(P<0.01)、血清肌酸激酶值降低、骨骼肌炎性细胞浸润面积(P<0.01)和纤维化面积减少。结论地夫可特治疗具有改善DMD小鼠运动功能减退,步态缓滞失衡和骨骼肌炎症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夫可特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运动能力 骨骼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伴杜氏肌营养不良症1 例
6
作者 田子仪 马文 +1 位作者 赵之月 黎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0-232,共3页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也称Gorlin-Goltz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认为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是PTCH1基因突变所致,发病率为1/256000~1/57000。本文报道1例7岁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伴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
关键词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牙源性角化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识别蛋白YTHDF1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7
作者 郑妍妍 王燕 李蓓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03-1411,共9页
目的探讨m^(6)A识别蛋白YTHDF1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9月-2017年6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的38例DMD患者(设为DMD组)和33例接受骨科手术且与DMD患者年龄匹配(2~3岁)的对照患者(设... 目的探讨m^(6)A识别蛋白YTHDF1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9月-2017年6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的38例DMD患者(设为DMD组)和33例接受骨科手术且与DMD患者年龄匹配(2~3岁)的对照患者(设为对照组)的肌肉组织和血液样本,采用RT-q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肌肉组织中YTHDF1和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含量。(2)取骨骼肌成肌细胞SkMCs,设置空载体组(转染Scrambled阴性对照)、AAV-YTHDF1组(转染AAV-YTHDF1表达载体)与Scrambled组(转染NC siRNA)、si-YTHDF1组(转染YTHDF1siRNA),采用EdU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blotting检测dystrophin、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肌球蛋白重链(MHC)蛋白的表达水平;RIP验证YTHDF1与Yes关联蛋白1(YAP1)mRNA的相互作用,及YAP1 mRNA上m^(6)A位点的修饰水平。(3)30只Mdx小鼠随机分为空载体组(n=15,腹腔注射腺病毒空载体)与AAV-YTHDF1组(n=15,腹腔注射含YTHDF1过表达载体的腺病毒),测量小鼠体重、肌肉和器官湿重、纤维直径及纤维类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YTHDF1、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腓肠肌和股四头肌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DMD组患者肌肉组织中YTHDF1、dystroph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CPK含量明显增加(P<0.0001)。(2)与空载体组比较,AAV-YTHDF1组EdU阳性细胞率以及dystrophin、MyoG、MH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过表达YTHDF1延长了YAP1mRNA的半衰期,提高了YAP1mRNA的稳定性。与Scrambled组比较,si-YTHDF1组EdU阳性细胞率以及dystrophin、MyoG、MH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3)与空载体组比较,AAV-YTHDF1组小鼠发育迅速,腓肠肌、股四头肌、三头肌肌肉重量增加(P<0.05),腹股沟、性腺或腹膜后脂肪垫重量无明显差异(P>0.05),腓肠肌和股四头肌的纤维面积明显增大(P<0.05)。结论YTHDF1可通过识别YAP1mRNA的m^(6)A修饰调节YAP1mRNA的稳定性,进而促进YAP1/dystrophin介导的肌细胞增殖,抑制DMD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YTHDF1 m^(6)A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连锁分析对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症家系进行快速携带者检测和产前基因诊断 被引量:2
8
作者 钟昌高 李麓芸 卢光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3-574,共2页
关键词 连锁分析 杜氏/贝氏营养不良 家系 DMD基因 (CA)n短串联重复序列 多态性 喧者检测 产前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好准备迎接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时代的到来
9
作者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97-298,共2页
近年来国外关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疗效和安全性良好。我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病例数较多,目前已纳入首批罕见病目录,可以预测基因治疗将很快进入我国。临床医师、患儿及其家属、政府相关部... 近年来国外关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疗效和安全性良好。我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病例数较多,目前已纳入首批罕见病目录,可以预测基因治疗将很快进入我国。临床医师、患儿及其家属、政府相关部门、慈善基金会、媒体均应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将使我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杜氏 基因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运动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忆峰 杨晓凤 +6 位作者 吴雁翔 王红梅 张轶斌 吕乃武 单鸿 崔激平 周金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70-1773,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临床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能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法:经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细胞治疗中心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32例,均为...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临床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能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法:经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细胞治疗中心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32例,均为男性,年龄6~18岁,平均(9.4±6.1)岁;病程2~18年,平均(6.9±5.7)年。患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d后采集骨髓,Percoll梯度离心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10~14d,配制浓度为(2~3)×1010/L的细胞混悬液,经静脉及四肢肌肉局部等量移植,单次移植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1.99±1.18)×108,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为(1.77±0.84)×108。结果:移植后12个月,332例患者的徒手肌力好转率46.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好转率81.8%,运动功能好转率70.8%。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可在近期增加患者肌力,提高生活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杜氏营养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D 的肌膜损伤机制及其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治鹏 李善刚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99,共7页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肌肉疾病,定位于肌膜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功能缺失是其致病因素。目前DMD研究的热点聚焦于如何对疾病进行治疗,其中膜功能的恢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密切关注...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肌肉疾病,定位于肌膜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功能缺失是其致病因素。目前DMD研究的热点聚焦于如何对疾病进行治疗,其中膜功能的恢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密切关注点。本综述将着重总结dystrophin异常引起肌膜损伤的机制及膜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通过从肌膜的角度理解DMD的病理机制来促进干预治疗的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膜损伤 膜修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P标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mdx小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庞荣清 朱慧 +7 位作者 鄢东海 王强 李自安 王金祥 于倩倩 阮光萍 朱向情 潘兴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应用小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UCMSC)示踪方法和mdx小鼠研究细胞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方法GFP转染标记m UCMSC,局部注射0.4 m L(5×106个GFP-mUCMSC)细胞悬液到腓肠肌和膈肌损伤的mdx小鼠腹腔,在1 h、3 h、5 h、24 h、1周等5个时间... 目的应用小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UCMSC)示踪方法和mdx小鼠研究细胞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方法GFP转染标记m UCMSC,局部注射0.4 m L(5×106个GFP-mUCMSC)细胞悬液到腓肠肌和膈肌损伤的mdx小鼠腹腔,在1 h、3 h、5 h、24 h、1周等5个时间点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小鼠体内的荧光信号,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采集膈肌制作冰冻切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结果m UCMSC与MOI为150的病毒载体共培养72 h可以成功标记GFP。局部腹腔注射0.4 mL(5×10~6个GFP-mUCMSC)后1 h,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到mdx小鼠腹壁下注射细胞的部位有明亮的绿色荧光集中分布,随着时间延长,荧光面积逐渐减小,24 h后荧光强度明显变弱,荧光面积大幅缩小,一周后荧光信号几乎消失;此时,在荧光显微镜下仍可观察到mdx小鼠膈肌内存在荧光信号,与未注射细胞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注射到腹腔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进入损伤的膈肌,其GFP荧光信号1周内逐渐消失,活体成像系统是监测干细胞体内动态分布和清除率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绿色荧光蛋白 药代动力学 活体成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健康素养提升的人类遗传病单元教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琳萍 李艺 +1 位作者 曹春嫒 徐扬 《生物学教学》 2022年第9期28-31,共4页
生物学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载体,可通过高中阶段“人类遗传病”跨章节内容的重新整合,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作为单元教学主题,基于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的四个阶段,构建课堂教学的系列教学活动,有助于建立生... 生物学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载体,可通过高中阶段“人类遗传病”跨章节内容的重新整合,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作为单元教学主题,基于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的四个阶段,构建课堂教学的系列教学活动,有助于建立生物学学科与学生健康生活之间的有机链接,综合提升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素养 人类遗传病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单元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