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杀鱼爱德华氏菌新型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静林 宫春光 +3 位作者 舒艾梅 张杉杉 高博 胡永华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94-99,共6页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又称迟缓爱德华氏菌),可感染多种重要水产养殖动物,对全球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杀鱼爱德华氏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与抗逆性,通过典型的胞内寄生引发严重感染,为研究水产致病菌毒力机...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又称迟缓爱德华氏菌),可感染多种重要水产养殖动物,对全球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杀鱼爱德华氏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与抗逆性,通过典型的胞内寄生引发严重感染,为研究水产致病菌毒力机制的模型菌株。除T3SS/T6SS系统等典型毒力因子外,近年来又在杀鱼爱德华氏菌中鉴定出众多新型毒力因子。本文主要综述了杀鱼爱德华氏菌一些新型毒力因子(如逃逸宿主免疫杀伤因子、毒素-抗毒素、硫氧还蛋白和蛋白酶类等)以及新型毒力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可为研究该菌致病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鱼爱德华氏菌 水产致病 新型毒力因子 毒素-抗毒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鱼爱德华氏菌ETAE_1309基因的启动子研究
2
作者 刘鹿忆 何弯弯 +5 位作者 朱泽亮 邓平 艾桃山 谢海侠 朱文欢 张立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2,共10页
为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ETAE_1309蛋白的表达调控机制,本实验利用序列截短方式和定点突变技术鉴定了ETAE_1309基因的启动子,并检测了不同培养条件下启动子的活性。结果显示:ETAE_1309上游-139~-1 bp具有启动子活... 为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ETAE_1309蛋白的表达调控机制,本实验利用序列截短方式和定点突变技术鉴定了ETAE_1309基因的启动子,并检测了不同培养条件下启动子的活性。结果显示:ETAE_1309上游-139~-1 bp具有启动子活性,ETAE_1309的核心启动子为-10元件TATACT和-35元件CTGGCG,该启动子属于σ38依赖型启动子。ETAE_1309转录水平受到RpoS_(Ep)(σ^(38))强烈的正调控,与毒力相关的调控蛋白EsrB、EsrC和与生理过程相关的Fur、CpxR、ETAE_2077对ETAE_1309转录水平影响不大。当杀鱼爱德华氏菌在DMEM培养基中生长时,随着培养时间延长ETAE_1309启动子活性逐渐增加,24 h(稳定期)和36 h(衰亡期)启动子活性分别为12 h(对数期)的2.4倍和2.9倍。当培养温度升高至35℃时ETAE_1309启动子活性显著下降,约为25℃时启动子活性的44.0%。本研究确证了杀鱼爱德华氏菌ETAE_1309的启动子序列及调控蛋白,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该启动子活性逐渐增加,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该启动子活性显著降低,研究结果为精准控制ETAE_1309蛋白表达及其介导的细菌毒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E_1309 启动子 sigma因子 转录调控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种中草药及其复方对杀鱼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建美 王宝屯 +2 位作者 冯娟 许新 苏友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7-35,共9页
【目的】探究60种单方中草药和4种复方中草药水提液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源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首先采用平板打孔法判断中草药有无抑菌作用,然后使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具有抑菌... 【目的】探究60种单方中草药和4种复方中草药水提液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源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首先采用平板打孔法判断中草药有无抑菌作用,然后使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具有抑菌效果的14种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选择其中部分中药组合,进行复方评价。【结果】苏木(Caesalpinia sappan)的抑菌圈直径可达到约22 mm;分心木(Semen juglandis)、石榴皮(Punica granatum)和番石榴叶(Psidium guajava)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 mm;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和石榴皮的MIC为15.625 mg/mL,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和乌梅(Fructus mume)的MBC为31.25 mg/mL。在复方试验中,苏木+半枝莲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乌梅的抑菌效果良好,其中苏木+半枝莲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可达20.13 mm,MIC为31.25 mg/mL,MBC为125 mg/mL;4种复方中草药的联和抑菌指数(Fractio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显示,联合用药的两种中草药的作用效应均为拮抗。【结论】单方中草药半枝莲、石榴皮、乌梅和蒲公英对杀鱼爱德华氏菌有较强的体外抑菌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杀鱼爱德华氏菌 体外抑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投喂石榴皮水提物对花鲈防控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建美 马壮 +3 位作者 王宝屯 黄伟民 冯娟 苏友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7-405,共9页
为探究石榴皮(Punica granatum L.)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防控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感染的作用,采用石榴皮水提物拌饲(添加量为4、8 g/kg)后连续投喂花鲈(体质量为10.14 g±2.53 g)7 d,分别在投喂3、5、... 为探究石榴皮(Punica granatum L.)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防控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感染的作用,采用石榴皮水提物拌饲(添加量为4、8 g/kg)后连续投喂花鲈(体质量为10.14 g±2.53 g)7 d,分别在投喂3、5、7 d时,检测鱼体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脾脏、鳃和头肾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并用杀鱼爱德华氏菌浸泡感染花鲈,探究石榴皮水提物在细菌侵染鱼体中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投喂添加石榴皮水提物饲料的试验组花鲈,随投喂时间延长,血清中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胱甘肽还原酶、乳酸脱氢酶、总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投喂3、5 d时,血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升高(P<0.05);脾脏中LZM基因和头肾NK-lysin、LZM基因表达量降低,其余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有所升高;投喂石榴皮水提物混合饲料5 d后,使用杀鱼爱德华氏菌浸泡感染花鲈,其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说明石榴皮水提物对花鲈的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其中4、8 g/kg石榴皮水提物添加组对花鲈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50%和47%。研究表明,投喂石榴皮水提物混合饲料在短期内可有效增强花鲈免疫力和抗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力,且显著提高花鲈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浸泡感染后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皮 花鲈 杀鱼爱德华氏菌 免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鱼爱德华氏菌非编码小RNA sR082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海珍 李墨非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39,49,共5页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是海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原菌,给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研究发现杀鱼爱德华氏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有多种sRNA表现出差异表达,其中一个sRNA被命名为sR082。分析了sR082在酸性条...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是海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原菌,给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研究发现杀鱼爱德华氏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有多种sRNA表现出差异表达,其中一个sRNA被命名为sR082。分析了sR082在酸性条件下的表达情况,比较了sR082敲除菌株(TXΔsR082)和野生株TXD1在感染宿主细胞、组织和个体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低pH值条件下,sR082转录水平显著提高,TXΔsR082生长能力显著降低;与TXD1相比,TXΔsR082在牙鲆细胞内的复制能力、在牙鲆组织中的侵染能力以及对牙鲆的致死能力均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sR082很可能在杀鱼爱德华氏菌耐受酸性环境及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鱼爱德华氏菌 非编码小RNA 酸性胁迫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鱼爱德华氏菌双组分调控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金梦如 胡永华 孙冬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78-84,116,共8页
杀鱼爱德华氏菌是一种重要的鱼类病原菌,可感染多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包括海水鱼如大菱鲆、牙鲆、石斑鱼和淡水鱼如罗非鱼等。杀鱼爱德华氏菌致病机制复杂,由多因素构成,其中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是其发... 杀鱼爱德华氏菌是一种重要的鱼类病原菌,可感染多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包括海水鱼如大菱鲆、牙鲆、石斑鱼和淡水鱼如罗非鱼等。杀鱼爱德华氏菌致病机制复杂,由多因素构成,其中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是其发挥抗逆作用与致病作用的一种重要系统,与细菌抗酸、抗氧化、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毒力相关因子的表达等密切相关。当前,杀鱼爱德华氏菌已成为研究水产动物致病菌的一个模式菌株,尽管其致病机制相关研究相对深入,但有关杀鱼爱德华氏菌TCS的研究还很缺乏。为明确TCS在病原菌中发挥的作用,对杀鱼爱德华氏菌TCS的组成、TCS对T3SS/T6SS和其他毒力因子的调控作用与机制以及双组分系统受调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论表明:(1)TCS对环境应激、T3SS/T6SS、其他毒力因子以及对Mg2+浓度感知和氨基酸途径代谢等方面具有调控作用;(2)EsrA-EsrB系统受到FabR、EvrA的正调控;(3)EsrA-EsrB系统受到RpoS、PepA、MviN、UhpA、EnrR等的负调控;(4)EsrB与Fur存在相互作用。通过综述以上结论,以期能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鱼爱德华氏菌 双组分调控系统 毒力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源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
7
作者 尚琨 王斌 +2 位作者 刘欣 高萍 曲凌云 《河北渔业》 2019年第1期21-25,共5页
从患腹水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细菌G1,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G1为引发大菱鲆腹水病的致病菌,且半致死浓度为LD50=1.21×105 CFU·g-1。采用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G1进行分析,结... 从患腹水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细菌G1,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G1为引发大菱鲆腹水病的致病菌,且半致死浓度为LD50=1.21×105 CFU·g-1。采用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G1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1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同源性达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G1与杀鱼爱德华氏菌分支聚为一支,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G1为杀鱼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菌株G1对头孢曲松、环丙氟哌酸、左氧氟沙星等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 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利用λRed重组技术在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组添加标签的方法
8
作者 张淑雅 李端友 +3 位作者 刘莹莉 贺甜甜 聂品 谢海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5-902,共8页
在杀鱼爱德华氏菌病原学研究中,在动物中制备杀鱼爱德华氏菌蛋白抗体耗时长,且获得的多克隆或多肽抗体在宿主细胞中特异性差,背景信号强。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中建立起来的λRed基因... 在杀鱼爱德华氏菌病原学研究中,在动物中制备杀鱼爱德华氏菌蛋白抗体耗时长,且获得的多克隆或多肽抗体在宿主细胞中特异性差,背景信号强。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中建立起来的λRed基因编辑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了在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基因组基因上添加HA标签序列的方法,为使用标签抗体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功能提供便利。λRed重组系统利用同源线性DNA片段与基因组DNA进行重组。即以质粒pSU315为模板,在引物上引入目的基因的特异性序列,扩增FRT序列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以获得的PCR产物转化携带pKD46的杀鱼爱德华氏菌,在pKD46表达的λ噬菌体的3个重组蛋白(Exo、Beta和Gam)作用下,PCR产物与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组发生同源重组,获得引入了抗生素抗性的靶基因缺失或靶基因携带标签序列的菌株;接着利用pKD46的温敏型特性,消除引入的pKD46;最后向杀鱼爱德华氏菌引入文章构建的表达Flp重组酶的质粒pKD46-flp,在FLP作用下,两个FRT位点之间发生重组,消除抗生素抗性基因和一个FRT位点,获得携带一个FRT位点序列、靶基因缺失或靶基因添加标签序列的杀鱼爱德华氏菌菌株。该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为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便利条件,亦为其他水产病原细菌遗传操作方法的建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λRed重组 基因组基因标签序列添加 pKD46-flp 杀鱼爱德华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杀鱼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文杰 韩锐 +2 位作者 许为镇 李言伟 但学明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51,68,共6页
2022年3月,广东珠三角地区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发生了大规模暴发性死亡,特别是佛山市南海区,死亡率高达20%~50%。为明确大口黑鲈死亡原因,采集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腹部膨大和内脏缺血、体长25~35 cm濒死病鱼42尾,进行... 2022年3月,广东珠三角地区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发生了大规模暴发性死亡,特别是佛山市南海区,死亡率高达20%~50%。为明确大口黑鲈死亡原因,采集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腹部膨大和内脏缺血、体长25~35 cm濒死病鱼42尾,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病原分离与鉴定、病原菌毒力和耐药性检测等,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病鱼主要临床症状为严重腹水、肝脏和鳃缺血以及肝脏和肾脏肿大。病理切片显示。肝脏和肾脏均严重组织变性和细胞坏死。从肝脾肾组织中均分离出大量菌落形态一致的细菌,其中肝组织细菌丰度最高。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细菌S1为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在系统进化树中与杀鱼爱德华氏菌(MN203719.1)自然聚为一支。动物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菌为引起大口黑鲈死亡的致病菌,且毒力很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对利福平、阿莫西林、四环素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杀鱼爱德华氏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源杀鱼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华 于广磊 +5 位作者 王力勇 高雁 张岚 孙佰鸣 庄焱文 王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2-932,共11页
为探究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场出现的以腹水、体表及内脏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原因,通过平板划线法从患病濒死大菱鲆(体质量为350 g±5 g)肝、肾、脾和心等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 为探究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场出现的以腹水、体表及内脏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原因,通过平板划线法从患病濒死大菱鲆(体质量为350 g±5 g)肝、肾、脾和心等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RNA、gyrB基因和rpoB基因序列分析,PCR特异性引物扩增,以及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等方法对优势菌进行鉴定,检测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采用纸片扩增法(K-B)检测分离株对10类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患病鱼分离获得的菌株,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赖氨酸、鸟氨酸和葡萄糖产酸等试验呈阳性,枸橼酸、精氨酸、蔗糖、甘露醇、苦杏仁苷、尿素、硝酸盐还原和氧化酶等试验呈阴性;经16S rRNA、gyrB基因、rpoB基因序列比对,以及爱德华氏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等鉴定,确定其为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该菌的毒力基因型为fimA+-fimB+-fimC+-fimD+-esrB+-mukF+-katB+-sodB+-citC+-gadB+,耐药基因型为TEM+-ant(3″)-Ⅰ+-tet(A)+-mcr-1+-Sul2+-Sul3--oqxA-;将分离菌株制备成7.8×1010、7.8×109、7.8×108、7.8×107CFU/mL 4个浓度的菌悬液,腹腔注射健康大菱鲆,得到菌株对受试鱼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1.2×108CFU/mL;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磺胺类2种、多肽类2种和利福霉素类1种在内的5种抗生素类药物耐药;对β-内酰胺类5种、氨基糖苷类3种、喹诺酮类5种、大环内酯类1种、氯霉素类1种、四环素类2种和呋喃类1种在内的18种抗生素敏感。研究表明,本试验首次从大菱鲆上检出携带5种耐药基因的杀鱼爱德华氏菌,本研究结果为鱼源耐药性杀鱼爱德华氏菌的分子特性、致病机理和药物防治等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杀鱼爱德华氏菌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WNK基因的鉴定及其对鲇鱼肠道败血症的响应
11
作者 张璐 佘奇缘 李超 《渔业研究》 2025年第5期671-680,共10页
【背景】赖氨酸缺乏型蛋白激酶(WNK)是转运、通道和细胞旁蛋白的调节因子,在离子运输过程、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保持细胞体积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中WNK基因家族进行系统鉴定和探究其... 【背景】赖氨酸缺乏型蛋白激酶(WNK)是转运、通道和细胞旁蛋白的调节因子,在离子运输过程、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保持细胞体积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中WNK基因家族进行系统鉴定和探究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目的】旨在系统鉴定斑点叉尾鮰WNK基因家族,并探究其在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式,利用其他物种的WNK基因家族序列,在斑点叉尾鮰基因组中比对并找到斑点叉尾鮰WNK基因家族序列,通过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对斑点叉尾鮰的WNK基因家族进行注释确认。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分析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后,WNK基因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易感(YG)和抗性(KX)斑点叉尾鮰群体间的表达模式差异。【结果】在斑点叉尾鮰中鉴定得到6个WNK基因,分别为WNK1a、WNK1b、WNK2、WNK3、WNK4a和WNK4b。斑点叉尾鮰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后,除YG48组[在24~48 h内死亡的鲇鱼肠道败血症(ESC)易感鱼]肠道中的WNK1b外,其他YG组和KX组肝脏和肠道中的WNK1a/b都呈现下调趋势;YG组和KX组肝脏和肠道中的WNK2、WNK3和WNK4a/b大多呈现显著上调趋势,且YG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KX组。【结论】斑点叉尾鮰肠道和肝脏中的WNK基因参与了ESC疾病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抗病性状分子遗传机制的解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杀鱼爱德华氏菌 赖氨酸缺乏型蛋白激酶(WNK) 抗病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