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3,共1页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本刊编委翟婉明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铁道机车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前,该成果已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一等奖 车辆-轨道耦合 铁道机车车辆 工程应用 动力学研究 科学技术奖励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务院总理 西南交通大学 动力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取得系统性成果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科技进步一等奖 车辆-轨道耦合 铁道机车车辆 动力学研究 系统性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开发计划 动力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取得系统性成果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2-62,共1页
西南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翟婉明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等持续支持下,经过15年研究,在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领域取... 西南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翟婉明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等持续支持下,经过15年研究,在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性成果。“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一等奖 车辆-轨道耦合 动力学研究 铁道机车 系统性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开发计划 动力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兼顾仿真效率和精度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4
作者 王伟 雷晓燕 +1 位作者 罗锟 陈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0,共11页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索轮轨空间接触点中引入轮轨准弹性修正的、更为精细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并将迹线法融入到交叉迭代中求解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实现了同步进行轮轨接触点搜索与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求解,提高了模型分析精度和数值计算效率;然后,为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与相关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模型的四类简化形式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集中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无法真实反映两侧扣件对钢轨侧滚振动的协同约束作用,将导致计算结果失真,采用分离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更为合理;轨道结构底座板参振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显著,在模型中应给予考虑;底座板超出轨道板的部分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较小,所产生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轨道子系统模型A能兼顾仿真效率和计算精度,适合用作车辆-三层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系统振动精细化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 高速铁路 交叉迭代 准弹性修正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的集成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丁国富 王开云 翟婉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3-37,共5页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已经开展了数值仿真、图形可视化等研究 ,但如何将相关的研究集成起来 ,形成一个单平台的较为完善的仿真系统 ,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文中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 ,结合基于变参数的车辆几何结构的三...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已经开展了数值仿真、图形可视化等研究 ,但如何将相关的研究集成起来 ,形成一个单平台的较为完善的仿真系统 ,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文中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 ,结合基于变参数的车辆几何结构的三维生成、基于帧图象的动力学可视再现和曲线二维可视化等技术 ,将系统可视化模块和动力学计算模块有效地结合起来 ,研究了系统开发环境的结合方式、系统集成框架、基于CVF、VC和OPENGL等不同语言间的混合联编等问题。并给出了系统集成中基于标识集的数据传递流程和共享方式 ,定义了不同的独立模块之间的数据接口 ,提供了一个考虑计算、图形、和综合可视界面的合理的系统开发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计算机仿真 系统集成 数据共享 仿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横向动力学性能仿真——车辆轨道耦合模型与传统车辆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蔡成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1,共5页
运用经过大量线路实车运行试验验证的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对传统车辆动力学和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两种类型模型的横向动力性能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无论是在直线上运行还是通过曲线轨道和道岔时,采用传统模型... 运用经过大量线路实车运行试验验证的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对传统车辆动力学和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两种类型模型的横向动力性能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无论是在直线上运行还是通过曲线轨道和道岔时,采用传统模型计算所得的轮轨横向相互动作用力均较采用耦合模型计算的大;仿真计算车辆蛇行失稳临界速度时,采用前一模型得到的结果较后者偏高;而两者计算所得的车辆垂向与横向振动差别甚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车 横向动力学 性能仿真 车辆-轨道耦合模型 传统车辆模型 临界速度 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在轨道上运行的动力学可视仿真 被引量:10
7
作者 丁国富 翟婉明 王开云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17,共4页
机车车辆在轨道上运行是一个动力学过程 ,也是一个运动学过程。本文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 ,结合 3维建模研究 ,提出了基于线路函数的动画关键帧车辆运动可视再现方法 ,研究了具体的线路插值方法 ,数据标识和关键帧的生成等。最后 ,在开发... 机车车辆在轨道上运行是一个动力学过程 ,也是一个运动学过程。本文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 ,结合 3维建模研究 ,提出了基于线路函数的动画关键帧车辆运动可视再现方法 ,研究了具体的线路插值方法 ,数据标识和关键帧的生成等。最后 ,在开发的仿真平台上运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车车辆 轨道 运行 动力学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计算机仿真 可视化 计算机动画 数值计算 线路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轨道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全玉云 孙丽萍 +1 位作者 吴昌华 王生武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1-45,共5页
考虑到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在建模及计算方面的局限性,将有限元法引入到机车车辆 /轨道大系统的垂向耦合振动研究中来.为了真实模拟在轨道上不同位置的轮轨接触关系,用有限元参数二次规划法求出了轮轨等效接触刚度曲线,建立了统一... 考虑到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在建模及计算方面的局限性,将有限元法引入到机车车辆 /轨道大系统的垂向耦合振动研究中来.为了真实模拟在轨道上不同位置的轮轨接触关系,用有限元参数二次规划法求出了轮轨等效接触刚度曲线,建立了统一的机车车辆 /轨道耦合系统.通过建立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精细时程积分算法求解系统振动方程,分析研究了机车车辆在无限长轨道上运行时,在轨道不平顺激扰下,轮 /轨间相互作用力、机车车辆 /轨道系统中各部件的振动加速度及位移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可行,而且具有其它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车车辆 轨道系统 动力学分析 垂向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参数二次规划法 有限元分析模型 轮轨接触关系 轨道不平顺 相互作用力 振动加速度 研究方法 耦合振动 有限元法 接触刚度 耦合系统 振动方程 积分算法 研究结果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其验证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蔡成标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27,共7页
基于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 ,以六轴机车为例 ,建立了机车 -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仿真软件。通过与实车线路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表明该模型及其仿真软件是正确可靠的 ,可以用于分析研究机车与轨道的动态相互... 基于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 ,以六轴机车为例 ,建立了机车 -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仿真软件。通过与实车线路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表明该模型及其仿真软件是正确可靠的 ,可以用于分析研究机车与轨道的动态相互作用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车-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 模型 验证 机车 轨道 仿真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M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国芳 姚永明 丁旺才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42-146,共5页
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某动车各构造拓扑关系及其力学特性,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50个自由度的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车辆的非线性临界速度、脱轨系数、振动加速度及平稳性指数等动力学特性,获得了该型动车直线运行... 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某动车各构造拓扑关系及其力学特性,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50个自由度的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车辆的非线性临界速度、脱轨系数、振动加速度及平稳性指数等动力学特性,获得了该型动车直线运行的非线性临界速度477km/h;以200km/h的时速通过曲线半径R=4 000m的曲线线路时车体横向、垂向Sperling平稳性指数分别为2.01和1.69;车体横向、垂向加速度分别为0.062g和0.046g;1位轮对的最大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分别为0.182和0.406 4.研究结果表明:该型动车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M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400km/h高速铁路线路平面参数设计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翟婉明 姚力 +2 位作者 孙立 王开云 朱胜阳 《高速铁路技术》 2021年第2期1-10,16,共11页
为推进我国400km/h等级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和创新发展,本文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开展了既有350km/h高速铁路曲线设计参数适应性分析和400km/h高速铁路线路平面参数设计方法研究,揭示了平面参数匹配关系对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为推进我国400km/h等级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和创新发展,本文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开展了既有350km/h高速铁路曲线设计参数适应性分析和400km/h高速铁路线路平面参数设计方法研究,揭示了平面参数匹配关系对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曲线半径小于7000m时,既有规范的曲线设计参数不再适用;在满足动力学指标和欠/过超高限值要求的条件下,并考虑留有一定的安全裕量,建议400km/h高速铁路曲线半径不应小于7500m;相比于既有欠/过超高设计要求,综合考虑车轨系统动力学性能指标来设计曲线超高具有更宽的合理设置范围。本文通过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提出400km/h条件下曲线线路平面参数匹配建议值,并评估了其安全裕量,研究成果可为400km/h高速铁路线路平面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km/h高速铁路 线路平面参数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安全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直线电机车辆的轨道交通耦合动力学模型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传风 龙许友 +1 位作者 张勇 邓学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年第5期19-21,25,共4页
建立了采用直线电机车辆的轨道交通的车-线耦合动力学模型,并与车辆动力学分析通用软件ADAMS/Rail进行了比较,从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广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线路设计参数进行的仿真计算,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值。
关键词 直线电机 车辆动力学 轨道交通 -线耦合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板侧裂纹对车辆-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王瑶 和振兴 《高速铁路技术》 2025年第1期55-62,共8页
板式无砟轨道在我国高速铁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长期列车动荷载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轨道板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疲劳、结构裂化等损伤情境,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和耐久性,增大养护维修成本。为研究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具有侧裂纹的轨... 板式无砟轨道在我国高速铁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长期列车动荷载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轨道板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疲劳、结构裂化等损伤情境,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和耐久性,增大养护维修成本。为研究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具有侧裂纹的轨道板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MATLAB-ABAQUS联合仿真技术建立了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模型中包含:考虑为多刚体系统的列车模型,采用无限长点支撑Euler梁模拟的钢轨模型,和考虑面内、面外柔性振动的含侧裂纹的轨道板模型。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有无侧裂纹的轨道板对整个系统动态响应的差异,探讨了不同运行速度对裂纹板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侧裂纹的存在会增大轨道板裂纹附近垂向和横向的动力响应,尤其是对其横向加速度影响最显著,最大分别增大16.65%和90.60%;列车速度与轨道板振动密切相关,列车速度的提高将进一步加剧轨道板裂纹处的振动,在长期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增加了裂纹进一步扩展的风险,给轨道板结构稳定性带来挑战。本研究可为高速铁路轨道的养护维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侧裂纹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联合仿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弹簧失能下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系统动力特性研究
14
作者 邢文佳 陈进杰 +3 位作者 王建西 陈龙 崔泽毅 高宏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浮置板轨道会发生钢弹簧失能,为研究此问题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车辆-轨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钢弹簧失能数量、位置、组合形式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响应... 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浮置板轨道会发生钢弹簧失能,为研究此问题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车辆-轨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钢弹簧失能数量、位置、组合形式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钢弹簧失能数量相同时,同一块浮置板的振动响应板中位置大于板端位置;钢弹簧失能1个时,板中位置钢轨、浮置板位移最大值分别比板端位置大0.49 mm和0.22 mm,加速度有效值分别比板端位置大13.34%和21.42%;单侧连续失能钢弹簧数量≥2个时,列车荷载作用下钢轨和浮置板垂向位移最大值均分别超出《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规定的限值4 mm和3 mm;车体在频域上的振动响应主要集中在10 Hz内,钢弹簧失能会导致车体振动响应在频域上增大;单侧钢弹簧失能2个比双侧失能2个的钢轨位移最大值、加速度有效值分别增大17.75%、2.22%,比正常状态下钢轨位移、加速度分别增大37.08%,10.84%。钢弹簧失能增加了系统的振动响应,影响减振效果,应注意及时检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浮置板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钢弹簧失能 不平顺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类型踏面的车辆与轨道耦合动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蔡成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0-264,共5页
采用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其相应的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 ,分别对锥形 (TB型 )和磨耗形 (LM型 )踏面车辆与轨道的动力学性能进行理论仿真计算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 :LM型踏面有利于车辆动态曲线通过 ;TB型踏... 采用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其相应的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 ,分别对锥形 (TB型 )和磨耗形 (LM型 )踏面车辆与轨道的动力学性能进行理论仿真计算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 :LM型踏面有利于车辆动态曲线通过 ;TB型踏面对提高车辆蛇行失稳临界速度有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性能 车轮踏面 比较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锥形踏面 磨耗形踏面 轮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6
16
作者 翟婉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4,共14页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是在传统的车辆动力学和轨道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近 10年来发展迅速 ,并取得重要进展 ,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历史 ,并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是在传统的车辆动力学和轨道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近 10年来发展迅速 ,并取得重要进展 ,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历史 ,并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概要介绍 ;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作者及其课题组近期开展的研究工作及主要研究结果 ,包括理论模型、计算机仿真、试验验证、参数确定及应用实践等方面的具体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轮轨关系 车辆动力学 轨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3版出版
17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4-284,共1页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翟婉明教授撰写的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3版已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50万字,共18章,分上、下两篇。 第3版是作者在1997年出版的第1版、2002年出版的第2版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翟婉明教授撰写的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3版已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50万字,共18章,分上、下两篇。 第3版是作者在1997年出版的第1版、2002年出版的第2版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承担国家、铁道部、教育部、四川省和铁路应用部门的一系列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重新撰写、修订而成的,在前2个版本的基础上有了重要发展.新版本理论体系上更趋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科学出版社 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 科研课题 铁道部 教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系统动力极值预测及可靠度计算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磊 朱雪燕 +3 位作者 金浩然 刘鹏飞 闫斌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2-2150,共9页
为从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极值预测及其可靠度计算角度分析车辆系统行车安全、衡量系统可靠程度,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及概率理论,提出一种车轨系统动力极值预测及可靠度评估方法。首先,基于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采用轨道不平顺累计概... 为从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极值预测及其可靠度计算角度分析车辆系统行车安全、衡量系统可靠程度,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及概率理论,提出一种车轨系统动力极值预测及可靠度评估方法。首先,基于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采用轨道不平顺累计概率谱确定具有不同激振能量的随机不平顺序列;依据离散Parseval定理,建立轨道不平顺时域序列和功率谱间的对应关系;将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相结合,从随机动力计算中提取车辆-轨道的动力极值及可靠度信息;随后利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模型及二维插值算子,根据谱线能量关系实现动力极值预测;此外,基于此系统激励输入与响应输出间的概率等效性,导出了动力极值的可靠度计算式。以实测的轨道不平顺和车体加速度数据及4种类型不平顺在不同累计概率下的谱组合计算得出的轮轨横向力和钢轨垂向位移的计算结果为样本,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时程的分布趋势基本与实测时程一致,动力极值预测结果与实际的动力计算结果较为接近。由于轨道不平顺随机性的存在使得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响应存在随机离散及方差特征,但通过轨道不平顺的幅频及能量特性预测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极值的方法是较为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随机不平顺 动力极值 可靠度评估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荷载作用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动力响应研究
19
作者 徐磊 朱雪燕 +3 位作者 赵永胜 王琨 刘鹏飞 曾志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78-3587,共10页
为实现波浪荷载作用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系统耦合动力学行为模拟和分析,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引入轮轨非线性时变单元矩阵法和结构单元多尺度耦合法,采用弹簧-阻尼单元模拟锚索系统,建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 为实现波浪荷载作用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系统耦合动力学行为模拟和分析,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引入轮轨非线性时变单元矩阵法和结构单元多尺度耦合法,采用弹簧-阻尼单元模拟锚索系统,建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根据线性波浪理论和Morison方程,确定波浪荷载计算方法;最后,基于所建立的车辆-轨道-悬浮隧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开展数值仿真模拟,研究波浪荷载作用下锚索等效刚度、波浪高度、行车速度等参数变化时系统振动响应特性及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锚索等效刚度变化对轨道-悬浮隧道系统结构位移的影响显著,提高锚索等效刚度能够有效抑制结构位移增大,且考虑部分锚索失效后系统结构位移变化较大,位移增幅均大于43%,不利于结构稳定;轨道-悬浮隧道系统结构的横向位移主要由波浪荷载引起,随着波浪高度增加,轨道-悬浮隧道系统结构位移整体上呈增大趋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调研场地水环境,并合理设置轨道-悬浮隧道系统的结构参数,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车辆-轨道-悬浮隧道 线性波浪理论 锚索等效刚度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置板剪力铰对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杨建近 朱胜阳 翟婉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共8页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浮置板剪力铰连接作用下的列车-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将浮置板视为弹性薄板,同时考虑剪力铰对浮置板的横向与垂向约束作用,分析了直线和曲线线路条件下剪力铰对列车-轨道耦合系...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浮置板剪力铰连接作用下的列车-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将浮置板视为弹性薄板,同时考虑剪力铰对浮置板的横向与垂向约束作用,分析了直线和曲线线路条件下剪力铰对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浮置板剪力铰能明显改善轮轨动力相互作用,缓解列车通过浮置板接缝时轮轨横向力和垂向力产生的冲击;浮置板剪力铰对减小地铁列车的振动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对轮对振动的影响最大,对构架振动的影响次之,对车体振动的影响最小;地铁列车通过直线线路时,浮置板剪力铰对板端扣件受力的改善作用明显;地铁列车通过曲线线路时,剪力铰对浮置板的横向位移、水平面内转动角和钢弹簧横向力的改善作用比较明显,对扣件横向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力铰 剪切弹簧模型 浮置板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城市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