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窗对马尾松和杉木林乔木树种生长及组成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朱念福 吴绍发 +4 位作者 沈庆华 胡兆贵 马小民 叶崇宇 吴统贵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82-7491,共10页
开辟林窗是促进人工林更新、近自然演替和增加树种组成多样性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林分类型、林窗大小及其与林窗内树种更新生长的适配关系一直是林窗研究的焦点,然而在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研究结果差异较大,限制了林窗改造模式的应... 开辟林窗是促进人工林更新、近自然演替和增加树种组成多样性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林分类型、林窗大小及其与林窗内树种更新生长的适配关系一直是林窗研究的焦点,然而在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研究结果差异较大,限制了林窗改造模式的应用。基于浙江丽水白云山林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林窗,分析了林窗大小(中林窗:500 m^(2)和250 m^(2),小林窗:50 m^(2))和林分类型对人工引入10个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乔木树种组成多样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林窗大小和林分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对人工引入树种生长(地径或树高)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中林窗内,枫香、南方红豆杉、闽楠、木荷、朴树、无患子和细柄蕈树生长状况好于小林窗。枫香和无患子在马尾松林窗长势较好,而南方红豆杉、红豆树、闽楠、木荷、细柄蕈树和浙江楠在杉木林窗长势较好。(2)林窗大小和林分类型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自然更新乔木树种组成多样性。相较于小林窗,中林窗内自然更新乔木种类增加,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提高,Pielou均匀度指数降低。马尾松林窗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高于杉木林窗,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则低于杉木林窗。综合考虑引入树种的生长状况和自然更新乔木树种组成多样性差异,建议在南方低山丘陵区,马尾松和杉木林开辟中等面积(250-500 m^(2))林窗,并在马尾松林窗中引入喜光、耐土壤瘠薄干旱树种,如枫香和无患子,在杉木林窗中引入喜光或耐阴、喜湿润肥沃土壤树种,如南方红豆杉、红豆树、木荷和细柄蕈树等,将有效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树种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马尾松 杉木 生长 组成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的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特征
2
作者 向旺 韦振道 +2 位作者 任世奇 伍琪 朱慧 《桉树科技》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分析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土壤养分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为人工林可持续培育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测定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的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探究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化学性质和... 分析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土壤养分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为人工林可持续培育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测定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的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探究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尾巨桉和杉木的全磷(TP)、全氮(TN)、速效氮(AN)和有机质(OM)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但杉木和马尾松的速效磷(AP)、速效钾(AK)和全钾(TK)含量均显著低于尾巨桉;尾巨桉的蔗糖酶(SC)、酸性磷酸酶(ACP)和脲酶(UE)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和马尾松,并且杉木的SC和UE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但杉木与马尾松之间的ACP活性无显著差异;尾巨桉的担子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杉木和马尾松。马尾松的球囊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尾巨桉和杉木。杉木的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马尾松和尾巨桉。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尾巨桉的担子菌门与AK和TK显著正相关,杉木的酸杆菌门与TN、OM和TP显著正相关,马尾松的球囊菌门与ACP显著正相关。树种差异导致3个树种之间的部分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尾巨桉纯林土壤的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均不同程度优于杉木和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杉木 马尾松 人工纯林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郁闭度和坡位对杉木与马尾松林下套种岗梅的影响
3
作者 张发游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3期136-142,共7页
为总结岗梅Ilex asprella林下套种技术,在海拔325~405 m的林地上,对不同林冠层郁闭度、坡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套种2 a生岗梅进行了生长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冠层郁闭度对林下套种的岗... 为总结岗梅Ilex asprella林下套种技术,在海拔325~405 m的林地上,对不同林冠层郁闭度、坡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套种2 a生岗梅进行了生长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冠层郁闭度对林下套种的岗梅生长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杉木和马尾松林下套种岗梅生长最佳郁闭度均为0.30~0.49,在郁闭度为0.30~0.70时,随着郁闭度的上升,岗梅的地径、树高、冠幅、萌枝数、主根长、侧根长、根幅逐渐降低。岗梅生物量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01),根比重随着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加,枝杆比重随着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海拔大于300 m,坡度大于20°时,不同坡位对林下套种岗梅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也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下坡位种植的岗梅生长最好,上坡位最差。生物量从高到低为下坡、中坡、上坡。根的整株占比为下坡最小,上坡最大;枝杆的整株占比下坡最大,上坡最小;叶的整株占比变化不明显。不同郁闭度和坡位的杉木和马尾松林下套种岗梅,其根、茎、叶鲜质量分别占单株鲜质量的24%~30%、60%~65%和9%~11%。在杉木和马尾松林下选择郁闭度小于0.5的中下坡套种岗梅可获得较高的收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马尾松 套种 岗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采伐迹地轮作马尾松后的土壤肥力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起帆 孙敏 +4 位作者 郑莹莹 杨蕾 黄猛 黄玉梅 丁国昌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0-13,共4页
以福建省长汀县楼子坝国有林场杉木连栽(AA)、杉木—马尾松—杉木(ABA)轮作及杉木—马尾松轮作(AB)等3种利用方式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种林地更新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 以福建省长汀县楼子坝国有林场杉木连栽(AA)、杉木—马尾松—杉木(ABA)轮作及杉木—马尾松轮作(AB)等3种利用方式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种林地更新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和全氮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物理性质方面,上坡的不同土层表现出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下的土壤水分条件比杉—杉连栽地的土壤中相对较好,而在中坡和下坡各个土层则没有明显规律;上坡和下坡的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下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规律较为明显,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中坡不同林分类型及不同土层变化规律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连栽 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 有机质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马尾松轮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5
5
作者 张鼎华 叶章发 李宝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15,共6页
研究了杉木、马尾松人工林轮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连作相比 ,轮作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多、酶活性增强、土壤酚类物质减少、土壤酸度降低、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提高以及土壤有效养分增加 ,并由此导致了林分... 研究了杉木、马尾松人工林轮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连作相比 ,轮作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多、酶活性增强、土壤酚类物质减少、土壤酸度降低、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提高以及土壤有效养分增加 ,并由此导致了林分生长量的提高。轮作林分土壤肥力提高 ,林分生长量增加的实质在于 :人工林林分实施轮作后 ,由于后茬植物与前茬植物种类的不同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 ,土壤生物活性增强 ,并由此而导致土壤酸度降低、有毒物质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连作 杉木 马尾松 林地 土壤肥力 林木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骆科元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8期116-117,120,共3页
为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的影响,以贵州某林场为研究地点,分析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分布有显著影响。相对较高的杉木比例可... 为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的影响,以贵州某林场为研究地点,分析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分布有显著影响。相对较高的杉木比例可以促进杉木树高和胸径的生长,而相对较高的马尾松比例有利于提高马尾松的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杉木比例有助于提高杉木各部位及整株的生物量,较低的马尾松比例有利于提高马尾松各部位及整株的生物量。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混交比例对其他林木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以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比例 杉木 马尾松 生长状况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杉木木粉增强PE-HD复合材料的力学和蠕变性能
7
作者 伏修博 徐海龙 +3 位作者 李利芬 杨小慧 高华 曹岩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8,154,共8页
针对木塑复合材料(WPCs)在长期负载下的蠕变行为导致力学失效的问题,为明确WPCs的力学性能和蠕变特性,采用两步成型挤出法,制备7种马尾松木粉和杉木木粉增强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分析和比较两种木粉的添加比例对WPCs的弯曲性能、动态... 针对木塑复合材料(WPCs)在长期负载下的蠕变行为导致力学失效的问题,为明确WPCs的力学性能和蠕变特性,采用两步成型挤出法,制备7种马尾松木粉和杉木木粉增强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分析和比较两种木粉的添加比例对WPCs的弯曲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短期蠕变性能的影响,采用数理模型对WPCs蠕变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增强木粉中杉木木粉的含量越高,WPCs的弯曲性能越好,但是蠕变性能变差。杉木木粉在增强木粉中的质量分数为83.3%时,WPCs的储能模量最大,马尾松木粉含量逐渐减少时,WPCs的储能模量和损耗角正切值分别增大和减小。提高马尾松木粉的添加量有效地降低了WPCs在10%应力水平下的24 h应变值。Findley模型和ExpAssoc函数拟合WPCs的蠕变行为效果较好,修正后的ExpAssoc模型模拟效果更优,7种WPCs在10%应力水平下的拟合修正系数R2均在0.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木塑复合材料 蠕变性能 数理模型 杉木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林龄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碳储量特征 被引量:43
8
作者 韩畅 宋敏 +5 位作者 杜虎 曾馥平 彭晚霞 王华 陈莉 苏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82-2289,共8页
为了解不同林龄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地地下根系生物量及碳储量特征,以广西杉木、马尾松主产区5个不同林龄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获取标准木根系生物量、灌草根系生物... 为了解不同林龄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地地下根系生物量及碳储量特征,以广西杉木、马尾松主产区5个不同林龄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获取标准木根系生物量、灌草根系生物量和林分细根生物量,并测定其碳含量,分析其不同林龄阶段地下根系生物量和碳储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林地下根系总生物量分别在9.06—31.40Mg/hm^2和7.91—53.40Mg/hm^2之间,各林龄阶段根系总生物量总体上呈现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杉木林细根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马尾松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林分各层次根系碳含量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细根;杉木、马尾松地下根系碳储量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杉木、马尾松林不同林龄阶段各层次根系和土壤细根总碳储量分别在7.56—21.97Mg/hm^2和8.86—29.95Mg/hm^2之间;地下根系碳储量总体上以乔木根系占优势,且随林龄的增大其比例呈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根系 林龄 杉木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84
9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4 位作者 张广军 常建国 温远光 马姜明 郝文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20-1329,共10页
选取广西大青山3个13年生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样区,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两个树种的碳素含量各异.马尾松干、根、枝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8.6%、56.3%、51.2%,叶和皮含量较低,变化幅度为46.8%~56.3%.... 选取广西大青山3个13年生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样区,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两个树种的碳素含量各异.马尾松干、根、枝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8.6%、56.3%、51.2%,叶和皮含量较低,变化幅度为46.8%~56.3%.各器官中按碳素含量的高低排列顺序为:干>根>枝>皮>叶;杉木皮、叶、干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2.2%、51.8%、50.2%,碳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皮>叶>干>根>枝.从两个树种各器官碳总含量来看,马尾松要高于杉木.灌木层、草本层及地表凋落物层碳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4.1%、33.0%及48.3%.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1.45%~1.84%,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较高.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t·hm^-2)为85.35~101.35,平均为93.83,且均以马尾松生物量居多(占75.7%~82.6%).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的碳贮量平均为51.91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总贮量的29.03%;乔木层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的23.90%,占植被层碳贮量的97.7%.乔木层碳贮量中,马尾松占的比例较大,为65.39%.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的碳贮量均最高,马尾松、杉木的树干碳贮量分别占各自碳贮量的53.23%、55.57%,树干的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54%.其次,两个树种根也占较大比例,树根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19.22%.马尾松、杉木枝、皮在各自碳的贮量中分配不同,马尾松枝占的比例要大于皮,而杉木则相反;凋落物层碳贮量平均为3.25 t·hm^-2,仅占1.82%;林地土壤层(0~60cm)碳贮量是相当可观的,平均为123.43 t·hm^-2,占69.02%.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年净生产力为11.46t·hm^-2·a^-1,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5.96 t·hm^-2·a^-1,折合成CO2的量为21.88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分配 碳贮存 马尾松杉木混交林 大青山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罗城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51
10
作者 陶玉华 冯金朝 +2 位作者 马麟英 隆卫革 曹书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08-1613,共6页
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grandis x E.urophyll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含... 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grandis x E.urophyll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幅度为37.96%~49.03%,枯落物含碳率为41.8%~49.6%之间,马尾松幼龄林林下植被含碳率最高,2年生桉树林枯落物含碳率最小。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45%~2.17%,0~20 cm土层含碳率表现为杉木〉马尾松〉桉树。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5.61、144.30、87.54 t.hm-2,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马尾松幼龄和近熟林碳储量分别高于杉木,杉木中龄林碳储量高于马尾松中龄林。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乔木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43.03%、34.44%、22.92%。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碳储量表现为桉树(2.54 t.hm-2)〉杉木(1.91 t.hm-2)〉马尾松(0.89 t.hm-2)。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1.64%、4.56%、1.95%。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74.13、86.48、62.95 t.hm-2,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储量最高,桉树最小,0~20 cm土层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马尾松0~20 cm土层碳储量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47.03%,杉木占51.67%,桉树为42.58%。乔木和土壤碳储量成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的碳储存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杉木 桉树 含碳率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2
11
作者 明安刚 刘世荣 +6 位作者 李华 曾冀 孙冬婧 雷丽群 蒙明君 陶怡 明财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33-7842,共10页
近自然化改造作为森林新增碳汇的最有希望的选择之一,将如何通过改变林分结构影响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而影响林分固碳能力和潜力目前尚不清楚,因此,了解近自然化改造对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近自然化改造作为森林新增碳汇的最有希望的选择之一,将如何通过改变林分结构影响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而影响林分固碳能力和潜力目前尚不清楚,因此,了解近自然化改造对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尾松近自然化改造林(P(CN))、马尾松未改造纯林(P(CK))、杉木近自然改造林(C(CN))和杉木未改造纯林(C(CK))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的方法,分析4种林分生物量差异,旨在揭示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显著提升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8a后马尾松和杉木林分生物量分别增加46.71%和37.24%。乔木层生物量在林分生物量总量中占主导地位(95.48%-98.82%),并对林分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增加主要因为近自然化改造改变了林分群落结构,进而提高了乔木层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经营措施不仅可以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林分生产力,并可为增强植被固碳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化改造 马尾松杉木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胁迫对马尾松和杉木幼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谢小赞 江洪 +3 位作者 余树全 刘源月 原焕英 李雅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713-5720,共8页
利用LI-8100测定模拟酸雨不同处理下(pH2.5、4.0和5.6)盆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幼苗(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度、含水量,研究酸雨对其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喷淋下马尾松和杉木土壤pH... 利用LI-8100测定模拟酸雨不同处理下(pH2.5、4.0和5.6)盆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幼苗(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度、含水量,研究酸雨对其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喷淋下马尾松和杉木土壤pH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同酸雨酸度呈现正相关性;马尾松和杉木各个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显著,且同地下10cm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趋势一致,pH2.5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79μmol.m-.2s-1和1.12μmo.lm-.2s-1,比对照组(pH5.6)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1.57μmo.lm-.2s-1和1.54μmol.m-.2s-1分别高14%和低39%;马尾松和杉木各个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同10cm土壤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关系(P<0.001),与5cm土壤含水量之间相关性不明确;在P=0.05水平上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土壤呼吸速率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综合拟合方程,和单因素(温度、含水量)拟合相比能够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的变化情况;马尾松和杉木在pH2.5和4.0处理下的土壤呼吸温度系数Q10值分别为1.36、2.01和1.51、2.25,同对照组1.14和1.58相比,均有明显差异,且两者Q10值的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证明酸雨是影响马尾松和杉木土壤CO2通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土壤呼吸 马尾松 杉木 Q10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水文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56
13
作者 马雪华 杨茂瑞 胡星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9-206,共8页
1984-1990年,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对22年生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中的主要水文要素:降雨、林冠截留、树干茎流、土壤水分含量、径流及各种水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林林冠的截留率为10.20-17.56%,茎流率为0.98-1.40%。土... 1984-1990年,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对22年生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中的主要水文要素:降雨、林冠截留、树干茎流、土壤水分含量、径流及各种水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林林冠的截留率为10.20-17.56%,茎流率为0.98-1.40%。土壤层较薄,含水率低,水文物理性质较差,土壤蓄渗性能较弱。林地径流量较小,且多为表层流。降雨输入林地的养分量大于径流的输出量。林内雨和树干茎流淋溶的养分量占养分还原总量的48-53%。其淋溶的K、Mg、N的养分量超过凋落物归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壤水分 径流 杉木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陶玉华 冯金朝 +2 位作者 曹书阁 郭耆 向达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4,共7页
【目的】量化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碳储量,为评价其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沙塘林场选择处于中龄和成熟期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设置样地测算乔木、林下... 【目的】量化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碳储量,为评价其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沙塘林场选择处于中龄和成熟期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设置样地测算乔木、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按20cm分层挖取样地0~60cm土层土样,最后依据有关方程,计算马尾松和杉木中龄和成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含碳率和碳储量。【结果】马尾松、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于40.06%~45.23%,枯落物含碳率为40.79%~46.06%,0~60cm土层含碳率变化于0.34%~1.26%。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68.36和128.08t/hm2,其乔木层的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6.33和54.8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63.15%和42.79%;土壤平均碳储量分别为54.96和67.33t/hm2,其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2.64%和52.57%;其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平均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28%,1.02%和2.93%,3.63%。【结论】马尾松人工林总碳储量以成熟林显著高于中龄林,杉木则以中龄林略高于成熟林;土壤和乔木层碳储量是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部分,而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对碳储量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杉木 含碳率 碳储量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马尾松、甜槠等林分下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陈金林 俞元春 +3 位作者 罗汝英 张纯清 胡永清 游为贵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86-591,共6页
对中等立地上杉木、马尾松、甜槠等林分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养分的影响不尽相同,阔叶林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马尾松林对提高土壤有效性N、P、K含量具有一定作... 对中等立地上杉木、马尾松、甜槠等林分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养分的影响不尽相同,阔叶林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马尾松林对提高土壤有效性N、P、K含量具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提高有效P作用很大;杉木纯林不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针阔混交林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尤其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状况,防止地力衰退,有利于林业持续发展。另外,根际土中在早春时有较多的有效微量元素贮备,可供其后旺盛生长时期吸收,因而林分很少出现缺素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马尾松 甜槠 根际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马尾松、杉木、湿地松生长方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佳 邵全琴 +1 位作者 黄麟 赵鹏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156,160,共7页
林木生长方程是描述某树种(组)各调查因子总生长量随年龄生长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是揭示林木结构和生长规律的基础。通过对不同区域马尾松、杉木、湿地松人工林材积和蓄积生长方程的综述研究,为利用现有文献中的生长方程探讨这3种人工... 林木生长方程是描述某树种(组)各调查因子总生长量随年龄生长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是揭示林木结构和生长规律的基础。通过对不同区域马尾松、杉木、湿地松人工林材积和蓄积生长方程的综述研究,为利用现有文献中的生长方程探讨这3种人工林的生长规律和估算生物量、碳蓄积奠定基础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蓄积 马尾松 杉木 湿地松 生长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评估杉木和马尾松种子活力(英文)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邓飞 祁亨年 赵光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74-279,共6页
为实现林木种子活力快速自动化检测,该文以杉木和马尾松各5个批次种子为对象,研究种子活力评估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首先,种子于蓝色发芽纸上垂直发芽,播种6d后通过普通数码相机连续拍照5d。然后,获取的图像经自主开发的幼苗长度分析... 为实现林木种子活力快速自动化检测,该文以杉木和马尾松各5个批次种子为对象,研究种子活力评估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首先,种子于蓝色发芽纸上垂直发芽,播种6d后通过普通数码相机连续拍照5d。然后,获取的图像经自主开发的幼苗长度分析软件测量幼苗长度并计算生长速率。结果表明:计算机识别的幼苗长度和生长速率能较好地区分种子批的质量水平,该结果与田间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最佳识别指标因物种不同而异。播种6d幼苗长度(SL6)和播种9d幼苗长度(SL9)均是评估杉木种子活力的最佳指标,播种10d幼苗长度(SL10)和幼苗生长速率(GS)均是评价马尾松种子活力的最佳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幼苗长度和生长速率评估杉木和马尾松种子活力是切实可行的。该研究可为小粒植物种子活力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测量 种子 活力评估 杉木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州市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陶玉华 隆卫革 +3 位作者 马麟英 曹书阁 向达永 郭耆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2-45,共4页
对广西柳州市杉木(Cunninghamia lo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幅度为40.06%~4... 对广西柳州市杉木(Cunninghamia lo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幅度为40.06%~47.71%,枯落物含碳率为35.81%~44.71%。0-60cm土层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32%-1.26%,0—20cm土层含碳率表现为杉木〉马尾松〉桉树。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0.7、124.8、68.5t/hm2,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乔木碳储量分别为122.54、54.8、32.29t/hm2,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67.8%、43.91%、49.01%。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碳储量表现为马尾松〉桉树〉杉木。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3.21%、3.73%、5.11%。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54.06、67.33、41.22t/hm2,0~20cm土层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马尾松0~20cm土层碳储量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48.6%,杉木占44.7%,桉树为4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杉木 桉树 含碳率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线性模型在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相关关系研究中的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光玉 吕勇 +2 位作者 林辉 石军南 张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862-5867,共6页
地位指数法是当前立地质量评价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评定方法。在同一立地上,实现不同树种地位指数之间的转换,建立地位指数互导模型有助于立地质量的评定.譬如,在某一立地上现时生长着马尾松,欲知在马尾松被采伐后营造杉木林的生长潜力,这... 地位指数法是当前立地质量评价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评定方法。在同一立地上,实现不同树种地位指数之间的转换,建立地位指数互导模型有助于立地质量的评定.譬如,在某一立地上现时生长着马尾松,欲知在马尾松被采伐后营造杉木林的生长潜力,这时就可利用上层木树种间地位指数的关系进行立地质量评定。以雪峰山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配对样地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的常规线性模型、对偶回归模型和度量误差线性模型,从建模精度和模型适用性检验两方面,对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型的精度均比较高,模型效果差异不明显,其中,常规线性模型、度量误差模型和对偶回归模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39%、5.39%和5.54%。由于杉木地位指数和马尾松地位指数均存在度量误差,因此,线性度量误差模型和对偶回归模型比常规线性模型更适宜,这是因为,前两种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可以存在度量误差的,而后者的因变量是没有度量误差的。此外,线性度量误差模型的相对误差比对偶回归模型的要小,所以,3种线性模型中,线性度量误差模型最优。研究结果实现了相同立地条件下杉木地位指数和马尾松地位指数的互导,为不同树种间的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地位指数 马尾松地位指数 对偶回归 度量误差 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Ⅰ.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43
20
作者 孙长忠 沈国舫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13-621,共9页
以重点调查与全面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式 ,对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现状与潜力 ,分别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水平 ,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集体杉木人工林现实生产力多为气候生产力的 11%~ 18% ,国有林多为 2 0 %~ ... 以重点调查与全面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式 ,对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现状与潜力 ,分别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水平 ,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集体杉木人工林现实生产力多为气候生产力的 11%~ 18% ,国有林多为 2 0 %~ 4 0 % ;若达正常经营状态 ,集体、国有杉木人工林其生产力可在现有水平上分别再提高 70 %以上和 4 0 %。集约经营条件下 ,杉木可达气候生产力的 50 % ,马尾松可达 80 %左右。良种、良法条件下 ,国有林生产力可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 80 %以上。相同条件下 ,马尾松同杉木相比 ,生物生产力高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生产力 杉木 马尾松 潜力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