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形理论在材料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玉华 王勇 李新梅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11,共4页
 概述了分形及分形维数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分形理论在材料表面、界面研究领域内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分形理论在涂层与基体金属界面结合强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分形理论 材料表界面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计算方法及在材料表界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琚正挺 宣天鹏 《稀有金属快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主要介绍分形这一几何方法在材料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及资料的查阅了解,分别介绍了材料表界面分形维数的计算测定方法以及分形理论在材料表界面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对分维计算方法如网格法、小岛法和实验测定方法(吸附... 主要介绍分形这一几何方法在材料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及资料的查阅了解,分别介绍了材料表界面分形维数的计算测定方法以及分形理论在材料表界面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对分维计算方法如网格法、小岛法和实验测定方法(吸附法)等做了详细的分析,对分形在材料表界面上的应用前景也进行了展望,分析了分形理论在表界面应用研究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分形维数 分形计算 材料表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能源所在电池关键材料表界面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3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0-160,共1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在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的表界面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Nano Energy、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杂志上。
关键词 材料表界面 储能电池 生物能源 青岛 NANO 研究所 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化物所纳米孔晶体材料传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4
作者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73-1273,共1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叶茂、中科院院士刘中民团队在纳米孔晶体材料传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以通讯的形式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的新刊《通讯-化学》(Communications Chemistry)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叶茂、中科院院士刘中民团队在纳米孔晶体材料传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以通讯的形式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的新刊《通讯-化学》(Communications Chemistry)上。纳米孔晶体材料在非均相催化和化学品分离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纳米孔晶体材料有各类分子筛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等。由于纳米孔道的尺寸限制,在这类材料中客体分子的传质过程非常复杂,且对很多催化反应与分离过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长期以来客体分子在晶体孔道内的扩散被认为是其传质速率的控制步骤。但实际上,由于材料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材料表界面存在的天然缺陷等原因,客体分子在进入晶体内部孔道之前,在表界面处也存在传质阻力。目前,常规方法不能独立测量纳米孔晶体材料表界面传质阻力系数和晶内扩散系数,测量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表观扩散系数,其同时包含了表界面的传质阻力与孔道内扩散阻力的影响,很难直接用于纳米孔晶体材料的设计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材料 传质过程 纳米孔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 观扩散系数 材料表界面 客体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结构化表面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5
作者 邢诗意 林萍 +1 位作者 王文杰 孙巍 《功能材料》 2025年第8期8045-8052,共8页
微结构化表面梯度材料的特点在于其表面微观尺寸物理结构沿着特定的方向呈现连续或近乎连续的变化。由于微结构梯度材料的制备步骤可被灵活设计,可以调控所构建结构梯度的结构类型、尺寸跨度和结构参数的变化幅度,由此适配不同的应用场... 微结构化表面梯度材料的特点在于其表面微观尺寸物理结构沿着特定的方向呈现连续或近乎连续的变化。由于微结构梯度材料的制备步骤可被灵活设计,可以调控所构建结构梯度的结构类型、尺寸跨度和结构参数的变化幅度,由此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在液滴操控、高通量筛选、细胞行为学等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对微结构化表面梯度材料常见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然后阐述了微结构化表面梯度材料在液滴操控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微结构化表面梯度材料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结构梯度 材料表界面 液滴操控 高通量筛选 细胞与材料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理论在摩擦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梁木子 程先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5-159,共5页
对近年国内外分形理论在摩擦学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作了综述,介绍了分形的概念以及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包括磨损表面形貌分析,材料表界面分形研究和磨合磨损分形模型的建立等分形理论在摩擦学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并提出了当前相关研... 对近年国内外分形理论在摩擦学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作了综述,介绍了分形的概念以及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包括磨损表面形貌分析,材料表界面分形研究和磨合磨损分形模型的建立等分形理论在摩擦学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并提出了当前相关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及今后分形理论在摩擦学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分形维数 摩擦 材料表界面 结合强度 磨合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草丝纤维与水泥砂浆粘结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裘浩成 易红玲 +1 位作者 冯中军 郑柏存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39-1042,1047,共5页
用自行设计的模具制样,并进行人造草丝纤维的拔出实验,考察了养护时间,埋长及纤维截面对纤维拔出力以及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与水泥的粘结强度,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在第3d以后基本趋向一极值;粘结强度随着埋长的增... 用自行设计的模具制样,并进行人造草丝纤维的拔出实验,考察了养护时间,埋长及纤维截面对纤维拔出力以及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与水泥的粘结强度,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在第3d以后基本趋向一极值;粘结强度随着埋长的增大略有下降;单片丝与水泥的粘结强度最大,单丝次之,加筋丝最小。提出一种溶胀法表面接枝丙烯酸的方法,改善人造草丝纤维与水泥间的粘结性能,并分析比较了化学接枝和物理溶胀对粘结强度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表界面 粘结性能 单丝拔出实验 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理工超疏水研究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8
作者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90,共1页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亚华研制的超疏水材料,可将固液接触时间的理论极限大幅缩短80%。近日,该研究成果成功挑战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固液接触时间是衡量材料表界面动态润湿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固液接触时间越短,固液表界面间质...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亚华研制的超疏水材料,可将固液接触时间的理论极限大幅缩短80%。近日,该研究成果成功挑战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固液接触时间是衡量材料表界面动态润湿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固液接触时间越短,固液表界面间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越快,材料表界面的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材料表界面 接触时间 超疏水 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fac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elective laser melted multilayer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被引量:6
9
作者 WANG Di DENG Guo-wei +4 位作者 YANG Yong-qiang CHEN Jie WU Wei-hui WANG Hao-liang TAN Chao-l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155-1169,共15页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FGM)can tailor properties of components such as wear resistance,corrosion resistance,and functionalit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The 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additive manufactu...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FGM)can tailor properties of components such as wear resistance,corrosion resistance,and functionalit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The 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additive manufacturing highlights the capability in manufacturing FGMs with a high geometrical complexity and manufacture flexibility.In this work,the 316L/CuSn10/18Ni300/CoCr four-type materials FGMs were fabricated using SLM.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FGMs were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SLM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the defects.A large number of microcracks were found at the 316L/CuSn10 interface,which initiated from the fusion boundary of 316L region and extended along the building direction.The elastic modulus and nano-hardness in the 18Ni300/CoCr fusion zon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less than those in the 18Ni300 region or the CoCr region.The iron and copper elements were well diffused in the 316L/CuSn10 fusion zone,while elements in the CuSn10/18Ni300 and the 18Ni300/CoCr fusion zones showed significantly gradient transitions.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the width of the CuSn10/18Ni300 interface and the CuSn10 region expand significantly.The mechanisms of materials fusion and crack generation at the 316L/CuSn10 interface were discussed.In addition,FGM structures without macro-crack were built by only altering the deposition subsequence of 316L and CuSn10,which provides a guide for th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FGM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multilayer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 interfacial characterization crack defec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 surface modified SiCp reinforced Al-matrix composites 被引量:11
10
作者 LÜ Pin-hui WANG Xiao-feng +2 位作者 DONG Cui-ge PENG Chao-qun WANG Ri-ch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9期2567-2577,共11页
The effects of SiCp surface modifications(Cu coating,Ni coating and Ni/Cu coating)on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 matrix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iC particles with C... The effects of SiCp surface modifications(Cu coating,Ni coating and Ni/Cu coating)on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 matrix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iC particles with Cu,Ni and Cu/Ni,respectively,was carried out by electroless plating method.SiCp/Al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hot pressed sintering followed by hot extru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iC particles plays an effective role,which is relative to the type of surface coating,and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become stronger in the following order:untreated SiCp<Ni(Cu)-coated SiCp<Ni/Cu-coated SiCp.The Ni/Cu-coated SiCp/Al composites exhibit the best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with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σUTS)and fracture strain(εf)of 389 MPa and 6.3%,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at of untreated-SiCp/Al composites,theσUTS andεf are enhanced by 19.3%and 5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Al composite surface modification electroless plat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terfacial bon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