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红外大气强吸收波段地气杂波全球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前 李正强 +3 位作者 樊程 许华 王思恒 陈震霆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04-3512,共9页
中红外大气强吸收波段(2.7和4.3μm附近)具有抑制背景杂波信号的特点,常被用于红外探测卫星载荷上,实现目标的稳定探测与跟踪。背景杂波起伏水平对红外目标探测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红外2.7和4.3μm波段附近的地气杂波空域起伏具有重要... 中红外大气强吸收波段(2.7和4.3μm附近)具有抑制背景杂波信号的特点,常被用于红外探测卫星载荷上,实现目标的稳定探测与跟踪。背景杂波起伏水平对红外目标探测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红外2.7和4.3μm波段附近的地气杂波空域起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MODTRAN辐射传输模型迭代求解6种标准大气模式下水汽和CO_(2)的光学厚度(OD),根据OD>1的准则筛选强吸收波段,并对各种大气模式下的波段计算结果取交集,最终确定的强吸收波段为:2.52~2.83和4.18~4.47μm。然后,根据遥感卫星数据产品、数据同化资料生产出背景地表和大气的全球月均产品。其中,结合MODIS短波红外和中红外4个波段(2.13、3.75、3.96和4.05μm)的月均地表反射率/发射率产品(MYD09A1/MOD11C3),采用非负矩阵分解(NMF)的方法重建出强吸收波段处的全球地表反射率产品;根据ERA5再分析数据生产全球地表温度月均产品;水汽和云光学厚度(COT)全球月均产品分别由MODIS大气产品(MOD05_L2和MOD06_L2)拼接融合得到;CO_(2)全球月均产品来自OCO-2卫星的数据同化产品;为了各类数据产品的空间匹配和节约计算资源,将全球产品限制在南北纬60°区间范围内并重采样至1°×1°的空间分辨率;接着,在有云和无云情况下,分别逐像元仿真计算两个强吸收波段的背景杂波强度,分析杂波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利用11×11方窗邻域统计法,对仿真结果进行杂波空域起伏的计算,换算95%概率下的杂波起伏,并进行直方图统计,从杂波抑制的角度,给出两个吸收波段的红外目标探测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有云情形下,2.52~2.83μm波段背景杂波起伏水平具有“点状峰值、区域增强、整体低值”的特征;4.18~4.47μm波段杂波起伏水平呈现“区域高值、片状增强、高纬低值”的特征。无云情形下,2.52~2.83μm波段背景杂波起伏水平在水汽含量低值区,有较大增幅;4.18~4.47μm波段杂波起伏水平总体较低,大部分控制在2×10^(-4)W/m^(2)/sr/μm以内。在全球尺度上,有云时,2.52~2.83μm波段的红外目标探测性能较优,无云时,4.18~4.47μm波段的红外目标探测性能较优;研究结果能够为探测红外目标提供空域规律和谱段优选的参考依据,对增强目标的可探测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强吸收波段 杂波空域起伏 辐射传输 红外目标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