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籼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 1
-
-
作者
郑建华
-
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
-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1989年第3期11-14,共4页
-
文摘
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双亲优越的现象叫杂种优势。植物的杂种优势是18世纪中期德国学者科尔鲁特(Kolτeuteτ)首先在烟草中发现的。以后达尔文(Darwin)研究了玉米的杂种优势现象,揭示出杂交有益性的规律。1914年肖勒(Shull,G,H,)提出杂种优势(Heteτosis)的概念,推动了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
-
关键词
杂种第一代
亲本杂交
核不育性
粳型
亚种间
五十年代
两系法
两系杂交稻
育性转换
有益性
-
分类号
S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杂交马挂木的引种与杂种优势利用
被引量:20
- 2
-
-
作者
赵书喜
-
机构
湖南林校
-
出处
《湖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0-21,共2页
-
文摘
杂交马挂木(Liriodendron tulipifera XL。Chinense)是由南京林业大学叶培忠教授用北美鹅掌楸的花粉给马挂木授粉,所获得的杂种第一代(F<sub>1</sub>)。为了改变洞庭湖区长期以来树种单一,林木稀少的状况,1978年1月,从南京林业大学将杂交马挂木A、B、C、D、E、F、G7个家系和对照马挂木(K)共192株实生苗,引种到汉寿县林科所,按8×8阶拉丁方设计,重复8次,单株小区,株行距5×5米,营造试验林4.5亩。造林后。
-
关键词
北美鹅掌楸
试验林
单株小区
杂种第一代
材积生长量
LIRIODENDRON
南京林业大学
林科所
拉丁方设计
洞庭湖区
-
分类号
S7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杂种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 3
-
-
-
机构
生物学系遗传学进修班
-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76年第2期-,共18页
-
文摘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取得进展,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杂种种子卓有成效。为了进一步寻找更大的强优组合,充分了解杂种植株的各种生物学特性,为杂种的合理栽培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一、实验方法由于矮化育种是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基本的要求,因此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矮因”的品种(矮脚南特;矮仔占、广陆矮4号、广矮六号;低脚乌尖、IR24;矮种水田谷,窄叶青;辐包矮,钢枝占和可能含有“矮因”的蓝贝利)作为杂交的主要亲本,分别进行早稻×晚稻、早稻×早稻、晚稻×晚稻,矮秆品种×矮秆品种,矮秆品种×高秆品种等杂交组合配对。此外还用抗病品种如脱脱普、夜花占、杜子籼、鸡对伦为亲本,以增加杂种的抗逆性。
-
关键词
杂种
杂种一代
亲本
初步研究
杂交种
杂交后代
水稻
矮脚南特
杂种第一代
生物学特性
-
分类号
S5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促进远缘杂种结实的方法
- 4
-
-
作者
申宗坦
-
出处
《浙江农业科学》
1960年第1期54-54,共1页
-
文摘
获得远缘杂种和使杂种及其后代产生大量饱满种子,是远纷杂交选种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些作物获得远缘杂种非常困难,但是杂种后代却能很正常的生长,产生大量饱满种子;而另一些作物则恰恰相反,譬如小麦和天蓝冰草(又称天蓝鹅冠草)杂交很容易获得成功。
-
关键词
杂种第一代
冰草
禾本科牧草
杂种后代
麦类作物
小麦
生物碱
秋水仙碱
蒙导
生育期
-
分类号
S5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利用花药培养育成的直播栽培用水稻的中间母本
- 5
-
-
作者
孙国凤
-
出处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9期19-20,共2页
-
文摘
北海道绿色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北海道立中央农业试验场和上用农业试验场共同开发适于直播栽培的水稻中间母本"绿育 PL-1"。在2月1日召开的北海道中间母本审查委员会接受认可,正式作为中间母本登记。该研究所使这种中间母本与云母397等杂交,从去年就开始实用品种的开发。要使20~30公顷大规模稻作成本降低,使投入劳动时间能减少40%以上的直播是不可缺少的。"
-
关键词
直播栽培
花药培养
农业试验场
稻作
生物技术研究所
细胞质突变
杂种第一代
时间能
熟期
立性
-
分类号
Q81
[生物学—生物工程]
-
-
题名南朝鲜的林木育种
- 6
-
-
-
出处
《内蒙古林业》
1989年第8期34-35,共2页
-
文摘
南朝鲜于1956年建立林木育种研究所,至今已有30年了。本文介绍南朝鲜林木育种梗概。一、松类杂交育种松类杂交育种中,采用杂交组合为刚松(pinus rigida)×火炬松(P.taeda),获得了杂种第一代(F<sub>1</sub>)。它在幼龄期具有生长快,干形通直的特点.该F<sub>1</sub>是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从美国输入大量火炬松花粉,进行人工杂交而获得的,后进行F<sub>1</sub>的种子生产供造林所需,到目前为止,共营造人工林约1000公顷。因冬天的西北季风的影响,在严寒地区的F<sub>1</sub>人工林遭受到寒风为害。
-
关键词
林木育种
刚松
干形通直
杂种第一代
松类
严寒地区
松花粉
杨树品种
种子生产
幼龄期
-
分类号
S7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园果种黄麻一些性状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3
- 7
-
-
作者
卢浩然
郑云雨
-
机构
福建农学院
-
出处
《遗传》
CAS
1979年第4期14-16,共3页
-
文摘
一、引言我院黄麻育种研究从1950年开始,1962年以后,较有计划地把杂交育种研究与遗传研究结合起来,先后选育出梅峰4号、福麻1号以及闽麻5号(与原福建农科站合作)等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对发展黄麻生产起了一定作用。结合育种,我们开展黄麻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本文将几年来对茎色、叶柄色、腋芽、托叶形状等质量性状研究的一些初步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
关键词
黄麻
独立遗传
麻类作物
遗传研究
杂种第一代
腋芽
侧芽
杂种后代
叶柄
叶梗
符合度
-
分类号
TS1
[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