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氏利什曼原虫蛋白磷酸酶-2C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成军 夏小兵 +4 位作者 王刚 刘妍 钟彦伟 王琳 杨继珍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39,共3页
目的 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Ld) 1S株蛋白磷酸酶 2C(PP2C)的编码基因 ,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无鞭毛体 ,常规方法从虫体提取制备基因组DNA。... 目的 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Ld) 1S株蛋白磷酸酶 2C(PP2C)的编码基因 ,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无鞭毛体 ,常规方法从虫体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夏科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chagasi,Lc)的PP2C基因序列为参照 ,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PP2C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结果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为模板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技术 ,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PP2C的全长编码基因。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PP2C基因序列长度为 1317bp ,开放读码框架由 12 2 1bp组成 ,编码产物为 40 6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的PP2C基因与来源于夏科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 95 % (387/ 40 6 )。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蛋白磷酸酶2C 基因疫苗 T细胞抗原 基因克隆化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amastin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金福 陈建平 +3 位作者 杨志伟 田玉 马莹 胡孝素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7-219,222,共4页
目的: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并研究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片段导入质粒pcDNA3.1(+)中,构... 目的: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并研究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片段导入质粒pcDNA3.1(+)中,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以pcDNA3.1-amastin转染NIH3T3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RT-PCR分别鉴定pcDNA3.1-amastin的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结果:在细胞膜和细胞内均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表明pcDNA3.1-amastin成功地转入NIH3T3细胞,并在细胞膜和细胞内获得短暂表达。稳定转染的NIH3T3细胞的总RNA经反转录后,用PCR扩增出无鞭毛体蛋白基因,表明获得了稳定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且该基因在NIH3T3细胞中获得了稳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无鞭毛体蛋白基因 体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唑尼特对利什曼原虫的体外药效试验 被引量:3
3
作者 史赫 张瑞岩 +4 位作者 张林波 马翠平 张西臣 刘全 吴永魁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5-117,共3页
为观察硝唑尼特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药效作用,以6个不同浓度(6.25、12.5、25、50、100、200μg/mL)的硝唑尼特分别作用体外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48h和72h。结果显示,随着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药物... 为观察硝唑尼特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药效作用,以6个不同浓度(6.25、12.5、25、50、100、200μg/mL)的硝唑尼特分别作用体外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48h和72h。结果显示,随着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药物对虫体的抑制率升高,显微镜下可见虫体变形,核和动基体不完整,细胞质内有空泡,鞭毛脱落,即硝唑尼特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较好的抑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唑尼特 杜氏利什曼原虫 体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3年喀什地区黑热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4
作者 李娇玲 祖丽皮亚·莫明 +4 位作者 买买提艾力·吐尔逊 高洁 刘城源 崇雨田 朱建芸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713,共6页
【目的】探讨喀什地区黑热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黑热病患者中,0岁~5岁患者最多,占52.11%(37/... 【目的】探讨喀什地区黑热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黑热病患者中,0岁~5岁患者最多,占52.11%(37/71),男女比例为0.92:1,患者发病多在冬春季。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下降以及脾脏、肝脏增大。实验室检查主要为三系减少,血清白球比倒置、转氨酶升高、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抗rK39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100%(23/23),骨髓镜检的阳性率为91.38%(53/58),肝组织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1例。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中毒性肝炎49.30%(35/71)、心肌炎29.56%(21/71)、支气管肺炎23.94%(17/71)。【结论】来自黑热病流行地区,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伴脾脏增大患者,血细胞减少、白球比倒置,应考虑黑热病可能,可予完善骨髓涂片镜检、抗rK39抗体检测,mNGS提供了诊断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内脏利什曼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国平 陈方平 +6 位作者 冯莉娟 向选东 李厚敏 齐振华 万智 舒衡平 黄宾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5-246,共2页
关键词 湖南地区 诊断与鉴别诊断 黑热病 首例 传染性寄生虫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再生障碍性贫血 恶性组织细胞病 组织胞浆菌病 非流行地区 传播媒介 散发病例 病例报道 确诊病例 地方性 全球化 血液病 易误诊 败血症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例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舒汨汨 朱华锋 +2 位作者 张涛 高广勋 陈协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63-465,共3页
为了深入认识噬血细胞性淋巴细胞组织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syndrome,HLH)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疾病的诱因,对28例HL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有持续1周以上的发热、全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升高、... 为了深入认识噬血细胞性淋巴细胞组织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syndrome,HLH)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疾病的诱因,对28例HL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有持续1周以上的发热、全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升高、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肝功能障碍表现,部分患者尚有以下特点:9例HLH为恶性淋巴瘤的前期表现,1例以类似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起病,1例以明显的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而在脑脊液中查见有明确的噬血细胞,1例因淋巴结活检发现噬血现象而确诊。另外,28例HLH的发生源自不同的诱因,其中EB病毒感染11例、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2例、淋巴瘤11例(以T细胞性淋巴瘤为主)、自身免疫病3例。结论:HLH临床表现与诱因具有高度异质性,来自牧区的患者需除外寄生虫感染(如利什曼原虫)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增多症 EB病毒 杜氏利什曼原虫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内感染菌抗性侯选基因SLC11A1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佳 丁世才 +5 位作者 王生奎 柴俊 刘旭川 孙绍美 史宪伟 张以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71-1074,共4页
关键词 胞内病原体 侯选基因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 感染菌 杜氏利什曼原虫 近交系小鼠 抗性 鼠伤寒沙门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内脏黑热病及其误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祥萍 李辉 于宁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80-280,288,共2页
关键词 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白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虫学
9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 CSCD 1992年第3期160-163,共4页
在质粒pUC18中克隆了限制性内切酶Alul消化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kDNA片段,筛选后获得能区别杜氏利什曼原虫山丘疫区分离株和平原疫区分离株的克隆rLK 1-10和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特异的克隆pLK 1-14,对杜氏利什曼原虫... 在质粒pUC18中克隆了限制性内切酶Alul消化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kDNA片段,筛选后获得能区别杜氏利什曼原虫山丘疫区分离株和平原疫区分离株的克隆rLK 1-10和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特异的克隆pLK 1-14,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种特异的克隆pLK 1-1、pLK 1-2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NA片段 限制性内切酶Alul 杜氏利什曼原虫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虫学
10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 CSCD 1991年第2期90-95,共6页
将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的前鞭毛休破膜,沉淀kDNA,提取和纯化细菌质粒pUC18,再加限制性内切酶BamHI于样品kDNA和pUC 18中,并用碱性磷酸酶处理,kDNA和pUC18按比例混合,加入T_(4)DNA连接酶,使连接成混合物,其转化入大肠杆菌DH_(5α)。
关键词 kDNA 杜氏利什曼原虫 细菌质粒pUC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