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汉化”抑或民族融合--清前期边疆治理中的杀虎口
- 1
-
-
作者
张佩国
张晋
-
机构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62,共9页
-
文摘
清代前期的杀虎口,作为中原与塞外之间的重要连接通道,不仅是军队的驻防地,也是榷关与驿站的所在地,这些充分呈现了清廷边疆治理的历史实践,进而表明,清是集元明两朝之长于一身的王朝体系。“汉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而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动态化过程,“汉化”成为边疆治理中民族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
关键词
杀虎口
榷关
驿站
边疆治理
-
Keywords
ShaHuKou
Customs
Post stations
Frontier governance
-
分类号
K2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舒琳
-
出处
《农村农业农民》
2015年第1期52-54,共3页
-
文摘
“走西口”是长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和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的西部地区谋生的社会活动。“走西口”的山西人或进入河套地区,或进入蒙古,或沿丝绸古道向西,走向了一条充满艰辛、迷茫、苦难和辛酸的求生路。
-
关键词
地方小戏
杀虎口
山西人
小妹妹
陕北地区
晋商文化
晋西北
大盛魁
乔家大院
《走西口》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苍头河流域考古调查浮选出土植物遗存
- 3
-
-
-
出处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
文摘
位于山西最北端的苍头河流域是著名的"杀虎口"所在地,背靠大同盆地,面向敕勒川草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今当地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与畜牧兼营。伴随2014年的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采集浮选样品,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小麦、大麦、粟、黍、荞麦、大麻、豌豆和兵豆等农作物,以及夏熟作物麦田和秋熟作物农田中的杂草,同时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牧草类植物遗存。
-
关键词
杀虎口
植物遗存
大同盆地
敕勒川
农牧交错带
生产经营方式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右玉精神:不信春风引不回敢叫大漠换新天
- 4
-
-
作者
李慧
杨珏
任欢
-
机构
不详
-
出处
《绿色中国》
2021年第12期58-63,共6页
-
文摘
塞上右玉,古长城蜿蜒逶迤,杀虎口雄关矗立。解放初期,这里风沙成患,地瘠人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70多年来,右玉人一代接着一代植树造林,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创造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如今的右玉,林涛翻卷,林木绿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6%,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
关键词
古长城
杀虎口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右玉
生态史
植树造林
林木绿化率
解放初期
-
分类号
F3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