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晓宇 潘媛媛 +3 位作者 付明欢 林赟 陈怡然 彭羽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6-920,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临床多给予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微创介入治疗为冠状动脉多支狭窄患者首选,但多支血管病变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多推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然而,经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临床多给予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微创介入治疗为冠状动脉多支狭窄患者首选,但多支血管病变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多推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然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存在血管再狭窄、血栓等事件风险,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随之诞生。基于此,该文主要对冠心病进行介绍,就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优势、应用、对患者的选择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2
作者 徐也 徐昕晔 郭丽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2期191-194,共4页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HCR)作为一种新的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ABG)的优势,成为除PCI和传统CABG之外的第三种备选的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本文将对HCR的发展历程、应用...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HCR)作为一种新的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ABG)的优势,成为除PCI和传统CABG之外的第三种备选的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本文将对HCR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站式”杂交血运重建技术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cTnT、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道虎 刘辉 +1 位作者 何书武 葛广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分站式"杂交血运重建技术(HCR)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MVD)及对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11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应用"分站式"杂交血运重建技术(HCR)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MVD)及对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11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患者行HCR治疗。术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院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血管通畅率。结果①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丙二醛(MD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T)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MDA、CK-MB和cTn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两组患者的心输出量(CO)、左室舒张早期血流传播速度(FPV)、每搏输出量(SV)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CO、FPV、S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6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观察组患者的血管通畅率(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72.22%)(P<0.05)。结论应用HCR对MVD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减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近中期预后,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分站式”杂交血运重建技术 心肌损伤标志物 血流动力学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松 凌云鹏 +8 位作者 傅元豪 张鲁锋 杨航 郭丽君 王贵松 崔鸣 牛杰 高炜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的73例资...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的73例资料,以同期、同一术者完成的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383例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研究。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比较2组围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与OPCAB组相比,HCR组手术时间短[(152.9±43.8)min vs.(262.6±51.8)min,t=-16.993,P=0.000],术后总引流量少[中位数460(20~2070)ml vs.980(130~8770)ml,Z=-8.232,P=0.000],输血少[12例(16.4%)vs.200例(52.2%),χ2=31.555,P=0.000],机械通气时间短[(9.4±7.4)h vs.(19.0±18.3)h,t=-4.391,P=0.000]。术后HCR组随访73例(100%),OPCAB组随访360例(94.0%)。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25.0±9.6)月vs.(22.8±10.6)月,t=1.693,P=0.091]。2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4例(5.5%)vs.10例(2.8%),χ~2=0.684,P=0.408],生存曲线也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χ~2=1.041,P=0.308)。结论 "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与OPCAB相比手术时间短,引流量少,输血少,机械通气时间短,随访结果显示其MACCE发生率与OPCAB相近。因此认为,"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站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杂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随访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技术在冠状动脉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强 夏利民 +2 位作者 陈安清 王哲 徐德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21-422,共2页
目的 总结29例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4月,29例冠心病接受杂交技术进行心肌血管化.均为男性,年龄(62.8±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二支病变10例... 目的 总结29例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4月,29例冠心病接受杂交技术进行心肌血管化.均为男性,年龄(62.8±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二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19例.左室射血分数0.576±0.108. 结果 29例接受33根移植物,其中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27支,大隐静脉6支.共植入支架41个.平均每例心肌血管化2.5支.全组无死亡,无住院并发症.LIMA血流量(45±14) ml/min.胸腔引流量(274±197) ml,2例(6.9%)接受输血.ICU时间(1.9±0.1) d.术后住院4~11 d,平均7.5 d.29例随访0.5~5.1年,(2.2±0.9)年,无远期死亡和心肌梗死.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5例,Ⅱ级4例.冠脉造影共4例,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1例,支架内再狭窄2例. 结论 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中期疗效满意,适用于高危病人,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杂交技术 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潘砚鹏 袁义强 +3 位作者 陈红卫 詹海波 蒋艳艳 陈刚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5期414-418,共5页
目的比较分站式杂交(Hybrid)技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共30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包括前降支病变)合并DM... 目的比较分站式杂交(Hybrid)技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共30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包括前降支病变)合并DM患者接受了分站式Hybrid手术治疗,应用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方法,与同期实施孤立OPCAB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包括前降支病变)合并DM患者相匹配,按1∶2比例选取60例患者,构成病例对照匹配样本。研究主要终点为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术后住院期间情况(包括24 h胸腔引流量、总引流量、红细胞输注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控制出血的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等)。结果Hybrid组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总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和红细胞输注率均显著低于OPCAB组(均为P<0.05)。经过平均(22.0±8.4)个月的随访,Hybrid组与OPCAB组患者的MACCE(6.7%比11.7%)、全因死亡(0比1.7%)、心肌梗死(0比1.7%)及靶血管再血管化(6.7%比6.7%)发生率均相似(均为P>0.05),而Hybrid组的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显著减少(0比3.3%,P=0.037)。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DM患者,分站式Hybrid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分站式杂交技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官雪燕 尚淑芬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1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杂交技术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护理 一站式 导管介入技术 外科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熊辉 沈刘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3,共3页
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两种主流的技术。近年来,结合外科和介入治疗高危患者血运重建的杂交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即外科微创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结合内... 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两种主流的技术。近年来,结合外科和介入治疗高危患者血运重建的杂交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即外科微创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结合内科非前降支病变的药物支架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该项技术有可能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旁路移植手术之外的第三种选择,但此技术的疗效和适应证,存在的问题仍有待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药物支架 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被引量:11
9
作者 熊辉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314,共2页
随着微创理念的日益更新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杂交手术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和青睐。杂交手术结合了内、外科心肌血运重建的优势,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疗效。但是杂交手术尚存在... 随着微创理念的日益更新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杂交手术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和青睐。杂交手术结合了内、外科心肌血运重建的优势,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疗效。但是杂交手术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开展大组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完善抗凝方案、并加强远期临床随访,以综合评估杂交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总之,杂交手术是微创心脏外科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冠状动脉支架 心肌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冠心病患者行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术的护理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慧敏 徐芬 朱慧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3期28-29,共2页
对1例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行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技术治疗;术前给予心理支持、进行健康教育、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并发症情况,出院前重点做好服药指导及饮食、运动指导。结果术后1周后好转出院;出院后1... 对1例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行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技术治疗;术前给予心理支持、进行健康教育、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并发症情况,出院前重点做好服药指导及饮食、运动指导。结果术后1周后好转出院;出院后1、3、6个月复诊,生命体征正常。提示对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行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技术治疗效果好,严密的专科护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变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站式 杂交技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分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的近期随访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明 高长青 +3 位作者 刘帅 吴扬 肖苍松 王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66-1169,共4页
目的总结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杂交手术近期临床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3年5月,35例患者接受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6.7±9.6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3例;冠脉双支病变1... 目的总结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杂交手术近期临床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3年5月,35例患者接受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6.7±9.6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3例;冠脉双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25例,冠脉病变支数2.7±0.5支。首先完成机器人辅助下内乳动脉游离和非体外循环下、内乳动脉到前降支的吻合,术后2周内行其余病变冠脉的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同期造影检查桥血管的通畅性。术后6个月、1至5年时复查64排CT,明确动脉桥血管和支架的通畅性,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分站式杂交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平均动脉桥血流量为36.0±22.5mL/min,支架植入时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通畅率为100%。35例患者共植入49枚支架,植入1.34±0.6枚,其中23例患者植入支架1枚,11例植入2枚,1例植入3枚。无失访患者,随访时间6~62(17.5±11.6)月。术后6个月时桥血管和支架内闭塞各1例,但无临床症状,其余患者桥血管及支架保持通畅,无心绞痛及MACE事件发生。结论机器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有良好的近期桥血管和支架通畅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微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杂交技术 微创手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33例中期结果报告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强 王宜青 +3 位作者 夏利民 杨成 唐耀亮 孙晓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的 总结 33例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 (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 ,MIDCAB)的中期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1月~ 2 0 0 3年 4月共行MIDCAB 33例 ,单纯MIDCAB 2 9例 ,杂交技术 4例。 2 5例采用经典MIDC... 目的 总结 33例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 (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 ,MIDCAB)的中期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1月~ 2 0 0 3年 4月共行MIDCAB 33例 ,单纯MIDCAB 2 9例 ,杂交技术 4例。 2 5例采用经典MIDCAB ,4例胸腔镜辅助 ,4例AESOP机器人辅助。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无手术并发症。呼吸机脱机时间 (7 5± 1 9)h ,引流量(2 74± 197)ml,输血率 9 1% (3/ 33) ,术后住院 (6 9± 1 7)d。随访 33例 ,时间 (2 4 3± 5 7)个月 ,无远期死亡 ,心绞痛复发率9 1% (3/ 33)。术后再次冠状动脉造影 4例 ,1例吻合口狭窄 5 0 % ,余 3例前降支与左乳内动脉吻合口通畅。术后导管再次血管化 2例 (6 1% )。 结论 MIDCAB术中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 杂交技术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微创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效果的对比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鲁锋 凌云鹏 +3 位作者 杨航 宫一辰 宋之明 万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期杂交技术(staged-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Staged-HCR)与微创双侧胸廓内动脉(bilateral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BITA)全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4年8月至2... 目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期杂交技术(staged-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Staged-HCR)与微创双侧胸廓内动脉(bilateral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BITA)全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70名患者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应用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DCAB)行左侧胸廓内动脉至冠状动脉前降支搭桥、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非前降支血管病变的Staged-HCR组患者40名;应用微创BITA旁路移植术治疗患者30名。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血液制品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两种微创方法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按计划接受微创搭桥治疗。在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Staged-HCR组(11.2±8.7)h,微创BITA组(18.3±9.1)h,P=0.013]、监护室停留时间[Staged-HCR组(26.29±4.05)h,微创BITA组(44.74±28.75)h,P=0.022]以及累计伤口引流量[Staged-HCR组(695.57±250.46)m L,微创BITA组(1103.26±547.44)m L,P=0.03]方面,Staged-HCR技术更有优势。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种方法均取得较高的移植血管通畅率,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论:Staged-HCR技术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一种微创方法,在治疗存在右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再血管化方面有优势;微创BITA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具备更优异的远期通畅率,且适用于不能耐受PCI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本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安全且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分期杂交 动脉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胸小切口双侧乳内动脉双支全动脉化旁路移植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1例报告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航 凌云鹏 郭丽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2-454,共3页
本文报道1例60岁男性患者因急性胸痛就诊于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严重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通过左胸壁2个切口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并吻合成为Y型桥,然后分别将左、右乳内动脉远端吻合至前降支... 本文报道1例60岁男性患者因急性胸痛就诊于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严重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通过左胸壁2个切口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并吻合成为Y型桥,然后分别将左、右乳内动脉远端吻合至前降支和中间支,手术时间306 min,术中出血50 ml,5 d后对右状动冠状病变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治疗。术后第8天顺利出院。随访1个月患者未再有胸痛症状发作。我们认为对于复杂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这种杂交技术是微创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双侧乳内动脉 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哲 胡盛寿 +4 位作者 宋云虎 孙寒松 王水云 蒋世良 徐仲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978-979,共2页
目的探讨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6月~9月,我院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3... 目的探讨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6月~9月,我院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3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结果4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0~80 min,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50~300 ml.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术毕经超声即时测量冠状动脉旁路流量15~40 ml/min,搏动指数1.5~3.0.住院时间8~12 d,平均10 d.4例术后随访2~5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未见残余分流.结论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hybrid)技术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药物洗脱支架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保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4期263-265,共3页
自1977年Gruentzig首次成功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以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当今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而PTCA术... 自1977年Gruentzig首次成功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以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当今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而PTCA术带来的最大困惑是术后高再狭窄率,20世纪80年代人们致力于激光、旋切、旋磨等技术研究,但收效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心病患者 进口 介入治疗技术 血运重建治疗 PTCA术 再狭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