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高原藏族胃癌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D及其配体MICA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生玺 张晓岩 +3 位作者 吕同德 哈小琴 王海燕 耿排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研究高原藏族胃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D(NKG2D)的表达及局部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相应配体MICA的表达,探讨宿主NKG2D在抗胃癌中的作用及其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方法:对33例高原藏族胃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采用流... 目的:研究高原藏族胃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D(NKG2D)的表达及局部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相应配体MICA的表达,探讨宿主NKG2D在抗胃癌中的作用及其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方法:对33例高原藏族胃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G2D的表达状况,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在局部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MICA的表达。结果:高原藏族胃癌患者外周血NKG2D的表达为(13.47±5.26)%,明显低于正常组(32.62±10.08)%,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藏族胃癌组织MICA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MICA蛋白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为(21.21%,7/33),胃癌组织阳性率为(78.79%,26/33),高分化组(60.00%,3/5),中分化组(72.73%,8/11),低分化组(88.24%,15/17),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ICA表达水平与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r=0.903,P<0.01)。结论:高原藏族胃癌的免疫逃逸可能与NKG2D表达下调及其配体MICA的表达升高有关,高原藏族胃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降低,其NKG2D表达的下降是NK细胞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NKG2D配体MICA的基因表达可能与高原胃癌患者的恶性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胃肿瘤 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受体D MHC—I链相关蛋白A 藏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增的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石光环 周世平 +1 位作者 徐东升 王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0-535,共6页
目的:探讨扩增的自然杀伤(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和分离15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扩增前后NK细胞形态表现,检测扩增前后NK细胞百分比,计算扩增后NK细胞扩增倍数,检测扩增前后NK细胞... 目的:探讨扩增的自然杀伤(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和分离15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扩增前后NK细胞形态表现,检测扩增前后NK细胞百分比,计算扩增后NK细胞扩增倍数,检测扩增前后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和DNAM-1以及抑制性受体KIR2DL1和KIR3DL1的表达百分比。结果:扩增前NK细胞呈圆形,细胞体积比较小,细胞呈散在分布,扩增后NK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呈不规则形态。扩增后NK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扩增前(P<0.01),扩增后NK细胞数是扩增前的(596±152)倍。在效靶比为5∶1时,扩增后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扩增前(P<0.01)。扩增后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和DNAM-1表达百分比明显高于扩增前(P<0.01)。扩增后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KIR2DL1和KIR3DL1表达百分比明显低于扩增前(P<0.05)。结论:扩增后NK细胞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强于扩增前,其机制可能与扩增后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表达升高和抑制性受体表达降低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胃肿瘤 杀伤作用 杀伤活化性受体 杀伤抑制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黄多糖调控MICB/NKG2D信号通路增强机体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正平 李坤正 +1 位作者 巨虎 刘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8-585,共8页
目的:探讨桑黄多糖对脑胶质瘤细胞免疫监视的增强作用及其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B(MICB)/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2D(NKG2D)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60只和GL261细胞株培养传代,随机取其中的50只小... 目的:探讨桑黄多糖对脑胶质瘤细胞免疫监视的增强作用及其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B(MICB)/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2D(NKG2D)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60只和GL261细胞株培养传代,随机取其中的50只小鼠建立脑胶质瘤模型,其余10只小鼠记为对照组,另将建模成功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榄香烯组予以100 mg/kg榄香烯与1 ml/100 g生理盐水混匀灌胃,桑黄多糖各剂量组分别予以50、100、200 mg/kg桑黄多糖溶于1 ml/100 g生理盐水中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共4周。干预后处死小鼠,比较各组瘤重和抑瘤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瘤组织病理变化;以CD57抗体标记检测瘤组织中NK细胞浸润;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瘤组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A(MICA)、MICB、UL16结合蛋白1(ULBP1)、UL16结合蛋白2(ULBP2)、UL16结合蛋白3(ULBP3)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MICA、MICB、ULBP1、ULBP2、ULBP3蛋白表达;采用磁珠亲和细胞分选法分离各组组织中N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NKG2D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榄香烯组和桑黄多糖各剂量组瘤重下降,抑瘤率升高,瘤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增多,NK细胞浸润增多,MICA、ULBP2、ULBP3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MICB、ULBP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且NK细胞表面NKG2D活性增强,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桑黄多糖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桑黄多糖低剂量组和榄香烯组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黄多糖可抑制脑胶质瘤增长,促进瘤细胞变性、坏死,增加NK细胞浸润,推测d与调控MICB/NKG2D信号通路,增加MICB、ULBP1表达和NK细胞表面NKG2D活性,下调MICA、ULBP2、ULBP3表达,增强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免疫监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多糖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B 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受体2D 脑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