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村组自治”到“村政组治”——合村运动与村庄治理变迁
1
作者 田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310,311,共11页
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合村运动对于我国村庄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对全国多个地区合村运动案例的实地考察,通过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合村运动推动村庄治理变迁的实践过程与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合村之后的村... 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合村运动对于我国村庄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对全国多个地区合村运动案例的实地考察,通过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合村运动推动村庄治理变迁的实践过程与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合村之后的村庄社会出现的“村大、组多”新格局,促成了村庄治理从“村组自治”的旧模式到“村政组治”的新模式变迁,行政力量的推动与村庄社会的回应共同塑造了新的村庄治理模式。随着合村运动的完成,在村级层面行政能力急剧提升的同时,要着重加强村民小组层面的自治能力建设,以健全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拓宽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渠道,切实提高村庄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治理 合村运动 村组自治 村政组治 社会基础 村级行政化 自治能力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庄社会治理:理解农民利益表达行动的一个解释框架--两个特殊案例的一般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慧 刘燕舞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106,共8页
与既有"底层抗争"范式侧重"个人"和"国家治理"范式侧重"国家"不同,"村庄社会治理"范式更侧重从"社会"的角度将农民的利益表达行动下沉到村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研究发现... 与既有"底层抗争"范式侧重"个人"和"国家治理"范式侧重"国家"不同,"村庄社会治理"范式更侧重从"社会"的角度将农民的利益表达行动下沉到村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内生于村庄社会的矛盾纠纷,既非底层抗争,亦非农民谋利,其通过矛盾外延的形式表现出的是求助的性质。村庄社会治理框架认为,农民利益表达行动本质上是村庄社会治理问题,其形成与村庄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和村庄社会他我治理能力的双重弱化有关。正视这一点,对于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和增强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社会治理”范式 农民利益表达行动 求助型上访 村庄社会治理能力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型村庄食品安全治理的结构特征与体系构建——以陕西袁家村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储德平 王兰兰 +1 位作者 陈长兴 潘纪晓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7-109,共23页
食品安全是乡村旅游消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推动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旅游型村庄的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供应链复杂且标准不一,农民安全意识薄弱和监管不足,加剧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乡村旅游消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推动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旅游型村庄的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供应链复杂且标准不一,农民安全意识薄弱和监管不足,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的滋生与扩散,导致治理难度显著增加。文章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构建“主体-结构-目标-行动”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旅游型村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袁家村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充分发挥内外嵌入主体的协同作用,治理主体通过激活社会资本将个体与集体的治理目标紧密联系,以社会网络、社会规范、人际信任推进旅游食品安全治理,通过利益参与、规制完善和道德氛围营造等手段实现治理目标。此外,袁家村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的组合方式,形成了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规范自治,自治和法治共同支持德治,德治和自治维护法治的良性互动机制,显著提升了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和管理效能。文章为旅游型村庄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推进村庄内生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食品安全治理 社会资本理论 治理能力现代化 旅游型村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化小农视野下的村庄治理: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容 贺东航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29,共5页
社会化小农指的是传统小农在后集体化时代自觉融入社会化分工体系之中,受外部因素、社会条件影响并塑造而成的一种小农形态。在资源向农村密集输入的大背景下,由于"社会化小农"个体的社会化、动机的多样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等... 社会化小农指的是传统小农在后集体化时代自觉融入社会化分工体系之中,受外部因素、社会条件影响并塑造而成的一种小农形态。在资源向农村密集输入的大背景下,由于"社会化小农"个体的社会化、动机的多样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等行为逻辑的影响,村庄的治理面临三大困境:村庄利益结构失衡、精英流失所导致的村治主体弱化、乡村伦理的价值流变和自治文化流失。从三个方面着手可以较好地解决:一是通过治理体系吸纳社会精英和建立合作治理体系来增强村庄的治理能力,二是通过培育农村社会自组织来消弭小农的离散化,三是从国家和村庄的双向互构培育公共精神来平衡小农个人诉求与集体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小农 村庄治理能力 公共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民参与是村庄治理有效的关键因素
5
作者 杨兴艳 《村委主任》 2024年第18期130-132,共3页
实现村庄治理有效治理,是当前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这关系到整个乡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发展。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 实现村庄治理有效治理,是当前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这关系到整个乡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发展。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在村民平等地参与村庄治理实践中,通过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真正发挥村民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民主化政治,丰富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文章首先介绍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然后阐述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理论基础和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参与 乡村振兴 村庄治理 基层民主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合法有序 利益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扩展可行能力复苏村庄秩序——基于晋南某贫困村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红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本文借助森的可行能力的概念,描述一个贫困村在外来者第一书记的引导下,通过活跃村庄生活、组织村民参与村庄事务、村务活动等形式,形塑了村庄秩序,激活了村民的潜在可行能力、扩展了村民的现实可行能力。在恢复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同时... 本文借助森的可行能力的概念,描述一个贫困村在外来者第一书记的引导下,通过活跃村庄生活、组织村民参与村庄事务、村务活动等形式,形塑了村庄秩序,激活了村民的潜在可行能力、扩展了村民的现实可行能力。在恢复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改变了村庄的社会关系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村民个体的主体性逐渐建构起来,消除了可行能力视角下的贫困。最后对贫困村治理动力来源及其如何维持脱贫效力、通过外力改变村庄活力的行为方式普遍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行能力 村庄秩序 无主体熟人社会 贫困治理 第一书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