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瓜类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5
1
作者 严蕾艳 王迎儿 +3 位作者 邢乃林 古斌权 黄芸萍 王毓洪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43-1951,共9页
【目的】明确浙江省内西瓜、甜瓜、葫芦和南瓜等瓜类作物根部病害种类及筛选病害防治的有效杀菌剂。【方法】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学特征观察、基因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定了造成瓜类根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目的】明确浙江省内西瓜、甜瓜、葫芦和南瓜等瓜类作物根部病害种类及筛选病害防治的有效杀菌剂。【方法】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学特征观察、基因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定了造成瓜类根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病原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从不同瓜类作物上分离的主要根部病原菌从形态学上观察菌丝呈白色,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产生分生孢子。以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蛋白翻译延长因子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1-α)为引物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病原菌与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聚为一类。病原菌寄主专化性测定表明,鉴定到的多个瓜类根腐病菌可同时侵染西瓜、甜瓜、葫芦和南瓜等4种瓜类作物,病原菌的寄主专化性不明显。不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对瓜类根腐病原菌的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平均有效中浓度EC50为0.135 mg·L^(-1);嘧菌酯的抑制作用最弱,所有测试菌株的EC50均大于800 mg·L^(-1)。【结论】在浙江省内首次鉴定到一种由腐皮镰刀菌引起的西瓜、甜瓜、葫芦和南瓜等瓜类根腐病。杀菌剂敏感性测定表明,咪鲜胺对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 腐皮镰刀菌 寄主专化 杀菌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菌对4种新型杀菌剂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何美仙 符雨诗 +1 位作者 阮若昕 李红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5-542,共8页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ABS)是新近在我国局部地区新发现的病害,主要为害宽皮柑橘及某些杂交种柑橘,引起落叶、落果和枯梢,不仅影响产量,还影响果实的销售,造成严重损失,并且病害呈逐渐扩散和加重的趋势。药剂防治是...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ABS)是新近在我国局部地区新发现的病害,主要为害宽皮柑橘及某些杂交种柑橘,引起落叶、落果和枯梢,不仅影响产量,还影响果实的销售,造成严重损失,并且病害呈逐渐扩散和加重的趋势。药剂防治是目前防治ABS的最有效措施,然而目前尚无药剂被登记用于该病害的防治。本研究以来自我国各褐斑病发生区的54个代表菌株构成一个群体,应用刃天青(resazurin,RZ)显色法测定病菌群体对新烟酰胺类杀菌剂啶酰菌胺、氟酰胺和噻氟酰胺,以及吡啶类杀菌剂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病菌种群孢子萌发对啶酰菌胺、氟酰胺、噻氟酰胺和氟啶胺而言都是野生的敏感群体,尚未发现抗药性菌株,平均EC50值分别为0.467 7μg/mL、0.010 3μg/mL、0.061 9μg/mL和0.010 0μg/mL。广东和浙江菌株对啶酰菌胺较不敏感,重庆菌株对噻氟酰胺更敏感,而对氟酰胺和氟啶胺的敏感性则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柑橘褐斑病菌种群对这4种杀菌剂敏感性的确定,可为选择药剂防治ABS提供依据,并为这些药剂推广后的抗药性监测提供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 交链格孢菌 离体杀菌剂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7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
3
作者 张胜 乔甜甜 +5 位作者 吴鸿辉 杨执 陶紫晴 梁易恒 刘润强 周锋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8-64,101,共8页
探究河南省新乡市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可以为生产上有效防控玉米茎基腐病提供理论依据。从河南省新乡市采集具有玉米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玉米植株,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试验... 探究河南省新乡市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可以为生产上有效防控玉米茎基腐病提供理论依据。从河南省新乡市采集具有玉米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玉米植株,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试验以及形态学和ITS分子鉴定,对供试病原菌进行分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生物学特性(温度、光照、pH值和培养基种类)以及对7种常用杀菌剂(戊唑醇、异菌脲、恶霉灵、氟啶胺、醚菌酯、氟环唑、氟吡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供试玉米茎基腐病株中共分离到6株形态特征一致的病原菌,取典型特征菌株进行形态学和ITS分子鉴定,形态学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菌株在孢子形态和菌丝外观上高度相似,ITS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8%,确定其为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24h光照、温度35℃、pH值5、玉米粉培养基;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胺、醚菌酯、恶霉灵、氟吡菌胺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为0.115~0.308μg/mL,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是引起河南省新乡市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适宜在35℃、24h光照、pH值为5的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可以利用氟啶胺、醚菌酯、恶霉灵和氟吡菌胺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基腐病 病原鉴定 瓜果腐霉 生物学特 杀菌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季黑斑病的病原特征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周锋 安家琳 +4 位作者 苏海川 张胜 王国权 逯盼盼 刘润强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7-61,共5页
月季是重要的观赏性植物,病害发生后会严重影响月季的外观品质。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月季病叶样品中分离和纯化了候选菌株;对供试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rDNA-ITS分子学鉴定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此外,还对供试菌株进行了柯赫氏法则验证及... 月季是重要的观赏性植物,病害发生后会严重影响月季的外观品质。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月季病叶样品中分离和纯化了候选菌株;对供试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rDNA-ITS分子学鉴定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此外,还对供试菌株进行了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其对常见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与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一致,rDNA-ITS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为狭卵链格孢菌(A.angustiovoidea)。同时,柯赫氏法则试验表明,供试菌株的形态特征及其对寄主月季的致病性与狭卵链格孢菌(A.angustiovoidea)完全一致。此外,供试菌株对10种常用杀菌剂敏感性的分析试验进一步表明,供试菌株对丙硫菌唑不敏感;氟啶胺、咯菌腈、咪鲜胺、氟环唑、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粉唑醇、丙环唑对供试菌株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EC50为0.059~0.962μg/mL。研究结果为月季黑斑病的识别及其化学防控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病 月季 形态学特征 rDNA-ITS序列 杀菌剂敏感性 室内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9
5
作者 桑利伟 刘爱勤 +2 位作者 吴伟怀 孙世伟 郑服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75,共5页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SA、PDA和OM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pH要求不严格为5~9;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尿素、磷酸氢二氨和硝酸钠有利于病菌...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SA、PDA和OM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pH要求不严格为5~9;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尿素、磷酸氢二氨和硝酸钠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有严格的要求,RH≥80%以上分生孢子萌发,随湿度增加萌发率增高;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6%戊唑醇微乳剂、25%丙环唑乳油、25%咪鲜胺水乳剂、25%戊唑醇乳油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 生物学特 杀菌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线莲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晓琦 周小军 +3 位作者 朱丽燕 陈向阳 何晓婵 张传清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958,共8页
为明确金线莲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科赫法氏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确定其致病性后,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肌动蛋白基因(actin gene-ACT)、β2微管蛋白基因(β2-tubulin gene-TUB2)、几丁质合酶基因(chitin syntha... 为明确金线莲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科赫法氏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确定其致病性后,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肌动蛋白基因(actin gene-ACT)、β2微管蛋白基因(β2-tubulin gene-TUB2)、几丁质合酶基因(chitin synthase A gene-CHS-I)、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 gene-GAPDH)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炭疽菌菌株在金线莲离体叶片上表现出的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证明所分离的菌株为引起金线莲炭疽病的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胞形态等初步判断其为长直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igasporum;进一步基于ACT、CHS-I、GAPDH、ITS和TUB2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长直孢炭疽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戊唑醇、肟菌酯、氯苯醚酰胺、苯醚甲环唑、丙硫菌唑、氟啶胺、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0.014 5、0.240、18.2、29.9、0.114、0.402、0.019 1、2.80和38.5μg/mL,其中咪鲜胺和氟啶胺的抑菌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炭疽病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长直孢炭疽菌 杀菌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炭疽菌对茶树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开鑫 杨凯欣 +4 位作者 邓雅元 黎欣 刘恩贝 王玉春 吕务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6,共12页
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 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疽菌。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导致茶树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YCW1180、YCW1331、YCW1382、YCW1387、YCW1419、YCW1443、YCW1451、YCW1453、YCW1454、YCW1461、YCW1613和YCW2134等12个菌株致病力显著强于其他菌株,菌株YCW1378致病力最弱。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试65个山茶炭疽菌菌株对25%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药剂敏感性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对菌株YCW143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仅为36.00%,抑菌效果最差,而对大部分菌株的抑制率高于70.00%,表明大部分菌株对该药剂高度敏感。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影响了山茶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治茶树叶部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炭疽菌 茶树 菌种鉴定 致病力 杀菌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鹰嘴豆壳二孢疫病病菌Ascochyta rabiei交配型、致病力及其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8
作者 蔡军 马德英 +1 位作者 郁帆 羌松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0-225,共6页
新疆是我国鹰嘴豆主要生产地,然而随着鹰嘴豆种植面积的扩大,集约化种植模式的发展以及广泛从国内外引种,鹰嘴豆壳二孢疫病(Ascochyta blight)开始发生。由于该病害在新疆发生历史较短,相关的研究还甚少。本研究对新疆鹰嘴豆壳二孢疫病... 新疆是我国鹰嘴豆主要生产地,然而随着鹰嘴豆种植面积的扩大,集约化种植模式的发展以及广泛从国内外引种,鹰嘴豆壳二孢疫病(Ascochyta blight)开始发生。由于该病害在新疆发生历史较短,相关的研究还甚少。本研究对新疆鹰嘴豆壳二孢疫病病菌Ascochyta rabiei的交配型、致病力及对3种杀菌剂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rabiei的交配型MAT1-1和MAT1-2在新疆木垒地区的分离频率明显偏离1∶1,以MAT1-2为优势种群,但其致病力与MAT1-1无显著差异,而MAT1-1对30%醚菌酯EC的敏感性显著低于MAT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 壳二孢疫病 ASCOCHYTA rabiei 交配型 致病力 杀菌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草莓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9
作者 张艺馨 郜惠苹 +3 位作者 姚光磊 高新楼 赵海红 王慧瑜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85-90,共6页
为明确引起郑州地区草莓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出对郑州市草莓炭疽病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选取了郑州市中牟县主要草莓种植区草莓炭疽病的植株,对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致病性检测,同时选用了8种田间常用的杀菌剂对分离... 为明确引起郑州地区草莓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出对郑州市草莓炭疽病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选取了郑州市中牟县主要草莓种植区草莓炭疽病的植株,对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致病性检测,同时选用了8种田间常用的杀菌剂对分离出的草莓炭疽菌进行了敏感性测定并评价了各杀菌剂对其的盆栽防效。结果表明:郑州地区引起草莓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复合种中的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草莓暹罗炭疽菌对450 g·L^(-1)咪鲜胺最敏感,平均有效中质量浓度EC_(50)值为0.3114μg·mL^(-1),对苯醚甲环唑和肟菌·戊唑醇的敏感性次之,EC_(50)值为14.75、50.4081μg·mL^(-1)。盆栽防效结果表明,40%苯醚甲环唑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450 g·L^(-1)咪鲜胺和75%肟菌·戊唑醇。综上,450 g·L^(-1)咪鲜胺、40%苯醚甲环唑和75%肟菌·戊唑醇可用于防治郑州市草莓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炭疽病 病原鉴定 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盆栽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桔轮斑病菌防治药剂筛选
10
作者 沐杨(摘录) 《中国果业信息》 2023年第6期54-54,共1页
据《中国南方果树》2023年第2期《柑桔轮斑病菌2个菌株对杀菌剂敏感性的差异分析》(作者刘凤娇等)报道,为了筛选出柑桔轮斑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分离自重庆的WZ1菌株及分离自陕西的DS3菌株的抑制效... 据《中国南方果树》2023年第2期《柑桔轮斑病菌2个菌株对杀菌剂敏感性的差异分析》(作者刘凤娇等)报道,为了筛选出柑桔轮斑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分离自重庆的WZ1菌株及分离自陕西的DS3菌株的抑制效果,并对2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斑病 菌丝生长速率法 防治药 杀菌剂敏感性 差异分析 柑桔 DS3 基因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药剂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沈宏 张家韬 +8 位作者 崔志燕 孙光军 李斌 张永峰 徐传涛 艾永峰 宋光龙 祭秀亭 王晓强 《植物医生》 2020年第3期61-66,共6页
为筛选防治烟草赤星病的高效杀菌剂,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常用药剂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30%醚菌啶酰菌抑制效果最好,EC 50为1.05 mg/L;其次为9%吡唑醚菌酯微... 为筛选防治烟草赤星病的高效杀菌剂,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常用药剂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30%醚菌啶酰菌抑制效果最好,EC 50为1.05 mg/L;其次为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EC 50为2.09 mg/L;作为一种广谱保护性杀菌剂的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由于作用机制与其他化学药剂不同,在培养皿药剂敏感性测试中对赤星病菌的药剂敏感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赤星病 链格孢菌 杀菌 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防治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娜 范翘楚 +6 位作者 周佳 宋雅静 张古文 冯志娟 卜远鹏 王斌 龚亚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82-2688,共7页
炭疽病是菜用大豆生产上发生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破坏力强,发病时在豆荚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影响鲜荚外观商品性和品质,已成为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明确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文对采集的菜用大豆炭... 炭疽病是菜用大豆生产上发生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破坏力强,发病时在豆荚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影响鲜荚外观商品性和品质,已成为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明确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文对采集的菜用大豆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基于柯赫氏法则分离到引起菜用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造成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筛选可以用于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测定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平头炭疽菌Cts18和胶孢炭疽菌Cts22对生产中常用杀菌剂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多菌灵对Cts18、Cts22的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2.13μg·mL^(-1)和96.12μg·mL^(-1),戊唑醇对Cts18、Cts22的EC_(50)分别为0.27μg·mL^(-1)和0.63μg·mL^(-1)。结果表明,平头炭疽菌Cts18相比胶孢炭疽菌Cts22对多菌灵和戊唑醇更加敏感,其中戊唑醇可作为生产中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平头炭疽菌 胶孢炭疽菌 杀菌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