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李嘉图笔记”与李嘉图难题--《伦敦笔记》中经济学思想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一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共13页
在“李嘉图笔记”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这是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剥削本质的经济学入口。但是,他更关注这一正确的经济学基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缺席于可见的近期经济学表象中。马克思发现,一旦李嘉图讨论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具体经济活动时... 在“李嘉图笔记”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这是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剥削本质的经济学入口。但是,他更关注这一正确的经济学基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缺席于可见的近期经济学表象中。马克思发现,一旦李嘉图讨论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具体经济活动时,这个劳动价值论就会被悄悄遮蔽起来,商品、货币和资本与劳动本身的关系畸变为不同生产物质要素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李嘉图不能理解,资本关系不是物,而是一种支配性的生产关系。他无意间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属于资本家的这些物性对象,本质上都是过去工人劳动的产物。并且,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在新的生产过程中的运作,仍然是由活劳动推动的。这一发现必然使马克思走向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伦敦笔记》 李嘉图笔记 李嘉图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劳动价值论的证明与李嘉图难题的解决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幼民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利用非替代性定理的逻辑 ,在规模收益不变、充分竞争、生产者追求价值最大或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 ,从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的角度证明了商品的价值、以及作为投入的资本品价值可以由活劳动投入的数量同时决定 ,从而证明了在包括物化... 利用非替代性定理的逻辑 ,在规模收益不变、充分竞争、生产者追求价值最大或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 ,从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的角度证明了商品的价值、以及作为投入的资本品价值可以由活劳动投入的数量同时决定 ,从而证明了在包括物化劳动的情况下 ,商品的价值由所投入劳动量决定、商品交换是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说明商品价值的决定与任何需求条件即消费者偏好和资源禀赋条件没有任何关系。发现了劳动价值论形成李嘉图难题的原因在于其前提 :等量的劳动时间投入只能够创造出与此投入相等的商品价值 ,因为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但如果再生产过程能够通过节约劳动时间或生产出更多数量的产品 ,创造出比全部劳动投入更多的价值 ,则可以导致李嘉图难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生产价格 李嘉图难题 证明 物化劳动 商品价值 商品交换 劳动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破解李嘉图第二难题有关质疑的理论回应及补充证明
3
作者 桑朝阳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88,共8页
李嘉图第二难题的逻辑矛盾主要在于将平均利润率看作与生产过程无关的外生变量,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情况下,用利润加成计算的价值量与劳动价值论计算的价值量产生矛盾。马克思通过将利润率在不同生产部门内平均化和将价值转化为生产... 李嘉图第二难题的逻辑矛盾主要在于将平均利润率看作与生产过程无关的外生变量,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情况下,用利润加成计算的价值量与劳动价值论计算的价值量产生矛盾。马克思通过将利润率在不同生产部门内平均化和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成功解决了李嘉图的逻辑矛盾,夯实了科学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然而,学术界对马克思破解李嘉图第二难题的理论逻辑一直存有质疑和争议,认为马克思的证明逻辑存在“悖论”。质疑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马克思同一生产部门价值形成过程的动态分析。同一部门的竞争在带来资本流动的同时,将影响本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而不同部门的竞争并不影响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影响的只是资本在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流动。正是同一部门内部动态竞争的结果成为马克思分析不同部门不同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的前提。通过对马克思同一部门动态分析理论逻辑的补充说明,可以有效回应各种质疑,并完善马克思破解李嘉图第二难题的整体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嘉图第二难题 平均利润率 价值转形 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断”:命名由来、历史定位及其理论评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孙乐强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1,共14页
“机器论片断”是当代意大利左翼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固定资本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节的独特称谓,是这一片断在意大利语境中的特有命名。当前西方学界对这一片断的定位主要包括四种:意大利自治主义和认知资本主义将其视... “机器论片断”是当代意大利左翼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固定资本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节的独特称谓,是这一片断在意大利语境中的特有命名。当前西方学界对这一片断的定位主要包括四种:意大利自治主义和认知资本主义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顶峰,被誉为超越《资本论》的一段“圣经式的文本”;阿根廷学者斯塔罗斯塔将这一片断理解为实现从《资本论》的资本辩证运动向革命主体翻转的必备环节,从而把“机器论片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德国学者海因里希则认为这一片断只是马克思的一个“暂时性”的思想实验,其中包含着不可忽视的理论错误,进而实现了对这一片断的思想史“祛魅”;而哈贝马斯认为这一片断没有摆脱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的窠臼,是马克思技术决定论和知识拜物教的集中体现。实际上,这一片断是马克思经济学和工艺学研究的产物,是他回应“李嘉图难题”和“尤尔问题”的延续。在这一片断中,马克思既没有摆脱李嘉图直接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也没有真正克服尤尔的缺陷。此时他关于资本主义崩溃的论证基本上是以直接劳动和直接劳动时间为基础的,把一般智力、科学知识和机器体系对直接劳动的影响混同于对抽象劳动的影响,进而从直接劳动作用的下降中引出了资本主义价值生产机制的崩溃,因而存在不可忽视的理论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论片断 李嘉图难题 尤尔 直接劳动 固定资本 崩溃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产到劳动:马克思《伦敦笔记》中的劳动价值论突破
5
作者 孔伟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97-104,共8页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思考情境,细致地展现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艰苦探索。在笔记中,马克思发现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所确立的物质生产话语无法解答货币与交换价值的变化问题,这直接促使他重新回到对劳动价值论的...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思考情境,细致地展现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艰苦探索。在笔记中,马克思发现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所确立的物质生产话语无法解答货币与交换价值的变化问题,这直接促使他重新回到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探索,即从价值变化的来源出发去思考“李嘉图难题”,在劳资关系的变化中初窥价值衡量的标准,进一步透视价值增殖的秘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是在现实与理论双重危机中的探索,对劳动价值论的再研究和科学扬弃促使马克思逐渐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开始从生产话语向科学的劳动话语过渡,亦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最初思想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伦敦笔记》 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难题 货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