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德昌电影中的“杀人事件”——关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阳 《电影评介》 2011年第23期1-2,5,共3页
杨德昌的实践已经超越了"东洋"或者"西洋"的分类范畴,而指向"创造"的可能性。因而他电影中不断反复的杀人事件既非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同时也绝不是对冷漠的现代社会的重新确认,实际上在杀人事件的瞬间影... 杨德昌的实践已经超越了"东洋"或者"西洋"的分类范畴,而指向"创造"的可能性。因而他电影中不断反复的杀人事件既非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同时也绝不是对冷漠的现代社会的重新确认,实际上在杀人事件的瞬间影像空间蕴含了未知的生命迹象。电影媒介正是通过解放我们的知觉体系,直接地表现而非表象=再现生命的律动。这正如杨德昌所说的,电影必须要"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人事件 悲剧装置 创造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成长的伤痛 被引量:1
2
作者 康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9-71,共3页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继"都市三部曲"后完成的一次历史批判,影片借由一场真实的少年情杀事件,牵涉出一段禁忌的时代记忆,还原压抑的时代氛围与焦虑的个体生存状态,展现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意识。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继"都市三部曲"后完成的一次历史批判,影片借由一场真实的少年情杀事件,牵涉出一段禁忌的时代记忆,还原压抑的时代氛围与焦虑的个体生存状态,展现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意识。杨德昌在这部影片中试图触碰台湾的伤口,并以少年的成长经历作为载体,呈现出与之关联的社会图景、众生百态,不回避历史伤痛与时代症结,体现了一位艺术工作者的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台湾地区 青年 成长 伤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的极简美学
3
作者 魏春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1-153,共3页
岩井俊二是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推手之一,被称为新派"映像作家",他对于青春爱情电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清晰的影像风格与细腻的情感脉络是其电影的主要风格。动画长片《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作为真人电影《花与爱丽丝》的前传,... 岩井俊二是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推手之一,被称为新派"映像作家",他对于青春爱情电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清晰的影像风格与细腻的情感脉络是其电影的主要风格。动画长片《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作为真人电影《花与爱丽丝》的前传,是岩井俊二执导的首部动画长片作品。该部作品无论是剧情设计还是人物形象都呈现出极简主义的美学特征,延续了岩井俊二电影风格的同时,也探索了动画电影艺术表现力的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 极简主义 电影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文化表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亚玲 曾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14-116,共3页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的声誉之作,以一起少年情杀案为主线将20世纪60年代台北的眷村生活铺陈开来。电影将镜头对准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同年龄层人们的困惑以及青少年认同的迷失。本文从叙事空间、身份认...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的声誉之作,以一起少年情杀案为主线将20世纪60年代台北的眷村生活铺陈开来。电影将镜头对准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同年龄层人们的困惑以及青少年认同的迷失。本文从叙事空间、身份认同、文化迷失这三个维度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文化表征进行深度探讨,试图剖析导演通过解构美好青春来探索与表达严肃社会问题的全过程,深度挖掘眷村人们在自我身份及文化认同、迷失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昌 眷村 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爱稀缺的时代——谈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5-126,共2页
韩国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讲述了一个暴力杀戮的故事。影片通过对金福南悲惨境遇的描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性的冷漠,激发了人们对现实处境的深思。女性形象是影片刻画的重点,以此反映现实社会中女性的艰难处境。影片运用大量的意... 韩国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讲述了一个暴力杀戮的故事。影片通过对金福南悲惨境遇的描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性的冷漠,激发了人们对现实处境的深思。女性形象是影片刻画的重点,以此反映现实社会中女性的艰难处境。影片运用大量的意象来呼应情节,使影片叙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影片继承并发扬了韩国新电影的后现代主义传统,通过解构主流意识形态,重构道德评判标准等手法,展现了影片独到的审美视角和艺术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暴力 女性形象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叙事技巧
6
作者 袁佳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2-134,共3页
叙事是故事片的核心,尤其是在悬疑电影中,叙事技巧更直接决定了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中村义洋执导的《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运用了看似散乱实则精巧的叙事结构,使一桩看似简单、板上钉钉的谋杀案,通过男主人公抽丝剥茧的调查,慢慢呈现出... 叙事是故事片的核心,尤其是在悬疑电影中,叙事技巧更直接决定了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中村义洋执导的《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运用了看似散乱实则精巧的叙事结构,使一桩看似简单、板上钉钉的谋杀案,通过男主人公抽丝剥茧的调查,慢慢呈现出另一个真相,观众也从中领悟到主创对网络生态进行批判的意图。文章从多角度叙事、叙事时距与主题揭示、细节叙事与悬念设置三方面,分析《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叙事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 中村义洋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思考 被引量:4
7
作者 魏瑞娟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96,共2页
近年来,高校频发的大学生杀人事件、自杀事件引人深思。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 “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 “华南农大女研究生坠楼事件”、 “长春女大学生宿舍上吊自杀事件”等在高校不断上演,而且有愈演愈... 近年来,高校频发的大学生杀人事件、自杀事件引人深思。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 “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 “华南农大女研究生坠楼事件”、 “长春女大学生宿舍上吊自杀事件”等在高校不断上演,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 心理健康档案 “马加爵事件 杀人事件 自杀事件 女研究生 投毒事件 复旦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沉迷到惊醒:《一一》后现代创作美学与接受审美之探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丁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40,共4页
1981年春,杨德昌回到台湾,开始了他的电影工作。先后拍摄了《光阴的故事》《指望》《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展现了30年以来台湾社会的面貌。创建独立制片公司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应运而生,之后的《独立时代》《... 1981年春,杨德昌回到台湾,开始了他的电影工作。先后拍摄了《光阴的故事》《指望》《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展现了30年以来台湾社会的面貌。创建独立制片公司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应运而生,之后的《独立时代》《麻将》,都用激烈的镜头、语言,直刺台湾剧烈变动时期人心的强烈颤动,寻求美已不再是电影的追求,低俗、反叛、无趣、荒唐成为了电影中的现实,这是接受西方教育后归国的杨德昌不得不忍受的现实,他对台湾的无奈与绝望,构筑起了他的电影的基本色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昌 《一一》 《恐怖分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基本色调 独立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案频发暴露高等教育的“致命”问题
9
作者 刘晓华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83-83,共1页
近一段时期,宁静的大学校园突然变得“血雨腥风”起来,原本令人心驰神往的象牙塔竟然变成了一个危险地带。接踵发生的大学校园自杀与暴力杀人事件,让众多大学生和家长忐忑不安,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反思造成高校血案频发的深层... 近一段时期,宁静的大学校园突然变得“血雨腥风”起来,原本令人心驰神往的象牙塔竟然变成了一个危险地带。接踵发生的大学校园自杀与暴力杀人事件,让众多大学生和家长忐忑不安,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反思造成高校血案频发的深层次原因,许多教育界人士提到了大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频发 血案 大学校园 心理健康教育 深层次原因 杀人事件 生命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精神成人”教育
10
作者 朱雯云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8X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学生心理问题 “精神成人” 大学生犯罪 高校毕业生 杀人事件 伤熊事件 犯罪案件 马加爵 刘海洋 自杀 父母 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