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和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太武 杨文新 +3 位作者 宋林生 苏秀榕 杨志彪 郭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4-449,共6页
于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7月 ,选用 2 0条能产生清晰可重复扩增产物的随机引物 ,对皱纹盘鲍 (HaliotisdiscushannaiIno)、杂色鲍 (HaliotisdiversicolorReeve)进行了RAPD分析 ,共检测到 2 1 3个位点 ,在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都存在... 于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7月 ,选用 2 0条能产生清晰可重复扩增产物的随机引物 ,对皱纹盘鲍 (HaliotisdiscushannaiIno)、杂色鲍 (HaliotisdiversicolorReeve)进行了RAPD分析 ,共检测到 2 1 3个位点 ,在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利用PopGen32软件计算各群体扩增位点的多态性比例、群体遗传杂和度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多态比例分别为 43.66%、5 3 0 5 % ,2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 0 .1 5 5 7、0 .1 686。结果表明皱纹盘鲍与杂色鲍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 杂色 遗传多样性 RAPD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海水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硒结合蛋白1基因的克隆及其应激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鑫 蔡秀红 +5 位作者 黄贻涛 张子平 王国栋 邹志华 王淑红 王艺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4-462,共9页
硒结合蛋白1(selenium-binding protein 1,SBP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广泛参与了机体的多个理化过程。本研究首次获得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BP1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2269 bp,并命名为Hd SBP1,ORF为1494 bp,共编码497个氨基... 硒结合蛋白1(selenium-binding protein 1,SBP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广泛参与了机体的多个理化过程。本研究首次获得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BP1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2269 bp,并命名为Hd SBP1,ORF为1494 bp,共编码497个氨基酸。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d SBP1基因在杂色鲍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和肾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缺氧处理后,Hd SBP1在鳃组织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分别在处理24 h和192 h后显著升高(P<0.05);高温应激之后,在鳃组织中,Hd SBP1的表达量在第1时相与第3时相显著升高(P<0.05),而在血细胞中只有在第3时相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缺氧和高温联合应激之后,鳃组织中Hd SBP1的表达量在192 h显著上调(P<0.05),在血细胞中Hd SBP1的表达量在0 h、4 h和24 h时均显著升高(P<0.05);副溶血弧菌注射感染之后,在鳃组织中Hd SBP1的表达量在6 h和24 h时显著性上调(P<0.05),而血细胞中Hd SBP1基因的表达量在每个时相的实验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不同的应激条件均会导致Hd SBP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的显著变化,说明Hd SBP1在杂色鲍的免疫反应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 SBP1基因 高温应激 缺氧诱导 高温和缺氧联合应激 副溶血弧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溃疡症病原菌的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陈志胜 吕军仪 +1 位作者 吴金英 曾华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3期72-77,共6页
从患病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病灶上以TCBS及 2 2 1 6E平板划线各分离到两株致病性细菌 ,经人工感染实验可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 ,并从感染鲍分离到同一菌株 ,证明该两株菌为杂色鲍溃疡症的病原菌。这两株菌的特征具明显一致... 从患病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病灶上以TCBS及 2 2 1 6E平板划线各分离到两株致病性细菌 ,经人工感染实验可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 ,并从感染鲍分离到同一菌株 ,证明该两株菌为杂色鲍溃疡症的病原菌。这两株菌的特征具明显一致性 :革兰氏阴性 ,短杆状 ,极生单鞭毛。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 ,淀粉酶、明胶酶阳性及脲酶阴性 ,可还原硝酸盐 ,不能利用柠檬酸 ,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 ,MR阳性、V .P实验阴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O/ 1 2 9敏感 ,0 %和 1 0 %胰胨水中不生长。经鉴定该病原菌为亮弧菌ⅡVib riosplendidus-Ⅱ。还对亮弧菌进行了药敏试验 ,该菌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非常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 溃疡症 病原菌 亮弧菌 氯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消化腺细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庞启华 黄文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13-116,共4页
从正常杂色鲍 (无病症 ,腹足吸附力强 )的消化腺分离到 5个细菌菌株 :1 1 3,3 1 1,4 1 1,5 3 3,5 4 3 经VITEK -AMS - 6 0自动鉴定系统鉴定 ,前 4株均为溶藻弧菌 (Vibrioalginolyticus) ,后 1株为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putida) ... 从正常杂色鲍 (无病症 ,腹足吸附力强 )的消化腺分离到 5个细菌菌株 :1 1 3,3 1 1,4 1 1,5 3 3,5 4 3 经VITEK -AMS - 6 0自动鉴定系统鉴定 ,前 4株均为溶藻弧菌 (Vibrioalginolyticus) ,后 1株为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putida) 溶藻弧菌 4个菌株在形态、生理生化鉴定上虽有差别 ,但基本上是一致的 5 4 3恶臭假单胞菌与其它 4株差别较大 溶藻弧菌 4菌株对卡那霉素等 12种药物敏感 ,对青霉素G等 7种药物有耐受性 ,恶臭假单胞菌对卡那霉素等 8种药物敏感 ,对青霉素G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 消化腺 细菌 鉴定 药物敏感性 形态特征 生理生化特征 溶藻弧菌 恶臭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H.diversicolor Reeve)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5
作者 龙嘉颖 罗碧琦 +2 位作者 马伟雄 张锡立 郑惠娜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2期70-73,78,共5页
采用国标法检测潮州地区养殖杂色鲍(H.diversicolor Reeve)肌肉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部分矿物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杂色鲍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和总糖的含量分别为14.95,0.50,0.98,81.65,1.40 g/100 g;其... 采用国标法检测潮州地区养殖杂色鲍(H.diversicolor Reeve)肌肉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部分矿物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杂色鲍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和总糖的含量分别为14.95,0.50,0.98,81.65,1.40 g/100 g;其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12.7±0.1) g/100 g,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总和占29.45%,5种鲜味氨基酸含量总和占56.02%;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显示,杂色鲍肌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与半胱氨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总脂肪酸含量41.65%,其中DHA+EPA含量占总量的6.03%;检测杂色鲍肌肉中钙、铁、锌元素发现,钙元素含量最高,锌元素最低。杂色鲍肌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高且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质的海洋蛋白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 营养成分 品质评价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杂色鲍暴发病超微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江勇 郭志勋 +4 位作者 冯娟 刘广锋 徐力文 陈毕生 潘金培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2,共5页
从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南方沿海许多养殖场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该病可感染各种规格的鲍,死亡很快,死亡率高。病鲍的外观症状表现为外套膜收缩,腹足表面变黑,肌肉变得僵硬。通过电镜观察,在肝胰腺... 从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南方沿海许多养殖场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该病可感染各种规格的鲍,死亡很快,死亡率高。病鲍的外观症状表现为外套膜收缩,腹足表面变黑,肌肉变得僵硬。通过电镜观察,在肝胰腺、外套膜、肾、鳃及肠等组织中发现了一种球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100~130nm。该病毒一般存在于间质细胞的细胞质中,为双层质膜所包裹。染病鲍细胞器如滑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崩解,糖原粒、核糖体减少,核膜松疏、溶解、消失,核质边缘化。病毒的病原性通过对健康鲍的感染试验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病原 病理学 杂色(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中草药对杂色鲍幼鲍血淋巴中几种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柯浩 王江勇 +3 位作者 彭绪运 石和荣 黄郁葱 陈毕生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4年第5期74-79,共6页
将 1 2种中草药按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进行配伍 ,形成 5组复方中草药 ,分别编号为中草药 1~ 5号。将以上中草药添加到杂色鲍幼鲍的人工配合饲料中 ,连续喂饲幼鲍 ,饲养 4 7d后 ,测定幼鲍无细胞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酸性... 将 1 2种中草药按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进行配伍 ,形成 5组复方中草药 ,分别编号为中草药 1~ 5号。将以上中草药添加到杂色鲍幼鲍的人工配合饲料中 ,连续喂饲幼鲍 ,饲养 4 7d后 ,测定幼鲍无细胞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酸性磷酸酶 (ACP)、碱性磷酸酶 (AKP)、溶菌酶(LSZ)活力。结果显示 ,所有添加中草药的SOD活力均比对照组降低 ,中草药 1、5号可提高幼鲍血淋巴的ACP和LSZ活力 ,而对AKP则起到降低的作用 ;中草药 3、4号可提高幼鲍血淋巴的LSZ活力 ,却降低幼鲍血淋巴的ACP和AKP活力 ,中草药 2号对ACP、AKP和LSZ活力均有提高作用 ,具有较突出的促进杂色鲍幼鲍免疫酶活力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中草药 超氧化物歧化酶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溶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养殖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理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邓先余 王智学 +2 位作者 孙成波 陈晓艳 何建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3-38,共6页
从广东汕尾地区工厂化养殖的患病和死亡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及养殖海水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细菌为杂色鲍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多项指标鉴定,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 从广东汕尾地区工厂化养殖的患病和死亡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及养殖海水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细菌为杂色鲍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多项指标鉴定,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并经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证实鉴定结果。在中国大陆,由副溶血弧菌使杂色鲍致病并大量死亡的事件,本文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haliotis diversicolor) 病原菌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常用消毒剂对杂色鲍幼鲍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6
9
作者 柯浩 彭绪运 陈毕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9,共5页
在常温静水的条件下,分别用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幼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对幼鲍24,48 h的LC50分别为17.1,5.18 mg/... 在常温静水的条件下,分别用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幼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对幼鲍24,48 h的LC50分别为17.1,5.18 mg/L。菌毒净对幼鲍24,48h的LC50分别为105,46.5 mg/L。聚维酮碘对幼鲍24,48 h的LC50分别为530,218 mg/L。菌毒净、聚维酮碘是较为理想的消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幼 毒性试验 高锰酸钾 菌毒净 聚维酮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_1的早期生物学表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明夷 柯才焕 +3 位作者 郭峰 王桂忠 王志勇 王艺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41,共5页
比较研究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与盘鲍(H.discus discus)(J)正反交F1及其亲本自繁后代的卵裂速度和孵化速度,以及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及杂色鲍自繁幼体的成活率。在22~23℃下,杂色鲍自繁后代的早期发育速度快于盘鲍自繁后代... 比较研究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与盘鲍(H.discus discus)(J)正反交F1及其亲本自繁后代的卵裂速度和孵化速度,以及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及杂色鲍自繁幼体的成活率。在22~23℃下,杂色鲍自繁后代的早期发育速度快于盘鲍自繁后代。杂色鲍和盘鲍2细胞期分别为授精后45.3 min±8.9 min和59.3 min±8.9 min,卵裂间隔时间分别为21.7 min±2.9 min和27.0 min±2.6 min,孵化时间分别为授精后563.4 min和711.8 min。SJ和JS杂交F1的第一次卵裂速度均比他们的双亲慢,2细胞期分别为69.3 min±17.5 min和71.7 min±5.8 min;而卵裂间隔时间(τ0)表现出较强的母本效应,略长于母本,分别为22.2 min±4.7 min和31.3 min±6.1 min;孵化速度均慢于其母本自繁后代,分别为授精后632.7 min和授精后874.3 min。计算结果表明,自繁和杂交胚胎过程发育经历细胞周期数相当,SS、SJ、JJ和JS的从2细胞到孵化经历时间分别相当于23.9τ0、25.4τ0、24.1τ0和24.8τ0。另一方面,SJ杂交F1在附着变态阶段大量畸形、死亡,变态后成活率仅为母本自繁组合的1.2%,显现出较高程度的杂交不亲和。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的后续应用开发提供了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杂交F1的遗传本质及父母本的基因互作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haliotis diversicolor) (H.discus discus) 种间杂交 卵裂间隔时间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pH对杂色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永华 颜素芬 严正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8,共8页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肝胰腺和消化道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杂色鲍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或pH的升...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肝胰腺和消化道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杂色鲍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或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肝胰腺和消化道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0℃,适宜pH分别为2.6~3.0、2.6~3.4;类胰蛋白酶在肝胰腺中的最适温度为40℃、适宜pH为8.6~9.0,在消化道中的最适温度为50℃,适宜pH为8.2;肝胰腺和消化道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0℃,最适pH分别为6.8、7.2;纤维素酶在肝胰腺中的适宜温度为40~50℃,最适pH为5.2,在消化道中的最适温度为40℃,适宜pH为4.8。在最适温度和pH范围内,肝胰腺中纤维素酶、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消化道中,具有器官特异性,而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在肝胰腺和消化道中差异不显著,无器官特异性。同种消化器官内,各消化酶的活力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温度 PH 消化酶 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日本群体与台湾群体杂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游伟伟 柯才焕 +2 位作者 蔡明夷 王志勇 王艺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1-705,共5页
采用杂色鲍日本群体(RB)和台湾群体(TW)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RB♀×TW♂、TW♀×RB♂、TW♀×TW♂和RB♀×RB♂4个组合的F1代.对这些交配组合的卵径、受精率、胚胎发育速度、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 采用杂色鲍日本群体(RB)和台湾群体(TW)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RB♀×TW♂、TW♀×RB♂、TW♀×TW♂和RB♀×RB♂4个组合的F1代.对这些交配组合的卵径、受精率、胚胎发育速度、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存活率以及稚贝早期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卵径、受精率以及胚胎发育速度方面并无显著的差别,但杂交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存活率以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自繁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TW♀×RB♂组8 d的存活率杂种优势达到40.6%,RB♀×TW♂组25 d壳长的杂种优势达到48.6%.实验初步显示,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 杂交 杂种优势 群体 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杂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柯才焕 田越 +1 位作者 周时强 李复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39-41,共3页
于1998~1999年在福建厦门和东山两地养殖场 ,对我国主要养殖鲍即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 ,皱♂×杂♀的受精率为3.5%~15.0 % ,平均7.6 %。皱♀×杂♂的受精率为1.5%~4.0% ,平均2.8 %。杂交成功的受精... 于1998~1999年在福建厦门和东山两地养殖场 ,对我国主要养殖鲍即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 ,皱♂×杂♀的受精率为3.5%~15.0 % ,平均7.6 %。皱♀×杂♂的受精率为1.5%~4.0% ,平均2.8 %。杂交成功的受精卵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均正常。杂色鲍×盘鲍杂交组合的受精率明显高于杂色鲍×皱纹盘鲍 ,无论哪个组合杂色鲍作为雌性亲本的杂交受精率均比反交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受精率 杂色 皱纹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血细胞免疫特点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江勇 郭志勋 +1 位作者 冯娟 王瑞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6,共6页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感染病毒后血细胞总浓度呈现上升趋势,颗粒细胞与无颗粒细胞浓度与百分比均呈现不同的变化;感染鲍抗菌活力在第24h时最高,说明病毒感染刺激病鲍血细胞产生抗菌活性,第36h时的抗菌活力大大下降;感染鲍在第6h...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感染病毒后血细胞总浓度呈现上升趋势,颗粒细胞与无颗粒细胞浓度与百分比均呈现不同的变化;感染鲍抗菌活力在第24h时最高,说明病毒感染刺激病鲍血细胞产生抗菌活性,第36h时的抗菌活力大大下降;感染鲍在第6h时,溶菌活力大大下降,且一直持续至36h;血细胞内的活性氧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受感染的血细胞出现细胞器空泡化和分解。说明病毒感染对杂色鲍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血细胞:抗菌活力 溶菌活力 活性氧 杂色haliotis diversicol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盘鲍♂杂交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蔡明夷 柯才焕 +3 位作者 游伟伟 王桂忠 王志勇 王艺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9-243,共5页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 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 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 min后与雌性原核会合,而后融合.约3.2%的受精卵中观察到1个受精卵中同时存在3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多精入卵或卵子染色体组自发加倍的结果.42 min后开始第1次有丝分裂,此时在极个别发育卵中发现固缩的染色质小体、微核、或分离不同步的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杂交 受精细胞学 杂色 雌核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血蓝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血蓝蛋白35kDa片段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敬哲 韩焘 +2 位作者 王江勇 杨慧英 刘金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73,共7页
以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为研究对象,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纯化得到高纯度血蓝蛋白,以其作为抗原皮下注射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从而获得高效价的兔源多克隆抗血清。进一步通过Protein A抗原亲和纯化的方法对该抗血清纯化,最... 以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为研究对象,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纯化得到高纯度血蓝蛋白,以其作为抗原皮下注射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从而获得高效价的兔源多克隆抗血清。进一步通过Protein A抗原亲和纯化的方法对该抗血清纯化,最终获得效价更高、检测特异性更好的血蓝蛋白多克隆抗体。应用该抗体进行Western检测发现,鲍血淋巴中存在着多样的血蓝蛋白衍生产物;进一步结合质谱技术对其中35 kDa条带进行鉴定发现,其来源于血蓝蛋白I型亚基的H结构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血蓝蛋白 亲和纯化 多克隆抗体 35 kDa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孔鲍和杂色鲍等位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黎中宝 田柱 +1 位作者 朱冬蕊 叶承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1,共5页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的养殖群体和杂色鲍(H.diversicolordiversicolor)的自然群体进行了10种等位酶的电泳检测和谱带遗传分析,在研究九孔鲍的18个等位酶位点和27个等位基因中,单态位点...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的养殖群体和杂色鲍(H.diversicolordiversicolor)的自然群体进行了10种等位酶的电泳检测和谱带遗传分析,在研究九孔鲍的18个等位酶位点和27个等位基因中,单态位点有Ldh -1、Adh -1、Sod-1、Sod-2、Sod-3、Est-1、Mdh -2、Me-1、Idh -1、Sdh-1、Sdh -2、Amy-2、Amy-3,在这些位点只有一个等位基因(Sdh -2除外);有5个位点是多态的,它们是Est-2、Est-3、Mdh-1、Aat-1、Amy-1(P0.99 标准),多态位点的百分数为27.78%,在这些位点有2~4个等位基因。在研究杂色鲍的18个等位酶位点和26个等位基因中,单态位点有Ldh -1、Adh -1、Sod-1、Sod -2、Sod -3、Est-1、Mdh-2、Idh -1、Sdh-1、Sdh -2、Amy-2、Amy-3,在这些位点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有6个位点是多态的,它们是Est-2、Est-3、Mdh-1、Me-1、Aat-1、Amy-1(P0.99标准),多态位点的百分数为33.33% ,在这些位点有2~4个等位基因。九孔鲍和杂色鲍在所有位点中共享大多数常见等位基因 ,因此在生化遗传上它们非常相似。本研究揭示了九孔鲍和杂色鲍群体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带谱的变异式样 ,为九孔鲍和杂色鲍的遗传结构及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的参考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孔 杂色 等位酶 生化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对杂色鲍幼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波 游伟伟 +1 位作者 王项愿 柯才焕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6-292,共7页
选用南方鲍养殖业中常用的4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菊花江蓠、龙须菜和海带,研究在单一饵料、混合饵料、轮流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下共12个饵料处理组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幼鲍生长、存活的影响.实验进行40 d,结果表明:1)不... 选用南方鲍养殖业中常用的4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菊花江蓠、龙须菜和海带,研究在单一饵料、混合饵料、轮流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下共12个饵料处理组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幼鲍生长、存活的影响.实验进行40 d,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处理组幼鲍均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其中细基江蓠组的存活率最低;2)不同饵料处理组的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单一饵料组中,海带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单一饵料组(p<0.05).在混合饵料组和轮流饵料组中,细基江蓠和菊花江蓠饵料组合的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其他的饵料组合(p<0.05).而相同的饵料组合在混合、轮流两种投喂方式下特定生长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常用的表征生长速度的指标如壳长日增长、日增重、壳长增长率、增重率均具有相似的趋势;3)海带组的日摄食率和体质量壳长比显著大于细基江蓠组(p<0.05),各饵料处理组的食物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饵料和轮流饵料与单一饵料的投喂方式相比,可明显提高鲍的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 饵料 生长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血细胞分类、结构和免疫功能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冼健安 钱坤 +5 位作者 郭慧 王冬梅 张秀霞 苗玉涛 潘训彬 王安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14,共7页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血细胞的分类、结构和免疫功能进行分析。根据细胞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强度的不同,可将血细胞分为三个亚群: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组成比例分别为32....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血细胞的分类、结构和免疫功能进行分析。根据细胞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强度的不同,可将血细胞分为三个亚群: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组成比例分别为32.71%、58.17%和8.55%。血细胞的平均总凋亡和死亡率为3.76%。血细胞对荧光微球的总吞噬率为63.67%,其中吞噬1个、2个、3个及以上荧光微球的血细胞分别占22.31%、16.39%、24.96%。线粒体数量、溶酶体数量、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和非诱导性活性氧(ROS)含量均在大颗粒细胞中最高,透明细胞最低。结果表明,杂色鲍三类血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均存在差异,两类颗粒细胞可能在鲍类免疫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 流式细胞术 血细胞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苯尼考对杂色鲍的急性毒性及组织毒理学 被引量:17
20
作者 徐力文 廖昌蓉 +1 位作者 刘广锋 王江勇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研究了氟苯尼考(florfen icol)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稚鲍96 h的急性毒性,其LC50为(162.67±17.41)mg/L(95%置信限)。稚鲍中毒后的临床症状为:分泌大量黏液,附着力明显减弱,内脏团膨大,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呈麻痹状。... 研究了氟苯尼考(florfen icol)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稚鲍96 h的急性毒性,其LC50为(162.67±17.41)mg/L(95%置信限)。稚鲍中毒后的临床症状为:分泌大量黏液,附着力明显减弱,内脏团膨大,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呈麻痹状。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鲍消化腺和肾脏损伤严重,其它器官未见明显病变;随着浸浴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增加,消化腺中消化细胞空泡化,并与嗜碱性细胞逐渐从基膜脱落解体,管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断裂,呈弥散状广泛坏死;肾腔上皮细胞萎缩,与基膜分离,腔体变小,微绒毛脱落,中毒严重时,肾上皮细胞融合,核解体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杂色 急性毒性 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