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近代歌谣:村妇生活的凭据——以江南为例
被引量:8
- 1
-
-
作者
小田
-
机构
苏州大学历史系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3-211,共9页
-
基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江南村妇生活研究"(09LSB008)阶段性成果
苏州大学高级人才引进项目资助
-
文摘
江南歌谣以民间-民众-乡村-妇女-地方-日常的粘着性可以成为村妇生活的凭据,但歌谣首先依循艺术理路:聚焦实际生活,着意渲染情感,凸显主要特征。对歌谣的史料学考量,一方面需要从歌谣中析出相关元素,解构原有歌谣,滤化艺术情感,抽象民众观念,进行"去艺术化"处理;另一方面,依据歌谣的内容和歌谣的存在环境及其存在方式对其进行时代性确认。所有这一切,要求我们在史学与艺术的跨学科对话中进行。
-
关键词
江南歌谣
历史凭据
村妇
艺术
-
Keywords
the ballad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istorical evidence
countrywomen
art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县官和村妇
- 2
-
-
-
出处
《农家科技》
2009年第10期15-15,共1页
-
文摘
从前.有一个喜欢卖弄文采的县官,在风和日暖的一天,带着随从下乡查访,一边走一边欣赏田园春色,随从突然说:“老爷,对面来了一个小娘子!”
-
关键词
《县官和村妇》
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作者
-
分类号
I276.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鲁迅日记》补注一则
- 3
-
-
作者
用口
-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2,共1页
-
文摘
1935年9月8日鲁迅日记中记有一句:“寄河清信并译文后记。”此句《鲁迅全集》的注释是:“即《(村妇)译后附记》。现编人《译文序跋集》。”(见1981年版第15卷第248页及2005年版第16卷第554页之注[2])这条注释只注了一半,由于前半句“寄河清信”没有作注,一般也就认为这是专为寄《(村妇)译后附记》而写的信。实际9月8日这天“寄河清信”有两封,
-
关键词
《鲁迅日记》
补注
《鲁迅全集》
1981年版
译文
村妇
注释
-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与作桥先生
- 4
-
-
-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8-88,共1页
-
-
关键词
鲁迅
《村妇》
译文后记
编辑工作
-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G232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