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菱鲆杀鲑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研制
1
作者 盛冬 任旭 +6 位作者 李菲 黄璐熹 刘喻晓 于庆华 周维佳 叶仕根 郭志新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7-464,共8页
为预防大菱鲆疖疮病,用体积分数0.05%、0.10%、0.20%、0.30%和0.40%的甲醛灭活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检测其安全性,制备灭活疫苗。随后将体质量(95.5±9.7)g的健康大菱鲆分为4组,每组30尾,分别腹腔注射此灭活疫苗(疫苗组)、等体积生... 为预防大菱鲆疖疮病,用体积分数0.05%、0.10%、0.20%、0.30%和0.40%的甲醛灭活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检测其安全性,制备灭活疫苗。随后将体质量(95.5±9.7)g的健康大菱鲆分为4组,每组30尾,分别腹腔注射此灭活疫苗(疫苗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壳寡糖和灭活疫苗+壳寡糖,免疫14 d后均注射109 cfu/mL的杀鲑气单胞菌进行攻毒,计算相对免疫保护率,检测大菱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肌肉和肝脏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TLR2、TLR7、MyD88)的表达,测定免疫后大菱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及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14 d后疫苗组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基因MyD88、TLR2、TLR7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壳寡糖组免疫球蛋白M含量和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时间先增后减,14 d时达到峰值;对照组、疫苗组、壳寡糖组、疫苗+壳寡糖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0%、100%、88.89%和88.89%。本试验制备的大菱鲆用杀鲑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大菱鲆疖疮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疖疮病 杀鲑气单胞菌 灭活疫苗 疾病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杀鲑气单胞菌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免疫保护效果分析
2
作者 高雅彤 王致鹏 +2 位作者 高晔 朱明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1,共8页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都是鲑鳟类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病原。为开发这2种病原的疫苗,本研究将IHNV表面抗原糖蛋白G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都是鲑鳟类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病原。为开发这2种病原的疫苗,本研究将IHNV表面抗原糖蛋白G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IHNV糖蛋白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G。以杀鲑气单胞菌SC18032201为载体,通过电击转化,构建IHNV糖蛋白表达载体SC18032201-G。利用IPTG诱导IHNV糖蛋白在SC18032201-G中进行表达,并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进行了优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后G蛋白可以在SC18032201-G中表达,重组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为0.2 mmol/L IPTG、28℃诱导表达8 h。以优化后的条件对SC18032201-G进行培养、诱导、灭活和乳化,腹腔注射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免疫45 d后,测定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水平,并进行杀鲑气单胞菌攻毒,评价疫苗载体的免疫保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免疫第45天后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为54.95±6.76,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45 d后虹鳟对杀鲑气单胞菌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100%。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杀鲑气单胞菌作为载体疫苗,构建IHNV糖蛋白的二价疫苗可诱导虹鳟产生针对杀鲑气单胞菌和IHNV的特异性免疫,为虹鳟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杀鲑气单胞菌 疫苗 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鳊源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3
作者 王惠 周阳 《水产养殖》 2025年第6期44-46,54,共4页
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属鲤科、鳊属,是我国重要的草食性经济鱼类,具有味美、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本较低等优点。近年来,盐城大丰地区异育银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病”的多发,对当地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许多养殖户另辟蹊径,尝... 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属鲤科、鳊属,是我国重要的草食性经济鱼类,具有味美、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本较低等优点。近年来,盐城大丰地区异育银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病”的多发,对当地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许多养殖户另辟蹊径,尝试养殖除鲫之外的其他淡水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敏试验 杀鲑气单胞菌 鉴定 异育银鲫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病原杀鲑气单胞菌致病性及感染后宿主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
作者 李杰 刘国兴 +6 位作者 钱且奇 朱玉洁 陈圳 姜群 王骏 张晓君 高晓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性,并测定分离菌的耐药性和感染后河川沙塘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引起河川沙塘鳢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代表菌株G2-4-1对河川沙塘鳢的LD 50为1.8×106 CFU/mL;该病原菌感染可引起河川沙塘鳢肝脏、脾脏、肾脏和鳃组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该菌株携带aer、hly、exu等毒力基因,且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DNA酶活性;耐药性分析发现,分离菌G2-4-1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8种药物耐药,对克拉霉素和大观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24类药物敏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MHCⅡB、MyD88、TLR和SOD在鳃、脾脏和肾脏组织中都显著上调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致病性 组织病理 免疫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草鱼源杀鲑气单胞菌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惠 鲍胜华 +1 位作者 任慧梅 周阳 《科学养鱼》 2024年第3期61-62,共2页
2023年4月,大丰某草鱼养殖场暴发病情,草鱼出现了死亡现象,个体长度25厘米左右,部分濒死草鱼出现眼球突出、体表溃烂、鳍条基部充血等症状。从濒死的草鱼肝脏和肾脏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优势菌株,并利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优势... 2023年4月,大丰某草鱼养殖场暴发病情,草鱼出现了死亡现象,个体长度25厘米左右,部分濒死草鱼出现眼球突出、体表溃烂、鳍条基部充血等症状。从濒死的草鱼肝脏和肾脏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优势菌株,并利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优势菌进行鉴定分析和药敏试验,旨在为养殖生产中草鱼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鳍条基部 眼球突出 杀鲑气单胞菌 死亡现象 草鱼养殖 药敏试验 分子生物学方法 疾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对亚东鲑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雷宽宽 周建设 +4 位作者 王万良 王壮壮 周莉 王子位 李明 《西藏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5-10,共6页
为预防杀鲑气单胞菌在亚东鲑养殖过程中造成的危害,以杀鲑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感染亚东鲑,检测其对亚东鲑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GR组亚东鲑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随感染时间增加显著性上升(p<0.05),免疫球蛋白A(Ig... 为预防杀鲑气单胞菌在亚东鲑养殖过程中造成的危害,以杀鲑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感染亚东鲑,检测其对亚东鲑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GR组亚东鲑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随感染时间增加显著性上升(p<0.05),免疫球蛋白A(Ig A)含量也呈现上升趋势,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其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GR组血常规指标中除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外,其它指标均在48h呈现显著性降低(p<0.05),除红细胞压积(HCT)外,其它指标均在96 h呈现上升趋势。杀鲑气单胞菌能够引发亚东鲑炎症反应,导致IL-1β和IgA含量升高,TGF-β1含量降低;在感染亚东鲑48 h能够破坏其免疫系统,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数目显著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 杀鲑气单胞菌 血清免疫指标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绍戊 王荻 +3 位作者 连浩淼 卢彤岩 刘红柏 尹家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4-240,共7页
杀鲑气单胞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革兰阴性短杆菌,可导致鲑鳟鱼类发生疖疮病或溃疡病。患病鱼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体侧或尾部形成特征性脓肿,严重时脓肿部位溃烂形成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脂肪组织出现点状出血[1]。已有研究表明,杀鲑气... 杀鲑气单胞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革兰阴性短杆菌,可导致鲑鳟鱼类发生疖疮病或溃疡病。患病鱼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体侧或尾部形成特征性脓肿,严重时脓肿部位溃烂形成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脂肪组织出现点状出血[1]。已有研究表明,杀鲑气单胞菌包括多个亚种如无色亚种(Achromogenes)、杀鲑亚种(Salmonicida)、杀日本鲑亚种(Masoucida)、史氏亚种(Smith)和溶果胶亚种(Pectinolytica)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疖疮病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16S r RNA 组织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吕俊超 张晓华 +3 位作者 王燕 兰建新 韩茵 刘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自然发病的养殖大菱鲆幼苗出现口部周围皮下出血,肝脏灰白色并萎缩坏死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b14。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早期菌落稍隆起,白色,质地较硬;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 自然发病的养殖大菱鲆幼苗出现口部周围皮下出血,肝脏灰白色并萎缩坏死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b14。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早期菌落稍隆起,白色,质地较硬;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75×103cfu/g;生理生化特征测定显示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为100%。综合上述结果,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株对复达欣、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等较为敏感。通过对人工感染菌株db14的大菱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的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而心脏和脑未发现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病原菌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静静 李贵阳 +3 位作者 晋怀远 高晔 王会林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33,共11页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致病菌,可以感染多种海淡水鱼类。杀鲑气单胞菌包括5个亚种,目前常用的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很难实现亚种的快速精确区分。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亚种的快速鉴定和检测...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致病菌,可以感染多种海淡水鱼类。杀鲑气单胞菌包括5个亚种,目前常用的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很难实现亚种的快速精确区分。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亚种的快速鉴定和检测,针对我国常见的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本研究开发了其特异性的PCR检测方法。根据Gene Bank已公布的杀鲑气单胞菌基因组信息,选择杀鲑亚种phoB基因和杀日本鲑亚种LOC111476736基因作为目标基因,根据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一步对PCR反应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和酶浓度5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并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应用效果。结果显示,2对引物分别可以扩增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522 bp的phoB特异性基因片段和杀日本鲑亚种515 bp的LOC111476736特异性基因片段。杀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10μ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4和1 U/μ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5、2、1.5和0.5μL。杀日本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10μ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4和1 U/μ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75、1、1.5和0.5μL。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杀鲑气单胞菌其他亚种等14种其他水产病原菌或常见环境菌为模板进行PCR检测,均无特异性条带。该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12.8 CFU/反应(菌体)或17.6 fg/反应(DNA),对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23.8 CFU/反应(菌体)或27.2 fg/反应(DNA)。利用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分别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感染后取病鱼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可以从感染后的大菱鲆中分别检测到相应病原。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的流行病调查和快速诊断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亚种 杀鲑气单胞菌日本亚种 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源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移斌 胥宁 +3 位作者 董靖 杨秋红 刘永涛 艾晓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7-792,共6页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 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鲙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 L.)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晓君 房海 +1 位作者 陈翠珍 战文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60,共10页
采用分类方法,对从两起石鲽(Kareius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病例的病(死)鱼中分离到的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自凝性、色素产生情况及生理生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的测定等研... 采用分类方法,对从两起石鲽(Kareius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病例的病(死)鱼中分离到的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自凝性、色素产生情况及生理生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的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为杀鲑气单胞菌的新亚种(subsp.nov.)并定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Aeromonassalmonicidasubsp.flounderacidasubsp.nov.)。经血清型检定,表明60株菌均为同种血清型。选择代表菌株做对健康石鲽、牙鲆、鲤、鲫及泥鳅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了相应的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6种耐药,对头孢噻肟等25种高敏,对多黏菌素B、利福平2种敏感,对头孢唑啉等4种在株间存在一定敏感性差异。该研究结果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该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鲽 杀鲑气单胞菌鲽亚种 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病细鳞鱼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宁 时晓 +3 位作者 杜迎春 周杰珑 刘建宏 何宏轩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2,共5页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的病变组织处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 S rRNA序列分析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该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采用20种药物进行药敏分析,...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的病变组织处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 S rRNA序列分析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该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采用20种药物进行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4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7种抗生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及pH对杀鲑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田会芹 李贤 +5 位作者 傅松哲 任香 王顺奎 王先平 宋协法 刘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2,共6页
利用 A 值法与活菌平板计数法,测定了杀鲑气单胞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研究了不同温度及pH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h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活菌计数法更能真实的反映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在28℃,15℃,10℃,5℃条件下... 利用 A 值法与活菌平板计数法,测定了杀鲑气单胞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研究了不同温度及pH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h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活菌计数法更能真实的反映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在28℃,15℃,10℃,5℃条件下,随着温度降低,杀鲑气单胞菌生长速率明显下降;在pH6.0-8.0时,酸性条件能明显抑制杀鲑气单胞菌的生长;在28℃、pH7.5条件下,杀鲑气单胞菌生长速率最快,达到稳定期时细菌数量也最多。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为了抑制杀鲑气单胞菌的生长繁殖,建议在不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养殖水体温度并合理控制水体pH,以降低养殖鱼类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ha) 温度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0
14
作者 曹成易 汪开毓 +1 位作者 王玲 黄小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7,共4页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糖氧化发酵阳性,氧化酶检测阳性,0%NaCl生长;能利用甘露醇,不具运动性,能发酵麦芽糖,葡萄糖产酸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该菌属于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杀鲑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同源性高达99.9%以上。综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鉴定其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体表溃疡病 大西洋(Salmon sal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源杀鲑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林如涛 周作勇 +1 位作者 王小林 聂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6-51,共6页
从重庆市丰都县无菌采集山羊血液,提取全血基因组,用16SrRNA基因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2条长约1 500bp的扩增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后进行测序,并与3条豚鼠气单胞菌,3条嗜水气单胞菌,3条中间气单胞菌,4条杀鲑气单胞菌,2条温和气... 从重庆市丰都县无菌采集山羊血液,提取全血基因组,用16SrRNA基因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2条长约1 500bp的扩增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后进行测序,并与3条豚鼠气单胞菌,3条嗜水气单胞菌,3条中间气单胞菌,4条杀鲑气单胞菌,2条温和气单胞菌,3条维氏气单胞菌和5条舒氏气单胞菌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基因片段长度均为1 507bp,GenBank登录号为JF823571和JF823572.系统发育分析发现2条序列均被聚类到杀鲑气单胞菌群,并与温和气单胞菌聚类到一个大的分支.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所获得的序列与杀鲑气单胞菌法国株(ATCC33658T)X74681和阿根廷株AF134065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9.6%,表明重庆地区存在受杀鲑气单胞菌感染的山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杀鲑气单胞菌 16S RRNA 克隆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溃疡病原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红霞 姚俊杰 +5 位作者 房文红 李新苍 赵姝 王元 吴俣学 周俊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2-330,共9页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是广受我国消费者认可的名优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随着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疾病成为制约半滑舌鳎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体表溃疡病为其常见病症。从...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是广受我国消费者认可的名优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随着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疾病成为制约半滑舌鳎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体表溃疡病为其常见病症。从严重溃疡病半滑舌鳎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HX0416,该菌可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并可在绵羊血平板上形成清晰的β-溶血环;经过16S rRNA和rpo D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并结合生化特性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健康半滑舌鳎幼鱼感染试验表明,该菌对半滑舌鳎具有较强致病性,感染72 h(1.04×106cfu·m L-1)对攻毒鱼的致死率达91.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和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等头孢菌素类药物比较敏感,而对硫酸新霉素、土霉素等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多重耐药,尤其是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等磺胺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严重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杀鲑气单胞菌 溃疡病 生化特征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鱼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海娟 王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196,共5页
为探究鲤鱼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耐药状况,从患病鲤鱼中分离到菌株CS126,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性质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CS126为革兰氏阴性菌,不产生吲哚、不具有动力性,分解半乳糖、甘露醇,VP试... 为探究鲤鱼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耐药状况,从患病鲤鱼中分离到菌株CS126,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性质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CS126为革兰氏阴性菌,不产生吲哚、不具有动力性,分解半乳糖、甘露醇,VP试验、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阴性,七叶苷阳性。16SrDNA序列长度为1 459bp,GenBank登录号为KJ942580,与GenBank中杀鲑气单胞菌的相似性高达100%,进化树显示与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聚为一分支。这表明菌株CS126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该菌株对菌必治、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但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甲氧卞胺嘧啶和磺胺异恶唑等耐药。本试验结果为鱼类杀鲑气单胞菌的快速鉴定及鱼类疾病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 16SrDNA 药敏试验 鲤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宗晓 刘荭 +6 位作者 史秀杰 高隆英 岳志芹 吕建强 何俊强 江育林 谢从新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88,共6页
选取杀鲑气单胞菌A层A蛋白(VapA)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2.0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以ATCC标准株10倍系列稀释,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后进行实时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通过SDS软件获得细菌数量(X)与Ct值的关系为:Ct=-3.1574lgX+43.68... 选取杀鲑气单胞菌A层A蛋白(VapA)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2.0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以ATCC标准株10倍系列稀释,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后进行实时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通过SDS软件获得细菌数量(X)与Ct值的关系为:Ct=-3.1574lgX+43.6841(相关系数R2=0.992)。实时定量PCR的检测限为6个细菌。建立的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典型株和非典型株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其他细菌没有交叉反应。杀鲑气单胞菌实时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对于快速口岸检疫、临床诊断和疫病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 实时定量PCR TAQMAN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胞外产物毒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战文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4,共5页
用玻璃纸平板法提取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al monicida masoucida的胞外产物(ECP)。毒性试验证实,ECP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具有致死性,其半致死量(LD50)为4.72μg蛋白/g体重。SDS-PAGE表明,ECP由13条蛋白带组成... 用玻璃纸平板法提取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al monicida masoucida的胞外产物(ECP)。毒性试验证实,ECP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具有致死性,其半致死量(LD50)为4.72μg蛋白/g体重。SDS-PAGE表明,ECP由13条蛋白带组成。利用大鼠抗ECP血清进行的Western-blot印迹显示,组成ECP的13条蛋白带中有7条具有免疫原性,能够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抗体,其分子量分别为88、70、42、39、36、22和15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日本亚种 胞外产物 毒性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杀鲑气单胞菌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以帅 张丽娜 +6 位作者 马晓娜 肖鹏 孙斌 蔡碧莹 王顺奎 于凯松 刘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0-35,共6页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引起疖疮病的典型致病细菌,几乎可以侵染所有的鲑科(Aeromonas)鱼类,为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原核表达载体p GFPuv成功导入杀鲑气单胞菌C4菌株(AS-C4)中,获得了...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引起疖疮病的典型致病细菌,几乎可以侵染所有的鲑科(Aeromonas)鱼类,为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原核表达载体p GFPuv成功导入杀鲑气单胞菌C4菌株(AS-C4)中,获得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杀鲑气单胞菌菌株AS-C4^(GFP)。AS-C4^(GFP)菌株在氨苄青霉素抗性平板上生长良好,并在紫外光下激发出较强的绿色荧光。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体和PCR检测gfp和杀鲑气单胞菌vap A基因,表明gfp基因已经成功导入AS-C4中。用AS-C4^(GFP)人工感染大西洋鲑(Salmo salar),从死亡鱼的脾脏、肝脏、肾脏中均能分离出AS-C4^(GFP),AS-C4^(GFP)在脾脏中最多。AS-C4^(GFP)具有特异性和可视性,为研究杀鲑气单胞菌对大西洋鲑的侵染途径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 绿色荧光蛋白 电转化 大西洋(Salmosal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