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育成籼粳稻杂交F_(2)代不分离品种及其与不育系杂交组合的综合农艺性状分析
1
作者 包灵丰 江青山 +10 位作者 张英 赵德明 贺兵 陈家彬 张杰 廖宗永 姜方洪 王峰 韩冬 李恒进 邬相宏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4-28,共5页
2014年以来,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籼稻和粳稻杂交育种。以粳稻“苏引-11”作母本与“籼稻宜恢5979”的杂交后代F_(2)的外观性状没有分离并在后代中一直保持(命名为“宜早稳稻001”,简写为“Ryzw001”),“Ryzw001”植株较高、有效穗多... 2014年以来,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籼稻和粳稻杂交育种。以粳稻“苏引-11”作母本与“籼稻宜恢5979”的杂交后代F_(2)的外观性状没有分离并在后代中一直保持(命名为“宜早稳稻001”,简写为“Ryzw001”),“Ryzw001”植株较高、有效穗多、稻穗很长、穗粒数多、产量极高。用它为母本同众多恢复系杂交,后代F_(2)外观性状依然没有分离,据此选育了许多籽粒产量优势突出的F_(2)代就已稳定的常规杂交稻。选育的“Ryzw001”“HRyzw02”等14个F_(2)代已稳定的常规杂交稻品种穗粒数约为400,籽粒产量高,优于四川省杂交稻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宜香优2115”,这些F_(2)代稳定杂交稻作为恢复系与“宜香1A”杂交,所得杂交种F 1的有效穗、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多数明显高于对照“宜香优2115”,具有较强的恢复力。F_(2)代不分离杂交稻的选育能简化杂交水稻育种程序,缩短新品种选育年限,为杂交稻育种提供了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育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稻杂交 杂交f_(2)不分离 早世稳定 高效育种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亲显性低酚抗虫杂交棉F_(1)、F_(2)代经济性状优势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旭升 赵亮 狄佳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97-100,共4页
对双亲显性低酚抗虫杂交棉F1、F2代的产量、纤维品质、棉酚含量等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个杂交组合籽、皮棉产量均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其中组合WU082×WT188与有酚杂交棉对照苏杂201相比,它的F1代籽棉、皮棉还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 对双亲显性低酚抗虫杂交棉F1、F2代的产量、纤维品质、棉酚含量等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个杂交组合籽、皮棉产量均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其中组合WU082×WT188与有酚杂交棉对照苏杂201相比,它的F1代籽棉、皮棉还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且F2代的皮棉产量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2个组合的F2代与F1代相比,其纤维长度略有变短,纤维比强度略有变弱,马克隆值略有变大。至于棉酚含量,2个组合F1、F2棉籽仁的游离棉酚含量均在100 mg/kg以内,远低于饲料国际安全标准。表明只要亲本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培育出棉酚含量在国际安全标准之内,且其杂交F1、F2代的产量均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一代显性低酚抗虫杂交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低酚棉 抗虫杂交 游离棉酚含量 杂交f_(1)、f_(2)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42-6×里扎马特葡萄杂交F_(2)代的SSR分子鉴定及果实形状遗传倾向 被引量:3
3
作者 吴艳迪 孙锋 +5 位作者 王勇 樊秀彩 张颖 姜建福 骆强伟 刘崇怀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目的】利用SSR-PCR荧光标记检测技术对葡萄杂种后代进行真伪性鉴定,并对葡萄果形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分析。【方法】以圆形果粒葡萄品系E42-6(红地球的实生后代)、长圆形果粒葡萄品种里扎马特及其杂交F1新雅和F2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SS... 【目的】利用SSR-PCR荧光标记检测技术对葡萄杂种后代进行真伪性鉴定,并对葡萄果形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分析。【方法】以圆形果粒葡萄品系E42-6(红地球的实生后代)、长圆形果粒葡萄品种里扎马特及其杂交F1新雅和F2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PCR方法鉴定真杂种。通过调查后代群体果实横径、纵径、果形指数等指标,进行葡萄果形遗传倾向分析。【结果】在亲本E42-6和里扎马特中筛选出34对多态性标记,其中18对SSR标记在亲本间具有特异性互补位点,证实新雅为E42-6和里扎马特杂交F1代;随机选取5对多态性标记,从528株F2代群体中鉴定出520株为新雅自交后代,鉴定率为98.5%。后代果形偏向椭圆形和长椭圆形,占比64.6%;果粒横径、纵径、果形指数均呈连续正态分布,表现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果形指数均值大于亲中值,组合遗传传递力为104.07%,加性效应占优势,能够稳定遗传给后代;群体中也有一定比例(7.88%)的超高亲后代。【结论】利用SSR荧光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PCR检测方法对葡萄杂交F2群体进行真伪性鉴定是可行的。F2群体果形变异类型丰富,以椭圆形和长椭圆形为主,具有获得父本里扎马特长形果粒性状的遗传优势,果形指数呈正向增强趋势遗传,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遗传潜能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杂交f_(2) SSR鉴定 果实形状 遗传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_(2)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4
作者 张坤 陈璇 +7 位作者 杜光辉 郭鸿彦 郭蓉 吕品 郭孟璧 许艳萍 张庆滢 杨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29-1538,共10页
【目的】为探究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代群体在不同生态环境种植下主要农艺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特点。【方法】以‘云麻1号’和‘Dame Blanche’杂交获得的F代株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对亲本和F代分离群体的株高、茎粗和分... 【目的】为探究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代群体在不同生态环境种植下主要农艺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特点。【方法】以‘云麻1号’和‘Dame Blanche’杂交获得的F代株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对亲本和F代分离群体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对这些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广义遗传力估算。【结果】8个农艺性状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F_(2)代群体中多数农艺性状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但群体中各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在3个生态环境中,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超过10%,平均变异系数(3个生态环境下变异系数之和/3)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一分枝高>鲜重>分枝长>分枝数>株高>茎粗>叶宽>小叶宽>叶长宽比>叶长。各农艺性状间关系密切,除小叶宽、叶宽、叶长宽比(叶形)3个性状外,其余7个农艺性状在3个生态环境下均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分枝数、分枝长等农艺性状分布呈连续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10个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变化幅度为29.508%~82.575%,由大到小依次为:分枝长>株高>第一分枝高>叶长>分枝数>茎粗>叶宽>小叶宽>鲜重>叶长宽比,其中分枝长和株高广义遗传力超过80%。【结论】在F_(2)代群体中10个农艺性状变异丰富,表现出广泛的性状分离,各农艺性状间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离特征,结论可为大麻不同用途品种选育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 农艺性状 杂交f_(2) 遗传变异 广义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与野大豆杂交F_(3)代表型性状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佳丽 刘金悦 +2 位作者 纪雪勤 强胜 宋小玲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64,共9页
为了评估转基因大豆向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基因漂移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选取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携带外源基因cp4-epsps)与野大豆(来自内蒙古包头)杂交F_(2)代种皮颜色为黑色、褐绿色和褐黄色(与野大豆种皮颜色相近)... 为了评估转基因大豆向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基因漂移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选取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携带外源基因cp4-epsps)与野大豆(来自内蒙古包头)杂交F_(2)代种皮颜色为黑色、褐绿色和褐黄色(与野大豆种皮颜色相近)的种子,对这些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植株的19个定量性状和5个定性性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F_(3)代植株及其亲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对不同组F_(3)代的定量和定性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_(3)代幼苗中抗性植株与非抗性植株的分离比符合“5∶1”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定量性状中,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4.65%),其余1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14%,其中,单株种子数的变异系数最大(55.68%)。不同种皮颜色F_(2)代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植株均以强缠绕型占比最高;F_(3)代植株中,90.7%的果荚为弯镰形或弓形,且80.0%的果荚颜色为黑褐色;黑色种皮F_(2)代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种皮颜色无性状分离,褐绿色和褐黄色种皮F_(2)代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种皮颜色均出现性状分离;F_(3)代种子中,82.7%的种子有泥膜。聚类结果显示F_(3)代植株被分为3组。不同组F_(3)代中,Ⅰ组的多数性状最低,且株高等5个性状显著低于野大豆;Ⅱ组的9个性状最高,且单株结荚数等15个性状显著高于野大豆,仅株高显著低于野大豆;Ⅲ组的部分性状最高,且单株结荚数等12个性状显著高于野大豆,株高等3个性状显著低于野大豆。综合比较认为,Ⅱ组的竞争能力最强,Ⅰ组的竞争能力最弱。Ⅰ组的不缠绕型植株占比最高,而Ⅱ和Ⅲ组的强缠绕型植株占比最高。3组F_(3)代的种皮颜色均以黑色占比最高。综上所述,供试的不同组F_(3)代植株均能完成生活史并产生后代。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到野大豆上并成功杂交,则会产生不同适应性杂交后代,增加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 野大豆 杂交f_(3) 表型性状 性状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